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明雇卢明干了一件卢明不愿意干的事,卢明还不知道


2019-08-26 16:06

《小明的房间》

2017-2019

《小明的房间》展览现场

北京时代美术馆,2019年

小明今年35岁了,他不想结婚,更不想有孩子,但是小明的妈妈十分希望小明将来能够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并拥有一个可爱的孩子,所以她在三年前就已经偷偷开始精心地为小明和他未来的孩子准备了好多礼物,现在小明要在他自己的“房间”里再次搭建一个“房间”,以此送给这个今后连他也不知道能否到来的未来——小小明。

《小明的房间》展览现场

北京时代美术馆,2019年

卢明阐述作品《小明的房间》

《小明的房间》是我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阶段的毕业创作,我在美术馆允许展览区域内在展览期间现场为我未来不知道能否到来的孩子小小明搭建一座房子,这个创作的起因是由于我一直以来不想按照父母的意愿结婚生子的做法,长期以来所导致的与家里在此事上所产生得矛盾一直以来无法得到化解。

2017年春节回家又聊起到此事,然而在关键问题上我与母亲依旧僵持不下,母亲无奈,随即拿出放在床下的一个绿色包裹,告诉我说这是她三年前就开始一点点的积攒的物品,婴儿帽子、围嘴、软垫、儿童汤匙、背篓、玩具等等共计37件。

《小明的房间》实施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2018年

这些都是为我将来的孩子所准备的,每隔几天都要拿出来看一下,怕我见了这些物件会跟她生气,所以一直没有告诉我,现在告诉我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再过几年就没有劲头来为我准备这些了,所以她提前为我未来的孩子准好了一切她所能想到和做到的。 我看到眼前的一切,内心一阵酸楚,于是开始重新思考我和我妈的关系,所以我在研究生毕业展期间在美术馆里为未来的小小明搭建一所房间,并以此作为我的毕业创作,是我对于未来的一种期许。研究生的毕业也是我人生中十分重要的节点,这个节点上,我为自己的未来搭建这样一个房间就成为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

艺术家宋冬(右)在《小明的房间》实施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2018年

从艺术的角度来讲,为小小明搭建房间的过程将是一个持续的行为发生,展览的结束并非是这件作品的结束。我所呈现的作品概念是一个持续的行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行为的方式增进对于困境的认识,通过搭建小小明的房间缓解了我与家人之间一直以来在我结婚生子问题上存在的分歧,通过艺术的方式。

《小明的房间》实施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2018年

在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像我一样面对父母亲友的逼婚和对未来充满忧虑的大龄青年,或许是生存的压力或者自身的某种原因,也在当下选择不去结婚生子,他们都被类似的问题所困扰着。我们是否能够有下一代,和我们是否有信心、有能力去服务于下一代的成长,成为许许多多我这一代人正在忧虑的问题。我想通过这个行为过程用艺术的方式将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重新连接起来。

《小明的房间》实施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2018年

在艺术语言上,我想使这件作品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所以这件作品有在展览空间的部分即我在现场的房间搭建,有在家里的部分,即我母亲为我的未来准备的37件物品,有社会媒体对我的各种解读,也有因为这个行为所收获周围同学、朋友和老师的各种礼物——宋冬老师更是在开幕当天,委托宋老师的姐姐专门送来为未来的小小明所做的一本无字书,侯德华送给小小明一张儿童地毯和他儿子小时候喜欢的玩具。在展览期间很多前孩子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自发地为小小明的房间用涂鸦的方式进行装饰......这些都是送给未来的礼物。

《小明的房间》实施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2018年

墙报 × 艺术家卢明

墙报:《小明的房间》带有很大的叙事特征,此作品所收到的多方面的反馈中,使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卢明: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很酷的女孩特别认真的对我说:“你应该一把火把房子和这些东西全烧了! ”

《小明的房间》,教学相长实验艺术文献展

中央美院美术馆,2017年

墙报:宋冬老师给你创作上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卢明:以前我总是不够自信,宋老师一直都在用他的方式激励和引导我,对我而言他就和我的家人一样。

宋冬送给小小明的礼物——《无字书》

艺术家宋冬(右)在《小明的房间》实施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2018年

墙报:与“小明”有关的几件作品之间,你觉得什么是最重要的关联?

卢明:其实都是关于我在面对不同的生活境遇时所遇到的现实问题,这些作品当中有的时候是以“卢明”的身份出现,有的时候是以“小明”的身份出现,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在为彼此工作。

宋冬(左)与宋拓(右)在《小明的房间》展览现场

广州扉美术馆,2018年

一群自称“小明”的朋友们进入《小明的房间》

开了一场特别的迎新派对

广州扉美术馆,2018年,摄影:erin

《小明的房间》展览现场

广州扉美术馆,2018

《小明》《小红》,120×90cm

数码相纸输出,2018年

墙报:在你的“侵入脑干计划”、“野种计划”等项目中,我看到了跟“小明”系列迥异甚至完全相反的风格,你在创作中,怎样和两个自己(或多个自己)共处?

