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磊:他们会结合,纠缠,进化成混合的状态…
2019-09-26 17:57
前言
田晓磊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数码媒体专业,师从缪晓春,作为独立的影像艺术家,他是很顽强的一位。在很多人因为很多原因离开了自己的创作之路时,田晓磊瞄准了这条道儿一路走到黑。从20 07年到2013年初,他先后做了8部艺术动画。其独特的风格和东方韵味令人印象深刻。
田晓磊的片子里常常看不到惯有的叙事逻辑,但却能听到一连串隐晦的生命暗语。他似乎在借用三维动画这个载体不断地在寻找答案,一个对生命的解释。无论是《乐园》、《欢乐颂》中对人类欲望和权力的解读,还是《空了》、《春秋》里对生死关系的阐述。
在田晓磊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强烈的画面美感和动感。显然动画也可以成为比架上艺术更为活跃丰富的艺术载体,而不仅仅是商业消费的产品。让那些奇幻的动画影像不时闪回在我们眼前,呼吸着,颤抖着,这是田晓磊给予我们的动画生命。
田晓磊接受墙报独家专访:当虚拟世界的造物主
导读:我感兴趣玛格利特,达利的玄机与梦境,也喜欢马修.巴尼的象征与未来,他们是制造玄机和神秘的大师。我同时感兴趣“后人类”的一些观念,在我的作品中加以改造和混搭,形成一种自己的表达方式。
艺术家田晓磊
您有没有受到哪位前辈或大师的影响?
我感兴趣玛格利特,达利的玄机与梦境,也喜欢马修.巴尼的象征与未来,他们是制造玄机和神秘的大师。我同时感兴趣“后人类”的一些观念,在我的作品中加以改造和混搭,形成一种自己的表达方式。
田晓磊 《创造》 视频截图
为什么最初会选择用影像进行创作(有何故事么),并偏爱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
数字技术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是伴随我的青春期一起成长出来的,伴随成长各种游戏,电影,广告,几乎都会用到3D数字技术,当时看到终结者2中金属液体人时那种激动是不可描述的,现在电影院几乎每个电影都有数字特效,数字化是这个时代的背景。我最早接触3D软件纯粹为了赚些零花钱,上学时用电脑做些家装效果图、游戏建模、片头动画等,所以就很习惯这个些电脑软件。我接触当代艺术时就会思考这个工具和艺术的关系。另一方面电脑艺术的魅力太大了,探索这个新工具可能性有潜力很大,几乎可以实现你想到的或者你想不到的事情,它的欺骗性、数字感、荒诞感、未来感,都有他独特的效果,我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当造物主。
田晓磊 《诗歌》 视频截图
在影像技术上你觉得有什么操作上的难度吗?
相当麻烦。电脑现阶段还是个傻子,你需要不停的纠正他的方向,和泥塑一样,过程相当繁琐。经营一段动画需要考虑的东西很多,像一个剧组,但只有我一个人。有时特像一个人进入了一个空荡荡的无限的空间。一点点从无到有的创造,有时很像我是一个上帝,透过一层玻璃在创造着另一个世界的亚当和夏娃,但他们只是尸体,没有灵魂,我只能用木偶的方式假装他们有灵魂,假装他存在过。这个上帝时间长了会自觉伟大但精神孤独。
田晓磊 《吻》
有考虑以其他方式进行创作么?
下一步准备把电脑里面的形象做成实物或互动装置,并和声音艺术家合作,也在尝试通过首饰扩展作品的呈现方式。
您在创作中最关注的点是什么?在创作中的灵感和动力来源于哪里?
我的个展作品关注科技与生命的关系。后人类的杂交状态。我对当下这个时代的人类一些的大趋势感兴趣。一些迹象告诉我们,人类会越来越脆弱,因为会脆弱人类就像必须用技术来保护自己,提升自己,但这样的结果就会更加脆弱。杂交就是一种提升自身的方式,即和技术杂交。我的创作的理念就是创造一个多样杂交世界。
田晓磊 《艺术家的结构》GIF
您从开始艺术创作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特别难忘的经历,遇到过哪些挫折?
我觉得挫折是艺术家的常态,自虐精神是艺术家的基本态度。我每天都有自虐倾向,虐待自己的同时虐待电脑,有时为了不顺眼一个细节牺牲一周的工作量,换来一瞬间的幸福感。有人说数字艺术家不是手工艺人,其实这些庞大的工作量都是鼠标一下一下,键盘一行一行搞出来的,绝对的工匠精神。
您能不能解读一下最新作品?
