王波:我和我的城


2019-09-26 18:08

前言

如同一个以图像为食的视觉狂人,王波把涂绘这一行为极致化,日日夜夜的把颜料涂绘在各种材料上,堆砌出数量惊人的绘画空间。在我们驻足观看这些万花筒般的绘画时,王波的绘画空间又在日日夜夜扩张、蔓延着……

王波的绘画有明显的个人特点:色彩明亮、形象天真、笔触稚拙……这些绘画,每一张、每一块都可能让人目光停留下来反复品味。但他绘画时的动力和方式,更显他的独特。绘画对他来说,如同每天的日记,在日记里,他既记载每天遭遇的真实事物,也虚构他的白日臆想。他迷恋或依赖“涂绘”这一行为本身,通过涂绘来试图解决他的问题。他把自己日常生活中遭遇到的图像,不停的照搬和篡改到他的绘画世界中。在这个过程中,他把内心郁积的感受宣泄出来,既“疗伤”,也通过宣泄出的画面和宣泄时的具体行动,来反观自己。

 

墙报专访王波:一直以来都在跟着心走

导读:艺术对我来说是认识自己和表达的最好方式,一直以来都在跟着心走。

 

 

艺术家王波

 

为什么钟爱涂绘呢?

我理解的“涂绘”它是一个动词。我喜欢画笔颜料触碰到画布瞬间那种内心的颤动,有喜悦也有悲伤,通过这种涂绘的行为平衡自己,也是一种内心的精神写照。

 

 

 

 

王波-《这么近 那么远黑白组画》-2013

 

选择在镜面不锈钢板上涂绘,灵感来自何处?

在这个系列作品之前《这些 那些》是以布面为图像的承载媒介,但对我来说总感觉不满足。发现一种叫镜面板的材料,我就尝试在镜面上做作品,镜面作品是对之前作品的一种推进。创作的过程中,每天通过镜面反射亲眼看见自己在画画,过程中有种喜悦的焦虑,感觉很特别。这个是我自身在这个作品中最重要的体验。

那这个过程也是像照镜子的过程,你在绘画过程中会被自己在镜子中的影子所吸引吗?在镜面中看到自己是什么样的感受?

这个对我是一种持续的“内观”,也是慢慢认识自己特别重要的一个途径。任何观众在这个作品前看到熟悉图像的同时可以看见自己,有一个互动,比较好玩,我总对好玩的事情充满兴趣。镜子是我的偏爱,含有一种自我找寻的意象。在镜子里,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自我建构的过程,试图去找到“我,自己”之间的一种辩证关系,透过认知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途径。

杜曦云老师说你绘画的过程是“疗伤”的过程,能为我们解释一下吗?

我通过做作品来认识自己,寻找内心最真实的自己,这个过程当中也有“疗伤”的成份。14年我有一组作品叫“臆想记”那个就是在治疗自己,画给过往的一段爱情,一个姑娘的,我是一个特别相信爱情的人。也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爱情。

 

 

王波-《我和我的城No.2》-10.9x16.5cm-纸本丙烯-2014

 

《我和我的城》中,你对中国传统绘画和都市风景进行了拼接,表达了你的什么样的情怀?

这一系列作品是一个坚持99天的计划,每天画一张小画写一首诗,都是我用自己的方式对传统中国绘画的重新认识,是我对它们的致敬的一种方式。对我更重要的是在考验自己,如何通过我的方式用掉时间的一种探讨,随时间生长,作品形象必定会赋予我们某些超出我们自身的记忆而存活的东西。或许虚无,虚无其实也是非常让人着迷的,这种虚无所寻获的语言表达中包含回忆。

我觉得你除了是个画家,还是个诗人,你觉得呢?

诗人还好,文字也是我内心热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你是如何走上艺术道路的呢?

艺术对我来说是认识自己和表达的最好方式,一直以来都在跟着心走。

 

 

王波-《我和我的城No.6》-10.9x16.5cm-纸本丙烯-2014

 

听说你都是独自画画,只有“花卷”陪着你?

