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报报道 || 中国国际当代金属艺术学术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


2021-06-07 09:57

 

 

 

展览海报

 

2021年6月5日下午,中国国际当代金属艺术学术论坛在上海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园举行,作为2021年中国国际金属艺术展的重要学术支持,本次学术论坛分为主旨演讲与主题研讨两部分,上半场的主旨演讲邀请到来自4个国家和地区的8位国际艺术家、知名学者就“熔古”与“铸今”作主旨演讲。论坛学术主持陈岸瑛、会议主席杨冬江先后为主旨演讲会致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史论系主任,

展览学术主持,陈岸瑛

 

 

论坛现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授周尚仪作为主旨演讲会的首位报告人发言,与观众分享了题为《文化传承中的当代金属艺术创新实践》的讲演,周尚仪以“生命之象-生命之美”、“礼之重器-王者之尊”、“自然之花-艺术之花”、“敦煌图案-四季锦绣”四个层面由古而今,渐次展开。古代中西方的金属艺术成就辉煌,各民族各地区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审美意识和造型手法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金属艺术面貌,华夏民族更是缔造了以铸造工艺著称的青铜器艺术。缤纷多彩的金属艺术品不仅仅是审美的产物,金属重器更是国家和荣耀的象征,在重大礼仪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现代商品经济、新的文化艺术走向与国家民族的崛起发展,以及各种变革潮流,从手工到机械,创作者们的创造力在科学技术的辅佐下得到更充分释放。周尚仪结合自身实践,以中央政府赠香港特区大型雕塑礼品《紫荆花》雕塑作重点阐述,分享了自己的艺术创作理念。最后,以敦煌图案的现代应用和设计创新为归结,周尚仪强调民族优秀的文化资源是艺术设计创新的重要源泉,在本民族民间的、学院专业的、世界其他民族地区的合力之下,当代金属艺术必将形成多姿多彩、兴旺繁荣的景象。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授、

展览总策划,周尚仪

 

英国艺术家乔纳森·伯伊德(Jonathan Boyd)的演讲题目是《首饰是一种语言,一种沟通的方式》,作为一位屡获殊荣的艺术家、珠宝商和学者,乔纳森·伯伊德主张采用跨学科的视野和方法,对金属艺术的实践与理论作批判性反思和研究。他称,人们对于金属艺术的文化联想往往是基于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性质的。在乔纳森·伯伊德行诸于有如电影叙事、图像表征和形象文字的表达中,金属艺术还原为人与世界关联中流动之物,金属艺术生命之中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熔融于材料、工艺与形式之中,并以其独立的艺术特性,在数字信息与网络技术的辅助下与现代都市中人们的精神状态与思想文化构建情感共鸣。乔纳森·伯伊德以自己所偏好的钢、铝、金、青铜、铜几种金属,深入剖析了金属与工艺碰撞所形成的艺术语言,尤其是通过物的“形”与“意”探索文字和首饰两种语言的边界。他表示,在现今复杂、不同寻常的时代背景以及国际新的形势之下,介于人与人关系之中的金属艺术作品,提供给人们会面和交流的机会,这是非常重要的。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金属与首饰专业系主任、

参展艺术家,乔纳森 · 伯伊德

Jonathan Boyd(英)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副院长郑静以《苗歌——贵州苗族花丝工艺创新设计》为题,与现场公众分享了南京艺术学院首饰专业与贵州凯国春银饰针对贵州苗族花丝进行现代创新开发设计的实例。如何回应时代需求,做好苗族花丝首饰设计能够以小见大,为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现代创新应用提供一份参考。郑静指出,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动态的概念,形式语言一定是随着社会文化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思考的问题转变为如何将贵州的山水、花鸟、风土人情等等在当代审美语境下,以一种新的当代形式语言进行呈现。郑静分享了自己团队的创作方案,一件件作品生动的造型设计与新颖的艺术面貌,无疑为传统金属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副院长、参展艺术家,郑静

 

日本金泽美术工艺大学教授、艺术家原智(Satoshi HARA)作了《论金泽美术工艺大学的工艺教学与研究》的主题演讲,原智抛出了自己艺术实践与教学中的三个关键词,“创造力”,即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的造型;“主题”,指作品所传达的问题与思考;“质”,指作品的材质和品格。在讲演中,原智将重点放到了“质”上,通过对木纹金技法、熔变技法、鱼子象嵌技法、布目象嵌技法在具体作品中的应用来阐释自己的艺术设计理念。原智认为,工艺是一种试图创造更美好世界的实践方式,也是一个涵盖并网罗纯艺术到设计的创造性活动。在这其中,传统与创新,新技术和新创意相互融合,成为具有广阔视野和实用理论的,并不断创造新传统的事业。

 

金泽美术工艺大学教授、参展艺术家,

原智 Satoshi HARA (日)

 

短暂的中场休息后,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和委员会成员克里斯·奈特(Chris Knight)带来了题为《从传统工艺实践看现代设计思维》的主旨演讲,他重新考量了学者和匠人两种身份之间的张力,以此展开自己四十年间的金属艺术创作的探索和经验中的诸多思考。他首先提到,工艺品的形式语言与其所表达的社会语意具有相当程度的同构性。现代设计思维也在不断的发展,与现代生活相适应。他强调,真正的创造必然立足于传统的宽厚基础之上,从新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真诚地制造。以与李福明、李小白和白瑞空间在鹤庆茶具生产上的合作为例,克里斯·奈特提出,贴合实际的设计实践给予了艺术家进入生活、服务社会的良好机会。而跨文化的设计合作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本民族的和其他国家地区的,现代工艺和传统工艺在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广阔需求上彼此交融,带来了金属艺术的全新面貌。在和实际需求的商榷中,艺术家也在破除自身的边界,得到学习和成长。

