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州:用“生活日记”淹没现实
2019-08-26 17:08
朵朵 91x280cm 纸本水墨 2018
在王宏州的一系列作品中,总能看到“我”这样一个主题,这个“我”是她自己,也是“她们”。以“我”的视角观察、在意个人的感受,是隐含在群体中的个人情怀,这在她的带有‘生活日记’印象的作品中,已经很明确地让人们感觉到。
—— 刘庆和(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
王宏州作品阐述
我的创作一直围绕着自我画像展开,在作品中流露出更多的是成长过程中个人细微的心理感受,看似对自身的关注又被现实生活所淹没或左右。这次选出参与展览的作品大多是儿时的形象,它既包含了我对个人成长的反观,也是我与自我的一种和解。与自我的对视在此成为我与外界建立屏障的有效途径,创造也许就发生在这些被自我保护起来的秘境里。庞杂的信息、物质漫过生活,遮挡视线,感受变得短暂易逝,看似重复的自我画像转而成为考证自我存在方式的印记。
2018 嘟嘟 45x60cm 纸本水墨
墙报 × 艺术家王宏州
墙报:从11年本科毕业到现在,你觉得你的绘画有哪几个重要阶段的变化?是什么引起了这种变化?
王宏州:我的创作其实一直是一个延续性的过程,无论是题材还是方式,都没有很大的起伏变化,2011年我的毕业创作《猜想》是一些很小尺幅的画在册页上的自画像,那时候对笔墨的控制并不成熟,但是我开始对笔墨所营造的空间感和趣味性作了一些尝试。
猜想 系列 17X25cmX9 纸本水墨 2010
猜想 系列 25x17cmx9 纸本水墨 2010
墙报:注意到你早期的创作《乱码》、《card》系列凝固了一些看似无意义的碎片化的生活日常,画这些作品的过程带给你什么感受?
王宏州:《乱码》是我2015年的作品,在此之前我画了许多自画像,而《乱码》其实也是“自我画像”的另一种方式的延续。《乱码》里面都是一些生活碎片的描绘,这些图像充斥在我生活的角落,图像的背后包含了我的生活信息,看似秩序的生活实则被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所淹没。
乱码 No.42 35x35x4.5cm 纸本水墨 2015
乱码 No.44 34.5x35.5x4.5cm 纸本水墨 2015
乱码 No.43 35x36x4.5cm 纸本水墨 2015
墙报:你曾提到自画像是自我的反观与和解,可否具体聊聊反观的是什么,和解的对象是什么?
王宏州:其实艺术一直不乏以自画像为题材的创作,可能出于自恋,就也可能出于自卑。人的心态变化是很复杂的,我一直对“自我”和生活有一种好奇和不确定的心态,这也许就是我所谓的“自我的反观与和解”吧。
梦蝶 45x60cm 纸本水墨 2018
墙报:你画中的女孩是孤独和带有伤痛的,画面场景也是充满恍惚和神秘,这是成长过程中的情绪投射吗?
王宏州:这种情绪的流露是不经意的,我画了很多张之后,自己也发现画里的人好像都不怎么高兴,这可能因为我本身就不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难免在原地徘徊,迷茫也焦虑,这些情绪算是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吧,每个人的负面情绪最终总会有一个自己的出口。
有水 45x60cm 纸本水墨 2018
墙报:刘庆和老师谈到你跳过了“严谨的造型训练”,反而更多地保持了对画画的朴素的认识。那么在你作品中流露出的质朴、稚拙,具体是来源于什么?
王宏州:这可能是指我在本科考入美院之前,并没有接受更多的关于国画的考前训练,恰恰因为绕开了这些被定义的中国画,才使我对于水墨的认识并没有太多的边界感,绘画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单纯的语言,这种最初的、本能的观察自然是质朴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种表达,对于绘画来说又显然是不够的。
渍 45x35cm 纸本水墨 2014
浅眠 50x60cm 纸本水墨 2017
墙报:你的博士导师是刘庆和老师,你觉得你受他的影响深吗?你从刘老师的创作中学习和吸收了哪些?又有哪些是完全独属于自己?
王宏州:在绘画语言方面当然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因为我们时代背景的差异,我们所关注和表达的内容自然不同。每个人的艺术实践都会带有很多时代的烙印,刘老师的成长时代伴随着政治和社会的巨大变迁,所以他的创作主题和格局也更大,而我显然更注重现代社会个人的生存体验,在我的个人成长轨迹中一些难以调和或无法剥离的一种社会关联。我希望别人能从这个角度来体会我的绘画。
广告 No.2 61x50.5cm 纸本水墨 2016
临高 51x60cm 纸本水墨 2017
墙报:你会成为一个职业艺术家吗?你对于中国当代新水墨的发展有信心吗?