在“空间站画廊”的个展是我这两年的一个总结,展览了二十多个动画作品和3d打印雕塑作品。作品围绕物种的杂交,后人类生命多元化的角度展开的。最重要的作品是充满展览墙面的两个大动画:“创造”和“诗歌”。“诗歌”用空间的串联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未来世界体系,很像超现实梦境的旅行。“创造”则更像一个劲爆的后人类MV,里面通过紧凑的节奏杂交着各种奇怪的生命体。这两个作品的共同点是用我的想象力杂交了科技与生物,古典与未来,经典与现代。
田晓磊 《杂交》 GIF
除了艺术创作,您还有啥爱好?
艺术创作也是寻找爱好的一个途径,因为研究越深入越发现相关学科都是相通的,很多我都不了解,我现在对麦田怪圈、数学几何艺术、人工智能、佛教哲学,都很感兴趣。
您在未来有没有什么创作打算或者展览计划?
每年都会有新的作品,并保持每年有个展计划,希望大家关注我的艺术。我有个微信公众平台:“艺术乱码”,是我发布在线GIF作品的窗口。
推荐人高鹏为田晓磊撰文:引发共鸣的科幻世界
导读:不得不承认青年艺术家对社会有着最敏感且最尖锐的触感,看着田晓磊的作品总给我一种欣赏科幻未来的感觉。
今日美术馆馆长 高鹏
他的艺术世界似乎规避了人们所熟知物品和逻辑,营造了一个光怪陆离,时空交错般的世界。金属感十足的现代都市,人体麻木而生硬,符号性的器官以各种形式的寄生在画面各处。极具现代感的呈现让整个作品处在一种光滑、平整、漠然的氛围内。也许这就是极度物质化世界背后的空洞麻木。
人们冷漠的生活在寂静的城市中,逐渐疏离。而机械在社会中的渗透,是否能够让人类在进一步进化?视频艺术之所以有别于商业视频是因为其引发共鸣的艺术情感以及对于社会人文的记录与反思,在这个嘈杂的大数据时代,这样的艺术品是能够唤起人们思考的。
艺术家田晓磊自述:他们会结合,纠缠,进化成混合的状态…
导读:我想聊聊我做作品过程中的感受。这几个月做动画我和电脑天天绑在一起,几乎形影不离,充分感受到了电脑的冷漠和人类的无奈。
艺术家田晓磊
电脑有时会莫名其妙的出现问题,你无处发火,因为你知道他没有意识,揍他也没有感知,揍坏会更麻烦。我有时感觉我像个机器的囚徒,在电脑里可以天马行空,但现实中却畏手畏脚。时间长了,你发现你适应活在它的环境中了,他是你重要的一部分了。手机与人关系也有相似的状况。
作品图片 “创造”单屏动画 5分30秒 2015年
人类的尴尬就在于此,越想利用科技提升自己,越牢牢被科技黏住,一旦习惯就退不回去,只能用更高的科技解决科技带来的问题,最终变成抚养科技长大保姆。比如北京的雾霾,谁都知道是各种工业污染的集合,但根本倒退不回去,不可能不开车不烧煤不开工,只能用新技术慢慢解决,比如清洁燃料,空气净化器,高科技口罩,以后可能发明一种鼻塞过滤,直接放入鼻子就过滤了PM2.5,用技术升级解决技术问题。
作品图片 “创造”单屏动画 5分30秒 2015年
有时晚上坐飞机向下看城市,城市星光点点,边缘的小镇就微弱一些,但如果把时间快进50年,小镇灯光只会不断扩张,最终和大城市融合,如果让他们倒退的方法好像只有战争和大灾难。科技列车没有倒车一说。
作品图片 “创造”单屏动画 5分30秒 2015年
人类在某种意义上正在帮助科技进化,帮助科技寻找能量,并自己能制造自己,修复自己,直到帮助科技有了意识。也许科技会变成一种能量的集合,变成一种新型生命体。但我不简单的认为科技会独立然后对抗人类,我设想他们会结合,纠缠,进化成混合的状态。我的这次个展作品也是基于这种“科技生物杂交”的思路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