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昕宇:我只是想给予他们“活生生”的生命力


2019-09-26 14:48

前言

姜昕宇更忠实于自己的感觉,他知道必定要告别过去了的事与物,他却将偶然相遇结下的缘分挽留下来,让它伴随着自己在一个更寥廓的层面上且行且停。

最早了解到姜昕宇,是他2012年的三件用录像记录的身体行为作品,留下深刻印象。

一个叫做《洗白》,他把自己的全身涂上墨汁,在跑步机上奔跑,大约持续不断三个小时,身上沁出的汗水越来越多,催逼着黑墨往下流淌,直到把身体冲刷的干净……

第二个是《敷冰》,一块巨大的冰的屏障阻隔了朦胧的面庞,而他决意从这里穿越,宁愿让冷酷的冰墙吸耗尽自己青春体魄的火性。开始的时候,我看不清他脸上是否有执意倔强的神情,但我知道,他的内心肯定有关于忍耐与屈服的抗争。一小时五十分钟过后,一个冷静的面部轮廓清晰起来……

第三个我把它称为《扬名》,作者站在山顶,大声呼喊着自己的名字,一声接一声,如同传统民间的招魂,又如同要把“姜昕宇”的声音刻录进苍茫大地,回声他心理世界的群山沸腾。喊叫的嗓音渐渐变哑,大约一小时四十分钟之后,天地之间,万籁俱寂……

尽管现当代艺术史中不乏以自虐方式揭示社会与文化问题的艺术家,但我觉得姜昕宇不是。这几个系列性的行为,透露出更多的是他自身需要的一种生命体验,而别人是否当作艺术品欣赏并不是第一位的。接触过姜昕宇的人都会觉得,他并非一个善于用别出心裁的点子引人注目的人,外在愚钝迟疑,内在情感细腻,他必定是心有所求,不愿意在原有的位置上安稳一生。

 

墙报专访姜昕宇:只是认真做好当下的每件事,仅此而已

导读:总的来说我的作品多是与我自身经历和自我体验有关的。

 

 

姜昕宇

 

您有没有受到哪位前辈或大师的影响?

有没有受到谁的影响这件事情不好说,因为从学习绘画的那天起所看到的艺术作品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我,但要是究其根本,实在是无法说清。在现当代艺术家中,我比较喜欢卡布尔的作品,并被他作品中传达出来的极度认真所感动。

 

 

姜昕宇 京CT9953 110×80×3cm 28个

 

您的作品主要分为哪几个阶段?请分别简单介绍阶段的创作?

我想用时期来概述我的艺术创作过程可能比较合适,因为我无法确定我的这些作品在将来会不会成为系列,或是按照所谓的套路方向去创作。我把我的创作大致分成4个时期吧。第一个时期我做了三个行为作品,多是表达自己和生活之间的一种状态。这三个作品本来是没有名字的,还是吕胜中老师帮我起了名字。作品“洗白”中我把自己全身涂满墨汁,通过不停的奔跑用汗水把身上的墨汁冲洗干净;作品“敷冰”中我用自己的体温不断的融化冰块,最终穿透了面前的障碍;“扬名”是这三个作品中令我感受最深的一件。我站在山顶,不停的喊出自己的名字,最终自己的嗓子再也发不出任何声音。第二个时期我开始尝试材料创作,用猪皮制作了一系列的“皮塑”。用猪皮包裹了一些石膏像,随后又包裹了一些鹅卵石。皮对于我来说有一种生命力蕴含在其中,不论是包裹石膏像还是包裹鹅卵石,我只是想给予他们一种“活生生”的生命力。一个朋友和我说他从“1001”中仿佛看到了这些石头一生的经历。第三个时期我制作了一件装置作品“京CT9953”。这件作品是对我的意义极其深刻。因为他是我人生中第一辆车,跟随了我很多年,陪我去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风景。在一次长途旅行后他寿终正寝了,那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段人生的落幕。我不想让这个陪伴我多年的好友被丢弃在“汽车墓地”中,于是就诞生了我的第一个装置作品。第四个时期可以算是第三时期的延续,我把“京CT9953”这个作品绘制成两组油画“浮屠”和“靡荼”。这是我为这辆车写的自传,里面记录了他经历的崎岖泥泞,云蒸霞蔚。

 

 

姜昕宇《浮屠》系列之二 油画 250cmX180cm

 

您从开始艺术创作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特别难忘的经历,遇到过哪些挫折?

