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烂:疯狂手绘的“小老太”


2019-09-26 09:17

前言

2013年是中国的移动新媒体元年;2014年,新媒体进入发展年。早在那时,一个疯狂手绘的北漂女孩就已经出现在几个热门的艺文类媒体账号上,并被大量转发。她就是“阿烂”,“灿烂”的“烂”。近两年来,她不断被贴上各种标签,也被冠以诸多头衔。25岁北漂女孩的手绘故事被广为流传,而阿烂却能清醒的看待这一身份:“再多的标签都贴不满一个人,都无法全面的表达一个人,人是多复杂的动物啊。”

在大学毕业之前,新闻专业出身的阿烂没有接触过绘画,并且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能与绘画结缘。毕业期间“慌乱”的生活状态让她拾起画笔,没有丝毫美术基础的阿烂用一支毛笔和一张宣纸,呈现她目光所及的世界。一棵树、一条鱼、一匹马或者一头牛,都是阿烂热衷描绘的对象,它们既不高深也不高雅,但却真实而纯粹。正如批评家栗宪庭所说:“心真使然,这就是阿烂作品的‘味道’。”

 

墙报专访阿烂:什么是主流“艺术圈”?

 

 

阿烂

 

在你的简历中写到有很多头衔,这些头衔是你自己定义的吗?

头衔或者标签都是他人、社会以及网络定义的。

其中的“非职业掏耳师”和“心理咨询师”非常特别,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是什么?

前者是个人爱好,除了喜欢自己掏耳朵,也喜欢帮别人掏。后者也是一个爱好,一直在从事心理行业的工作。会继续在心理行业服务。

 

 

 

 

你说自己是“独立电影爱好者与推动者”。如何推动?请谈谈具体实践或事件。

从2010年开始加入天津影迷幼儿园独立电影放映新鲜血液至今与独立电影的缘分一直在继续。除了放映宣传在网络呼喊,自己也在探索电影上的一些可能。

除了这些头衔以外,在你身上还有许多标签,比如:北漂女孩、疯狂手绘、殡葬业等,包括你的艺名:阿烂。就目前的状况,这些标签足以让许多爱好文艺的人对应到你本人与你的手绘作品上。用现在热词说,有点儿“网红”的意思。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我无所谓,人是多面的,标签是别人贴的,再多的标签都贴不满一个人,都无法全面的表达一个人,人是多复杂的动物啊,哈哈。“网红”的现象?我不是很懂啊,据说很赚钱,我倒是挺穷的……

 

 

 

 

你在自述中曾经写道:毕业时面临到一些现实问题,生物钟产生了一些变化,为了排解早起的时间,便开始画画。这个原因非常真实,但为什么是“画画”而非其他方式?

为什么那一刻,是“画画”而不是别的,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因缘际会之间,那一刻,画画选择了我,让我拿起了画笔,只有这一种解释我比较信服了。

在此之前,绘画于你而言扮演着什么角色?

在此之前,绘画于我就像陌生人,没有一丝在一起的可能。我从来没有学习过,从未想学习过,更别提画了。很神奇,以前我连简笔画都不会。

 

 

 

 

未来将如何安排绘画在你生命中的角色?

一直没想过怎么安排绘画在我生命中的角色,它来了,就好好跟它在一起,它不在状态就相互干点别的。

是否想过进入主流“艺术圈”?

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什么是主流“艺术圈”?

 

 

 

 

你认为自己是个“有趣”的人吗?你怎么理解“有趣”的状态?

我有时候是个“有趣”的人。在我脑洞大开,非常有爱,非常友善,因为一点小事非常容易满足,压力和焦虑都不那么大的时候,就会有趣一些。这就是我理解的“有趣”的状态。

绘画之外,你的生活状态如何?

懒散的有序着。

比如怎样安排你的一天?

工作的时候有点工作狂,甚至晚上也会工作。不工作的时候就比较散漫:看电影,做饭,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画画,看看猫,看看绿植什么的。

接下来是否有绘画创作或展览计划?

每天都会画画,展览计划暂时没有。

 

推荐人栗宪庭评阿烂:心真使然,这就是阿烂作品的“味道”

 

 

栗宪庭(艺术评论家、策展人)

 

我不认识阿烂,更不确定是否在什么场合见过她,只是因为独立电影的关系,我和阿烂在同一个微信的朋友圈里。前一段我看到朋友圈里发的“北漂女孩阿烂:疯狂手绘118天”,打开看了,觉得画和文字都很感人。有一天,她在微信里“弱弱的”问我:能不能给她的展览写个序。我犹豫了半天,回说:“我试试,怕写不好。你微信里的画和文字都好”。我觉得我写不好,是真的想法。一是我不写评论好久了。二是面对一个没有经过艺术学院训练的阿烂,我无法从学院技巧和艺术史所谓语言线索的角度去谈论阿烂的画,所以,我从什么角度去谈她的画?毫无疑问,阿烂的画很让我感动,这是我不忍心回绝她的基本原因,尽管我近年拒绝“著名艺术家“是常事。

 

 

感动是由于阿烂的“疯狂手绘”,118天啊,其中还包括生病期间。“疯狂手绘”,那一定是情之所至“不平则鸣(韩愈语)”,而不是无病呻吟,尤其是现在不少艺术家包括著名艺术家,那种无病呻吟作品充斥艺坛的时候,我宁愿去看这种有真情实感的“业余”作品。这一点无需我说,看阿烂为每幅画所写的文字,再参看她的画,真的是情真意切感动人心呀。

 

 

 

 

