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报报道|被物联网咀嚼过的生活,看上去怎样?


 
 

《透明社会-自愈》,影像+动态装置:白刚,亚克力,机械元件,尺寸可变,2019

 
 
 
许毅博在艺术创作中进行了大量不同类别的实验,在以传统雕塑为学科背景的基础上进行了多向度探索。作品以交互装置,沉浸式影像,数据可视化等全媒介角度承载自身思考。他关注当下与未来,使艺术与科技在更广阔的媒介平台上进行交谈。
我们也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他近几年的创作脉络通过他《自愈功能》系列作品的铺陈。对后人类的危机感,对透明社会的忧虑都跃然于作品的精神之上。同时他对东北艺术与科技学科的发展,以一个青年人充满热情的灵魂为其注入了更为鲜活的血液。
 
——推荐人:著名艺术家 霍波洋
墙报=Q,许毅博=X
 
Q:从鲁迅美术学院本科及研究生,再到海外的研究生及博士的学习过程,对于创作上的帮助和改变是什么?
 
X:鲁美是我的母校,懂得思考还是在国内研究生阶段开始的。2012-2015我升入美院雕塑系媒体装置雕塑研究方向,导师是霍波洋教授和陈小文教授。从具象雕塑创作进入媒体装置方向创作,很挑战。两位导师带着不同的艺术气质,一边是霍老师的尚清思想和对动态雕塑的大胆探索,另一边是陈老师的思辨意识和对数字媒体的精准把控。非常大的能量释放,我当时极具热情的去探索艺术与科技的可能性,也就是在那段时间开始尝试打破单一的创作媒介。
 
 
《透明社会-自愈》局部
 
 
2015年我拿到了纽约艾尔弗雷德艺术与设计学院电子交互艺术专业的offer,开始攻读第二个硕士学位,之后是成长最为迅速的两年。创作,展览,假期;导师见面,课程论文,布展答辩,一切都相当流水线。并且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同一个工作坊里工作,这是最有效的学科交融与去边界化。也就是这段时间开始将自己真正视为艺术工作者或职业艺术家,归纳属于自己的创作脉络。这也为我之后在京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整理自己的创作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读博迫使我看大量的文字,也使作品无意中多了几分理性与思辨。其实创作和读了几个学位没有关联,读书不是任务,而要成为你的需要。
 
 
 
《透明社会-自愈》,影像+动态装置:白刚,亚克力,机械元件,尺寸可变,2019
 
 
 
 
 
 
《透明社会-自愈》,影像+动态装置:白刚,亚克力,机械元件,尺寸可变,2019
 
 
 
 
作品通过数字化图像处理将数字工业化产品与人的肢体器官打碎重组,将有机与无机的数字化结构从新排列。使已被去除中心化的未来生命体置于观众面前,从新寻找在透明社会中的新秩序以寻求信息科技渗透下的平衡存在。
 
 
 
Q:你的作品着眼艺术与科技,出现了动态雕塑、数字影像、交互装置等多种媒介,怎么形成这样的创作模式的?
 
X:正是因为我没有形成确定的创作模式,作品才会涉及机械交互装置,数字影像等全媒介手段。这种不确定我倒觉得是对我从2012年至今创作实验的最大肯定。数字艺术,代码艺术,新媒体艺术,交互艺术这些概念都有隶属关系或交叉意识,包括艺术与科技领域诸多分支都需要艺术工作者进行极其快速的知识迭代。从软件到代码,从齿轮到马达,从显示器到投影仪,从泥塑到3D打印,这些都是在慢慢进化。作为造物主的我们继续掌控它们是基本底线,所以掌控的越多,思维就更容易准确传达。我相信艺术工作者的学习能力不会只限于单一媒介,否则在创作开始前已经被限制了可能性。
 
另外,我做艺术与科技,在鲁美当代艺术系的教学也是相同的关注点。艺术与科技,这不是一个新话题,在人类有规范的现代教育之前是没有学科之分的,所以我们不是在创造新学科,而是恢复某些我们丢失的东西。这使我们有了跨学科的动力,给了我们回述以往学术方式的可能性。作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把科技作为一种文化来进行观察,了解,甚至进行反思,这是不可回避的责任。
 
 
 《在地面飞行》,钢,木,蜡,电子元件,200cmX120cmX60cm,2017
 
 
作品通过机械传动的方式来暗示在未来智能社会中,传统劳动者与人工智能所产生的荒诞矛盾与冲突。作品呈现飞翔装单一运动规律始终无法摆脱控制论体系
 
 
艺术的职能在今天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这来自于艺术本身的内驱力开始减弱,它越来越多地从艺术之外去建立。无论是社会能量,还是科技本身带来的驱动力,都在鼓舞艺术进行拓展边界的实验。这个边界必然会与科技,尤其是作为文化的科技发生不可避免的向度关系。
 
 
 
《在地面飞行》,钢,木,蜡,电子元件,200cmX120cmX60cm,2017
 
 
 
Q:尤其是对于数字化或工业化产物介入到作品中,激发你的是什么?
 