 

 

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首饰与金属专业高级教授、

参展艺术家,克里斯 · 奈特 Chris Knight (英)

 

不同的社会情景牵连出不同的设计问题和思考,不同的设计思维、工艺材料则提供多样的解决路径。在时代提出的诸多问题中,工艺品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实现其功能属性之外的其他价值,如介入社会生活的心理、政治、精神等。最后,克里斯·奈特以其近期的作品为例,谈到了作品的构思和制作两个过程的关系。他说,制作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本质;但一件作品的价值必须是在购买者、使用者和穿戴者的身上才得以真正完成,或者说是真正获得了它的意义。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实验中心主任郭新的演讲题目是《“蜕变”系列的蜕变》,郭新以“蜕变”系列作品的全过程为例与大家分享了当代金属艺术作品创作的一个个案。从苗族花丝的实地考察,到民间花丝与综合材料相结合的探索,郭新分五点总结了创作经验,首先要对工艺的的历史、流派、风格进行简单但必要的调研、整理和分析;发现传统工艺存在的历史性问题,进而尝试从工艺、纹样、主题方面解决创新的方法;同时结合个人创作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主题,形成个人解读以及创新,摸索个人风格;第四,成熟的、系统的创作实验与探索也会为将来的创作提供方向,衍生出商业的应用以及其他更多的市场价值;第五,基于特定工艺的创作方法总结形成个人的理论性认识,再不断加以拓进与创新。

 

上海美术学院实验中心主任/首饰工作室主任、

参展艺术家,郭新

 

韩国艺术家玄智渊(Hyun Ji Yeon)带来《韩国现代金属艺术的今天-以制作器皿的艺术家们的作品世界为中心》的主题演讲。玄智渊首先讲到,随着现代消费时代的到来,工艺已经成为了韩国文化的重要关键词之一。人们生活的需要、材料、技术与艺术的变革正在不断创造多样面貌的工艺品。玄智渊分“器物与功能”——包括使用、装饰、思想功能等所体现的艺术家思维动向,以及“材料与技术”——包括金属与非金属,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探究,两大范畴进行深入的讲演与探讨,两部分内容既互相阐释,又相对独立,通过以代表性的艺术家和重要的工艺技法进行串联,构成了现代韩国金属艺术领域的基本面貌与发展倾向。玄智渊认为,韩国金属工艺家们的作品是既作为物理使用的工具性存在,也是传达艺术家们思想观念的重要媒介,也因此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体现出丰富的感性和一定的理性。

 

韩国国民大学金属加工与珠宝系副教授、参展艺术家,玄智渊 Hyun Ji Yeon(韩)

 

《设计》杂志执行编辑曾辉带来了题为《复兴百工 生活即道》的演讲,他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华文明传播的主要载体,兼具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渗透在“衣食住行”中,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创意智慧与精神气质,潜移默化地培育着人们的生活审美意识。新时代日益追求个性化、品质化的美好生活,传统工艺承载着深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与期待。曾辉化用了明代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提出“百姓日用”为“天然自由之理也”,传统工艺应活态传承,通过发现传统文化之美、生活之美,深度挖掘传统工艺文化,通过现代设计和当代艺术加以创新,赋予其现代功能与社会意义,为当代“百姓日用”而传承创新。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参展艺术家,曾辉

 

曾辉认为,复兴百工应当从保护和继承优秀传统工艺技艺做起,并以设计创新助力传统工艺再生;为美好生活而设计,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最终发挥传统工艺审美精神与社会价值,融入促进城市更新、乡村建设和现代手工业复兴。以金属工艺传承创新为例,需要围绕当代生活方式和现代手工业态,分析当代金属艺术在非遗传承创新设计的成功案例、优秀作品,进而思考如何形成具有东方生活美学的当代金属艺术与创意设计体系。

 

主题研讨会

 

学术主持陈岸瑛主持下半场的主题研讨会,并作开场致辞,学术评议嘉宾马翔、朱建中、唐廷强、钟连盛、王春刚先后发言,对上半场主旨演讲内容作了深入而精彩的研讨和评议。通过深入的艺术实践与理论的分享、讲演与研讨,中国国际当代金属艺术学术论坛有效发挥了自身的平台优势,对世界范围内金属艺术领域的重要议题以多元的角度、立场作了解读,探寻世界前沿的金属艺术实践、思考与发展,也为金属艺术的现代性与世界性发展提供了重要见解。

 

 

常沙娜题词

 

 

中国国际当代金属艺术展

China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Metal Art Exhibition & Academic Forum

时间:2021年06月05日-07月05日

地点: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园(上海)E馆

总策划:周尚仪

学术主持: 陈岸瑛

策展人:王晓昕

联合策展人:黄晓望  申文广  李 蕤

 

支持机构

国家艺术基金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协会

 

承办单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属艺术专业委员会、北京工美艺术研究院

 

协办单位

河南华夏铜艺成型技术研究院、白瑞艺术空间

 

学术支持

中国《装饰》杂志社、《上海工艺美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