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报报道 | 无始无终的对话——胡项城作品展启幕中国美术馆


2020-10-28 14:08

胡项城 《鱼·生命体·不息》雕塑(装置) 2020

 

2020年10月15日下午,“无始无终的对话 胡项城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启幕。这次展出的作品中,基本都是架上绘画部分,不仅有艺术家在疫情期间的全新做品,也有以往的旧作重新梳理和再创作而形成的新作品。此次展览持续到10月25日结束。

 

开幕现场艺术家致辞

 

无论是过去、当下与未来,历史的记忆只能以碎片的形式残剩下来,胡项城将这些蛛丝马迹隐藏或显现在作品的内里,唤起了对于人类起源和未知的种种思考。在开幕现场的致辞上胡老表示展览在疫情之下举行,我们全人类都在经历非常困难的阶段,艺术家总要责无旁贷,助力人们突破险境。他深信,艺术对于人们心灵治愈、宽慰、重拾力量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艺术家胡项城为观众导览

 

 

展览包含:一、雕塑部分。“共生”用铝制成,既像岩石又仿佛有生命体的灵性,所有雕塑仰望游行的鱼群。半坡遗址鱼盆中的鱼,象征带领人们走出黑暗的标记,告诫人类生存危机的克服必须从现在开始;二、绘画部分。“宇宙山水”系列,面对宇宙,我们心胸开阔,保持谦卑,同舟共济才能获得相对持久的安定。“蓬莱幻景”系列,表达中国人对超日常生存理想的想象。

 

 

“偶然与必然”系列,表达视觉表象与内心及真实世界的不一致性。“无始无终的对话”,在我们所知范围,感受生命力量与物理力量在涌动。二者间无始无终的对话产生不可思议的神秘,必然是激发科技,艺术,想像与创造的永恒之源。

 

 

艺术家与嘉宾现场合影

 

全球疫情尚在蔓延之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无始无终的对话——胡项城作品展》,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

 

自早春二月开始,新冠肺炎极快地飞遍了全世界的每个角落,中国著名画家胡项城先生宅在家里,强烈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与物理的力量在涌动。

   

胡项城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是师者、思者、匠者,更是一名学者、艺者、行者。他是1996年上海首届双年展的创办者之一,2000年----2012年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会的委员,也是城市规划、乡村建设、江南水乡保护方面的专家。30多年来,他往返于上海、西藏、东京、非洲、欧美城乡之间,这些独特的经历,演化成色彩和雕塑的元素,出现于作品的呈现之中。

 

展览现场

 

 

本次画展以绘画、雕塑为主,是他大半生,尤其是今年疫情发生后的作品。胡项城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了后印象主义、抽象、装置及观念等试验性创作,受到了美术界的关注。此外,他的艺术工作延伸到对于传统习俗文化的积极保护领域。他在上海青浦区的金泽镇、朱家角西镇、小西门等老城区还做了传统建筑的保护规划设计实验。记得在九十年代,他就上海急需注意保护城市老建筑风貌的问题,郑重地写过信给时任市领导,要我在市人代会上当面转交。他认为,当代艺术家介入社会,不应当仅停留在提出问题的层面,更重要的是积极参与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展览现场

 

从具象到抽象,这是艺术创作一个不可避免的变化。抽象艺术有其独特的自在性和自由性追求。就其价值层面而言,它既有强烈的符号化的表述,又有材料感觉和精神意义,两者是统一不可分的。抽象艺术给予艺术家的主体意识、情感以极大的活动空间,可以发挥主观想象和哲学思考。胡项城的创作,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点。

 

    

