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报报道 | 田卫:寻索内心的“灵山”


2020-10-01 22:57

9月25日,艺术家田卫个展《灵山》在位于苏州市高新区的寒山美术馆开幕,展览由批评家盛葳策划,国内多位批评家担任学术主持,集中对田卫新作及其艺术内核和国内“抽象水墨”话题展开了探讨。

 

据悉,这也是田卫首次在江苏老家举办个展。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10月25日。

 

 

展览现场

 

田卫常常被看作一位“水墨艺术家”或“抽象艺术家”,理解田卫的艺术也主要是从两这两个角度,而田卫作为一整类艺术的代表,比如抽象水墨,在理解这些艺术的时候人们总是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比如修炼、重复性书写等等,这种讨论模式可以讨论不同的艺术家。

 

而无论是批评家,还是普通观众,在第一次见到田卫的作品时,更多关注的是它们所包含的“当代性”,不过实际上,这些作品也蕴含着传统的意义。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业已当代化的传统。他的艺术中并没有天人合一的追求,胸中的丘壑也更多是一种个人的精神和宗教追求,而非文明的普遍象征。

 

 

 

展览现场

 

艺术家田卫所追求的是以水墨为媒材创作的内观状态,重新在一个当代的抽象艺术当中发现传统。他在创作过程中通过默念心咒放空自己,让空灵寂寥的意识流跟随笔尖游走,水墨层层渲染,经过时间的渗透,赋予宣纸深刻而神秘的力量,塑造出一种朦胧内敛的色彩与质地。

 

因此,人们通常更重视他的“画面”形式,并通过独特的视觉形式去直接探寻其中的精神内涵。不过,实际上,田卫的艺术也有非常“具象”的一面,恰如本次展览中的作品都以“山”命名。观众很容易将“山”与“水墨”建立起一种艺术史的联系。因为,如果要为“水墨”寻找一个代表性的符号,非“山”莫数。溪山行旅、千里江山、富春山居、鹊华秋色……这样的经典案例不胜枚举,通过对山的象征性描绘,古人将自然观转化为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

 

 

 

 

展览现场

 

然而,在田卫这一系列作品都以“山”命名的作品中,却并未出现任何一座山,哪怕是象征性的描绘。被命名的那些山,有的他去过,有的则从未到访,甚至是仅闻其名。因此,“山”对于田卫而言,更多是一种“想象”。然而,意义也正诞生于这种想象之中。一方面,它具体包含了对色彩的想象,譬如“香山”、“叠翠山”。

 

为什么用“山”命名艺术?因为这些山给艺术家带来了色彩上的启发,比如艺术家画的“叠翠山”,这个山就是用颜色命名的。他其实并没有知道全国各地的“叠翠山”有什么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名字上会色彩上的意向,通过色彩上的意向跟词之间建立关系,他重新在一个当代的抽象艺术当中发现传统。以前比如香山,他在香山当中找到了跟朱砂颜色对应的东西。不过这些色彩也并非真正丝丝入扣的完全对应,它们实际上更多展现的是田卫将中国经典艺术中色彩进行的当代转换,而非再现的模仿。另一方面,这种结果也印证着“胸中元自有丘壑”的古老文化传统。

 

 

 

展览现场

 

这些抽象的“山”所表达的,是一个彻头彻底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它蕴含传统,但在本质上却与之大相径庭。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田卫的“山”是一次当代背景下的当代人寻访仙山的全新旅程。灵是山的本质,山是灵的化身。因此,“山”无踪可循,却又无所不在。

 

我们把他的艺术看作当代艺术,试图从中寻找现代价值时,其实他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也跟传统之间建立起了关联,但这种关联之前常常被我们忽视。

 

 

 

展览名《灵山》取自法国华裔作家(高行健)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讲述主人公——“我”被误诊为肺癌,偶然在火车上听说有一个能治疗癌症的灵山,于是“我”便启程寻找的故事。小说主人公看似在寻找灵山,实则描述了一个人内心追求的心路历程。艺术家田卫,在通过他的艺术探索,寻找他自己心中的“灵山”。对于观众而言也可以通过观看他的绘画寻找自己内心的灵。

 

 

展览现场

 


 


 

田卫

出生于1973年,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2018-今 中央美术学院综合绘画语言高研班客座教师


  
“寒山”一直致力于在当代领域发现具有东方哲思与审美特性的艺术探索者。在全球化的今天,一切领域都在借鉴融合,在思想、审美、感受的共性之外,艺术的独特性正不断弱化,一切都变得越来越似曾相似。田卫的作品将传统的山水精神化成另一种更具现代性的表达逻辑,带给一种创作中向内探索的可能性样本。
 
——布达

灵山,艺术,展览,艺术家,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