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他雕塑材料中的,那些刺骨的真实


2019-08-26 16:52

《如影“隋”形》105×26×108cm 树脂着色

人的存在将指向何方?或许身体的存在方式成为了评判的标准,然而在主体性意志一直想从身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获得自在的证明时,艺术成为我们追求内在真实性的象征。在隋广龙的艺术创作中,即是通过外在不加修饰的真实指向生存状态的真实,去寻找人类精神存在的实质。人类的精神生存往往以象征性的符号掩盖内在的孤独、寂寞......但是这种虚拟的生存状态愈发将人的身体与精神带向不可逆转的病态生存方式,只有伴随着我们最初的情感,才是我们肉身与灵魂的栖居之所。因此,广龙的艺术创作即是去寻找人类灵魂的真实家园。

——推荐人:洪涛

艺术家、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

第四工作室主任,硕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副主任。

墙报×隋广龙

Q:你主要使用树脂和青铜进行创作,你是如何选择雕塑材料的?

S:在刚接触雕塑创作的时候,基本上选择都是一些树脂、石膏或者青铜常见的材料。后来,跟着我的导师洪涛先生学习和研究,去铸铜厂实习,到山西等地实地考察,观看展览,看一些艺术家的视频和书籍,深度了解了各式各样的材料特性。对雕塑材料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洪涛老师也经常建议我大胆尝试一些材料的创作。我觉得,对材料的特殊属性和对其的感受能力上需要有抽象性的思维空间的认知。所以后来的创作,我所想表达的感觉恰好与所选择的材料质感如出一辙。不断的尝试,突破,寻找新的方法。材料对于我来说,也是有生命的。正如我的一件作品《小聚之后···》,铜和铁的结合,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朴实平静的感觉。正如安塞姆·基弗所说的,事物的一些本质往往隐藏在材料的物质性当中,隐藏在材料本身当中。

《纤夫》 37×8×19cm 泥稿

Q:你的作品中有种主题与材料的反差感。例如《初心》以青铜来塑造一个童真的女孩形象,是有意构造这种反差吗?

S:材料的选择也是我完成一件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不光是一种媒介,也像你说的那样,也是一种情感流露的表达。《初心》和《风烛残年》这两件就是典型的具有强烈反差的作品。加强材料的反差也正是为了更加强化作品的主题,以及通过作品来表达出我想反映给观者的思想和情感。比如说作品《初心》,金属铜的颜色并没有后期进行化学反应进行上色,我想那是最纯粹的真实,也应该讲述最真实的故事。

《初心》20×12×50cm 泥稿

Q:《如影“隋”形》中影子的塑造方式很巧妙,能否介绍一下你的创作思路?

S:我常思考什么才是真实?你所感受到、所闻所见的是真实的哪一部分?客观的真实都会呈现在我们视野中么?等等。所以在这个未必是所闻、所见、所听到的全部的真实环境中,探索真实的自我,对于我来说可能额外重要。我只有安静下来的时候,才能清醒地认知,抛开所有讨好、迷惑、虚幻。去寻找表象背后隐藏的秘密。

这件作品主要是自我的探索和认知,想借助自我的存在,来投射内心深处的情感。在具象中往往也包含这抽象因素的存在,抽象因素具体化也依然能体现自我的真实。也就是说,作品里面的影子也许是真实的我,能够坚持走下去,孤独也要孤傲的前行,也许也正因为有他的存在。

《沉默的情感》 38x24x105cm 树脂

《沉默的情感》局部

Q:你的很多雕塑中都寄寓了对孤独的思考,你怎么理解自身的孤独?

S:可能我有很多面吧。我的朋友有时候开玩笑的说我“人格分裂”,或者“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哈哈。我觉得似乎蛮恰当的。其实我平时很沉默,其实有时候也很轴,但偶尔朋友聚会,喝酒聊天的时候,我又总是那个插科打诨,调节气氛带动节奏的人。自己独处的时候,就要面对生之真实——孤独、空虚。当我发现了孤独,可能恐惧也随之而来,脆弱与空虚的感受就会充斥着整个内心。但往往这个时候正是离真实最近的时候,反复思考寻找。所以我也从来不畏惧孤独,也正如刚才所说的,享受当下!