1972年创作的水粉画《老家在浙江》,是他正式接受专业训练前的习作,表现了对乡土生活的热情向往。朴素健康的劳作、宁静的生活,和谐的生态,成了后来画家在上海郊区开展乡村建设的原动力。《蓬莱幻景》,是胡项城和他的妻子吴娟芳近期合作的,由混合材料组成。这一作品,虽然无逻辑、无故事,但同样呈现了鼓舞人们抗击疫情的时代精神。蓬莱仙岛是中国人心中对美好生存环境的一种憧憬,虽是人们的乌托邦愿景,也能在人间发现,宇宙山水可以化为人间仙境。作品向观众表白,面对宏大无常的宇宙,我们必须保持谦卑的心理,开宽胸怀、同舟共济,才能获得相对持久的安定。大疫当前,胡项城深信,艺术对于人们心灵治愈、宽慰、重拾力量,能起一定作用。他的作品中有少量附贴的毛线织物。编织曾是人类最古老广泛的艺术活动,是家园的片断象征。妻子的毛线编织物包裹着旧房拆除后留下的门牌,与海岛山村风景混为一体,意欲维护人赖以生存的最后的家园。人们在疫情宅家时期的无奈,经过艺术家的深情创作,又使我们重新认识家庭才是组成社会的真正核心,需要精心呵护。

 

展览现场

 

 

在胡项城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碎片和粗线条的灵活和有机的运用:色彩和材料的碎片,每一个断面和每一种破碎,都记录着时间的腐蚀。无论是过去、当下与未来,历史的记忆只能以部分碎片的形式残剩下来。因此,我们无法知道全面的真相。胡项城将这些蛛丝马迹隐藏或显现在作品的内里,唤起我们对人类的起源,和对未知作出种种思考。

 

 

《鱼·生命体·不息》局部

 

 

胡项城创作的许多作品的寓意,并没有“超然”于物外,而用了一些稚拙和精妙的艺术手法,表现他对这个世界的理念。《鱼•生命体•不息系列》用废弃物做成的鱼,提示人类克服生态危机,必须从现状开始。鱼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体。在中囯古代半坡遗址陶盆等图案中,已经记录了鱼是带领人们走出黑暗困境、克服危机的象征;在中外各地,鱼都是吉祥物,它们是生物的生存、活力与希望的信号。鱼儿以各种不同的姿态,游弋于各种雕塑作品的上端和明清建筑旧窗棂的上端,这是一种古今时空的交融与延续,又是一种仰望和祈愿。

 

 

西藏组画《生息》是艺术家40年前久居西藏后的作品,散发着莫名的神秘的气息。如在人与牦牛间的一个橘红色的圆与半圆的光点;藏女头上的绿松石的装饰物,都是超出了人与物的关系、与非现实相关的通灵之物,它们是点睛之笔,在整幅画面的色调上,也产生了强烈的冷暖明暗对比,意味深长。

胡项城不模仿任何已有的创造,努力在视觉空间内,以个性鲜明的独创的艺术语言及符号,来完成画家对世界对生活的生命体验。

 

展览现场

 

胡项城的作品构思悠远深邃,他表现生活世界,没有作任何不必要的美化和纹饰,而是每一次都在急进中揭示出历史的吊诡和复杂。即使它意味着在矛盾的骚动中工作,而矛盾和骚动,恰恰是他最喜爱的艺术表现手段。他的作品并不带有甜味,也毫无意愿取悦观众,但值得细品。它们无言,但说出了一切。

 

 

 

参展作品欣赏

 

《达尔文水族馆之一》 布、油彩、混合材料 117x91cm 1999年

 

《达尔文水族馆之一》 布、混合材料 146x90cm 1999年

 

 

《某日记事之一》 布、混合材料 230x170cm 2016年

 

《某日记事之一》 布、混合材料 230x170cm 2016年

 

《宇宙山水之一》 布、混合材料 220x170cm 2016年

 

《天天问之一》 布、混合材料 341x144cm 2014年

 

《星宿108》 布、混合材料 尺寸可变 1972—2020年

 

 

《杂技爱好者》 布、混合材料 230x170cm  2015年

 

 

 

 

关于艺术家

 

 

胡项城于中国美术馆

 

胡项城, 1950年出生于中国上海, 197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1991年毕业于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大学院, 1976-1986年任教职于上海戏剧学院、西藏大学。1996年上海双年展创立者之一。2000-2012年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2年上海青浦老城区概念性规划设计、上海金泽镇概念性规划设计。2006年朱家角西镇策划设计、青浦小西门传统建筑群重建。2010年上海世博会非洲联合馆艺术总监。长期旅居西藏、日本和非洲从事艺术创作。现今居住与工作在中国上海。