独自画画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花卷是一只特别的狗,我画画的时候它不是在睡觉就是在思考。

 

推荐人杜曦云评王波:涂绘日记——王波的绘画

导读:如同一个以图像为食的视觉狂人,王波把涂绘这一行为极致化,日日夜夜的把颜料涂绘在各种材料上,堆砌出数量惊人的绘画空间。在我们驻足观看这些万花筒般的绘画时,王波的绘画空间又在日日夜夜扩张、蔓延着……

 

 

杜曦云(策展人、评论家)

 

如同一个以图像为食的视觉狂人,王波把涂绘这一行为极致化,日日夜夜的把颜料涂绘在各种材料上,堆砌出数量惊人的绘画空间。在我们驻足观看这些万花筒般的绘画时,王波的绘画空间又在日日夜夜扩张、蔓延着……

 

 

王波-《这么远 那么近组画》-50x50cmx15-镜面不锈钢板综合媒介-2013

 

 

王波-《这么远 那么近组画》工作场景

 

 

王波-《这么远 那么近组画No.A》-50x50cm-镜面不锈钢板综合媒介-2013

 

王波的绘画有明显的个人特点:色彩明亮、形象天真、笔触稚拙……这些绘画,每一张、每一块都可能让人目光停留下来反复品味。但他绘画时的动力和方式,更显他的独特。绘画对他来说,如同每天的日记,在日记里,他既记载每天遭遇的真实事物,也虚构他的白日臆想。他迷恋或依赖“涂绘”这一行为本身,通过涂绘来试图解决他的问题。他把自己日常生活中遭遇到的图像,不停的照搬和篡改到他的绘画世界中。在这个过程中,他把内心郁积的感受宣泄出来,既“疗伤”,也通过宣泄出的画面和宣泄时的具体行动,来反观自己。例如,在《这么近 那么远》等系列作品中,他直接在镜面不锈钢板上涂绘,长达几个月的涂绘过程,也是照镜子的过程,他几乎每时每刻都可以看到自己涂绘时的动作、表情,如同一个心理观察员在长期观察自己,这种体验是相当独特的。

区别于主题鲜明的绘画,王波的绘画显现出的兴趣点,是碎片化的。他有意的强化这种碎片感,在很小的画面中,即时即兴涂绘。通过这些数量庞大的碎片式绘画来猜测画家的作画状态,王波类似一个绘画猎手,在视觉的丛林中让自己敏感起来,随时抓取触动他的图像,或者随时把感受转化成画面。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视觉感知能力被强化,他的身体本能和涂绘行动紧密汇通起来,本能的感知和思考能够更加顺畅的转化为涂绘行动,让涂绘本能化,逐渐形成惯性。涂绘形成惯性时,画家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每一瞬间感受可能更加敏锐,在让感受外化成视觉形象时,也就越轻松。

 

 

王波-《我和我的城No.1》-10.9x16.5cm-纸本丙烯-2014

 

 

王波-《我和我的城No.2》-10.9x16.5cm-纸本丙烯-2014

 

王波目前的绘画,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他的日常感怀,和他遭遇到的图像世界。前一方向中,他像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在日记般的绘画中记录自己每天的絮语,这些絮语关联着他的瞬间感受,或白日梦想。《时间的痕迹》、《我和我的城》中,他把中国传统绘画和他的都市风景拼接在一起对照。传统绘画时农业文明的产物,在依山傍水的悠然天地之中,是闲散宁静的生活步调。当代的狂躁节奏把每个人都席卷进去,生活在都市中的王波,在绘画中试图形成他自己的生活节奏。这些绘画大都信手涂抹,把当代都市生活的图景置入了传统山水、花鸟画面中,画中人则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保持着恬淡和快乐。《臆想记》等作品中,王波用绘画来编制他的世界,在这个色彩浓郁的绘画世界中,现实和梦想在交织中难分彼此,独处的青年人在如梦似幻的空间中,上演着他的欢乐和忧伤。但无论欢乐或忧伤,王波把情绪基调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不让它们有大起大落。王波把这类绘画称为“疗伤”,因为其中既有宣泄,也有调适。如果这些绘画是心灵的镜子,在绘画的过程中和结束后,又有对自己的反观。

