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成:从私人客厅到城中村声音现场


2019-08-29 14:59

《白石洲唱片》

“黄成坚持不懈地用他生命中不同阶段的不同的状态,以真实生活作为素材与载体,由艺术形式到艺术生态,探讨自身与社会之间的本质、价值与意义;调动自身的一切,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身价值。在探讨过程中,揉合了不同阶段的想法与渴求,展现出他无尽可能的创造性。他也尝试像灵魂出窍一样,跳到另一维度,借用各种手段开展创作,但实质是以“无时”“无我”“无他”的状态,置身于空间,社会,历史之外的间离性中,穿透作品,直面问题,呈现丰满的、具人性的品格,这反而更具备了成为一个具创造力的崭新的人的条件。”

——方敏儿(策展人)

墙报×黄成

墙报:你在七、八年前的作品可归入雕塑的范畴,这几年则倾向于将行动作为创作的核心。这些年之间,是什么驱使你的创作媒介发生转移?

黄成:是的,在自我介绍里自称“有多年行医经验的老中医”,便是指的我的第一组创作---给动物拔火罐系列。这源于我在东北经常喜欢去浴池泡澡的经验。而无论是拔火罐系列,self-house艺术项目,还是白石洲唱片公司。都是与日常的生活和自己创作环境的变化,渐渐的找到一个得心应手表达的过程。从作品创作的时间上看,基本是相互交织的。

《拔火罐》系列

墙报:《self-house》这件作品的实施状态和日常生活状态产生了交叉,那么在实施的过程中,会不会比预想的要复杂一些?

黄成:从学科的角度来看,这种交叉导致自己要做的事情,要与真正的生活还是要做一些界限,目前来看,是用这个界限来提示出自己的工作内容。

《self-house》艺术项目实施现场

self-house艺术项目是2012年底发起,即在创作者家里开始做一个有关于研究创作者本人的艺术项目;认知自我与自我认知:黄成---黄成。 在这里,self-house即作为展览空间也是艺术项目。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体,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那种无法令自己释怀和困惑的原因,想通过项目进行追问或寻找到答案,抑或找到一个让自己平静从而从容生活的出口。从物理空间上:他是由家内向家外行走。

从心理空间上:他是从心理内部的治愈到心理外部的个体价值的实现。Self-house 艺术项目的主题内容:1.《认知自我与自我认知》 20122.《生存经验》20133.《0.125步》2015

4.《家庭》2017

《self-house》艺术项目实施现场

墙报:除了作为一次创作,《self-house》对于你们的实际家庭生活产生了多少影响?这种影响还在继续吗?

黄成:自从《self-house》这个展览后,实际的家庭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至少是我自己找到了一个跟她交流的出路,也更了解和理解她。她对自己的行为也开始反思,这是她之前从来不会做的。

《self-house》艺术项目实施现场

墙报:白石洲唱片中这些不同地域的“声音写作”实践,看起来带有很强的随机性。那么你在每一段声音作品的实施过程中,是更希望保留它的随机性,还是有意识地用某种内在主题将其串联起来?

黄成:在地的随机性和有意识的部分我是交替进行的,互相矫正。两者有时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作为诱因的。声音听起来自然,但我不是一个随便开机的人。

很难说是预设和即兴,但肯定的是我希望并且尽力做到自然而然的表述自己想说的话,所以两者有时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和相互作为诱因的。我会根据当时的环境背景去做相应合适的菜。

《白石洲唱片》

白石洲唱片 是由广州青年艺术家黄成2015年在深圳发起的艺术项目,关注城、城中村、乡村生态与发展,创作媒介上以城市声音录制为主,最后作品以CD声音专辑的形式作为物质载体。

而白石洲唱片同时关注深圳以外的“城” “城中村” “村”的声音状态,关注声音,以声音写作和意识流动来唤起听众关于 “故乡”的种种联想, 以及唤起我们自身身处城市的反思。

2015年至今先后在珠三角地区录制创作了《白石洲》《湖贝》《皇岗村》《新基》四本声音专辑,其中《湖贝》邀请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声音专业在读研究生张孟泰参与共同创作,张孟泰同时也是白石洲唱片的成员!

墙报:《白塔寺》在基本未经处理的现实声音中,穿插着女声叙述。这些叙述的内容来自什么?这样设计是出于何种表达需要?

