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报报道 丨 重新定义策展!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青年策展人大赛做到了


2021-05-15 13:46

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中国青年策展人大赛落户北京已进入第五个年头。
 
从「社会流动」「未来演化」「社交智能」「谐振之城」,再到近日公布的2022年主题「颠覆未来」,越来越多青年策展人通过大赛成长为行业中坚;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也成为一股引导艺术为社会发声的先锋力量。
 
4月26日,2021年获奖展《梦·碑·纪》在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展出,并正式开启2022年度策展人招募,向中国策展人征集创意方案。
 

 

本届大赛将为个人或者小组获胜者(每组不超过2位)分别提供人民币60万的展览赞助,在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展出获奖方案,帮助优秀的青年策展人实践自己的设计构想和梦想;也继续关注可持续性和多样性,以「颠覆未来」的艺术实践建立起全球范围的行动模式与技术类型的集体讨论,重新思考颠覆性技术的作用,从而展望我们的可能未来。

 
墙报借此机会对获奖策展人 王尤 进行了专访,也想邀请你,到展览现场一探究竟。
 
 

 
看王尤的展览前,「太空艺术」在我心中还是个模棱两可的概念。
 
就像科幻电影中的黑石碑,你无法完全理解它的含义;寻求解答,也分辨不出最终的目的地。
 
为了观众容易进入,王尤将13件展品布置在一条由黑色帷幕搭建的回廊中,并以梦、碑、纪为章节,把展览变成一场三段式的太空漫游。
 
灵感源于《博物志》一段故事:1800年前,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在某年八月乘着枯木入海泛向天河(梦);直到发现天河的一块陆地,看到男子牵牛耕作,女子纺织(碑);及其返回,得知误入天河牵牛、织女星,将此事写在书中(纪)。
 

《泛槎图 乘槎破浪》(页) 张宝 清 复制品(版画) 27×18厘米  清

 
王尤将这个故事称为「八月乘槎」,文字虽少,却给人留下无尽的表达空间:抵达外空的欲望;人类生存与环境的关系;当下的困境和反思......
 
而将朴素古代幻想与现代科技结合,一种全新的解读太空旅行的视角就此产生。
 
注明:以下「剧透」只涉及部分展览作品。
 

《团队小飞船,艺术一大步:ARTSAT2 DESPATCH / ARTSAT项目》 久保田 晃弘ARTSAT.JP  日本 单频视频4分16秒 2015
 
当你真正站在回廊入口,包裹形态的显示器立即使你产生身处火箭发射大厅的错觉;观看日本艺术家久保田 晃弘的影像,跟随距地球最远的艺术卫星一起离开地球。
 
 
继而穿过时而狭窄时而宽绰的曲折空间,感性与理性的经验又会促使你在每个独立存在的展品面前停留。
 

《脱离》 刘昕 中国 双屏视频10分49秒 2017-2020

 
你会看到艺术家刘昕与一颗智齿共同完成的「太空任务」:脱离身体的智齿由透明机器人雕塑装载,出现在太空;另一块屏幕上,刘昕在水下和沙漠的表演,与之构成了奇妙的连接,皆是对具身性的探讨。
 

《火星漫步》 查尔斯·林赛 美国 视频1分钟 尺寸可变 2021

 

美国艺术家查尔斯·林赛模拟了「火星漫步」,失重却不是焦点:在人类之前,AI机器人已率先在火星留下痕迹。AI是以人类的意识在漫步火星吗?

 

《新和平偶然性圣坛》 铁木尔·斯琴 德国 3D 打印雕塑 125×116×111厘米(3D打印雕塑) 尺寸可变(其他材料) 2018

 

《信仰》 琴嘎 中国 装置 258x258x239cm 2019

 

而在艺术家铁木尔·斯琴的《新和平偶然性圣坛》与琴嘎的《信仰》前,你会思考,改变了生存空间,传统信仰是否依然存在?古老的生物,是否在未来还能与人类精神产生连接?

