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琳:末日的狂欢
2019-09-26 15:17
前言
李琳琳艺术创作最独特的地方是她的思维空间,她的思维触角如内窥镜一般游走在生命的内在世界里,她能进到生命意识更内在更细腻的感觉中,进而能够完成视觉上的呈现。
她的动手能力超强,心量大,心中装的世界很大,但却又以微观、细腻、童话、灵异、超现实的方式而呈现,是一个及其矛盾人格的个体………以及90后时代背景及家庭背景造就的的特有的价值体系,虽不完整却天生异禀,这种创作方式的呈现贵在稀有,开辟了一个新的思维空间及视觉呈现的可能性。自成风格,幻像丛生,假作真来真亦假……缘起性空。
墙报专访李琳琳:末日的狂欢
导读:这个时代是个野蛮的时代,野蛮战胜文明。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就是拿着iPhone的原始人茹毛饮血。我们的文化也变得原始,越来越非理性,越来越无所顾忌。时代在狂欢—末日的狂欢。这样的时代有一种悲剧的美感,外表绚丽无比,而内部却在腐烂。表达这种美感就是我创作的动力。
艺术家李琳琳
《十日谈》
《十日谈》这件作品,从教室前面看是整齐的课桌,但是从后面看却发现每个桌洞里都有着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作品用30套中学里的旧桌椅改装而成,在每个课桌里制做独立景观,30个课桌构成的30个梦境.每个梦境自成一体,整体上又相互关联。这个作品借用《十日谈》的多故事结构,探讨了青春期这一话题。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在这样一个人生中最多变和敏感的时期,我们都书写了一个关于自己的青春往事。记得中学时期的自己是一个内向的女孩,常常喜欢把自己关在一个小房间里,在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空间里做自己喜欢的事。这种记忆成为我创作这套作品的动力,因为“它们”是一个一个封闭的“小我”,与社会的体制格格不入,甚至是对立的。从正面看的“教室”永远都是那样整洁规范有秩序,而转到背面的“教室”则是一个个拒绝与体制社会沟通的“自我世界”。在这个作品中我试图还原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同时也在剖析一个多重性格的自己。
《伊甸园》
《伊甸园》这件作品呢?
伊甸园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范本,在今天这个充满危机与变化的时代,重新探讨伊甸园这个神话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伊甸园》这个作品中,我想表现一个既混乱而又美丽的世界,这个“世界”好像一个花园在绚丽的色彩下充满溃烂与肮脏的事物,如同一条看起来清澈的河流里面游着畸形的鱼类。《伊甸园》这个作品不仅探讨了自然环境的变异,同时也在探讨人类社会与我们内心的异化。我希望大家通过这个作品能够看到一个复杂世界背后的梦想。
从《十日谈》到《伊甸园》,这两件作品有关系上的顺承吗?
《十日谈》是我的第一个完整的大型作品,表达更多的是对学校生活的印象,可能很多人的处女作都喜欢对自己的青春做一个回顾吧。之后做的《伊甸园》想的问题更多是关于今天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社会和环境其实是一个问题,根源都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我们的整个社会都浸泡在一种有毒的环境里,就如同雾霾一样,让人无法回避,所以做了这个关于环境的作品《伊甸园》,我自己认为这件作品可能更成熟一些了,脱离了学校的味道,花的时间和精力也更多。
您有比较喜欢的艺术家吗?
基基史密斯。她对世界既悲观又充满了爱。
《十日谈》细节图
您的作品是美丽与残酷对比之下的结合体,其中很多血腥的元素,比如停满苍蝇的大脑,玻璃橱窗中的头颅,蠕动的虫子等,在感官上很刺激,请问你做这些部分的时候会害怕吗?心理是什么感受?
不害怕,感觉很刺激。
《十日谈》细节图
《伊甸园》细节图
许多血淋淋的身体器官在你的画面里多次出现,为什么喜欢这种表现呢?
这个世界有很多东西正在腐烂,或者说变得腐朽,比如我们的文化、思想、价值观等等。借用人的身体器官来表达这种腐朽溃烂比较直接。这个时代是个野蛮的时代,野蛮战胜文明。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就是拿着iPhone的原始人茹毛饮血。我们的文化也变得原始,越来越非理性,越来越无所顾忌。时代在狂欢—末日的狂欢。这样的时代有一种悲剧的美感,外表绚丽无比,而内部却在腐烂。表达这种美感就是我创作的动力。
推荐人崔岫闻评李琳琳:她的思维触角如内窥镜一般
导读:琳琳艺术创作最独特的地方是她的思维空间,她的思维触角如内窥镜一般游走在生命的内在世界里。
艺术家崔岫闻
琳琳艺术创作最独特的地方是她的思维空间,她的思维触角如内窥镜一般游走在生命的内在世界里。
李琳琳《十日谈》细节图
她能进到生命意识更内在更细腻的感觉中,进而能够完成视觉上的呈现,她的动手能力超强,心量大,心中装的世界很大,但却又以微观、细腻、童话、灵异、超现实的方式而呈现,是一个及其矛盾人格的个体………以及90后时代背景及家庭背景造就的的特有的价值体系,虽不完整却天生异禀,这种创作方式的呈现贵在稀有,开辟了一个新的思维空间及视觉呈现的可能性。
自成风格,幻像丛生,假作真来真亦假……缘起性空。
李琳琳自述:矛盾又互不相关的纠缠
导读:我对巴洛克或洛可可式的艺术这类浮夸的装饰主义艺术比较有兴趣。作品整体看上去是闹哄哄的,但又有很多诱人的细节,各种矛盾又互不相关的事物纠缠在一起。就如同我在作品《伊甸园》里表现的那样。
我对生活中一些细微的东西很感兴趣,对很多材料的质感,很多细小的生命很着迷,就比如:蘑菇,羽毛等等。
《十日谈》 也特别喜欢有情节的东西,一种舞台化的感觉,就好像导演一出戏一样,我希望自己创作的作品是一种多元化的风格,在一件作品里讲几个不同的故事,几个故事发生在不同的时空里,看似无关但又有联系。
《十日谈》细节图
我对巴洛克或洛可可式的艺术这类浮夸的装饰主义艺术比较有兴趣。作品整体看上去是闹哄哄的,但又有很多诱人的细节,各种矛盾又互不相关的事物纠缠在一起。就如同我在作品《伊甸园》里表现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