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锦曜:有时候我们太依赖自己的眼睛,太信任自己的智慧
2019-08-30 15:34
Unnamed Sea,12.7cm x 17.8cm
针孔摄影,收藏级颜料墨水打印,2018
袁锦曜以传统的针孔摄影形式去回溯摄影的本质,并以微妙的曝光去应对人工智能高效的复制。
他在借助针孔摄影重新呼吸,画面中黑白的光影映照出无穷大脆弱的空气,在这个以虚拟复制眼前的现在,这种原始的技巧能够照见你我与世界之间细致入微的离奇。
墙报专访艺术家袁锦曜
墙报:摄影目前的技术革新非常快速,什么冲动让你回到针孔摄影这种早期创作形式?这种媒介的属性和你个人的特质之间,契合点是什么?
袁锦曜:正是摄影摄像技术以及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反而更使我看到了摄影在加速消亡。未来的摄影是怎样的?很难说。这种变化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让人无所适从。从2012年,我开始使用胶片进行拍摄。随后一点一点地接触到更传统的摄影工艺,例如钯金印相和湿版摄影,并使用大画幅相机进行创作。在探索的同时,我常常在想,摄影究竟是什么?相对应的,我又是谁?未来的路在哪里?什么样的生活才有意义?为什么我所处的这个世界是这副模样而不是另外一个样子?这些困惑积压到我喘不上气,我一度甚至无法拿起相机继续创作。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再次接触到了针孔摄影。这种装置如此原始简陋,它没有结构复杂镜头,也没有任何别的的功能,却真实地展现了摄影的最初形态。当在暗房昏暗的灯光下,看到由针孔相机拍摄的照片在相纸上浮现的时候,我感到又可以呼吸了。
Tomorrow Will Be A New Day,12.7cm x 17.8cm
针孔摄影,收藏级颜料墨水打印,2017
墙报:你如何借助针孔相机,帮助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袁锦曜:因为针孔孔径实在太小了,所以在用针孔相机进行拍摄的时候,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曝光。在创作这组作品的时候,我也会在一个地方待很久,注视眼前的世界,试图与她建立连接,而针孔相机也在身旁同时将眼前的光线不经筛选地收录起来。这一时刻,相机与我处于同样的角色,对我来说,这个接受信息的过程甚至比最终的照片更加重要。针孔摄影还有一个特点是具有无穷大的景深,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处于景深内的景物都应该是清晰锐利的,然而由于针孔摄影的成像特点,实际呈现出来的影像却是模糊朦胧的。这个反差很恰当地描绘了我的感受:总是试图去看清这个世界和了解自己,却只看到自己的无知和幼稚。
Place Of Interest,12.7cm x 17.8cm
针孔摄影,收藏级颜料墨水打印,2017
Lake In The Sky,12.7cm x 17.8cm
针孔摄影,收藏级颜料墨水打印,2017
墙报:在你每一幅画面中所选择的对象,你认为他们共有的内在是什么?还是说,你并未用某种标准去检索拍摄对象,而是在创作中用你的个人情绪去注入对象之中?
袁锦曜:有一段时间针孔相机变成我唯一拍摄的工具,去哪里都带着。包括两次乘朋友的车贯穿美国的公路旅行,都是从佐治亚州出发,一次往北到达缅因州,一次向西到达犹他州,都只带了针孔相机。每次出行都不刻意挑选目的地,也尽量不去挑选拍摄对象。因为一旦凭着自己的喜好去进行选择,反而容易错过很多意想不到的或者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我更喜欢观察进入到我生活中的事物,试着用新的角度,相对客观的眼光去看待,思考的同时也用针孔相机把它们收集起来。
Invisible,17.8cm x 12.7cm
针孔摄影,收藏级颜料墨水打印,2018
墙报:你的作品中常出现旷野、枯木、废弃的建筑,和人在自然中的罕见痕迹等,带有某种末世之感。这是写实的,还是从个体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再创造?
