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建为:与中国首富的一顿午餐


2019-08-26 17:23

《与中国首富的一顿午餐》 170cm×40cm×40cm

光敏树脂 柏木,2018 年

新一代当代艺术家是年轻的,但年轻并非就是他们代表这个时代的理由。艺术家通过作品寻求与当代社会的视觉关联,以及其表达这种视觉关联的方式和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艺术家作品的学术性和当代性。伍建为的作品《与中国首富的一顿午餐》从巴菲特的慈善午餐获得灵感,构建了一个中国首富的餐桌,反思一种利益主导的社会结构。他的创作是诚恳的和具有代表性的。

《与中国首富的一顿午餐》局部 170cm×40cm×40cm

光敏树脂 柏木,2018 年

2014年我学习学院派雕塑,熟悉雕塑艺术的造型语言。从2016年开始转型做数字雕塑。

数字雕塑有别于动画建模,一直传承的还是雕塑的本体语言。作为艺术家,拿到新工具并去挖掘工具的特性,以我个性的表达自成一派,这可以是我长期研究的方向。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会投入到数字雕塑创作,展开新的玩法,在新的领域探索新的雕塑造型语言。

伍建为

2018年11月23日

《皮毛》 58cm×40cm×29cm 2018年

《皮毛》创作过程

墙报专访艺术家伍建为

墙报:做《与中国首富的一顿午餐》这样一个主题的契机是什么?

伍建为:在做日常做雕塑的时候,我和朋友闲聊,聊到关于“世界首富巴菲特”的事迹。关于成功和实现人生价值我们高谈阔论,幻想了些不着边际的人生。这次聊天不同往日闲聊,它打开了我脑路的想象力,各种不同的人生在设想中混迹交织,大脑皮层兴奋异常。回首前二十年,也很少有这么有意义的时间节点。然后我就做了《与中国首富的一顿午餐》,灵感来自于巴菲特拍卖慈善午餐,也是调侃自己。年轻艺术家出头是很难,能实现物质自由是目前最大的困难,抛开我与首富之间巨大的社会地位差距,能与之来一场幻想对话,快哉!在看似魔幻的行为背后,也是我在探讨艺术与社会结构问题。

《与中国首富的一顿午餐》 170cm×40cm×40cm

光敏树脂 柏木,2018 年

墙报:它的行为部分,共请了多少人参与进来,整个过程进展的怎样?

伍建为:关于行为部分,我计划邀请十二个“朋友”来参与,而这些“朋友”大多就是与此次聚餐身份格格不入的群体,大家共聚一桌,甚至场面一度尴尬,那画面肯定很有意思。

目前进展不是很顺利,主要是资金还没有筹集到位,保守估计十万,对于我这个刚入社会的小年轻还是很难。不过可幸的是我其实在生活中一直在做类似的这种“小聚餐”。

我不断的去了解不同的群体;我身处在各种尴尬的局面;我发现非常有艺术性的观点;我创作更多零星细微的想法;

我觉得很有意思。

《完整与破碎》 1.9m×1m×2.3m 2016年

墙报:对你来说,数字雕塑这种媒介为你延展了哪些可能性?

伍建为:数字雕塑结合3D打印和雕刻机是我目前完成创作的手段,对于我个人来讲这种媒介为我延展了三个可能性。

第一:我能更低成本的继续雕塑创作。低成本是指学习新手法成本,保存雕塑成本,时间成本,例如我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做更多的雕塑。当然还有很多小的方面。

第二:我可以更即时的实现自己的想法。相较于传统做雕塑,前期准备都复杂,调整周期长,稳定性不高,对于即时加入新的想法有很多局限性。

第三:我能把改动变得可选择。一个雕塑可以做001版本保存,还能做002版本保存,003,004……我可以在更多的改动版本中选择最贴合自己目前理想的作品。

假如把雕塑比作打仗,那我可以在更短的时间训练更多的战士,更多是我想要的战士。而且发挥稳定,有更有强大的兵阵加持。

《消失的武僧》 数字雕塑 2016年

墙报:你目前的创作和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伍建为:我生活有条不紊的按日程和计划向前推进。

目前我的创作欲望非常强烈,似乎是解放了想象力。我认为想象力对于艺术家很重要,想象力应该是喂饱创造力的粮食吧。

墙报:作为年轻的艺术家你认为好作品应该具有什么特质?

伍建为:十分个人的,表现出艺术家独有想象力的,就是好作品。

《吴刚伐桂》40cm x 25cm x 27cm 汉白玉 2017年

雕塑《吴刚伐桂》创作过程

墙报:你有喜欢的艺术家或名人么?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伍建为:喜欢曹操的坦率,“宁我负人,休人负我!”

