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健:我们比过去更愚蠢吗?


2019-08-21 15:15

前言

杨健1982年出生于中国福建,毕业于厦门大学美术学院,于2007年获得硕士学位。他曾入选荷兰皇家美术学院的国际驻地艺术家项目,并于2010年获得荷兰Stichting Niemeijer基金会奖学金。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的画廊、艺术机构及公立美术馆展出。

目前杨健生活工作于北京,主要从事录像和装置创作。杨健的创作大多与社会现实紧密相关,但他并不直接对现实事件给出肯定的判断,他善于提取和发现隐藏在现实背后的矛盾而富有张力的关系,并呈现出一个开放的结构,将判断和思考的权力以最大的可能交给观众。杨健的创作媒材大多跟机械、技术和媒体有关,他感兴趣的是人的生存状态与工具、技术和日益被改变的媒体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杨健善于揭示各种事物之间的自反性的关系与结构,并以他特有的一种冷静和精确的诗意发现并赋予各种被他挑选的物品与其本身在各自文化关系中所处位置,完全相反的文化情境。

戴卓群推荐词:可以说杨健算是那种将批判和抵抗日常化的艺术家,无时无刻挑动对惯常经验和规制的戏谑和调侃。印象较深的还有他在UCCA展出的一组单频录像《迟早,闪电会击中我们每一个人》,通过最微不足道的对象和叙事切中肯綮,有点堂吉诃德式的戏剧性和幽默感,但更像飞越疯人院中的捣乱和搅局者。杨健的抵抗与以往很多明确指涉现实政治的行为方式面目迥然,他往往是通过营造怪诞来抵达真相的彼岸,或在随机、偶然中展开其强有力的技术修辞,揭示隐藏在日常表象下的逻辑悖逆。

杨健最新个展《我们比过去更愚蠢吗?》展出的装置作品主题关涉“愚蠢”在人类事务中各种不同的角色与表现,以及它的使用方法,有的是富有诗意的反抗,有的是难以逃避的悲剧现实。

墙报专访杨健:我的创作都指向了人的生存境况

导读:我使用的媒介和材料非常多,但我一直关注的是对人的处境的揭示与困境的呈现,把人们习以为常的、但日复一日在消耗着人的那些事物或者状态,以一种诗性的方式来揭露其存在。我喜欢在作品中注入幽默或嘲讽的元素,但其内核往往是悲剧性的。

艺术家杨健

你同时获得过文学学位,请问你的作品和文学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我是在综合大学的美术系学习的,所以拿了个文学硕士。我希望我的作品和科学联系更多些。

你对创作媒介的选择是如何作决定的?更擅于或热衷哪些题材的创作?

有时是媒介选择观念,有时是观念选择媒介,有时是两者混杂进行。

没有特别热衷的具体题材,我自小就有很广的兴趣,导致了我的关注与阅读面很广泛。但是最终我发现我的创作都指向了人的生存境况。

这些年的作品之间会有某些隐性的联系吗?你一般如何判断某种思考或具体事件是否能够成为创作一件作品的动机?

我使用的媒介和材料非常多,但我一直关注的是对人的处境的揭示与困境的呈现,把人们习以为常的、但日复一日在消耗着人的那些事物或者状态,以一种诗性的方式来揭露其存在。我喜欢在作品中注入幽默或嘲讽的元素,但其内核往往是悲剧性的。

关于动机,举一个作品例子,2010年,钱云会的事情是个网络热门话题,我下载了钱云会的手表录像,当时并没打算做作品。2011年我的朋友告诉我淘宝上有款女用自慰棒可以根据输入音频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震动,于是我十分自然地将钱云会的手表录像与自慰棒连接在一起,一个悲剧就这样被转变为一段性快慰的节奏。

通常你怎么去规划一个自己的展览?最希望传递给观看者什么样的作品信息?

按照作品本身的逻辑去规划。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让观看者放弃或者挑战自己某些固有的看法。如果我用到了爆米花,我希望观看者不是简单地把爆米花理解成通俗文化或诸如此类的象征,而是在我的作品语境里去理解它。

2014年的创作,目前有想法了吗?会提前计划还是随性而为?

2014年将继续展开从06年思考至今的一个观念建筑课题的研究,也许今年将会有个阶段性的成果,这个想法是源于2006年底我在罗马的旅行。

你认为艺术会对生活产生干预吗?

所有的日常事物都有自己所在的固定位格,而这些位置的绑定是由各种积习和文化要求限定的。恰当的移位、并置,就是解放与提问,让人们看到其他的可能与它自身的潜力,破除意识屏障,这是艺术在广义政治领域内的作用,这是我们的政治行为。从这个角度讲,艺术当然会对生活产生干预。

南方生活对你的艺术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我的艺术启蒙来自于中国欧洲艺术中心(厦门,成立于1999年)和秦俭教授引介的一批十分独特的欧洲录像及行为艺术家。至于南方,可能因为雾障重鬼气盛,所以有了录像装置作品《灵魂的形状》。

你怎么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语境?你觉得幸运和困难之处分别是?

引用下弘一法师遗言:悲欣交集。再加四个字:哭笑不得。

你在八零后艺术家这个群体能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吗?特别之处又在于?

我没有特别留意某个以出生年代划分的群体,归属感只能从志趣相投的人群中获得。

你作品被收藏的情况如何?喜欢什么样的藏家或机构收藏你的作品?

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作品被收藏。

谁收藏就喜欢谁。

怎么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

我对艺术市场不太关注,我一向认为最受市场追捧的都是能引起最广泛共鸣的作品。但是艺术家要做的不是要引起共鸣而是提出挑衅,无论是挑衅秩序、情感、智力还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