 

 

王波-《时间上的这些那些》-100x70x3cm-钟表-25x25x3cm-布面综合媒介-钟表综合媒介-2013

 

 

王波-《时间上的这些那些钟表》-25x25x3cm-钟表综合媒介-2013

 

在《这么近 那么远》、《这些 那些》等作品中,王波有意直接面对他所遭遇到的图像世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图像是最基本的信息之一,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生产、传播图像。和真相比,图像是和真相平行的另一个事物。但对于不在真相现场的人,只能通过图像来假想真相。涂绘也是制造图像的一种方式,身为制造图像的人,王波自己也在探究图像的属性。他把自己日常接触的大量图像转化到画面上,在涂绘这些图像时,更真切的体会这些图像的属性和力量。《这些 那些》中,他根据直觉来选择图像,画完一张时,直觉指引他再选择一张……。在用几个月的时间大量选择、涂绘过程中,他越来越深刻的触摸到了生产图像时的内在规律、图像与图像之间的逻辑、图像和真实世界的关系等。这是深潜入图像世界后的一次长久尽兴,也是对图像属性的进一步洞悉。这一系列绘画结束后,他好像病了一般,对视觉中的世界有了不寻常的体会。同时,这次深潜也让他更深的体会到了图像对人的控制:图像时代,世界已经被图像化了,看似直观、真实的图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或决定着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这也就意味着图像在生产、模塑着人。《这么近 那么远》这一系列,如同“行动绘画”般,“涂绘行动”本身显得非常重要,在随时涂绘又随时观察自己的镜像时,王波也直观到了作为图像生产者的自己在生产图像时的状态。时时看到自己的镜像,这对王波来说是一种高强度的心理冲击,他感觉内心受伤严重,但也更深度的了解了自己。

王波喜欢涂绘,也勤于涂绘,在长年的涂绘过程中,越来越得心应手。不知不觉间,绘画、艺术正在内化为他的本能。他随时在捕捉自己生活中的瞬间体会,把它们转化成艺术作品。当他自己和观者观看这些作品时,他的直觉、想象和思考通过颜料等材质被表达、被记录,如同日记般。日记是否精致、完美,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的真诚度,以及它对真相的触及。

 

王波自述:我坚信作品自己会生长

导读:并不刻意去控制作品,对于自身艺术的阅读和呈现,应该是个体生命经历的所有时间与遭遇的融合,所以我坚信作品自己会生长,伴随生命成长,作品会在“融化”和“提炼”中生成。

 

 

艺术家王波

 

对于我自己创作的转变,媒介没有任何的界限。我不会给自己设定一个法则,我也并不担心创作发展中的分支和改变,反而这正是我所期待和最有兴趣的。并不刻意去控制作品,对于自身艺术的阅读和呈现,应该是个体生命经历的所有时间与遭遇的融合,所以我坚信作品自己会生长,伴随生命成长,作品会在“融化”和“提炼”中生成。

 

 

王波-《我和我的城No.17》-10.9x16.5cm-纸本丙烯-2014

 

“绵延”的状态,是从一条螺旋形中逐渐消失的道路。一种被移植的记忆,似乎再也看不到被移植的对象,这差不多就是‘虚无’。”时间遵循着抬升与削减的交互作用,在被削蚀的物质中,可以清晰感觉到一种时间本身创造的忧伤。也是一种引人入胜的平衡图景。这种平衡始于精神的平衡,也同时消解与精神的平衡。随时间生长,作品形象必定会赋予我们某些超出我们自身的记忆而存活的东西。或许虚无,虚无其实也是非常让人着迷的,这种虚无所寻获的语言表达中包含回忆。

 

 

王波-《我和我的城No.79》-16.5x21.8cm-纸本丙烯-2014

 

在这些被减弱和强化的颜色下面,有一种持续不断的温度。这是一种精神驱动力的连续状态,其中每一天的状态都包含着作品生长的记忆。那些随着时间渐渐流逝的生命色彩,如何将它们有效呈现,通过作品如何完成自我时间、形象、色彩、空间和心理的平衡关系,才是我所关心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