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岩:并非恋物,我只是以物载情


2019-08-21 15:52

前言

吕岩的作品多为动物肖像,如马、枭、鲤鱼、蟋蟀,猫等等。艺术家将情感隐藏在动物的形廓中,马有所指,鱼有所喻;或静或动,皆附着他的喜怒哀乐。在某种程度上讲,艺术家与他笔下的动物似乎可以相互异形。

吕岩笔下的动物,造型坚实、气韵灵动、涉笔成趣:争斗中的促织,落入网中的鲤子,稚拙而不笨重,严谨而不拘束,这些都源于他对生活敏感的洞察力以及扎实的写实功底;他用大胆的绘画表达方式,剪除了传统绘画在某些方面上的局限性。画面主体与留白背景的对比、大块色彩与细处刻画的对比……视觉上既给人新鲜,又独具禅意;既充满想象,又淡然平和。

推荐人夏彦国这样评价吕岩:在创作上,吕岩把自己作为一个载体,放到整个文化脉络里面;在画面中,他将图象当成一个载体,希望“它们”能承载一些个人的精神向往……现在的80后年轻人,可能在精神上比较强大,但是在身体上在行为上都比较“柔软”。吕岩作为一位青年艺术家,在这个信息饱和的时代,驻留传统是他的选择。

艺术家吕岩完整地建筑了他充满执拗的画面。他从西方油画中汲取色彩、造型等诸多营养的同时,又融入自己对东方传统绘画的理解与热爱,风格独树,不断开拓着自己的艺术世界。在他自由洒脱、又非常精致笃定的作品背后,蕴藏着其对生活、对这个时代的思考与体验。

墙报专访吕岩:画家能以“神”一样的高度把景、物表现出来,”风景”就不再只是风景 . ...

导读:“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那么长的画卷,在那个时代,在没有任何器材的辅助下,画家能以如此的”高度”把景、物表现出来,能以那样的角度去看”风景”,”风景”就不再只是风景了”......我希望我也能以那样一种态度,去画画、去做艺术。

墙报:简单谈谈你从事艺术的经历?

吕岩:画画这事儿,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记忆里小时候家庭不是太和谐,父母有时会因为生活、事业等等问题而争吵,所以我可能有点儿胆小和自卑,同时我的姥姥、姥爷又很溺爱我,导致了我的情感上有两个极端状态。绘画这个行为给了我一个无形的个人化的自由空间,能够暂时的忘记忽视一些东西,这个行为渐渐变成了我精神生活上的一种支柱,支持着我走下去。

吕岩《梯形湖》 300x1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2年

墙报:你曾说过你的感性思维中有中国传统的审美情结,为何最初在央美选择研习油画?后来又由于什么原因回归到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上?转折点大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

吕岩:当时理解上的“绘画”还是很狭隘的,大学四年很少反思过自己,基本都是纵向的比较,看到的只是画面的好与坏,注重的只是画面形式感、语言表现方式、颜色、格调。更多的是表现力、技巧、手感、情绪上的东西,相比之下,文化积淀、情感上的关注都比较少。毕业之后几年的时间才渐渐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其实重要的是意识形态上的转变。有些东西是我们骨子里生来就有的,关键是否自己觉察到了没有。

扎津儿2 布面综合材料 60X60 吕岩

墙报:如今创作新水墨一类的艺术家很多,你怎么定义新水墨?你觉得你和其他此类艺术家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吕岩:区别只是表现方法和材料。所以我觉得不管你是用装置、影像、音乐、图像、水墨还是油画……只要能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用一种合适的“途径“表现出来就好了,形式本身并不重要。

《鱼与网》80×110cm 纸本综合材料 2012 吕岩

墙报:在你的画面中很少出现人物,即使有也只是占据画面很小的一部分,相比于你对景物、动物的刻画,关于人的作品显得隐晦、略微疏于雕琢。在你的创作里,为何要以景与物代替人来表达你的感受?