袁锦曜:我常常质疑我们眼睛看到的是否就是真实,以及真实是否是唯一的。所以从相机的角度理解,这些影像是写实的,是针孔装置对光线的真实记录,是长时间维度下的写实,虽然这些影像和我们肉眼看到的景物不同。
I Tried To Climb A Mountain,12.7cm x 17.8cm
针孔摄影,收藏级颜料墨水打印,2017
墙报:“葬我于此地”是一种悲伤的,是一种注定的,是一种落叶归根的。我想知道,这个标题中的“我”是特指你自己吗?还有,“把我葬在这里”这句话象征着什么?
袁锦曜:标题中的“我”既是指的我自己,也是指作为个体的一个普通人。整个系列作品是由“我”出发,对世界的审视和对处于世界中的“我”的追寻。但是“我”又不带有个人特点,可以是任何一个人。同样,"此地"也并非作品中的某个地方,而是“我”所处的世界。“葬我于此地”这个标题既包含了我对于想要了解世界和自己的强烈渴望,又蕴含了永远没有办法得到答案的困惑和痛苦。世界也许残缺丑陋,也许荒诞可笑,最终我还是没有办法割舍。或许在时间的尽头,我能找到一切的答案,我会将“我”埋葬于这片土地。
Elapse #3,17.8cm x 12.7cm
针孔摄影,收藏级颜料墨水打印,2017
墙报:你的画面介于浪漫与现实,虚幻与真实之间,让我感到不安,就像是未来某一祯的定格。你相信摄影可以捕捉时间吗?
袁锦曜:这个形容非常贴切。由于较长时间的曝光,画面中一切活动的物体都消失不见或者变得透明;而往往大地和上面的建筑会留下实影。也许是因为这个特点,作品中会呈现出人迹罕至的感觉。再加上黑白影像本来就和眼睛所见的”现实“有微妙的距离,以及由于针孔照片固有的朦胧感,都加强了作品中的梦境感。人们已经习惯于用摄影凝固某个瞬间,而我想做的,是记录下由无数个瞬间构成的一段时间。
Chasm,12.7cm x 17.8cm
针孔摄影,收藏级颜料墨水打印,2017
墙报:你是否在利用摄影这种行为,进行某种意义上的对抗?
袁锦曜:我觉得人活着就无时无刻不在对抗。最基本的就是对抗引力,然后还需要对抗来自外界的对我们的自由思想的侵蚀,最后还需要对抗自己的贪念。我通过使用针孔摄影这种最原始的摄影方法,来对抗日新月异的社会带来的现实压力,科技爆炸带来的迷惘,以及我过去所接受的一切固有观念。
Bury Me In This Place,12.7cm x 17.8cm
针孔摄影,收藏级颜料墨水打印,2017
墙报:你介意别人说你的作品是摄影,不是艺术吗?你怎样理解摄影师和艺术家这两种称呼?
袁锦曜:不介意。艺术的领域正在迅速扩大,很快就能涵盖一切人类活动。是不是艺术的解释权属于艺术家本人,至于作品好坏喜恶每个观赏者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摄影师也好,艺术家也罢,所有的称呼都是自己给的。在这个人人都是摄影师和艺术家的年代,是什么不重要,做了什么才重要。我还是宁愿当一个热爱生命热爱思考的普通人。
Blinded By Bright Light,17.8cm x 12.7cm
针孔摄影,收藏级颜料墨水打印,2017
Winter Morning,12.7cm x 17.8cm
针孔摄影,收藏级颜料墨水打印,2018
One Audience,17.8cm x 12.7cm
针孔摄影,收藏级颜料墨水打印,2017
Nice To Meet You,17.8cm x 12.7cm
针孔摄影,收藏级颜料墨水打印,2017
Never Returned,12.7cm x 17.8cm
针孔摄影,收藏级颜料墨水打印,2018
Monument Valley,17.8cm x 12.7cm
针孔摄影,收藏级颜料墨水打印,2017
I Could Not Hear You Calling My Name,12.7cm x 17.8cm
针孔摄影,收藏级颜料墨水打印,2017
袁锦曜导师 V. Elizabeth Turk_professor of photography
我很高兴在袁锦曜申请成为一名墙报艺术家之际为他写这篇推荐文章,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艺术家。目前,锦曜就读于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亚特兰大校区)。他正处在完成摄影艺术硕士学位的最后阶段,并将于2019年春季毕业。
