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赢:“编织姑娘”的蜕变,用身体擅长的方式去感知世界
2019-09-25 14:03
前言
2014年从央美雕塑系研究生毕业的李赢性格内向害羞,你似乎很难将这个柔弱的姑娘与她的大型装置作品联系起来。更何况那些作品都是纯人力创作,一件作品耗时长达几个月甚至大半年。连她的研究生导师隋建国都感叹“不知道李赢小小的身体里哪来那么多能量。”
李赢的作品“关注时间、空间、人在其间的关系及看待宇宙的宏观至微观的方式等。长时间沉浸的特定空间中,里面有滋长的微妙感情。”观看她的作品,你能感到有一种微妙的东西隐藏在她的作品之中,这种微妙感也许就是李赢希望的用身体擅长的方式,对周遭世界做出的感知回应。
推荐人隋建国这样评价李赢的作品:“作品空间从固定的,明确的,转化为可变的、柔软的;物理的同时也是心理的;视觉的,同时也是记忆的,最为可贵的是,在作品中开始有明确的个人情感渗透在期间。”
她在毕业前创作的由彩色塑料皮的铝丝线编制而成的作品《此时,何处》,使她获得了“艺术8”的青年艺术家驻留奖。研究生毕业创作《架,空》又获得了全国美术院校最具学术性的“曾竹韶奖学金”。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期待这个柔弱却富有韧劲的青年艺术家,在未来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
墙报专访李赢:用身体擅长的方式,对周遭世界做出感知的回应
导读:李赢谨慎中略带羞涩。不善言辞的她,将更多想要表述的东西放在自己的作品中。在采访中,她对自己作品进行了解读,从材料的特殊性到灵感的来源,再到具体作品的创作背景,李赢与我们分享了许多有关作品的各个层面的故事。这个柔弱的姑娘,背后有一种强劲的韧性,如同她最熟悉的金属丝:看似柔软轻盈,实则韧性十足。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只能运用我的身体擅长的方式对周遭世界做出感知的回应”,她这样诠释这句话:“运用身体擅长的方式,是尽可能减少受后天环境影响的思维评判率先进入创作,从而干扰作为'人'拥有的原始的纯净的敏感,在日常生活里被磨灭的对周围世界的细腻感知希望能于此'柔润'。”
李赢
在美院读书的时候,为什么会选择雕塑系?
一直画画很多年 ,本科二年级选系 觉得可以接触些区别于绘画二维平面的东西,立体思维需要专业训练才能获得 那就选雕塑系了。
《此时·何处-黑白》,230 x 250 x 120 cm,2014
为什么大量使用线型材料(尤其是金属线型材料)?它吸引你的原因?你又是如何找到与这种材料的默契的?
创作过程是很多偶然与必然的结合。我的创作围绕空间、时间和物质,其实会接触很多材料去实验,去构建自己的体系······线型材料便于我现阶段的工作方式(每个人是有阶段性的局限性的,比如我习惯于随时随地就能工作起来)。同期有很多别的材料试验,但之间的关系不会那么紧密,我就会暂时让它们停留在工作室里,等待“发酵”。露脸多的金属线型材料是因为上下文关系明确(从2007年《序》的创作就可以看到发展的轨迹—当时发现虚实变动的空间、有序穿插无序的状态值得往里做)。准确说不是\不仅是这类材料吸引我(我对周遭一切都感兴趣),只是阶段性的局限让你产生的工作方式,有了某些作品,回过头看,你发现之间牵连的关系很有意思,就将这种关系的扩张作为创作的线索。
《此时·何处-红》,金属、 木,230 x 120 x 180 cm,2014
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架空》这个作品,它的创作动机是什么?
《架·空》的创作场所,是2014年我家即将拆迁的老房,一侧是新建的高楼大厦,另一侧是拆后的建筑垃圾。那栋老宅是拆迁区域的分界,同时也是逝去与新生的风水岭。我在自己的房间里用细丝搭建45公分大小的网格(地板砖的大小),在满屋子的网格中下方平躺着用细丝编制的一具真人等大的女性骨骼。
《275000毫克》 金属、竹,尺寸可变,2014
我置身于建筑结构内部框架当中,尝试将这内部空间做几何结构的分割,细丝飘荡,‘自外向内’地得到不确定的分割(细金属丝展开便卷曲弯折)。将作为人体框架的骨骼内部有机变化的组织‘自内向外’,编制成确定的外框架(细金属丝紧密编制下具有了支撑力)。
《架·空》就物质材料本身而言,是继之前《序》、《时间》、《1165·无尽》、《矩·曲》、《此时·何处》我对线型材料的多角度探索。就物的意指而言,仍蕴涵着我一直致力拓深的关注点——时间、空间、人在其间的关系及看待宇宙的宏观至微观的方式等。长时间沉浸的特定空间中,里面有滋长的微妙感情。
《架·空》,金属丝,340 x 346 x 230 cm,2014
你作品中的空间关系非常微妙,投影似乎是非常重要也极为美妙的一个元素,能否解读下投影在你作品中的作用?
因为我本来就不只是在做一个富于造型的东西、物件,是借助元素的牵扯来组合成关系的提示。
《静物-白1》 金属丝 73 x 110 x 170 cm,2014
为什么选择纯手工的方式进行创作?