《静默如初》34×29×72cm 青铜

《静默如初》局部

Q:《小聚之后…》中出现了几位雕塑艺术大师,你如何理解他们的作品?他们对你有怎样的影响?

S:我接受了8年的学院派教育,当然,雕塑艺术史上有太多的艺术巨匠需要我去学习。作品《小聚之后···》展现的是三位不同时期的艺术大家,贾科梅蒂、罗丹和曼祖。可以说,在学生期间这三位雕塑家对我的影响蛮大的。

2014年的时候我去过国家博物馆亲眼欣赏过罗丹的回顾展,确实既有现实主义的深度,又富于浪漫主义的激情。奔放、热情、自由,总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热情。读书期间,读过《罗丹艺术论》,从文字和速写同样能感受到那种激情流露到指尖的情感。

贾科梅蒂和曼祖应该是我读研至今一直很崇敬的两位艺术家。贾科梅蒂的作品当然是跟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以我的理解,主要是想揭示所有存在者的隐藏的伤痛,展现的正是褪去伪装后的人所剩下的状态。可以说,贾科梅蒂的“孤独”教会了我勇敢,敢于去面对真实。抛开一切伪装的眼见之美,去寻找真实的本质。假如失去了真,我想美也应该不复存在。即使存在,也会是虚假的吧。

《小聚之后…》300×100×150cm 青铜、铁

Q:你的一些作品审视了当下人的普遍情感,你是如何通过雕塑来展现这些情感?

S:我想我的作品一直在以一个目的发生和存在,我希望它们能够给社会的疾病做一些艺术的诊断和治疗。举个例子吧,作品《风烛残年》是一个老人对我灵感的刺激,与他相伴半年有余。老人是个流浪汉,有儿有女却从不联系,有母亲却也不知是否健在。当年闯关东随父亲到了这里,赶上过闹饥荒,却依然苟延馋喘的活着,看似消极的人生态度,但对他来说却每天津津乐道。每顿二两三块钱白酒,从不吃米,手边只有 一捡来的音质不好的收音机。衣服都是舍来的。60 多头发密黑、身体硬朗,混一天是一天。这让我联想到了燃烧的蜡烛,恰似老人的形象感很像愈燃尽之后的蜡烛。我不想去想象燃尽之后的模样,因为这个过程足以刺激到我们这一代对身边忽视亲情的定义了。

《风烛残年》 21x21x78cm 树脂

Q:能否谈一谈接下来的创作计划?

S:雕塑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继续“轴”到底吧!任何新鲜的事物或许都会成为我下一个思考的问题。毕竟,一个有信仰的人生,不管成不成功,至少不会迷茫。未来,还是交给时间来说吧。享受在当下!

隋广龙,工作生活于大连-鲁迅美术学院。

第四届墙报艺术家。

2009年本科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

2014年硕士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

艺术履历:

2015年,作品《静默如初》入选第五届全国青年美展

2015年,作品《静默如初》获辽宁省“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第二届梦之青春辽宁省青年美术新人新作展”优秀奖

2015-2016年,作品《风烛残年》《静默如初》获中国长沙雕塑文化艺术节专家遴选作品

2016年,成为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2016年,作品《乡村老者》参加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辽宁美协成立60周年美术作品展

2017年,成为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2017年,获辽宁省高校优秀毕业生2017年,作品《行走的贾科梅蒂》 鲁迅美术学院收藏

2017年,作品 《三月》 E.LAND集团收藏

2017年,作品《初心》 私人收藏

2018 年,作品《小聚之后…》获第十一届中国雕塑网“上海浦宇杯”全国雕塑专业毕业生作品大奖赛优秀奖

2018年,作品《大时代》 入选“逐梦时代•塑我青春”全国青年雕塑家作品展

2019年,作品《如影“隋”行》参加第四届墙势力——墙报艺术家展

2019年,作品《盈》参加北京墙报艺术家慈善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