X:这个“激发”一定是来自于情感。我出生在沈阳,父母是沈阳机床厂的工人。在工厂大院跑来跑去耳边总是伴随着隆隆的机械轰鸣。场院里下过雨后,阳光照在水坑里,水上漂浮着五颜六色的油斑,还有四处散落的打卷的大大小小的铁屑。厂子里的工人们在硕大的外形非常“科幻”的机械设备上操作,加工,这些和长大以后看科幻电影很像。但那时候的触动是更多维与立体的。也正是那个时候审美被奠定了,塑造了一种心理学层面的癖好。
 
 
 
《原点》,材质:木,蜡,电子元件,180cmX90cmX180cm,2017年
 
作品通过步进电机的旋转带动人面雕塑的往复转动,而转动中产生的震动则趋势雕塑在白色平面展台上无规律游离。过程中雕塑会在某一时刻回归到展台中心的红色凹槽,而下一时刻又会离开。
 
 
 
另一方面,就如1960年,控制论之父NorbertWiener出版了一篇短文,题目是“Some Moral and Technical Consequences of Automation ”。Wiener指出大约在1960,机器已经成为非常有效的,甚至是危险的东西,因为他们拥有“一定程度的思考和沟通”能力,超越了设计师的局限性。他假设了一种情况,并基于控制论体系中,如果一台机器具有自动运算并学习的功能并被训练去玩一个可以启动真实核战争的按钮游戏。只要按照游戏的程序规则,为赢得胜利,这些机器可能会做任何事情,包括按下那枚按钮,即使以人类的生存为代价。机器“进化”的速度变得如此之快,并且聪明和不可撤销,由此在工业时代的人类已经不像人类,我们失去了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巴特勒所担忧并在小说中生动描绘的人类被机器所统治的时代,已经开始变成了现实 “我们也许还未觉醒,当想关掉它,为时已晚。”
 
在1960-1970年众多领域的革命性进步导致了人们对人与机器之间关系的新的觉醒,这种觉醒也导致了人类传统价值观的分裂。弥合这裂缝的过程则需要不断平衡人与机器,人与科技的关系。因为在我们尚未知晓未来将如何发展之时,唯一可做就是尽可能制定引导我们进入未来的规则,这也正是我在作品中所描述的。
 
 
 
《自愈功能》,影像+动态装置:白刚,亚克力,机械元件,投影设备,尺寸可变,2017
 
 
 
Q:会一直延续这样的创作方式吗?你最想突破的是什么?
 
X:媒介没有尽头,延续创作但不会延续创作方式。延续“一直尝试新的媒介”,突破“方法论”。或者也可以说突破掉自己的学科背景,成为真正的无学科边界的艺术工作者。
 
 
 
《自愈功能》,影像+动态装置:白刚,亚克力,机械元件,尺寸可变,2017
 
 
 
Q:关注和主要探讨的范畴是?有阶段性的不同吗?哪一类命题更能触动你去创作?
 
X:对我创作产生触动的是不断更迭出现的新问题,并且一定是政治与科学无法更好解答的命题。我会以我的模式对观众进行或激进或润物无声的引导,这也许就是艺术家“危险”的地方。
 
但这些问题的源头都是由很私人的感受所引起的,比如《自愈功能》这一系列作品,里面给出了很多荒诞的忧虑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还有《透明社会》系列也正是由于我的生活被物联网所咀嚼导致的一种阶层信息掌控不对等。
 
阶段性的不同一定会有,因为不同阶段我们都在面对更多的新的问题,就像五年前“后生命”还算不上生命。五年前我们也没有思考过物联网要把人与人的关系挤向何处。五年前我们也不会想到大数据已经拼凑了我们的数字化形象,我们的好恶品行都已经被数据化分享给不同的厂商。当你在看A片时也在被人分析,这就不是光彩与不光彩的事儿了。
 
 
Q:在纽约个展《自愈功能》中出现了很多割裂的肢体形象,原因是?
 
X:其实不是割裂,而是重组,或者叫调用。那些混合图像是《自愈功能》系列作品中对后生命的一种透视。人类进入3.0阶段时,身体和思维可以分离,也就是西方阐释的“灵”与“肉”的分离,这和机器很一致,这种分离展示了两者的可控性。而作品中的立足点在于重组,这种组合是带有思辨的重组,你仔细观察局部会发现荒诞的趣味,因为我在以去人类中心化的方式讲述一件事情,“语气”中没有情感,只是用这种方式把大家没说的话说出来,在这个时代,这算是种勇气吧。
 
 
Q:能具体聊聊近期作品吗?
 