即使从语言的角度看,阿烂的画也是有不少创造性的地方,比如她正兴致勃勃画一对情侣,或者男友,或者网友,接到母亲指责她画画电话后,坏了情绪,立即让她把画面上男性脸涂黑了,“本来他的脸画好了,后来觉得没需要了,一个被互联网消费的人,可以不要脸”。处理大胆而奇妙。我说这是对中国传统美学“比、兴”语言的运用,显得过于学究气和做作。但中国人的思维包括日常语言的思维,比兴都已经深入到人的血液里了,对于阿烂自觉不自觉使用它,也显得自然而然呀。比如其中一个肖像,把一缕头发捋过来做胡子,只画一只眼睛……太多的例子可以举,还是留给观众去看吧。

 

 

 

 

毫无疑问,阿烂画的人物造型不“准确”,但是,“准确”是评论作品的标准吗?苏东坡早就说过“绘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你看看画坛上某些精工制作的写实美女画,除了炫耀技术,还有什么可以看的吗?五四以来,在打到文人画和拒斥现代派的思想引导下,近百年数代中国人的审美趣味,都被培育成只会说“画得真像呀”,前不承中国传统,后不容世界现代。今天,整个文艺界之恶俗趣味,并非一日之寒!所以阿烂的造型“不准”,有“不准”的道理——心真使然,这就是阿烂作品的“味道”。

栗宪庭

2014-12-27

 

阿烂自述:我是阿烂,灿烂的“烂”!

未动笔之前画画似乎与我无关。

动笔之后,画画或成为我的生命。

我是阿烂,灿烂的“烂”!

一位同样画画的好友说:

一旦悲伤我就画画,一旦孤单我就画画,一旦骄傲我就画画。

都说你心里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

我所呈现的,也是我目光所及的世界。

没有任何的美术基础,一支毛笔,一张宣纸。

一个或早或晚,上班前或下班后的零散时间。

构成了我创作的所有间隙。

这些画,基本上都是我自己的朋友,以及朋友po的照片。

应邀以“非职业艺术家”的身份给大家介绍我的画,着实忐忑。

借此也希望可以遇到,对生活真挚,纯真热爱的人。

 

 

【起先我只是画了一张自画像和几个男性朋友】

那时我正经历一场毕业即失业,毕业即分手的残酷现实。

整个人都是消沉的,甩掉电子闹铃之后,早晨越起越早。

为了排解多出的这部分时间,我开始画画。

竟然收到了一些认可的声音,让我很有动力。

 

 

 

 

 

 

 

【中间我看到社交网络的里很多袒露的女性】

于是参照着画了很多女性朋友,有一些已经变形,她们认不出了。

有一些被认出来的,还会找我嗔怪道:把人家画的好丑哦,下次记得画的美一点呀!

美,女性的美,是什么呢?

是大大的眼睛,尖尖的下巴,细细的长腿和傲挺的胸嘛?

有时候人们并不关心你说了什么,只是在意到,哦,你po了这张照片。美美哒。

过了一年她的胸又大了一点,眼睛也大了一圈,甚至连额头都变大了。

现代科技可以轻松让女人变成可被愉悦和消费的所谓的美的样子。

可是内心里,女性对自己的美究竟有怎样的认知呢。

她们或简单、或骄傲、或盲目、或迷失、或焦灼…的行走在男权法则的生命历程里。

而我,也只是在她们面前观望内心的自己吧。

 

 

 

 

 

 

 

 

 

【一些像是反应内心的画】

作为一个成年人,在成人世界里,个体是不被允许说错话的。

只有无知的小朋友说错话才能被允许和宽恕。

所以很多个我无知说错话的日子,真的十分想把自己的嘴封起来。

于是那些画里自然没有嘴,生而无嘴就不用说话,也不会犯错了。

啊,真是一种变向的逃避啊。

问题有没有解决呢,至少当时的愤懑已变成温柔的画作了。

 

 

 

 

 

 

 

有个85后朋友,在城市里工作的好好的,忽然有一天骑着摩托去流浪了。

就他说:一旦悲伤我就画画,一旦孤单我就画画,一旦骄傲我就画画。

他从远方给我发回旅途的照片,有落日、远山、葵田、野麻还有弦月和思念。

通过脑电波的交流,看到一些欲求,达成一些共识。一个移动互联时代。

 

 

 

 

 

还有一个朋友非常喜欢拍鱼,很久前就开始拍。

记录了很多不同的鱼,每一条都不一样。但每一条都很窒息。

我很喜欢,经常在蹲坑的时候看他的朋友圈。

也尝试着画了几条。我想在这个人口密集的城市,我大概也像一条窒息的鱼吧。

 

 

 

 

 

 

 

 

【画自一些朋友所po我很感兴趣哒】

不断的有朋友说,哎,画的越来越好了啊。

这时常让我产生错觉,好像自己应该去画一样。

实际上我已经尽力的不要勉强的去画了,不想画就不会画。

即便在姨妈将至腰酸眼花的时候我还是有点忍不住要画。

所以说画画还真是融到了我的生命里了呢,连鲜血都止不住。

 

 

 

 

 

 

 

【念一声小王子】

之前小王子没有我电话,我们在一个朋友的聚餐上认识。

互留微信,短浅的点赞之交。

后来,在各自互产的内容里相互吸引。

前几天的一个早上我PO照片的时候,留了电话。

中午的时候接到一个陌生来电。

那时我正准备乘地铁去西土城的北京电影学院,朋友的片场。

地铁呼啦呼啦,我问,你是群演嘛?你要要演戏嘛?

对方的声音有点被淹没,她告诉她是小王子。她在青海。

后来她告诉我,她从未如此热烈的推荐过一个地方,有机会一定要来。

我看到她坐在西瓜堆中的照片。是那么孤傲。

小王子,像你一样,我也感到无所适从。

 

 

——以上致所有关心和爱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