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报报道| 一场时空交错的光影幻术
line is a line s a line s a line
李蔷薇一直在做关于影像的新尝试。
大学期间以“声音与画面的混搭”为主题,让不相关的声音与画面产生联系。通过作品用音画混搭表达了矛盾感,将原本附属于影像的声音成为一个独立的表达要素,把日常非日常化。用逆向思考探索了“影像与声音”的关系,与对“声音”本身的思考。
留学日本后她把原本平面的影像与空间结合创作了一系列影像装置。为了更好的探索影像与空间,她把同样的影像分别在不同的空间进行了展览,根据空间的不同变化展览的方式。影像在包含了空间的机能与意义之后,同样的影像完全成为了不同的作品。
她的毕业作品,更加深刻的探究了影像与空间的关系,并对影像本身进行了一个思考。从各个角度把石膏像的轮廓抽出,并且通过以时间轴排列的线来表现它的立体性,并让影像与实际事物与周边环境相连锁,创作了一组只有在这个环境才成立的作品群。成为了一个寻找影像装置与环境可以匹配的实验空间。这个作品群提示出了“影像与实物”,“影像与环境”,“情报与表现”的关系,并引发了对这些关系的思考。
李蔷薇不断对影像本身进行思考,并且探索着影像未来新的发展可能性。
——推荐人:张锰
艺术家、天津美术学院影像艺术系主任/教授
墙报×李蔷薇
墙报:从天津美院,到武藏野美术大学,你的创作思路发生了哪些变化?
李蔷薇:在天津美院,主要创作的实验影像类的作品,以平面的影响为主,更加注重影像的内容。留学到武藏野美术大学,遇到注重空间演出的教授后,开始尝试影像与空间结合的作品,变得不仅要考虑影像内容,还要考虑影线的呈现形式。更多地思考如何展览才能更好的表达我想传达的内容。
connect-1
墙报: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探索影像与空间的关系?近期有什么新收获?
李蔷薇:从进入武藏野美术大学为契机开始探索影像与空间的关系。
近期运用VR和AR技术的展览越来越多,我发现了AR一个有趣的现象。比如通过手机看到的ar物体是在房间的中间位置,有人从那个中间位置的前面通过,如果是正常空间的话,近处的人会出现在远处ar物体前面,但实际是远处的AR物体在近处人的前面,我想这是个技术bug。但是我觉得这个bug很有趣,正因为AR和真实的空间结合,所以能营造出一个错乱的空间。
connect-1
墙报:你的作品大都呈现出抽象的构成,那么在构思之初,带有叙事的目的吗?
李蔷薇:并没有叙事目的。影像有时长,一般有头有尾。特别是剧情类的影像,需要从头看到尾。我就想故意做没有头没有尾、没有叙事性的影像,随时来随时看,你可以看一小时,也可以看一分钟。我选择拍电线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感觉它没有头没有尾,因为我在观察电线时,发现它在快结束的时候又会有新的电线连接出来,感觉电线就这样永远连接着。
connect-1
墙报:你为《line is a line is a line is a line》这组作品的取名是出于什么想法?能否讲讲这个影像装置组合,每一部分之间的关联?
李蔷薇:这个标题其实是参考了捷尔特茹德斯坦因的一句诗“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rose有玫瑰的意思,也是人名,也可以指颜色。一个词包含了很多意思。
我这个作品由线组成,我觉得线又存在于2D平面,又存在于3D空间。「线(平面)是线(空间)就如同线(平面)一样的线(空间)」。我这个作品的影像是旋转的石膏像轮廓,如果单看一帧是平面的,但是一旦旋转起来你就会觉得他是立体的。杜尚的作品《Anémic cinéma》都是由平面的圈组成,但是旋转起来就感觉立体了。2D与3D的关系很不可思议。
line is a line s a line s a line
这些作品群共通的是影像与实际空间的结合,但是方式都各不相同。有的是把影像和周边环境合成,有的是把屏幕的形状与周围环境的透视相匹配,有的是物体的真实的影子与影像作出的假影子结合等等,几个部分相关联的就是影像与实际的空间与物体结合。通过这种方法,提示出对影像的情报量与影像表现进行思考的一个影像空间。
line is a line s a line s a line
墙报:你如何看待放映媒介与艺术表达之间的关系?
李蔷薇:我认为放映媒介与艺术表达有着紧密的联系,与时代呼应。比如电视机时代,六七十年代有艺术家利用电视信号的周波同步与不同步做Live performance。现当代技术进步后的时代,透明屏幕出现在大众视线中。就有艺术家利用其透明的特点,排列好几枚屏幕,产生一个影像叠加的效果,表现出一个立体的影像。
各个年代根据放映媒介的不同,其艺术表达也不同。但都是活用了放映媒介本身的特点进行的艺术表达。
line is a line s a line s a line
墙报:你的conect系列取景街边的电线,这种日常景观为什么触动你的创作?又如何使它“非日常化”了?
