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于无声处听惊雷


2019-09-25 10:10

前言

文豪看起来很瘦弱,腼腆,是个羞于表达的人,但他眼神坚定,跟他简单接触一下,会发现他身上的广阔维度和强大张力。就像他的作品,初看语不惊人,二看模棱两可,再看于无声处听惊雷。

他的作品安静、沉稳,闪烁着机智,大音希声,越看越让人喜欢。他痴迷于用最天真,最原始的材料表达自己的灵光一现,比如:手里的石膏粉;墙上的洞;整齐的纸袋;分割的树叶……,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出些许禅意。

文豪的推荐人吴洪亮这样评价他:文豪的作品中的纯净、安然、淡泊好像来自于很久远甚至很遥远的时空。栖息于他内心的那丝细微的诗意不知是从何而来,又是如何流淌而出,撩拨着观者的心。……文豪的作品一直在运用最天然、最简单的材料表达最细腻、最关乎生命的问题……

就像文豪自己所言:做艺术是一辈子的事。作为观者,希望他能继续这么安静地做下去,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不断地让人感到无声的震撼。不过,作为艺术家,一辈子很长,如何创造,如何突破,如何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是需要文豪用心思考的。

 

墙报专访文豪:艺术使我慢慢的能够辨明是非真相

导读:文豪来自甘肃,这让文豪对自然中的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亲切感。因此,无论是他这个人还是他的作品,都让人感到安宁,“一件作品从开始到完成,整个过程心理活动比较复杂,有走‘夜路’时的战战兢兢,有有力撑开一片天地时的喜悦,也有找不到内心活动所对应的材料属性不买账时的失落......等等。”文豪如是说。

 

 

文豪

 

你生于甘肃,那里的气候、地理条件比较特殊,很接近自然,这对你有什么影响?

要说影响,就是对自然中的材料有着亲切感,愿意去接近它,选择它。因为它的材料属性本身就很单纯,不像那些有社会属性的材料,在使用的时候就比较难把控。

你钟情于自然、天性、触感的原因是什么?

我不知道我说的自然是不是你理解的自然,钟情于自然就是钟情于自己。

 

 

《方块》 2014年 材料:是高干粉 尺寸:39x39x5cm-90x90cm

 

你的作品中总是在凸显人为对自然的影响,比如被捏成方块的沙子和处理过的竹子,你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是捏的纯白色石膏粉。对我来说,创作也许是内修最好的一种方式,最终让人产生通透感。通过对作品的建构寻找当下对应自己内心的活动,透过作品间接的投射出我此刻的心性。

因为我觉得在这里能够开启一个人的智慧之门,使我慢慢的能够辨明是非真相,形成一定判断力。

那你眼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是对自然的改造,还是对自然的破坏?

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思维是‘人’的一部分,有了行为艺术或肢体语言,于是人也成为‘材料’的一部分被使用。所以我说的自然它不是大自然的指代词,材料也不仅仅是物质材料,

不能对立起来看,这样对材料的理解和认识过于片面甚至狭隘,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我记得尚晓风老师在一片文章中有这样的理解,与大家分享

1:相对于布朗库西和大卫。史密斯这样的“做雕塑”的雕塑家来说,杜尚和鲍伊斯应该被看做“想雕塑”的雕塑家,

因为他们把思维看成一种结构,把人的感觉和意识当作“材料”。也就是说把自己作为人的存在当成材料。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体验自我就是体验自然。

2:鲍伊斯把对人类创造潜能看作艺术活动的目的,他把直觉作为艺术家最宝贵的东西,把人从感觉到思维的过程当作一种材料来用,进行了大量的体验和行为艺术活动。”

 

 

《再生花》 2014年 建筑废料 粉笔 尺寸2x3m

 

里面混有石子的混凝土和干粉是你特别喜爱的一种材料,你是如何阐释他们的?

我经常阐释自己的作品,最喜欢说的就是在做的过程中它带给我的一些体会和感受,这些很实在,也很具体,对于我们做雕塑的人来说是最愿意听到的。

比如,干粉系列,从起初的用手直接接触粉,意外的发现能够捏成型和后来的借助磨具[‘分割.贴膜.对接.挤压’]挤压更想要的物象,制作的过程以及成型时带给我的

那份惊喜,就像欧鸣老师说的:“像在接生婴儿和考古发现”。显然前半部分思考对我来说致关重要,这是一个进入[观看]的方式,艺术家面对自然时的态度在这部分就能够体现出来,通过制作,思维两个逻辑关系就能看出来。最后作品给观者传达不同的感受,那是作品本身所包含的能量,因个人感受力的不同和知识结构的不同导致不同的解读方式。

 

 

文豪《山》2009年 材料:瓦楞纸 尺寸200x200x12.5cm

 

刚开始看你的作品会有些迷茫,但看得越多会越理解你的意图,也会越来越喜欢,于无声处听惊雷。我很想知道你的创作状态。

一件作品从开始到完成,整个过程心理活动比较复杂,有走‘夜路’时的战战兢兢,有有力撑开一片天地时的喜悦,也有找不到内心活动所对应的材料属性不买账时的失落......等等。

甚至有些作品它只是过程中思考出现的一个点,在其它作品中得到了交叉式的延续。打个比方吧,做一件作品就像谈一次恋爱,酸甜苦辣尽在其中。我觉得"观念"先行的前提就是得建立在对“材料”属性的了解基础之上。

在没有状态的情况下容易导致观念先行,我认为这是一个进入的过程即“热身”的过程,还远远不够......。直到进入状态,这时候所谓的‘观念’也没有了,甚至连做作品的概念都没有,

真正的处在了一种当下的状态......。你会发现就像是一个童真的小孩子在那里‘玩’,这时候‘路’出现了,太多了,四通八达.......