黄成:《白塔寺》专辑中穿插的女生叙述的内容来自于我关于高考的三段梦境,分别于高考复读时,读本科阶段,毕业后,同一个梦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效果。第一阶段高考复读时,梦境经常出现英语考试中,答题写字的速度是如此之慢,似乎整个考试时间只能写完一个字母,即使在梦中所有的题都会。第二个阶段,考上大学后依然做高考梦,不同的是我在梦中知道自己在做梦,然后开始玩梦,在梦中主动缔造梦中的情境。第三个阶段是毕业后,梦中的复读变本加厉的开始回到小学复读,处于一种对时间的绝望,觉得自己读完也刚好寿终正寝了。这梦境内容的穿插来自于在I:project space期间,隔壁卖面粉粮油小店的老板,他的女儿是学美术的,再复读中。他知道我是学美术的,便常在夜幕降临后小店不忙了,找我长谈取经,想多给自己女儿一些经验。而我当时学美术也是在北京,这样自然会唤起我的回忆。专辑中的声音想营造一种错中的复杂,包括安静的部分,例如蛐蛐叫声。也有激烈的现实部分,门前老大爷跟居委会的吵架等等。还有就是自己的梦境。安静的,激烈的,再加上混杂其中的记忆的跳跃,声音情景不断切换,让听者有点难言之语的味道。

《白石洲唱片》

墙报:听到某地的“裸声”,确实会唤起听者在不同层面的乡愁。白石洲唱片做了这么多系列,其发端是源于你的异地乡愁吗?在你的作品中,这种乡愁除了普遍意义上的“思乡”之外,是否还有什么内在的设定?

黄成:我理解的 “城”“中”“村”概念各自是独立的,即城是除城中村以外的城市 ,中是指城中村,而村是指自然村落。而我目前做完的《白石洲》《湖贝》《皇岗村》《新基》《白塔寺》均属于中的部分—城中村,一个系列而已。即使是北京胡同它只是作为城中村的另外一种特殊形态存在着而已。关于“乡愁”“思乡”只有在《新基》这部专辑中呈现了,最主要是因为新基凉亭中的超级大板床唤起的。用声音呈现了我在珠三角10多年南北日常生活细节差异与南北意识形态的关系。

《白石洲唱片》

墙报:“白石洲唱片公司”是一个注册的公司吗?为什么选择用实体唱片来承载这些声音?未来在声音作品的展示方式上,是否考虑过其他的形式?

黄成:目前还未真正注册。因为专辑《白石洲》的背景音均来自80,90年代歌手的唱片专辑。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的杂音中录制并对话,然后再回到一张专辑会比较有意思。更何况对我这个对唱歌有极度恐惧症的人来说。另外,我认为作品要尽量不要打扰他人,除非观众要主动阅读你。作品形式不局限专辑,也做预约式的声音现场,2017年底在广州上阳台做的“城中村炸裂演唱会”就是如此。

黄成在《白石洲唱片》工作现场

艺术家黄成在 2015 至 2017 年间先后录制《白石洲》、《湖贝》、《皇岗》三个城中村的声音专辑,大部分背景声音是都市噪音,包括:循环播放的“红歌”、零售店的贩卖声、电动车的轰鸣、海鲜市场供氧机的运作声等。城中村的声音与雅典市集的声音有相似的地方。在雅典市集里,许多活动同时发生,人们到处走动,同时而快速陈述着不同的事情,没有任何一种声音可以支配整体。市集承载着流动的人声与身体,逐渐演变成公共议政的民主空间:雅典人在市集里执行陶片放逐法(ostracism),规定任何得到 6000 票以上的人都将被流放10年。

——周婉京

《白石洲唱片》

由自身引爆的创造力量

文 / 方敏儿

当下,社会高速发展,面貌日新月异。今天的技术、理论、方法,可能明天便过时。新事物、新理论、新发明……加速积累,每个人都面临着一种未曾经历过的新情境。在这样资讯快速更新泛滥的年代,人们开始更为关注如何鉴别、发挥人的创造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马斯洛发现,自我实现的人们是健康的,是最有创造性的“新人”,而他们都表现出全神贯注于现在,沉湎于当前,那正是哪个领域都需要的、创造性的先决条件。