李蔷薇:我来到日本后第一个让我惊讶的就是错综复杂的电线,其实我在国内并没有见过那么多电线。通过镜头拍摄电线时,稍微晃动镜头,画面里电线与电线距离的变化非常微妙。我在国内城市没有经常见到电线是因为电线对于城市可能是不美观的存在,但是我觉得错综复杂的电线反而是魅力。我想把我观察到的电线的美作品化,对电线有个再认识。
connect-1
connect-2
这个作品比起非日常化电线,我更想捕捉的是日常中经常被忽略的事物。电线就每天都在那里,天天可以见,人走路一般不会抬着头走路,所以我觉得电线是容易被忽略的日常事物之一。
实际生活中的电线连接着许多建筑,我的作品中故意把这些周边的东西都排出,只抽出电线。让人们可以看着向四周延伸的电线想象它到底与什么相连接。这又是对日常的一个再思考。
connect-3
墙报:互不匹配的声音和画面相融合,带来了哪些层面的含义?可否展开聊聊?
李蔷薇:这个主题我一共做了四个作品。
一、影像是看着让人有清凉感的画面,声音是工厂里的噪音。这个作品表达是夏日人们向往清凉,但现实是炎热的。通过音画混搭表达了内心与现实的矛盾。
二、被废弃的地方配上以前这个地方繁华时的声音。比如废弃的教堂的画面配上赞颂歌合唱的声音。通过这种方式,让荒凉的地方更显得荒凉。
三、通过两次关于这个主题的创作,我开始对声音本身有个思考。声音总是附属于影像,我想要把声音独立出来。第三个作品画面是地铁中繁忙的人们的脚步,声音是削铅笔的声音。脚步代表着周围繁忙的人,铅笔声表达的是我逐渐被消磨的精力。这个作品中声音独立于影像,成为了独立的要素。
四、这个作品表达是控制时间,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音画混搭,日常事物配上不相关的声音,使日常非日常化从而找到空间时间的突破口。
墙报:你希望作品与观众以怎样的方式交流互动?你收到过最好的评价是什么?
李蔷薇:希望观众可以自己寻找与作品的互动方式。比如我的毕业作品就是刚好从一个view point看的话,影像与周围环境刚好可以match,是一个寻找与发现的实验空间。我希望观众可以自主的去发现,有个自己的认识。
我收到过最好的评价可能是在毕业作品教授讲评时,有位教授说可能是她的偏见,她对中国留学生有粗心的印象,但是看到我作品中精心布置的局,对中国留学生的印象有所改观。还有当时是在教室中展览,教室中原本有黑色的窗帘。窗帘本来是个阻碍,但我想把黑色的窗帘也能自然的融入作品里。教室的墙是白的,地是灰的,我计算出教室中黑白灰的比例,把台子、框子涂成黑色来增加黑色的面积,达到一个比较和谐的黑白灰比例。对于空间原本有的要素的利用、对全局的把握与细节的考虑,这点也收到了不错的评价。来看毕业作品的很多人都说黑白灰的balance非常舒服。
line is a line s a line s a line
connect-3
墙报:目前主要在日本工作生活吗?你的日常状态是怎样的?
李蔷薇:现在在一家做影像与空间有关工作的公司就职。内容大致是根据一个空间做适合的影像,制作影像、布展、撤展这种流程跟以前做展览差不多。但是毕竟刚毕业,社会与学校还是有许多不同的,还在适应阶段。
墙报:刚刚研究生毕业,将来有什么计划?
李蔷薇:毕业后总之先就业了。因为我还从来没有工作过,所以还挺想知道工作到底是怎么样的,社会又是怎么样的。虽然工作了,但不打算把创作放下。没有特别具体的计划,大方向是将来也继续保持创作,多找机会展览。
connect-3
我一直在思考只有影像能表达的是什么,或如何不用影像来表达影像,影像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
当今影像的上映装置不断发展,变得越清晰越薄。但我认为影像不应该只向这一个方向发展,影像应该更加多元化。
比如在我「line is a line sa line s a line.」作品中,通过利用透视自己制作屏幕,使其与周边的环境相匹配;因为实物的真影子与用影像作出的假影子刚好重合,假影子被误认为真影子;从侧面看影像应该是歪的,但是故意把影像做成侧面看是正的,正面看是歪的;把影像与屏幕后面的背景相合成,使得屏幕看起来是透明的;让影像的上面有影子,并在其影子上在投影影像,产生影子被夹在两个影像中间的视觉体验等等这样,利用里影像本身的特质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做了一系列尝试,创作了一套作品群。
我向往的是在不断探索与摸索的尝试下,创作作品。
——李蔷薇
李蔷薇
生于1994年。201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2019年毕业于武蔵野美术大学大学院。
参展经历:
2019年 武藏野美术大学毕业展
2018年 “感觉测试”: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展
2018年 第13回六国国际交流展:NATURE CREATED BY DESIGN in Seoul
2018年 “秋实万粒”艺术天津:影像艺术部门
2017年 NIWA International Exchange Exhibition
2017年 五美术大学交流展览
2017年 第一届俊安实验艺术教育奖作品展
2016年 千里之行全国巡回展:全国重点美术学院第七回2016优秀作品展
2016年 天津美术学院优秀作品展
2015年 琨廷艺术实验计划第五回双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