 

策展

2015年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之“更新场”, 浦东区新场镇, 中国上海 

2015年 上戏现像启示与拓展, 龙美术馆西岸馆, 中国上海

2006年 黄盒子·青浦:中国空间里的当代艺术, 中国上海

2003年 上海设计艺术大展, 中国上海

 

个展

2020年  无始无终的对话,中国美术馆,中国北京

2014年 这不是零,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中国上海 

2014年 鸣相酬, 浙江美术馆, 中国杭州 

2014年 隐形·显像, 沪申画廊, 中国上海

2010年 出入神, 沪申画廊, 中国上海

2009年 天地知知音, 汉雅轩, 中国香港

2007年 陌生者的行程, 上海美术馆, 中国上海

1999年 仙草标本图, 入间市博物馆, 日本入间

1998年 水火流星, 白洲新艺术空间, 日本

1992年 星像的构成, 抵园雕刻庭园画廊, 日本

1992年 梦的会话, 西武集团宇都宫画廊, 日本

1991年 鱼.家族, 茨城县筑波美术馆, 日本茨城

1991年 信号, 上海美术馆, 中国上海

1990年 吉日, 山梨县立美术馆, 日本山梨 

1990年 新生, 京都市立美术馆, 日本京都 

1990年 无始无终的对话, 抵园雕刻庭园画廊, 日本崎玉县

1989年 神话, 日本美术家联盟画廊, 日本东京 

1989年 记录, 青梅市立美术馆, 日本东京

1988年 沉浮, 香港艺术中心, 中国香港 

1988年 初升的月亮, 日本福井县美术馆, 日本福井

1987年 雨星, 崎玉县立美术馆, 日本崎玉县

1986年 作品, 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画廊, 中国上海

 

群展

2017年 艺术的纽带-宁波, 宁波美术馆

2017年 艺术的纽带-上海, 上海多伦美术馆

2017年 湖畔国际当代美术展-上海

2016年 中国写意—来自中国美术馆的艺术, 圣伊德方索学院博物馆, 墨西哥 

2016年 在意—第三届中国油画双年展, 中国美术馆, 中国北京 

2016年 多重时间—苏州文献展, 苏州美术馆, 中国苏州 

2016年 亚洲超大城市中的艺术、积累和物体,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美国波士顿

2015年 亚洲时间, 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 广东美术馆, 中国广州 

2015年 游牧界线, 明圆美术馆, 中国上海

2015年 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 山水社会——测绘未来(平行展)

2014年 时间的节点—中国1980年代水墨景观,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中国上海 

2014年 改变, 悉尼白兔艺术馆, 澳大利亚悉尼

2013年 秋兴雅集—钢琴、古琴与艺术的对话,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中国上海 

2013年 意象—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新馆开馆展, 中国上海

2012年 究竟是什么使得世界末日如此吸引人, 视界艺术中心, 中国上海

2011年 海牙天下—中国当代雕塑展, 荷兰海牙

2010年 从西天到中土—中国印度当代艺术展, 中国上海

2009年 显微境·观—中国当代艺术展, 澳门艺术博物馆, 中国澳门

2008年 与后殖民说再见, 广州三年展, 中国广州 

2008年 悬浮特快, 张江当代艺术馆, 中国上海

2007年 圣保罗建筑双年展, 巴西圣保罗 

2007年 威尼斯开放雕塑展, 意大利威尼斯

2005年 日本横浜三年展, 日本横浜 

2005年 黄盒子, 台北市立美术馆, 台北

2004年 威尼斯开放雕塑展, 意大利威尼斯 

2004年 古今国际现代艺参展—水墨艺术, 福井市立美术馆, 日本福井

2002年 巴黎—北京、法国中国现代艺术展

1999年 圣保罗建筑双年展, 巴西圣保罗 

1999年 东西, 洛杉矶现代艺术展, 美国洛杉矶

1998年 上海双年展, 中国上海

1996年 抵园雕刻庭园画廊, 日本

1989年 西班牙国际美术展, 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