艺术创作上难忘的经历和挫折其实到也没有。我只是认真的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仅此而已。


您想通过创作表达什么?

具体表达的观念因作品不同,也不同。总的来说我的作品多是与我自身经历和自我体验有关的。

 

 

姜昕宇《浮屠》系列之一 油画 250cmX180cm

 

除了创作,请问您有什么爱好?这些爱好对您的创作有何影响?

爱好……呵呵,喝酒算么?

您在未来有没有什么创作打算或者展览计划?

当然会有,具体安排还没有确定下来,先踏踏实实的把当下的事情做好。

 

 

姜昕宇 《靡荼》系列之七 油画 300cmX220cm

 

除此之外,关于您的创作或生活您还有什么想说的?

认真生活认真做事吧。

 

推荐人吕胜中评姜昕宇:空乏其身以及且行且停

导读:姜昕宇更忠实于自己的感觉,他知道必定要告别过去了的事与物,他却将偶然相遇结下的缘分挽留下来,让它伴随着自己在一个更寥廓的层面上且行且停。

 

 

吕胜中

 

【壹】空乏其身

最早了解到姜昕宇,是他2012年的三件用录像记录的身体行为作品,留下深刻印象。

一个叫做《洗白》,他把自己的全身涂上墨汁,在跑步机上奔跑,大约持续不断三个小时,身上沁出的汗水越来越多,催逼着黑墨往下流淌,直到把身体冲刷的干净……

第二个是《敷冰》,一块巨大的冰的屏障阻隔了朦胧的面庞,而他决意从这里穿越,宁愿让冷酷的冰墙吸耗尽自己青春体魄的火性。开始的时候,我看不清他脸上是否有执意倔强的神情,但我知道,他的内心肯定有关于忍耐与屈服的抗争。一小时五十分钟过后,一个冷静的面部轮廓清晰起来……

第三个我把它称为《扬名》,作者站在山顶,大声呼喊着自己的名字,一声接一声,如同传统民间的招魂,又如同要把“姜昕宇”的声音刻录进苍茫大地,回声他心理世界的群山沸腾。喊叫的嗓音渐渐变哑,大约一小时四十分钟之后,天地之间,万籁俱寂……

尽管现当代艺术史中不乏以自虐方式揭示社会与文化问题的艺术家,但我觉得姜昕宇不是。这几个系列性的行为,透露出更多的是他自身需要的一种生命体验,而别人是否当作艺术品欣赏并不是第一位的。接触过姜昕宇的人都会觉得,他并非一个善于用别出心裁的点子引人注目的人,外在愚钝迟疑,内在情感细腻,他必定是心有所求,不愿意在原有的位置上安稳一生。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于是,我视这三件作品是他以自我折磨的方式向自己的挑战,是以艺术的名义为自己设置了三个不大不小的障碍,逾越障碍,实际上是在考验自己的能量。在这些体验中,汗水的洗白,坚冰的化解、呼叫的失声……他的心态必受到震动,性情亦愈发坚韧,同时获得身心丰厚的拥有。也可以说,懂得自我折磨的人,才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

 

 

姜昕宇 《京CT9953》110×80×3cm 28个

 

【贰】物质化生

有人这样评论他:“当所有人都在物质化与化物质中思考创作的时候,姜昕宇却站在源发点上发掘更为微妙的物质与人之间的灵性,这是基于情感之中的创作动力。”这显然是说他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凭籍“物质化与化物质”课题所做的几件事。