卢明:我对作品形成“风格”这件事始终保持警惕,人都是有很多面的,我越来越承认人性的复杂和多面,在某些情况下我更愿意成为我自己的工人。

《侵入脑干计划》

杨画廊,2017年

现场演奏即兴发声装置,发放耳塞给观众,

通过发出的高低频声波作用与现场观众脑部神经,

观众引发的情绪回馈作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演奏结束回收现场发放的耳塞作为观众情绪的物质化回馈。

墙报: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实验噪音?

卢明:我的父母是石油工人,由于他们工作环境的特殊,我一出生耳边就伴随着各种采油设备巨大的轰鸣,所以我的童年就是在各个地区的油田矿区里临时搭建的采油工地上度过的,后来我妈告诉我那些大型机器一启动别的孩子就又哭又闹,唯独我,机器的声响越大我反而就睡得越香,一觉到天亮。

所以我认为带有律动的采油机器发出的轰鸣声就是最棒的实验噪音!

《侵入脑干计划》

中央美术学院,2017年

墙报:这种表达方式在什么层面吸引你?

卢明: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我的焦虑。

《野种》,中央美术学院,2017年

“在天台上狂欢并制造噪音,现场的残留物作为展品”

墙报:目前正在进行的是什么作品?

卢明:今年计划和箭厂空间有一个合作,他们的空间非常酷,我和小明一起准备在那里做点有意思的事情。

小明的房间—《2018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集》

《2018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展》这本画册是我在研究生三年期间在校学习成果的一个呈现和纪念,我在中央美术学院所学习的专业是实验艺术,所研究的方向是行为艺术研究,即研究行为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画册往往是对一个展览或者阶段时间的记录但是我想借助毕业作品画册这一媒介使这本书成为一个呈现艺术作品的空间,而在这个空间里我仍然以未完成正在进行中的方式来进行创作,所以我在我自己那一页留下了一篇空白,我将这处空白作为小明的房间,是为未来留下的可能性,我希望在画册的印刷期间通过手绘的方式在我所留下的空白处留下一些“印记”,也是送给研究生三年来一起共同学习奋斗的同学们的一份礼物,这些“印记”将成为我们人生当中不可磨灭的一个记忆,2018年毕业的研究生同学们每个人都会有一本这样的书—我们在相同里会有一点不同。

《Beckett》, 100×100cm,木板综合材料,2016年

卢明

1983年出生于河北省廊坊永清,

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

200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

2008年7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本科

YCEA 青年实验艺术小组成员

2018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硕士

2016 年 组建实验噪音组合 M+W

个展

2017年,“我就是这样”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北京

艺术项目

2017年

策划“野种”长期艺术项目,798圣之空间,北京

侵入脑干计划——声音现场(第一回)

杨画廊,北京

侵入脑干计划——声音装置项目(第二回)

中央美术学院,北京

2016年-至今,“小明的房间”系列计划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2015年-至今,实验电台

网络电台计划,互联网

群展

2019年,第四届“墙势力:墙报艺术家展”

北京时代美术馆,北京

2018年

“小明的房间”中央美术学院2018届研究生毕业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现在的来来”,杨画廊,北京

面孔:画廊艺术家眼中的人物与肖像,香港

2017年

Work In Process: Projects-projeces"result from Antoni Muntad as course

“在进程中工作:项目”,山水美术馆,北京

别处即此处装置艺术法国展”,普罗旺斯,法国

“教学相长”第三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第二届“墙势力:墙报艺术家展”

今日美术馆,北京

洞-见微知著,纳新艺术空间,北京

维塔-青年艺术家项目,圣之空间,北京

2011年

“我们WE青年实验艺术小组”第二回展览

798艺术区,北京

在奇点一一青年艺术家作品展”

环铁时代美术馆,北京

2010年

我们WE青年实验艺术小组”第一回展览

环铁艺术区,北京

“地产”一一街边研究所第三回展

中央美术学院,北京

ART SOHO2010 YOUTH ART FAIR SOHO

艺术节,北京朝阳SOHO

2009年,“I rena”艺术节,天津水滴体育馆

2008年,2008大学生提名展“原动力”铜奖

今日美术馆,北京

2007年

“物欲-无欲”,锦都艺术中心,北京

东京事场”一一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学生交流展

东京,日本

2006年

上海双年展“超设计”展览

《家庭审美博古》银奖

上海共时的空间——798"K空间”,北京

“源于生活”中央美术学院首届文献展

中央美术学院,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