锦曜富有创新性的好奇心和成熟的眼光。他享受着在其所有摄影作品中进行实验性的尝试,包括使用传统摄影材料和古典显影工艺(黑白胶片,针孔照相机,火胶棉湿板摄影和钯金印刷)。他还擅长使用新的技术(动态视频,负片扫描,以及行为表现)。所有的这些技能结合着他对摄影史的知识,使他成为兼具技术与才智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挑衅性,拓展了艺术在物理和存在论方面的局限。他虽年轻,但是其艺术作品却蕴含着深度和成熟 —— 通过谈论泛世代和关于人类存在的深刻问题来挑战我们对艺术本质的先入为主的偏见。
在他的《葬我于此地》系列作品中,他用摄影作品发声,直接探讨了“存在的本质”,还有乐观主义和绝望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不断缠斗的困境。
他对针孔照相机的运用是充满诗意和启发性的。针孔照相机长时间地曝光过程已变成了一种行为表现,使他(以及我们)悬浮在被拉伸的时间里。这些照片展现出摄影的一个内在特性,那就是摄影能够冻结时间,同时也能够融化和融合时间。他的作品在短暂的瞬间和人们优雅地审视的目光中回旋。
在锦曜为亚特兰大“公民和人权中心”举办的展览而创作的名为《消逝》的作品中,他将针孔摄影与视频投影相结合。这种多层面的视角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无处不在但却几乎不被世人察觉的被边缘化的社会中去。
锦曜代表了一种新兴的艺术声音。这些作品意义深远,它们不仅是他的学术成就的有力证词,也诉说着他对其艺术道路的执着。在观看锦曜的作品时,我们可以洞悉他对领悟理论和实践的渴求,以及他对这个时代的视觉语言的熟练运用。
墙报此次针对年轻艺术家作品的展览对于锦曜来说将是一次极好的机会。我相信他富有深意的作品对此次展览来说也会有很高的价值。
V. Elizabeth Turk
摄影系教授
艺术家 袁锦曜
“怎样才能看清楚真实?当你看清了所有的细节,是否意味着你看清了一切?针孔摄影的特点之一就是拥有无穷大的景深。这是它的性格,像我一样,总是期望把眼前的一切,不经筛选,尽收眼底。然而事与愿违,希望抓住一切,了解一切背后的规律,最后却什么都没有抓住,什么都不明白。终于发现自己的无知和幼稚。有时候我们太依赖自己的眼睛,太信任自己的智慧。”
学习经历
2015 – 2019
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 亚特兰大, 佐治亚州, 美国,艺术类研究生, 摄影系 (预计2019春季毕业)
2010 – 2012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墨尔本, 维多利亚州, 澳大利亚,文科本科生, 摄影系, 优秀毕业生
展览经历
2018
The Great American Road Trip, Garcia | Wilburn, 亚特兰大, 佐治亚州
FIGURE/GROUND, Gutstein Gallery, 萨凡纳, 佐治亚州
This Land is Your Land, Alexander Hall Gallery, 萨凡纳, 佐治亚州
Luscious Relics, Palazzo Velli EXPO, 罗马, 意大利
The Monochrome Aesthetics, Beshart Arts Foundation Museum & Gallery, 亚特兰大, 佐治亚州
2017
Open Studio Night, 萨凡纳设计艺术学院, 亚特兰大, 佐治亚州
This Land is Your Land, Trois Gallery, 亚特兰大, 佐治亚州
Asian Art Atlanta, The Galloway School, 亚特兰大, 佐治亚州
Off Center, Gallery Max New York, 纽约, 纽约州
Mysterious Profundity Through Lens, Sycamore Place Gallery, 亚特兰大, 佐治亚州
2016
Open Studio Night, 萨凡纳设计艺术学院, 亚特兰大, 佐治亚州
2015
Open Studio Night, 萨凡纳设计艺术学院, 亚特兰大, 佐治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