 

《宇宙公民》  安东·维多克 俄罗斯 电影 30分19秒 2019

 

不得不说,我们被宇宙的未知和浪漫吸引,却很少真正关注人类已有的时空经验和探索。也许出于这种考虑,王尤设计展览时,将俄罗斯艺术家安东·维多克的影片《宇宙公民》和《自养生物》放在最后。

 

以下,是墙报对获奖策展人王尤的专访内容。

 

王尤,独立策展人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新媒体艺术专业

曾任多家艺术机构负责人,以艺术创作式策展工作16年

荣获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1大奖

 

墙妞:何时开始关注「太空艺术」?
王尤最早是受刘旭光教授影响。他在北电设立了新媒体艺术学科,本人也是艺术家。跟随他学习期间,我开始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去认知人和宇宙的关系。2018年后,与航天机构和相关领域科学家、艺术家有了交流,把自己渐渐引向了现在这个方向。
 
墙妞:“八月乘槎”的设想从何而来?
王尤“八月乘槎”其实很像我小时候的梦。我经常梦到自己乘着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往上飞,持续了很多年。长大后我一直研究这个梦境,直到找到《博物志》中的这段文字。它是可考的中国最早也最具体的「乘槎泛天河」的故事,这次被我拿来作为展览的一个图层,它和我的梦、每个艺术作品之间建立起互相解码的关系。
 
墙妞:有受到新媒体艺术风潮的影响吗?
王尤艺术史已经进行到不是风潮、流派在影响的发展阶段。艺术家也好,评论者、策展人也好,并不是站在某一流派去工作(艺术)。尤其是在被技术包裹的语境下,我们更多地需要反思语境(技术)。我理解的太空艺术的出发点是在人类空间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宇宙观,新的自我认识。这样的工作方式当然就不是所谓的风潮,而是一种势必要进行的新的反思型工作方式。
 

《非洲宇航员》克里斯提娜·德米得 西班牙 摄影装置500×250厘米 2012

 
墙妞:一些展品涉及原始信仰,和追溯梦境有关吗?
王尤民族性是我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我在内蒙长大,有蒙古族的部分血液。离开故乡后遇到过很多认知冲突,性别问题,身份、性格差异。探索梦境其实是深挖自己,解构自己的过程。在展览中八位艺术家都具有文化多元的特点,这也是我通过艺术家的作品去认识自己的过程,尤其铁木尔斯琴和琴嘎,与我在民族性上有直接的共性。
 
墙妞:这次展览本身很像一件「艺术作品」,你怎么看待策展这项工作?
王尤其实从介入策展工作算起已经十六年,直到去年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才开始更多地受到学术系统内的关注,也对策展有了更深入的认知。我觉得策展人其实缺少独立创作展览的契机,比如受到命题束缚、场馆束缚等等。通过这次展览,我把自我想要展示的内容全部展示出来了,也传达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在我看来,策展是一份需要多元经验的工作。创作专业出身、母校北电的合作氛围,可能使我更容易站在艺术家角度思考,并与艺术家很好的合作、共同创作;几乎在这些年经历的各种维度的艺术工作实践,使我意识到策展人需要时常切换到观众席站位,思考观众体验的问题。也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展览与外界的通道,引发观展群体对相关人文问题的自由思考。
 
 

展览名称:《梦·碑·纪》

展览时间:2021.4.2-7.27

展览地点: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E-1号

无需预约,观众可免费进场

 

后记

 

在艺术语境不断变化的今天,我们注意到,像王尤这样具备完整自洽的价值观、关注前沿话题的策展人越来越多;健康的艺术生态也需要优秀的策展人通过挖掘艺术家、为观众设计体验来实现。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青年策展人大赛的存在,不仅为策展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也让我们看到策展仍有待被定义的可能。

 

最后,我再次邀请你去到现场,感受展览本身带给你的艺术体验。墙报也会持续关注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的进展,进行更深入的报道。

 

 

扫码下方二维码

或点击 阅读原文 链接,即可进入

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报名通道

期待你的参与
也要告诉身边的小伙伴哦~

 

文中图片由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及策展人提供,版权所有

致谢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及Hyundai Motorstudio

 

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在评估选手时,更加看重的是创新性和可持续性,而非着重于选手的以往经验。每年,中国的青年策展人将会根据能够反映出现代汽车集团长期愿景的主题,提出自己的策展提案。此后,选拔出6位决赛选手参与初评评委和专家评委的一对一辅导。他们将在评委们的帮助下准备自己的最终提案,建立自己与国际艺术界的关系网,在国际平台上探索无限可能。

 

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馆群是特别的品牌体验空间。它旨在展示公司的艺术灵魂和其对艺术、设计及科技等多领域艺术实验的研究性尝试。在这里,大众可以了解和见证作为汽车行业词汇的“motor”,和用于深思和创作的空间 “studio”的结合。

 

有关现代汽车文化中心的更多信息,欢迎访问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