并不急着生产出一个确定的物件,我需要的是在创作过程中引发的拓展点,这种不期然的相遇需要投入时间去摸索着试探性地推进。
《隐蔼Ⅱ》,2015
2015的新作品《好重的轻》加入了亚克力材料,新的形式语言的加入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与《好轻的重》对应着做的,将金属丝线与亚克力、金属构架、LED相结合,制造非现实的事物依存关系。时间和空间是一体的,且不能被记忆。人脑只能以图像二维画面的方式储存形象、事件的记忆去对时间及空间进行想象。这两件看起来关于重量、承受的创作,围合(亚克力)是限定参照,就像指着空气何谈空间,需要给你放把椅子或什么的 ,这可能是把三条腿的高脚木椅,根据这组牵连关系才好谈论空间(想象)。我关心的,这个渐替关系······从重量、承受的想象进而提示能量的消长、制衡以及更替,试图将个体建构在时间及空间上的心理体验进行暗示及分享。
《好重的轻》,金属、亚克力 LED,1206 x 835 x 1340 mm,2015
你曾说“我只能运用我的身体擅长的方式对周遭世界做出感知的回应”,能否解读一下这句话的涵义?
身体对于外界的回应先于思维分析后大脑做出的评判,但若对此麻木不珍惜,就会被其它混沌起来。运用身体擅长的方式,是尽可能减少受后天环境影响的思维评判率先进入创作,从而干扰作为“人”拥有的原始的纯净的敏感,在日常生活里被磨灭的对周围世界的细腻感知希望能于此“柔润”。
《隐蔼Ⅱ》局部 ,2015
激发你创作的灵感来源?
时刻保持“心灵柔软”以便接受非单一性,机缘来袭!
《髓》 牙、木、金箔,110cm,2014
聊聊你现在的生活状态以及工作状态吧。
生活简单,一个人吃饭,看书,运功,走走停停······。 工作也简单?!自己在工作室创作,偶尔经纪公司或什么画廊的会来工作室转转······
《隐蔼》,金属,木,400 x 200 x 300 cm ,2014
接下来的创作计划?
创作方向很多,却只有被拿出工作室展出的才会成为作品。那就等到新作展出时谈论好了哈···
隋建国评李赢:一个“编织姑娘”的蜕变
导读:从本科到研究生期间,李赢完成了一次蜕变。当她用焊接金属的方法制作作品的时候 ,她用的是最基础的单元累计的方法,将无数个单元的金属元素连接或者叠加,形成一个大的完形作品。
推荐人:隋建国
艺术家李赢
蜕变
李赢的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中央美院读的。本科她在雕塑系的第一工作室,在法国呆过的孙家钵先生在创作上是自由派,对学生没有限制。所以李赢的本科几年下来,做了一堆金属焊接雕塑。这些作品的做法和体量都是非常消耗体力花费时间的。不知道李赢小小的身体里哪来的这么多能量。
《此时·何处-绿》,330x240x190cm,2014
读研究生期间,她把精力转向金属丝线,又成了个编织姑娘。她研究生毕业前完成的彩色塑料皮的铝丝线编制而成的作品《此时,何处》,使她获得了“艺术8”的青年艺术家驻留奖。后来她的研究生毕业创作《架,空》又获得了全国美术院校最具学术性的“曾竹韶奖学金”。
《0.127575立方》,金属丝 亚克力,内核尺寸:45x45x63cm,整体据展厅变化尺寸,2014
从本科到研究生期间,李赢完成了一次蜕变。当她用焊接金属的方法制作作品的时候 ,她用的是最基础的单元累计的方法,将无数个单元的金属元素连接或者叠加,形成一个大的完形作品。
《1165m》,金属丝,200×200×180cm,2012
当她后来使用软的金属丝线编制作品的时候,她理解空间的方法产生了变化。点滴的累计成型,化为透空的网状结构,线条成为划分空间同时又是粘合空间的元素。
《架·空》,金属丝,340x346x230cm,2014
作品空间从固定的,明确的,转化为可变的、柔软的;物理的同时也是心理的;视觉的,同时也是记忆的,最为可贵的是,在作品中开始有明确的个人情感渗透在期间。
隋建国
2014年11月11日
李赢自述:从来没有“完”一件作品,我只是在制造无限的关系
导读:在我看来从来没有“完”一件作品,我只是在制造无限的关系,强调关系内部活动、力量、发展——“单件物(部件、微关系)“只是承载了一些我提出的点,“后面的作品”会连接到这些触点发展出新的触点。
李赢
就我当个“作品”而言,看来是研究形态、物质材料、空间及时间这些方面。但在我看来从来没有“完”一件作品,我只是在制造无限的关系,强调关系内部活动、力量、发展——“单件物(部件、微关系)“只是承载了一些我提出的点,“后面的作品”会连接到这些触点发展出新的触点。
《架·空》金属丝,340x346x230 cm,2014
甚至每个“不同系列”之间它们在某些触点上产生连接。我敞开无限的口,使得作品在随时运转变化中,没人能预料到它最终发展成什么格局。
《隐蔼》,木,金属,400 x 200 x 300 cm,2014
即使我生命终结,它们也会由于观者的个人特性,不同视角的进入“编排”出不同的作品。每件物(部件、微关系)触发下的体验(视觉、精神、情感······),在每个人个体那再调动出来虚拟拼接。我的创作是关于人在身体感知物质、空间、时间之后,人体官能的接收、感知经验储存及唤醒虚拟再编造这连串发展未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