X:《自愈功能》系列作品前后做了3年,最后一个结构是在今年2月份完成的,算是近期作品之一,在展览空间中它不是一件独立作品。这有点像女孩用的化妆品套装,你只擦最贵的眼霜也没法解决衰老问题,得全用上,而且要持续。《自愈功能》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先有了图像,再有了影像,接着衍生出交互的结构,动态的装置雕塑等等。这些独立作品并没有那么独立,全部作品出现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场域,它有沉浸式的视觉力量,也渗透作品理性效用,所以它是一个完整的个展。在纽约第一次展示的时候,我下了很大功夫设计空间,每个结构都设置到什么地方,观众走几步经过几米后情感还是会非常紧凑,传达要有节奏也要有次序。最后结束的时候我是将整个展览空间自然光下的空场做成了VR视频,当观众在整个由工业产品与肢体交织的大环境中离开前,会在VR里面回归沉寂与白色的真实。
 
 
 
《自愈功能》,影像+动态装置:白刚,亚克力,机械元件,尺寸可变,2017-2019
 
 
 
《透明社会》是全新的作品,正在测试阶段,框架已经完成,它在陈述数字时代,人生活在相对真实中,“愉快”的行走在被数字信息所拼凑的坦途上。我们悄悄在社交媒体中品味他人喜怒哀乐的同时,自己的生活也在被他人咀嚼。这个时代我们又似乎是可以掌控万物的神,却也被万物掌控。这是一种永无休止的博弈,也是被数字时代所营造的奇异景观。这形成了一种不同维度无休止的窥视循环,在这样的结构中,现场观众似乎掌控了三个不同维度,但一旦观众开始介入作品,便即失去了主宰空间的身份。并成为窥视循环中无数单元中微小的节点。
 
 
 
《透明社会》,交互影像装置,机械元件,白钢,亚克力,石膏板,影像投射器材,尺寸可变,2019
 
 
 
Q:喜欢的艺术家?你想成为哪一种艺术家?
 
X:我没有十分喜欢的艺术家,所以也不想成为他们。很多人在看作品时候会流泪,痛哭,也许我是个笑点低的人,我多数时候容易被快乐感染。如果要有喜欢的,可能谁的作品充满喜感我未来也许会喜欢谁。
 
想成为哪一种艺术家我还是说不好,争取成为一个工作勤奋,善于思考,与人为善的人吧先。
 
 
Q:对未来有预期吗?怎样的预期?
 
X:我从16岁开始进入附中学习美术,直到这两年才意识到自己很爱艺术这件事儿。过去一直不是很确定,因为专注于一件事儿不一定是爱,可能是没有其他选择。但这两年我发现我确实在爱这事儿,因为我有了工作有了收入,也不太缺钱花,可还是惦记着做艺术,搞技术,并且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做展览让我觉得很刺激,艺术那么自由,我因为做着艺术而感受到自由,没有比这更棒的事儿了。
 
对未来的预期是要使自己作品的面貌更加独特。我的作品展示成本非常高,像三月份在乌镇做展览的时候空间用了国内最棒的设备花费了二十几万,这是常规等级展览所承受不了的,就算是在沈阳本地降低设备标准也要几万块。所以作为职业艺术家我能回报给展览方的就是独特并不可替代的作品面貌。我目前处在一个良性循环中,希望这个循环可以持久。
 
 
 
《自愈功能》,影像+动态装置:白刚,亚克力,机械元件,尺寸可变,2017-2019
 
 
 
 
 
许毅博
2010,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学士学位。
2015,鲁美术学院雕塑系文学硕士学位。
2017,艾尔弗雷德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学位。
2017,创立“Event·Media Lab”媒体实验室。
2018,攻读京畿大学国际艺术博士。
2019,工作于鲁迅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系。
 
重要展览
1.入选“共同的神话”安仁双年展。
2.提名“时间开始了-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
3.获“王式廓基金”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入围奖。
4.获“2019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奖”。
5.提名“不同”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科技板块。
6.入选“后生命”第二届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
7.提名中国(西安)青年实验艺术展。
8.策划《数字共振》艺术与科技全媒介艺术展。
9.获第二届“光与生活”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
10.提名常青藤计划“永生市”媒体艺术展。
11.香港城市大学中国青年媒体艺术家提名展。
12.关山月中国青年艺术家媒体艺术提名展。 
13.策划《数字之诗意》中美媒体艺术展。 
14.《自愈功能》纽约特纳美术馆个展。
15.“教学相长”第三届实验艺术大会文献展。
16.入选亚洲青年艺术家提名展。
17.学院推荐曾竹韶奖学金雕塑作品展。 
18.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19.入选宁波城市雕塑大赛雕塑展。
20.入选第一届《时差》当代艺术展。
 
 
墙报艺术家 
 
“墙报艺术家”是一个公益性的艺术项目,于2014年由北京世纪墙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创始人苏晏发起并正式启动,并成功举办过四届展览和评奖活动。项目致力于发现与挖掘国内外优秀的青年艺术家,呈现他们富有活力的作品,共同探讨与推动当代艺术的未来发展。
 
项目由国内知名策展人、批评家,著名艺术家和画廊、艺术机构,以及艺术媒体主编等为主要推荐人。以墙报网站和微信媒体为平台,为艺术家提供系列化、全方位推广服务,同时为国内外画廊、美术馆、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提供提供艺术家及作品推荐等工作。
 
墙报全年将陆续推出约五十位表现出色的青年艺术家,并举办年度展览。同时邀请专业评委对参展艺术家进行评选,分设一、二、三等奖和十位优秀奖,激励与资助艺术家。试图集结社会的力量,共建一个良性的青年艺术家生存体系,形成“墙”有力的声音与未来新“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