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子博:一个宁静的躁动者在低语


2019-08-29 17:29

《沙发,人体2》布面油彩--2018年--20x14cm

汪子博是在画一种他的生活态度,他的画把我们带入他对生活的记录和一种伤感,他的这种绘画状态从大学时开始,是他的绘画精神能够持续和延伸的基础,我们可以寻找到他画面里的一种生命情结及绘画语言本身和个人状态给他带来的更多的“收集”。

——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教师蔡锦,2016年

短片:墙报艺术家汪子博

我的这些绘画类似一种收集,我收集的并不是我所画的物件或者生活过的情境。我收集的是我在画这些画的时间,是自己的一种“存在”的收集。是我看待这些时间的个人的并带有我情绪化的观察方式。

很多朋友觉得我的画面很安静,平静。“平静”是我的表达方式,而内心的“躁动”才是我的情绪。我把这种情绪通过笔力揉搓进颜料里。英国诗人特德·休斯有句话我很喜欢,“耳边的细语比大声的喧哗传得更远。”

这种“平静”,是我现在选择的表达方式。我想把这种“平静”与“躁动”之间矛盾的力,通过不断“修正”而搁置在画面上,以一种“低语”的“安静”的方式,去传达我的情绪。也许这种“平静”,就是我预留的进入到我画面里的一个“隐形”线索。

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所说的“情绪”它很接近于心智的认知活动,这个“情绪”是和心情没有任何关系的,是掩藏在表象之下,与此刻“心境”无关的,一种自我认知过程的面貌或者态度。我很认同斯特劳斯说的“各式各样的表层文化现象皆是人类心灵结构的产物,是心灵的无意识的、逻辑的结构之产物。”这种心灵的无意识的,逻辑的结构产物,很是触动人心。

《沙发, 人体7》,布面油彩,20x14cm,2019年

墙报:关注的题材相对较窄,那么重复自己的危险就更大。你通过什么方式去避免这个危险?

汪子博:我觉得在一直保持着高度敏感和竭尽全力去面对画布时,这样的创作方式会陷入重复自己是不太可能的。而且在每一幅画的进行中,就会有新的问题产生,它是你想要带入到下一幅作品中去琢磨的,因此大部分时间都是画快完成之前,下一幅作品就会因为这幅画,就已经产生了。所以其实细看,每张作品都是不一样的,在我看来重复自己无需避免,因为太难了,以这种绘画方式,除非这个人能够每次都保持着自己在认知和情绪上都一样,我觉得这个不太可能。

再一个,题材它在某种程度上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块画布,它是一种限制,也是载体,而我想做的事是通过这个载体来呈现出来,所以目前来说,我并不需要这个载体过于宽泛,我更需要的是通过它我所能触及到的深度,而不是宽度。

《沙发,人体5》布面油彩,20x14cm,2019年

墙报:你曾说,会先用素描去消磨一些对所绘事物本身的新鲜感和激情,然后再画油画。那么自始至终,原始的“激情”都是不产生意义的吗?

汪子博:这种原始的激情我觉得它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绝大部分都是它在导向你眼光落向的位置,我只能尽量去消减它,只是我觉得这种原始“激情”的可信度让我怀疑,即是一种眼见并不为实的感觉,他很干扰我的选择。我的创作时间比较长,仅凭这种激情和新鲜感往往让我无法持续保持关注并且容易失去兴趣,让我觉得太快,也很单薄,我选择的画面需要经得起我来回的去折腾。所以很多时候会先用一幅素描,来降降温,感觉和思考一下这种情绪,这个时候再进入画面,我觉得我才能和画面或者说是自己保持一种长时间的客观平行的对话。

《2018.12.19》-纸本银针笔-20x14cm-2018.12

《沙发,人体4》布面油彩--2019年--20x14cm

墙报:你新作中的皮沙发也是皮肤所制成,这种经过裁剪、拼接和雕刻的冰冷皮肤,和人体的炙热皮肤一起,构成在同一张画面中,碰撞出了哪些你感兴趣的内容?