王宏州:我希望我能成为一个职业艺术家,因为还有很多方式没有尝试,对自己带着一种发现更多可能性的希冀。
中国当代新水墨的发展这个命题对我来说太大了,我当然希望会更好,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横屏观看)
漫 91x280cm 纸本水墨 2018
王宏州
1987年 生于辽宁省营口市;
2011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学士学位;
2015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
2017年 博士在读,师从刘庆和教授。
展览
2019年 墙势力——第四届墙报艺术家展北京时代美术馆 北京
逸香盈素——2019青年女性艺术家双年展炎黄艺术馆 北京
反观写意:首届中国当代水墨画学术邀请展 岭南美术馆 广州
2018年 转译与近观——两种叙事的延伸 博士研究生教学观摩系列展(第12回)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博雅展厅 北京
2018北京青年美术双年展 世纪坛美术馆 北京
学院新方阵第十一届年展 政协美术馆 北京
2018学院本色——美院在校生创作展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杭州
仲秋墨韵——2018当代水墨邀请展 歌德名品·阿里拍卖 北京
2018首届博艺计划——暨艺盘年度提名展首站 山东省文化馆 济南
水墨新浪——当代青年水墨画展 杏坛美术馆 北京
2017年 西双版纳国际美术作品展 西双版纳美术馆 西双版纳
2017学院本色——美院在校生创作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北京
平行世界——2017云上青年艺术年度推介展 南京美术馆 南京
学院新方阵十年展 今日美术馆 北京
内观——全国优秀八零后中国画作品展 798大千当代艺术中心 北京
2016年 工·在当代——2016·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水墨新浪——当代中国画青年艺术家年度提名展 杏坛美术馆 北京
第三届798艺葩EPARTY 798艺术区艺术工厂 北京
“TA时代”第三回——中间地带 北京时代美术馆 北京
同道——越界 第二届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英才驻留计划中期展览 正和诚艺术空间 北京
逸香盈素——2016青年女性艺术家作品展 炎黄艺术馆 北京
同道——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英才驻留计划第一、二届作品联展 中央美术学院燕郊校区美术馆 河北
水墨新潮——八零后中国画家提名展 中国政协文史馆 北京
2015年 水墨艺博(Ink Asia 2015)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香港
为中国画(第二回)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学与创作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罗中立奖学金入围展 罗中立美术馆 重庆
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展 杭州
2015·首届全国(宁波)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 宁波美术馆 宁波
维新——中央美术学院第二届青年英才驻留计划作品展 悦·美术馆 北京
2015出炉艺术系毕业生联展 香港大会堂 香港
2015学院本色——美院在校生创作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平行·交汇——《艺品》美术邀请展 恭王府 北京
遇见——搜猎人合作艺术家六人展 三木国际艺术中心 北京
墨域——当代学院中国画研究生学术邀请展 大韵堂美术馆 北京
千里之行2015年毕业生优秀作品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传承与使命——新青年艺术运动创刊号 悦·美术馆 北京
绽放吧,你!——2015京津美术院校毕业季优秀作品展 大韵堂美术馆 北京
学·缘——2015届北京高校中国画研究生交流展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 北京
研展2015——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2014年 共振——第三届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展 元典美术馆 北京
新装——当代艺术展 新水墨意象馆 北京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河北省博物院 河北
水墨辉映光色——中法艺术联展 法国大西洋省大剧院 法国
2013年 逸香盈素——2013青年女性艺术家作品展 炎黄艺术馆 北京
2012年 对位——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新锐作品展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
2011年 罗中立奖学金入围展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
起承转合——2011德美艺嘉年终展 歌华艺术馆 北京
I CAN PAY艺术节 世贸商城展馆 上海
考场——水墨的当代方式 红星画廊 北京
获奖
2017年 作品《浴》、《乱码》系列参加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
2015年 作品《浴》、《桌角》系列获罗中立奖学金入围奖
作品《乱码》系列获2015·首届全国(宁波)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优秀作品奖
作品《丛》获“学院本色2015——美院在校生创作展”艺术传承奖
获“宝甄艺术生活创新奖”
入选2015年国家项目“青年英才驻留计划”
作品《乱码》获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优秀毕业创作奖,部分作品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2014年 获2014年度清华大学袁运甫艺术奖学金
2013年 作品《丛》获中央美术学院依恋优秀创作作品奖
2011年 作品《猜想》、《仿佛》获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毕业生优秀毕业创作奖
作品《猜想》、《仿佛》获罗中立奖学金入围奖
出版
作品及文章出版于《美术研究》、《Art概》、《中国画艺术年鉴》、《艺术财经》、《看艺术》、《东方艺术·大家》、《东方艺术·国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