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纯:无声无息的静默,其实是力量的隐忍
2019-09-25 10:22
前言
出生于1980年的张克纯来自四川成都。今年7月,阿尔勒发现奖(Discovery Award)在法国阿尔勒古剧院揭晓,来自四川的张克纯的画册《北流活活》在摄影节开幕第一日就告售罄,偌大的空档煞是显眼。而在稍晚举行的幻灯放映夜上,张克纯的作品一登大屏幕,便受到了全场雷鸣般掌声的礼遇,伴随着叫好与喝彩。张克纯凭借作品《北流活活》最终摘得该大奖。而这已不是他第一次得到国际性的殊荣了,早在2008年,他的作品《地震中的狗》就在美国国家地理总部所在地华盛顿举行的国际评选中夺得自然类国际大奖。作为一个年轻的自由摄影师,屡次斩获国际摄影节的多项大奖,并得到了国际策展人和评论家的肯定,这与他自己对艺术创作的成熟思考和身体力行的实践离不开关系。
在作品自述中,张克纯写道:拍摄《北流活活》这个项目前,读了张承志的《北方的河》。被书中滚烫的文字所影响 ,决定去黄河边走一走。去感受黄河带给的父亲般的博大和宽广,在辽阔的、奔流不息的黄河寻找到我的根。在一路走来,我意识里的那条河正在被现实的洪流淹没。那条心中传奇的河再也找不到了。这是一种深刻的悲观的基础。但是,对于一个幅员辽阔又历史悠久的国度来说,前途最终是光明的。因为这个母体里会有一种血统,一种水土,一种创造的力量使活泼健壮的新生婴儿降生于世,病态软弱的呻吟将在他们的欢声叫喊中被淹没。从这种观点看来,一切又应当是乐观的。
推荐人著名摄影师荣荣(三影堂创办人)在谈到张克纯的创作时说道:他的影像叙述表面看上去很平淡,但照片中却隐约透露出一种现实的荒诞感。画面中似乎充满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但他截取的每个图像都非常具有代表性。
也许正是这种具有代表性的荒诞感,让他的影像在平静的画面之下显现出巨大的、犹如黄河奔流般的力量。
墙报专访张克纯:我迷恋一直在路上的感觉
导读:张克纯在张承志的小说《北方的河》和美国摄影师Alec Soth的摄影集《眠于密西西比》的影响下,开始了《北流活活》的创作历程。从2009年到2013年,这件作品前后历时5年,他用客观而充满诗意的现实主义拍摄风格,描绘了当下中国现实的一幅幅独特景观。我们主要围绕他的这件作品,联系他的个人经历,梳理了这位年轻摄影师的创作和思考脉络。
2008年你曾凭借《地震中的狗》获得《华夏地理》全球摄影大赛自然类一等奖,这是你获得的第一个国际奖项,这件作品对你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当时我有一份正式工作,只在业余时间做摄影,从这件作品以后,坚定了我花多一点时间做摄影的信念,08年快结束的时候我已经基本上算是一个全职摄影师了。
人文纪实性的摄影风格对你后来的作品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没有继续做下去,而选择了做Fine Art的项目?
其实影响不是很大,虽然一样是在做摄影,但做纪实主要还是出自于对维持生活的考虑,这样我就可以接一些媒体的活儿,后来还是想跟随自己内心的感受,做的更纯粹一些。
说一说《北流活活》的创作初衷吧!
我在08年底第一次去黄河,当时是去拍另外一个项目。第一次来到黄河边,我就受到了震动。其实每个中国人对黄河都是有感受的,会有一些“文明的摇篮啊”、“母亲河”之类的概念附加在上面,这些概念驱使我去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到了那儿以后,我就决定,有机会一定要沿着黄河走一走,因我是摄影师,所以还是想用摄影的方式来呈现。09年回到成都以后,就开始着手准备这次旅途计划,包括找资料和费用的筹备等等。
生长于四川的你为什么会选择黄河作为创作题材?黄河对你来说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因为机缘巧合,我来到北方看到了黄河,各方面条件具备了,就决定实施这项计划,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
《北流活活》中出现了毛画像、泥佛头、龙等东方符号性的图像,这种符号是你刻意想强调的吗?它们在你的影像中出现有什么特殊含义?
