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纹:不怀疑哪有进步?
2019-08-20 17:00
前言
由著名策展人黄笃推荐的年轻艺术家李易纹作为本周“墙报艺术家”闪亮登场。可以说李易纹在2013年艺术界的活跃度非常引人瞩目,先是年初在时代美术馆举办了个展《闪烁不定》,之后也分别参加了策展人冯博一、黄笃和鲍栋策划的不同展览。还将于11月30日参加由王海涛策划的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冷立方--关于精神独立的创作向度。
黄笃在推荐语这样评价:李易纹的绘画具有独特的气息,让人能感受到一丝丝一缕缕的诗意,淡灰白色的基调,寂静的环境,空旷的场地,孤耸的建筑,犹如身处一种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无人之地”,这种陌生化的情景正与那种充满浮华躁动的都市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截止目前为止,李易纹的艺术创作方向一个是绘画,另一个是他的“篆刻计划”项目。绘画方面的创作线索一直都是多条并存的,虽然样式面貌几经改变,但总的想法还是不断向现实与记忆的深处触碰;“篆刻”也坚持多年,但表达手法早就超越了传统,这也形成了他创作的一种独特的标识。
在李易纹看来,好的艺术家首先是独立的人格,不依赖于某一种体制生存,然后是具有自我反思能力,不断否定自己,在怀疑中不断进步的艺术家。
墙报专访李易纹:作为艺术家最重要的还是把作品做好
艺术家李易纹
2013年除了你的个展之外,你还参加了很多群展,可否谈谈这些展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013年参与了一些群展,有的人数较多,也有八九位或者三四位艺术家的小型联展,这些展览主要是由策展人来选定主题和艺术家人选,`作为艺术家需要考虑的是怎样把自己的作品做的更完整、深入、有质感有气质。比如年初苏州金鸡湖美术馆由冯博一老师策划的《杂七杂八—青年一代的视觉修辞》有30多位70、80后年轻艺术家的参与,呈现的艺术面貌也相对全面且复杂,强调了这一代青年艺术家视觉修辞的多样性;而6月由鲍栋在杨画廊策划的《绘画课3:基础与极限之构》则是由绘画实践中对于“抽象”的不同生成方式、工作方法这一个问题来展开讨论,参加的9位艺术家年龄也相对跨度较大,有丁乙、蒋志等大家熟知的艺术家,也有较年轻的艺术家。还有黄笃老师策划的《位移—四位中国年轻艺术家的叙事》展览在798一个五六十平米的韩国的非营利机构—可能空间举办,这是一个小而精致的展览,四位艺术家每人两件作品,和场地的协调呈现的微妙、精致又不失大度。
大体来说每一个展览都有概念上侧重的方面,作为个体艺术家最重要的还是把自己的作品做好,把剩下的工作交给策展人和画廊、美术馆吧!
《让风吹》 布面丙烯 60X60cm 2012
能否告诉我们你的创作线索和阶段的进步?
我的创作线索一直都是多条并存的,比如一直在坚持的绘画,虽然样式面貌几经改变,但总的想法还是不断向现实与记忆的深处触碰;我的篆刻计划也坚持做了多年了,还会继续做下去,起因就是我在面对篆刻这一传统样式的时候对它的不满足。也许之后还会使用其它手段或材料,如果我觉得必要的话。
谈不上什么阶段的进步,只是每一次要改变自己作品面貌时都是鼓足勇气,希望会有与以往不一样的体验与感受,表达那个时期的内心思索和每次被现实的触动。
未来的创作方向?
“未来”是一枚我无法把握的词语,因为我总是假装自己还年轻,我只能说当下和不远的将来我还会继续现在的所思所想,在这个维度上不断的拓展思维的深度,不断的锤炼语言的精妙与妥帖,不断的做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2012《NO!》布面丙烯 150X100cm
身为“八零后”艺术家,你认为自身与这个群体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分别在于?
八零后这个划分从某个层面上来讲还不够,85后88后,和我这个82年生的又不一样,我是在读高中的时候才接触到互联网,大学时才真正使用网络来帮助自己重新认识国界以外的世界,而85后、88后可能在最初形成世界观的年岁就和网络一起成长,显得更开放和鲜活。
我相信,我们的社会被网络和“墙”外的世界倒逼着开放和进步是一定的,所以我觉得80后这个年龄划分真的成立的话,这一代人的差别也最大,自己就是自己,和群体的联系不大,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一代开始具有独立意识的表现吧!
你怎么看待艺术市场与学术的平衡?
学术和市场也是艺术圈提得最多的话题了。我的想法是顺其自然,要允许多样性的存在,该学术的学术,愿意追随市场的追市场,但有时候两者也不必对立,没有学术追求的一定不会长久,没有市场的学术也会难以为继,总的来说希望我们心中的“学术”更有市场。
在你看来怎样的艺术家才是好的艺术家?
首先是独立的人格,不依赖于某一种体制生存,然后是具有自我反思能力,不断否定自己,在怀疑中不断进步的艺术家。
最希望和艺术机构怎样的合作?
希望和做事认真踏实,真心对待艺术的机构合作,怎样的合作这个也要看是怎样的艺术机构。
《失焦的记忆》布面丙烯 170X15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