 

 

《磨......》2014年 材料:砂纸 红色土块 尺寸:23x32x2.5cm

 

谈一谈“纽约驻留计划”吧?

是菁英驻留计划和凯尚画廊共同发起的一个项目,对于凯尚画廊我还是报了很大希望,因为他们做的很纯粹,只做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推广项目,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窗口,向外的窗口,驻留期间的作品目前还在画廊工作室展出,直到11月底,完了会根据作品‘类型’的不同,送去美术馆和画廊继续展出。白色纸袋子的一件有延续,

他们送方案去被选中。

现在正在迈阿密项目的一个空间做前期的实施工作。

最近有没有展览计划?

年底还有两个展览,展览终归展览,憋久了大家出来聚到一起玩玩,最终还得要回到工作中,因为对于一个独立的艺术工作者来说,我想这部份是最享受的部分,也愿意潜在其中最久的部分。

推荐人吴洪亮:文豪的作品有佛性,如空谷之音、无象之象

导读:文豪的作品一直在运用最天然、最简单的材料表达最细腻、最关乎生命的问题。如作品《幻相》,他用模具将雕塑的材料干石膏粉挤压成型, “啤酒瓶”、 “易拉罐”或是 “扫帚”被文豪慎重地摆放在展厅的地面上。由于观众从旁走过时的震动,甚至由于地球的自转,那些石膏粉的造型会随着时间的延续逐渐坍塌回归到白茫茫的一片。唐尧先生曾这样感慨:“这个东西太佛学了,太金刚经了:‘凡一切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确, 文豪的作品有佛性,如空谷之音、无象之象。

 

 

《花蕾》2009年 尺寸不等 材料:石膏粉

 

文豪的作品中的纯净、安然、淡泊好像来自于很久远甚至很遥远的时空。栖息于他内心的那丝细微的诗意不知是从何而来,又是如何流淌而出,撩拨着观者的心。竟然令我这个自诩见过世面的美术馆人都有些不知所措。展览的图录即将开机,我依然找不到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描述文豪及文豪的作品。

 

 

《幻相》2013年 材料: 高干粉 尺寸:5x5m

 

前日,公差到吉林省博物院看溥心畬的藏品,溥儒画中那份清雅的贵气以及题跋里如兰草般纤细而挺拔的线条,令我想到了中国艺术中一个独特的说法:评价一张画儿好,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重在“写”字,这与书画同源有关,与文人画的系统有关,但更重要的是 “写”提供给我们某种由内而外与世界发生关系的抒怀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连着手关键是它连着心。这很象文豪的创作方式,虽然他是个雕塑家,但他的作品不是塑造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为了表述得更易于交流,我这个英文很烂的人为此展我又臆造了一个词“Heartwriting”,再回译到中文是“心写”。非常中国,自认为也很接近文豪,这位内心强悍而外表清瘦的80后艺术家。

 

 

《拉长的时间》 2013年 材料:照片 尺寸42x58cm

 

文豪的作品一直在运用最天然、最简单的材料表达最细腻、最关乎生命的问题。如作品《幻相》,他用模具将雕塑的材料干石膏粉挤压成型, “啤酒瓶”、 “易拉罐”或是 “扫帚”被文豪慎重地摆放在展厅的地面上。由于观众从旁走过时的震动,甚至由于地球的自转,那些石膏粉的造型会随着时间的延续逐渐坍塌回归到白茫茫的一片。唐尧先生曾这样感慨:“这个东西太佛学了,太金刚经了:‘凡一切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确, 文豪的作品有佛性,如空谷之音、无象之象。

 

 

文豪 《青竹》 2013年.材料:竹 尺寸可变

 

细想起来,文豪这位年轻艺术家的珍贵之处在于他能将手里的一捧石膏粉、一卷卫生纸、一根青竹、一堆粉笔头儿,幻化成为融汇“天人合一”的材料。他的作品既自然的长在这片土地上又与当代的语境进行了无缝链接。因为很国际化,所以也不需要太多语言去解释,只需要一颗平静的心慢慢靠近,慢慢走入就好了。

 

 

《直·物》材料:刺 尺寸:不限 创作时间:2013年

 

对于文豪我是有期盼也有疑虑的。每每看到他的新作,带来惊喜的同时又担心这样的“天才玩法”不过是灵光闪现,不能持久。好在文豪自己说过一句狠话:做艺术是一辈子的事。因此,我祈祷文豪能一步步,一部部写出自己的人生大作,成为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