黄成,便是拥有这“发掘当下,发现自我”的思考状态。自2011年起至2018年期间,黄成的self-house系列都会以当下与自我的反思去进行创作,此系列中的首件作品是2011年的“1/10”,黄成现场提取自己的血液,作为素材与创作材料,将采集的血液绘制到铜板纸上。有趣的是,西方马斯洛提出的最有创造性的人的先决条件,与中国的郭象提到“庄子”里的“圣人” 对时间与“自我“的发现,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郭象提到“庄子”里的“我“的每时每刻是不同于另一时另一刻的“我”。此件作品中,黄成将“我”这一本体拟成血,在现场直接由身体里抽取血液,随即用气泵将血液即兴吹散、绘制到铜版纸上。血液象征了“我”的物化,黄成在现场全神贯注地以绘画形式留住了那一刻的“自己”,他在创作过程中彷佛已没有物我之分,将自己(血)全程投入到画纸中,也是让自己作为一个本体,反而在当下那刻,希望于时间中能留下定格的痕迹,亦彷佛在追寻某个境界的过程中,佐证自我实现的物化体现。

《self-house》艺术项目实施现场

2012年,在self-house系列的 “认知自我与自我认知”中,黄成以外物——以他本人身体的两个躯壳作为蓝本,以第“三”方的身份,制作了两对不同大小的 “自己”的人型雕塑。一方面利用装置中的两个“自己”,以互望的对视形态在空间里出现,另一方面,自己又尝试以局外人的心态,从多角度客观地审视自我。作品将两个“自己”变得这样“渺小”,以一道灯管连接在两个身体的心臓位置,以思考过程的理性与严谨,展示艺术家自我审视的“莫大”决心。

在同一系列、2013年的作品“生存经验” 中,黄成更进一步,利用自身“非物质性”的本能-呼吸为作品的缘起。一端是身体,另一端是塑料袋,黄成认真地去感知“呼吸”,去感受我们在平常生活中会被忽略的生命本质。呼吸,是每个生存著的人类必有的自身本能经验,也是证明我们存在著的标记,黄成尝试不受外界干扰,静心体味自己的呼吸及其带来的身体上的变化。他选择的载体白色垃圾“塑料袋”,是现代文明社会中对自然最具毁坏性的。这两端并置的呼吸关系,既是艺术家对生命本质的探究,又关涉现实社会的议题。

《self-house》艺术项目实施现场

2015年,黄成在自己家里实施了Self house 的另一项目“0.125步”,这题目可理解为八分之一步的意思,意指这个起步迎来他一个全新的阶段。此时,黄成的人生已正式迈向另一个“为人夫”的阶段,由单身迈向婚姻,开始拥有自己的家庭,黄成在社会上有了新的角色。身份定义与过往截然不同的黄成,继续反思当下,引出更高的精神需要,支配下一个意识阶段,也对当下的未知产生新的疑惑,从而主导了这次的创作。他开始把纯粹以自己为中心轴的本质探究,定位在以“家”为中心,self-house变成既是一个空间作品,又是一个艺术项目。在0.125步中,黄成以自己的家-——一个纯粹的物理空间作起点,从三楼自己卧室与二楼伴侣的工作室,到一楼咖啡厅前面的小草坪,以雕塑公园为名,喻为理论上的“公共空间”。最荒诞的地方,是将荒废已久的隔壁邻舍的“别人的地方”,喻为另一个“公共空间” —— Open-house美术馆。依托迅速发展的互联网,使得大众能随时看到雕塑公园、甚至Open-house美术馆内的内容和动静。这种以自己真实的“家”为主导,由私密的实体空间渐进拓展,企图不断“公共化”的发展,体现黄成在与妻子建立“家”(另一种公共化)后,自身身份(私密独立)转变。而其实本来属于他一人内在私密性,改变成以“家”为单位的外向延伸,“家”也随时变身成为大家能共享的艺术项目与空间,审视角色转换带来的的疑惑与探究。更涉及社会关系和艺术原有生态的矛盾,暗藏着传统体制里个体与公众的区别和予以调侃的必要性。