吕岩:我并没有特别纠结于画人还是画景,那只是一个题材性的问题。

园子 110x80cm 纸本综合 2013

墙报:你笔下的鱼、马等动物形象,是否是你内心的完整写照? 这算是一种移情么?

吕岩:我并非要表达对某种动物或风景的喜爱,更多是以物载情、以景载情……它们可以说是一种自画像,是与人相对应的东西,把人的情感状态包容进去。形象是载体,承载的东西才是重要的。我们并没有经历过太多的社会动荡,所谓的坎坷或大的波折,每个人的经历都差不多,更多是心境上的不同,反映了这个社会对每一个特定的人所产生的影响和诱惑。当你想创作,你便要找到一种自己特定的方式,或说或唱,顺其自然地将它表达出来——我觉得这种状态可以称之为艺术的创作。

有龙的风景 110x80cm 纸本综合 2013

墙报:夏彦国对你的评论中曾写过: “人物在吕岩的眼中跟其他生物一样都是大环境中的渺小物,这从一个角度可以看出,他对当下纷繁现实的有一种无奈。但是这种无奈和苦闷并没有使得他退缩和畏惧,相反,他通过画面营造了一种格格不入的诉求。” 现实生活中你真的对生活感到强烈的无奈感么?你的无奈和苦闷来源于哪里?

吕岩:我希望是个体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中通过自己的方式(绘画或者艺术行为)作出一种交流沟通下的选择、一种反馈。我觉得人在内心需要有一块田地、一块“自留地”,别人怎么接受是别人的事儿,但你自己首先要找到一种方式来做最真诚表达。无奈和苦闷我想人人都会有,纾解方式也有所不同,还好我有自己的方式。

墙报:你的创作是否受到禅宗或着道家的影响?

吕岩:了解一些,粗略而已,很感兴趣。也看过禅宗画家的一些作品。像牧溪,法常,日本的长谷川等伯等,都很喜欢。

吕岩 有鱼的风景 111x80cm 纸本综合材料 2012

墙报:你的画中有大量的留白,道家有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书画家启功先生也曾自嘲地说过“写甚么,不知道,当其无有书之妙” 你觉得你作品的构架是否有“当其无有画之妙”的意味?

吕岩:把一块“空白”作为画面中一个很丰富的东西来呈现的过程是很有意思的,也是非常劳神的。也可能是我以后创作中比较重要的因素。“当其无有画之妙”很有意思,不敢说有,但是确有这个诉求。

墙报:你怎样理解绘画的观念与形式?其间的平衡你觉得好掌握么?

吕岩:观念更像是想法和思绪。首先有了想法,才有表达的冲动。这种平衡是个有前有后的东西,并不是先有形式才有观念。一直做下去其实就是在寻找他们之间的平衡。

吕岩 有藤蔓的园子 74x56cm 纸本综合材料 2012

墙报:作为艺术家,你对于艺术创作的学术性和商业性怎样看待?更偏向于参与学术性强的展览还是商业性浓的?

吕岩:艺术家最好还是潜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一些东西,让自己“厚”一点儿;也不要给自己设置条框和目标,因为画画是一种再现过程,而非工作的行为,它是生活的一部分。商业性的东西我不排斥,我觉得学术性的展览可以有一些商业性的东西介入,商业性浓的展览也可以有好的学术性的东西参与。艺术家需要真诚地表达!

墙报:看你的展览经历多是在国内,你对于未来发展有何规划?有没有希望在未来更多地参与国际性的展览?

吕岩:顺其自然吧,先把我目前想做的东西做好。如果未来有好的国际性的展览有机会能参加也是好的。我觉得还是需要立足于根本,把自己做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在让人家能够体会你内在的东西。

墙报:媒材上你会考虑有新的尝试么?

吕岩:如果有感触就会做。在媒材上我没有排斥,希望会有更大的拓展。

墙报:近期有什么展览或是在准备的项目么?

吕岩:可能今年有一个个展,和几个联展,十一月份会参加台北艺博会。

吕岩 田野 111x80cm 纸本综合材料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