汪子博:吸引我的首先是它们在材质上的大体相同却又不一样的质感对比,像你所说的一个冰冷的皮肤和人体炙热皮肤他们在温度上的对比,一边是饱经磨损,会有很多的斑,擦痕,明显的深褐色死掉的褶皱和微微的粉色皱纹的对比。同样的都是一种柔软的材质,但在大体的类似下却决然不同,他们很相似却又很温和的不一样。这种质感对比的冲击可能也和我现在的作品看起来安静,但在情绪上又很躁动的这种力的对抗有相通之处,所以里面有很多这种感觉在吸引我。

《2016.09》-纸本银针笔-20x14cm-2016.09

墙报:在具体创作的过程中,支配你推进画面的是什么因素?

汪子博:我觉得是一种自己对美学的追求和自我认知的探知欲望吧,我的绘画时间比较长,所以很多时候这个过程比较痛苦,但是这个事情你又欲罢不能,痛苦并且快乐,随着你的慢慢推进画面,你所想要的感觉就会慢慢显现出来,会很满足,它显现出来的同时,新的感觉也会随之出现,于是下一个画面又会等着你去推进,可能这种推进是一种循环且欲罢不能的过程。

《2016.08.14》-纸本银针笔-20x14cm-2016.08

墙报:从天津美院毕业10年以来,你的创作经历了什么转变?

汪子博:我觉得从毕业到现在,我的创作从温度上来说相对越来越冷感了,画面上情感表达的东西我消减了很多,留下的更多是情绪上的躁动。关注的视角从以前散文似的视角到现在也是更加专注了。我觉得这是自我认知随时间推进到现在决定的转变,从画面的内容上也是画的主体物少了,但同时想画的感觉却越来越来多了,是一种越来越精简明确,但是带来的想要的感觉和工作量却越来越大了。

《沙发,人体3》布面油彩--2018年--20x14cm

墙报:在这么一个快节奏的时代,缓慢的、单线的绘画状态会让你产生焦虑感吗?

汪子博:会的,而且相当的焦虑,但是我所想要的一种东西,我没有办法让他和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一起快起来,我只能以这种缓慢的绘画状态去探索我想要的东西,在画布上和各种焦虑感对抗,以一种看似平静的方式,在画面上不断的修正这些焦躁的情绪。这种矛盾的力的对抗本身,就是最吸引我的事情。所以我很焦虑,然而我却也并不想快起来。

《2016.08》-纸本银针笔-20x14cm-2016.08

墙报:诚如英国诗人特德·休斯所说:“耳边的细语比大声的喧哗传得更远。”你的作品确实很容易吸引人近距离观察和思考,除了尺寸的关系,你觉得还有什么重要特质使它们直达观众的耳边?

汪子博:可能是我的这种绘画方式吧,我希望他呈现出一种静默的姿态,但是充满了我用画笔在里面纠结的痕迹,我想用这种小尺幅的尺寸,以一种并不柔和的笔力,让这种纠结满满的压缩到画面里达到一种饱和的状态,从而凝固住这种对抗所达到的平衡。

《2016.02》-纸本银针笔-20x14cm-2016.02

墙报:能否谈谈对你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艺术家?

汪子博:对我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家很多。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塞尚,石涛,佛洛依德,蔡锦老师,谢德庆等等他们的艺术作品,肖邦,萨蒂的音乐,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各种不同的特质,都在持续影响着我。

《沙发,人体1》布面油彩--2017年--20x14cm

汪子博

1986|生于湖北省武汉市

2009|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

2010--至今|生活工作于北京

个展:

2014 |收集|上舍空间|北京

部分联展:

2011 |入世风景 |今日美术馆 |北京

2011 |入世风景-第二回 |天津美院美术馆 |天津

2011 |“XXX下一个十年的当代艺术”|今日美术馆 |北京

2011 |2011新星星艺术节|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

2014 |SAYA2014菁英国际青年艺术展|成都艺家|成都

2014 |日常记忆 |久画廊 |北京

2014 |“艺术澳门”新视觉|澳门威尼斯人金光会展中心|澳门

2016 |另一种视野 ——绘画语言研究展 |北京时代美术馆 |北京

2016 |常青藤计划2016.年展 |天津美术馆 |天津

2016 |2016全国素描艺术大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2017 |破折号-青年艺术100 |今日美术馆 |北京

2019 |墙势力:第四届墙报艺术家 | 北京时代美术馆 |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