之所以说是几件“事”而不是说几件“作品”,是因为他所在的实验艺术学院的教学中倡导大家,首先学会从艺术之外的站位与角度出发,不要惦记着艺术原有的“模样”,去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而“物质化与化物质”的要义,则是在材料与技术语言与主题的表达之间做出恰如其分的选择。

姜昕宇第一次做的“事情”,是用猪皮蒙在西洋经典雕塑的石膏像上,以模压成型、脱模的技术制造出皮囊的塑像。当猪皮贴敷在石膏像的脸上时,惨白的塑像仿佛鲜活起来,甚至分不清是否人的皮肤。然而,当塑型完成后,整张卑贱的猪皮带着一位高贵者面孔剥落下来,并通过脱水处理后成为干涸的、凝固的皮脸,不免渲染出一种令人恐怖的表情——说不清是人与动物相处间感化的自然而然还是因果报应,它与他原本不同的生命质量却如同被上帝之手强硬地捏合在一起难分难解。如是,此时的姜昕宇扮演着一位冷面的替天行道者。

不久之后的第二个“事情”,猪皮化生为鹅卵石,他为1001块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卵石附着以另一种生机。这些有了生机的石头聚集在一起,仿佛在向世界讲述着各自经磨历劫、险象绝途,夷岨逢生的故事。

姜昕宇不善高谈阔论,却是一个不停琢磨世相万千的思想者。表面冷静又略显深沉,内含着的炽热激烈的性情其实却经常抑制不住,当寻找到合适的时机,便随时随地尽情抒发。

 

 

姜昕宇 《1001》 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叁】且行且停

《京CT9953》是姜昕宇硕士毕业的作品,实际上这原本是他相处八年的一辆二手捷达车号牌。这辆车如今到了报废年限,将要回炉。被朋友圈誉为有情有义的姜昕宇,突然对这辆破车产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痛苦眷恋,仿佛要失落一份难以割舍的亲情。终于有一天,他决意以自己的方式转化其形态与功能。“我知道我留不住它,但我想给它特殊的归宿。它被我拆解、挤压、切割、重组……从此以后不再奔波,把它留在自己的视野中。”

将一个偶发的念头付诸于实施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正如“京CT9953”的变形过程,需要作者不但要付出巨大工作量的体力劳动,还要调动所有的智慧与经验,应对必然遭遇的各种材质与技术的难题——因势利导、软硬兼施、不择手段、点石成金……既然表示了对这件旧物的情义,便不再有为情义付出的怨言,他愿意为它消耗自己的体能、精力与情感。然而,当这辆车变身成为一张张花纹不同的图画的时候,一个衰败的机械生命显示出凤凰涅槃般的绮丽,转型并化生出变幻莫测、丰富多彩的视觉价值。作者一度被这种美丽所感动,甚至想把它当画一样挂在墙上。

这样固然可以随时回应念想,但却只是成为一件被自己观赏的寄情之物——它成为“艺术”,却丧失了实用的功能。于是,在百般纠结之后,他把28片厚重的图画砌成了一个停车的位置,并为此举行了仪式般的展示——站在这个停车位前抬头望去,这辆车从远处奔驰而来,但永远无法在它“自己”的“停车位”上止步,也将全部灵性与品质永远凝聚在“停车位”上,准备承托新的乘骑。

新与旧的更替是我们对大千世界的眼见为实,但“质量守恒定律”论者说: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体系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或者说,任何变化包括化学反应和核反应都不能消除物质,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原有形态或结构……

中国古人也许没有心思琢磨物质不灭的定律,但却布陈了事死如生的生命境界,并以物质化呈现的方式营造一种精神的永恒。

姜昕宇其实并未多想,他更忠实于自己的感觉,他知道必定要告别过去了的事与物,他却将偶然相遇结下的缘分挽留下来,让它伴随着自己在一个更寥廓的层面上且行且停。

 

 

姜昕宇 《敷冰》 行为影像 1小时5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