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佳敏:触摸这个时代的质感


2019-08-29 15:13

《谜·城》 柯佳敏

竹是中国传统的家具与工艺品制作的材料,但是在现代雕塑创作中应用到这种材料的作品并不多见。其原因是竹材料的工艺在各个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中尚未开发。柯佳敏多年前到各地工厂考察学习,基本掌握了竹材的各种加工方法,再将其结合在个人的创作思维之中,成功地完成了这组“谜 . 城”系列的观念雕塑作品,表达了年轻人对城市化进程中人居住环境的一种困扰心境。

这系列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专业性展览,相信这些经历的积累对其未来的艺术创作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黎日晃

作品阐述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早在东晋时代,陶渊明就认为城市中的人类社会已经是一种隐形的笼子,现在,这个笼子由于人类科技的进步被真正实现了——城市里的摩天大楼,分割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景观。

《他们不愿离开》 柯佳敏

我致力于“鸟笼符号”的研究,应用制作鸟笼的精良工艺,把大厦的基本结构用修长的竹枝搭建出了多维的空间结构。他们不仅是一个模型,更是对空间穿插的想象。“大厦”的影子既是底座,又是其结构的一部分,把城市景观编造成了影壁墙,钟楼借助竹子的韧性,在悬吊中产生优美的弧线,顶端的指针也徐徐转动。空间布置使得每件作品象行星一样,缓慢而孤独地漂浮在宇宙中。

在这样一种现代化的结构下,人就成为了被囚禁者。人们奋斗大半生,终于在像广州这样的城市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房间,他们以为获得了自由,然而其实是落入了新的禁锢里。

《他们不愿离开》 柯佳敏

艺术家自述

我出生在福建莆田,这座充满匠人气息的小城使我一直迷恋于手作。我的作品中,总是喜欢将工业生产的理性转化到手工制做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上。我坚信一个艺术家他应该是像哲人一样思考,像匠人一样劳作。

物志一 柯佳敏 (7)

物志一 柯佳敏 (8)

物志一 柯佳敏 (9)

墙妞 × 柯佳敏

墙妞:你的许多作品中都有竹,为什么选择竹作为材料?是出于什么考虑?

柯佳敏:我刚开始创作的时候,其实选择的是中国的“鸟笼符号”,这个原本是一种养鸟用的器具,后来发展为一种工艺品。但在我的眼中,它远不止这样,我觉得“鸟笼符号”恰好表达了我对于城市化进程的一种情绪。 我运用置换手法创作这系列作品的出发点,将城市中的各种建筑置换为各种各样的鸟笼,这就有了我之前的创作《他们不愿离开》。在这次创作中我接触到了竹材,我发现竹它“质密”,可“打磨抛光;它“带皮而韧”,可编织;它“有节”,又增加了 “横向节奏” 的可能性。这也造成了我后面的创作会经常使用竹材。

《物志一》 柯佳敏

墙妞:《物志一》的钥匙能不能打开锁?

柯佳敏:可以打开,如果不能打开就没必要做这个作品了。

弥漫世界的工业迷信让世人如此执迷不悟地崇信 “ 科技万能 ”,以至尽管那些先进再先进的工业技术方案一再地让改变世界的愿望落入 “ 技术循环 ” 的陷阱,但世人依然对诉诸技术进步的 “ 终极解决 ” 深信不疑。有人说“大国之大,竟容不下工匠们一张安静的工作台”。所以我选择在一个普通的夜晚,坐在工作台前,用木块来复制一把铜钥匙,直到这把木钥匙可以打开对应的锁。我希望把一种匠人的精神在这件作品中不动声色地流露出来。

我用安静的用手工制作的方式来替代工业复制,将冰冷坚硬的工业理性转化为手工制作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来表达我身处现代快速发展的工业社会的一种反思,以及对传统的手工时代的一种留恋。我选用了视频记录的方式呈现,因为纪录的本身,即是一种反抗。

《余忆童稚时》柯佳敏

墙妞:《余忆童稚时》是讲的你的童年吗?

柯佳敏:对,我们那代人的童年总是和上树捕鸟,下水摸鱼分不开。作品以小场景的方式展示,它类似演出落幕后安静的舞台道具,又像公园角落里寂寞的小游乐场。我将对儿时的回忆与梦境植入作品,这就是作品《余忆童稚时》的由来。制作方式上,我做一个可以和朽木拼贴的竹材部件,并把拼接相对一头的竹条、竹丝削细,做出一种渐渐消失的的感觉,最后与朽木拼接起来,以一种手工制作造型和自然造型并置的视觉效果呈现。我在作品中加入了枯枝、怪藤、火把、竹蜻蜓和一只青虫等小配饰,把它们组合在作品和似长条凳的展台上。再加入灰色镜面不锈钢隔开上下层次,最后留出一个圆形的取景框,让我们可以从上面窥探下方。

《余忆童稚时》柯佳敏

墙妞:你的作品有一种东方的感觉,你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吗?