倒不是刻意的。虽然在拍黄河,但其实本质上是在拍中国,我希望在黄河的背后能展开一个更大的视角,把这条线性叙事的范围扩展地更广。东方性的东西肯定存在,因为毕竟身处在中国国内,但我并不是想刻意强调这种东方符号。
你曾说过拍摄初衷是想完成一次诗意的行走,在这里,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行走本身比拍摄更重要呢?在这趟旅程中有没有没被摄影机抓拍下来的有趣的故事?
拍摄之初,我觉得行走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体验,后来觉得,行走与拍摄是相辅相成的。虽然最终结果是摄影的方式来呈现,但当时一直在路上的感觉是我比较迷恋的一种方式。故事我不太会讲,但我觉得这些拍出来的照片可以抓住这次旅途的精华,虽然拍摄之初和之后的呈现效果不太一样,但我对最后的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
你多次参加国际双年展,并在国外摄影节屡获大奖,你认为国外的摄影艺术市场和国内的摄影市场有没有什么不同?国外摄影艺术市场成熟在哪里?
我觉得国外的艺术市场更加规范,从摄影市场的角度来说,收藏是是家族传统,几代人传承下来,收藏照片是很正常的事,几乎上每个家庭都会有一些摄影艺术的收藏。
在整个学习摄影和艺术的过程中有没有对对你影响巨大的人或者艺术家?
就《北流活活》这件作品而言,最开始是受到Alec Soth的《眠于密西西比》的影响,但是后来经过实地拍摄之后,我觉得Alec Soth的那种摄影风格其实和中国的当下现实不太契合,所以自己做了一些调整,最后就呈现出来的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画面效果。
你对如今国内的摄影收藏市场有没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从我的出发点来讲,国内的摄影收藏市场还不规范和成熟,相对比于其他艺术领域,真正做专业摄影收藏的没几个人,还属于起步阶段。像我自己的话,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被国外藏家收藏,所以我也并不是太了解国内市场的动向。
谈一谈你目前正在专注做的事和接下来的创作计划?
现在正在拍摄新的项目:《山水之间》。这件作品也是以中国当下现实为题材,之前拍黄河是线性的叙事方式,而这件新作品则是以“点”的方式来拍摄,选好地点,一个接一个地拍。它也算是对《北流活活》的一个延续吧。
推荐人荣荣谈张克纯:他的影像,在平淡中透露出一种现实的荒诞感
导读:作为三影堂的创始人之一,荣荣在2012年就开始关注张克纯这个年轻摄影师的作品,在他的印象里,张克纯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但这就犹如他的摄影中所传达的信息那样:平静之下潜藏着巨大的能量。
张克纯在2012年入围第四届三影堂摄影奖,我当时是评委之一,那一年的很多参赛者都非常优秀,最后他并没有得奖。后来,我得知张克纯创作了新作品《北流活活》,看过之后,我觉得他在艺术语言上跨越了一大步,变得更加成熟。与其他青年摄影师相比,张克纯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所拍摄的影像有着超越他年龄之上的沉稳。
他的影像叙述表面看上去很平淡,但照片中却隐约透露出一种现实的荒诞感,画面中似乎充满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但他截取的每个图像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在视觉语言方面,它拍摄的画面质感细腻,色彩调子的把握准确,还有对景观会进行主动控制,这些方面都十分出色。这些影像视觉感染力强烈,看过的人都会在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在《北流活活》系列作品中,每张照片都透露出淡淡的诗意和忧伤。而在平淡的景色中,总会有人物出现在景观中,进行人为干预。比如佛头那张照片,在广袤的土地上,一个人孤零零地对着巨大的泥塑佛头;再比如另一张照片中,两个人和一个巨型水泥柱被淹没在河滩边的水池里……人物在这种自然景观中显得极为渺小和荒诞,但这些画面却暗暗契合了中国当下的一种“现代性”的真实。张克纯敏感地抓住了这种现实的荒谬场面,虽然这件作品以“母亲河”作为题材,但是我觉得他暗示了更大场域的景观和对这种景观的独立思考,反映出现代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状况。这种被现代化所压迫的无助感受在其他照片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比如一个人坐在快被淹没的古亭顶上垂钓,一群工人茫然地站在两辆运输石灰车相撞的车祸现场。这些画面看似是静止不动的,但其中隐含了很多的可读性和细腻的情感。
我认识很多四川摄影师,他们的照片都很有力量,张克纯也在四川出生,一开始是做平面设计,两年前认识他时,我并不是很了解他,虽然当时没有拿大奖,但他的作品还是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在我的印象里,张克纯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但这就犹如他的摄影中所传达的信息那样:平静之下潜藏着巨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