内容不关键,态度很重要。

只有懂的人知道,我也不多解释。

从艺术社会学角度看当代雕塑创作

邓新颖 |文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加深,全球化加速了社会的发展变迁,中国与世界文化艺术的交流碰撞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这一时期中国艺术的现代走向。中国的当代艺术在这段短暂的发展时期里把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学了个遍,但却在全球化格局中陷入困境,失去了自身的语言原则性。进入九十年代,栗宪庭、邹跃进、黄河清等艺术批评家对九十年代艺术的生存策略进行反思,单纯的对西方艺术形式进行模仿只会使中国当代艺术变得空洞而与社会现实脱节,为找回“中国身份”,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将致力于从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出发进行原创的艺术创造并把艺术落回现实社会。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发生了明显的社会学转向。当艺术家开始关注社会现实时,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成为了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家通过个体知觉体会对社会产生认知,再用艺术创作来反映社会问题,艺术在这一时代开始回归生活。

当下,美术馆、画廊、艺术空间、策展制度的完善等各方面的共同发展,使艺术品彻底走向公众面前,艺术从个体的创造转变为如今的群体性行为,艺术家、艺术作品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使艺术不再由单一的艺术家和艺术品两者构成,艺术批判也不能再只是单纯的看作品本身,而是应该结合艺术与周遭环境的整体关系。当代艺术介入社会的同时要求艺术评论也转向社会学的评论,在艺术与社会结合越发紧密的趋势下,艺术评论也面临着社会学的转向。艺术社会学的理论思想为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视野,我们应多从艺术社会的学角度去分析当代艺术的发展态势。

《与中国首富的一顿午餐》局部 170cm×40cm×40cm

光敏树脂 柏木,2018 年

我们以《与中国首富的一顿午餐》这个雕塑为例来看艺术社会学对当代雕塑创作的介入。原作是由一张4米长的桌子和一个1.65米的马云人物雕塑构成的,作品表面整体呈现红色,“马云”独坐在长桌的一端。雕塑红色的外表直接给观众以视觉上的醒目感,真实的人物和长桌比例赋予作品真实感,但这又和我们日常吃饭的餐桌有所差异,艺术家把桌子塑造成窄而长达4米的造型,“马云”坐于一端,若人们真的就座于另外一端就能感受到极其强烈的距离感,艺术家故意用长桌、远距离这个概念来表现出“我”与“马云”实际距离上的遥远,更是暗喻了两者在社会地位上的巨大差异。艺术家还将长桌的另外一端“空”出来,命名中对于与首富共进餐者的身份同样做“留白”处理,更是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的餐桌这一场所来进行艺术创作,使观者在观看时产生代入感,留给观者一定的想象空间和自我解读。“马云”在这里是作为一个“首富”概念的实物化代表,这个与首富共同进餐者则是对社会中普通阶级民众的象征,同时“餐桌”在中国文化中的概念中又是中国人一直以来人际社交的重要场合,艺术家便利用“餐桌”的这一社会属性,通对长桌的距离塑造来代指普通人和首富之间的社会阶层距离。雕塑《与中国首富的一顿午餐》是通过“艺术与社会结构”这一社会学角度创造出的艺术作品,它从创作思维方面进一步反映了当代雕塑创作中社会学理论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作品的创造灵感来源于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从2000年起开始的慈善午餐拍卖事件。股神巴菲特将与自己共进午餐的机会进行拍卖,并把拍卖收入捐给美国慈善机构格莱德基金会,用于帮助旧金山地区穷人和无家可归者。这一事件从社会学层面来说,实则是在巴菲特高阶的社会地位和他个人强有力的号召力下进行的慈善募捐活动,巴菲特将自身的名人效益、个人社会影响力通过午餐这一形式进行了具体化,同时以午餐拍卖这一形式进行慈善募捐活动,与世界首富共进午餐的机会是募捐活动的噱头,同时也是对捐赠者的附赠利益。艺术家将他从这一事件中得到的感悟放到中国这个大背景下,并和中国社会实际的情况相结合,创作出了《与中国首富的一顿午餐》这一雕塑作品,作品除了雕塑本身,还包含一个与作品名相对应的行为艺术,艺术家采用邀约的方式,邀请朋友与自己一同真正的坐在这个长桌上,跟马云的人物雕塑一起吃了一顿饭,并用影像记录下来。艺术家是运用这种艺术形式来调侃自己与这一事件的关系,大部分人冲着与首富共进午餐这一噱头去高价竞争这次机会,目的是通过这次餐桌的交流与首富产生交集,以此提高社会地位或从中获利,艺术家也在这次行为艺术中运用作品让自己与中国首富共进了午餐,那么他是否也算是被看作是成功的人呢?

若从艺术社会学层面去解读这件雕塑作品,我认为艺术家这次的整体创作是从人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角度出发,通过艺术揭露当代社会问题。在中国如今人情社会、利益为先的社会背景下,人们通过经济和利益来划分人的阶层,经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的社会地位,利益关系甚至主导着人们的社会互动。这使得即将走入社会的大部分年轻一代在这个由利益主导的社会结构中感受迷茫,找不准自身的社会地位,也无法看清前进的方向。艺术家希望通过艺术创作向观众他对这一社会现象的调侃和不满,以此引起人们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思。

伍建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具象写实工作室。

个人履历

中国当代艺术考察 2018 年 北京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年展 2017 年 重庆

古代雕塑考察 2017 年 大足

开始数字雕塑学习 2016 年 重庆

义务支教 2016 年 璧山

湘西游学 2015 年 湖南

香港杜莎夫人蜡像馆 2012 年 香港

出生于重庆市奉节 1995 年 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