《self-house》艺术项目实施现场

到2017-2018年,黄成更进一步关注自己、妻子、家庭的亲密关系,由家庭矛盾的研究作为始发点,以“家庭”性质的社会作为主题探讨,利用VR为技术基础,与大众的互动的空间为载体,在微信中他们夫妻以绘画代替文字对话、自编剧本、重读与再演、润物、能量、VR参与、家庭影院 等几部分,由让观众在虚拟现实中,自我建构想像中的家庭模样,到绘画,微信,摄影,朗诵,装置,现实中的实物等各种艺术与非艺术形式,并选择在美术馆与艺术空间,这具仪式性的公共空间展示夫妻私密关系,赤裸裸地解构当下日常生活中家庭构建的现实问题,黄成以当下自身与社会关系中出现的沉重问题,以更开放积极的态度,面对人性的根本性。

在过去八年里,黄成坚持不懈地用他生命中不同阶段的不同的状态,以真实生活作为素材与载体,由艺术形式到艺术生态,探讨自身与社会之间的本质、价值与意义;调动自身的一切,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身价值。在探讨过程中,揉合了不同阶段的想法与渴求,展现出他无尽可能的创造性。他也尝试像灵魂出窍一样,跳到另一维度,借用各种手段开展创作,但实质是以“无时”“无我”“无他”的状态,置身于空间,社会,历史之外的间离性中,穿透作品,直面问题,呈现丰满的、具人性的品格,这反而更具备了成为一个具创造力的崭新的人的条件。

2019.1.16

参考文献

1,马洛斯著,马斯洛人本哲学,九州出版社,2017

2,韩林合著,游外以冥内-郭象哲学研究,商务图书馆,2016

3,罗素著,幸福之路,华夏出版社,2017

4,罗素著,理想与历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5,罗素著,心的分析,商务图书馆,2014

6,乔治.康吉莱姆著,西北大学,2015

7,罗素著,幸福婚姻与性,华夏出版社,2015

8,皮埃尔.马舍雷,从康吉莱姆到福柯,2016

黄成

跨媒介艺术家,201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Self-house艺术项目发起者,白石洲唱片创始人,作品曾参与深圳艺术双年展,深港建筑双城双年展、广东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唐人当代艺术空间、空间站、德国北部雕塑艺术节,印度Sandarbh 艺术驻留等.作品主要探讨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和互相构建为内容。目前生活工作于广州。

个展

2017年 Self-House 33空间 深圳

2013年 认知自我与自我认知艺术项目:黄成---黄成 self—house广州

2012年 黄成个人作品展----浮世理疗 wellington gallery香港

2011年 1∕10黄成 腾挪空间 广州

主要艺术履历;

2018年 开放源 第一届深圳艺术双年展 深圳

2018年 纸本设色:关怀与趣味 中间美术馆 北京

2018年 低复线叙事:行进中的区域跟踪 二十一空间美术馆 东莞

2018年 没展 喜马拉雅美术馆 上海

2018年 即将抵达 宇宙尽头的餐厅 HITEL 厦门

2017年 城市共生---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南头古城 深圳

2017年 2017国际城区影像节 图像的框架 深圳大学美术馆 深圳

2017年 皮埃尔·梅纳尔学院 E空间 上海

2017年 art book in china 民生现代美术馆 上海

2017年 24小时画廊马拉松 FlipPOP x OpenArt 上海

2016年 艺术都市BLAST声音单元 K11 上海当代艺术馆艺术亭台 上海

2016年 给“盒子”一个描述 吸尘器空间 北京

2015年 城市原点 第六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深圳

2015年 合作 第十六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 空间站 北京

2015年 机构生产 广东美术馆 广州

2014年 2014 Nordart 布德尔斯多夫 德国

2013年 为何关闭黄边站 黄边站 广州

2013年 视线之外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曼谷

2011年 参加游击寄居证社会微实践项目 北京

2010年 上海艺术博览会青年艺术家推介展 上海

2010年 “巨人杯”2010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今日美术馆 北京

2010年 2010中外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 北京

2010年 山寨——关于复制文化的研究 柏林 德国

2009年 参加混合与分享综合艺术展 映艺术空间 北京

2009年 实验空间与学院视野------央美,国美,广美实验艺术交流展 广州

驻留项目: 2015 Sandarbh 印度

2015 中间美术馆 北京

2018 I Project space 北京

作品多被 新加坡 法国 香港等藏家收藏

墙报艺术家黄成由萧昱(艺术家)推荐

文中图片由黄成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