柯佳敏:这应该是我应用中国的“鸟笼符号”进行创作的原因吧,所以有种东方的感觉。我在充满木香的工艺之乡(福建莆田)长大,地处闽东南,从小就和竹木打交道,我身在传统中,已经谈不上喜欢不喜欢了。更多的时候,我觉得我身体里流淌着匠人的血液,这也是我一直迷恋民间手工艺的原因吧。其实传统很难维系,更像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是你想象力的跳板,也可能变成拘束你的条条框框,所以如何出入其间,需要多一点斟酌。

《余忆童稚时》柯佳敏

墙妞:创作现在这个系列之前,你在做什么?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作品的?

柯佳敏:在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主要是做比较传统的雕塑,比如石雕木雕。在本科毕业创作前的一个课程“观念与视觉呈现”中我提出这个“鸟笼”和“城市”结合的创作方案,当时指导这个课程的陈克老师非常支持这个方案的实现,就发展到了毕业创作,就有了《他们不愿离开》这件作品。后来在广州美术学院念研究生期间,在我的导师黎日晃老师的指导下,我查阅了部分装置艺术的相关书籍,并且去了鸟笼师傅陈啟新作坊进行实地考察。伴随着我对竹材料加工技术日渐成熟和竹材自身轻巧的材料属性,最终实现了悬挂展示的设想。后来加入了灰色镜面不锈钢,成功辅助“城市”倒影的呈现。

《余忆童稚时》柯佳敏

墙妞:如果说笼子是你对城市景观的思考,那你也在笼子里吗?能否谈谈你的生活呢?

柯佳敏:我肯定也在笼子里看着外面的世界,我现在基础的生活状态就是去学校上班和回工作室创作作品。我也想离开这个“牢笼”,但还不具备条件。

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其实很多人认为鸟笼再精巧再奢华,不过只是个牢笼罢了。它的精巧奢华无法满足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可是,谁都明白,当你真的打开这牢笼,让鸟儿自由时,它却会无所适从,很快因为无法应对“自由生活”而死掉。可是鸟儿不是天生就属于自然,属于天空吗?这样的事情让人尴尬不已。就好像人一般,很多人在城市中生活,抱怨着城市的拥挤与冷漠,可是当真正将其放归乡野,他们反而无法生活。他们会因为上不了网,手机没信号,没有超市等等而抱怨,希望回到那个“拥挤冷漠”的世界里去。这是多么的讽刺呀!

《物志一》 柯佳敏

墙妞: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最近在创作的新作品?

柯佳敏:我在持续创作中,一般都是几个系列作品在同时进行,我最近比较关注的的点是中国的 “匠人精神”,我一直在尝试挖掘本土语言中的元素来进行当代艺术创作。

《青衣》柯佳敏

《青衣》作品简介:

青衣的创作选择“直面材料”的方式。感官可谓是我们直接面对这个世界的唯一方式。把作品把控在人们视域之外的尺度,尝试着把传统雕塑创作中重形态的创作方式转变成为如何去占有空间。我在无尽往复的劳作中,通过材料展开对“物性”的探索,寻找着“物”的边界;“物”与人的关系;“物”与场域的关系。

材料:竹、钢

尺寸:120*120*1200(cm)

柯佳敏出生于福建莆田(1984.1)

2005年6月 结业于莆田学院工艺美术系(专科)

2005 --- 2007年 在莆田工艺美术城从事工艺木雕创作

2012年6月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

2018年6月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美术学)

2015 --- 2016学年荣获一等学业奖学金

2016 --- 2017学年荣获一等学业奖学金

荣获2017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作品参展和获奖

2012年

广州美术学院优秀毕业创作奖

广州美术学院“许钦松毕业创作奖学金”二等奖

“2012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作品展,提名奖

第一届佛山国际城市雕塑大展,优秀奖

2013年

广州美术学院建校60周年优秀作品展

2014年

第三届“中国姿态”全国雕塑大展,中国雕塑佳作奖

2015年

第五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

2016年

“城市——再知”第二届深圳(坪山)雕塑邀请展

“中国风,南粤情”第二届广东雕塑大展,优秀奖

第四届“中国姿态”全国雕塑大展,中国雕塑新锐奖

大新两岸创作奖展,入围奖

2017年

“迹象”广东第二届当代雕塑邀请展

“立体的思想:雕塑的原动力”雕塑邀请展

中国东湖青年雕塑家邀请展

“苏州中心艺术大赏学院之光”,优秀奖

“大新两岸青年艺术创作群展”

城市“空间”与雕塑艺术展

第八届新星星艺术奖

2018年

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国际美术展

第八届“黎明雕塑创作奖学金”三等奖

“许钦松创作奖”铜奖

“2018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提名奖

“2018台湾国际木雕竞赛”

“首届全国工艺美术大展”

2019年

第四届“墙报艺术家展”,优秀奖

鹭宝国际雕塑双年展,佳作奖

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当代艺术中“鸟笼符号”的文化释义》获“方林学术论文奖学金”本科组三等奖(2012)

研究生毕业论文《竹材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应用探索》获“广州美术学院2018年优秀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作品收藏机构:中国雕塑博物馆、山东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图片资料由艺术家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