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报报道 | 动静之间——沈烈毅的平衡艺术


2020-10-01 10:47

 

9月27日,“关照与移情:平衡中的世界”——沈烈毅蔓塘里艺术装置展在浙江安吉县剑山村开幕。展览由林书传策划,展出了艺术家沈烈毅的18件“跷跷板”作品。

 

展览现场

 

当考尔德开启了动态雕塑的潘多拉魔盒, 雕塑作品从此便不再是静态形象和单纯放置的造型,力学结构、声光电、生物化学、数字互联网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得以经由艺术家之手大肆介入媒介的扩充和创作的演变。

 

而这些不以“传统”艺术形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作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追求表现技术、材料上的“高精尖”和“革新”,一类则在创作的“新”与“旧”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而这种平衡这,则来自于思想的革新;艺术家沈烈毅的创作探索,便是为后者。

 

 

展览现场

 

在沈烈毅的此次展览中的一组跷跷板作品,纵然有思想性跃然而上,且被承载于稍显异化和视觉经验外的作品形态上(后者亦强烈反衬着前者),但你又能明显感知到,这种思想性仍然没有超出一个艺术家的思考范畴与方向。

 

动态、甚至是具有“功能性”和使用可能的“跷跷板”,在视觉与思想的传递上达到前文中所提到的平衡就;这种平衡,不仅是跷跷板的“属性”,更是跷跷板作为日常物与艺术品之间的平衡,也是随之而来将产生的关系链的平衡。而这其中的功课,便是沈烈毅作为艺术家为思想革新的所作的努力。

 

 

展览现场

 

这一组跷跷板被放置在自然或人居环境中,不可避免的与场域和人产生了关系,无论它是否处于“动态”,在观者严重也始终保持着“动能”,无论其内在力学原理还是人在其中“使用”都属于整个作品的一部分,而不仅限于跷跷板本身(物体形态);这一组关系和它的可动属性,共同完成了作品的表达,也就是说,每当有一组跷跷板被“交付”并放置在任何场景中,都会形成一个闭环,且处在关系与互动的自然生长模式中。

 

 

展览现场

 

艺术家尤其是公共艺术创作者,需要倾听公众的声音,让作品带有深刻人文关怀和对当下的深切观照。沈烈毅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在雕塑创作领域已有二十多年,对他来说,雕塑被创造置于公共空间之中,是与环境、主题、人群等相互参照和渗透,而不是个人创作的一枝独秀。

 

作为一位善用材料的雕塑家,他擅于探索不同材料之间的关系,将树材、石块、雨滴、涟漪、水流等许多与我们的日常经验相合的事物用特别凝练的方式固定起来,变成时间的结晶——瞬间即永恒,探寻艺术在当下的多种可能。

 

材料对于艺术家既是表达媒介、审美和哲思,也是引发观者内在审视和情感共鸣的手段。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传统东方文化的禅意,也将他对自然、生命与文化的在当下的复杂关系的思考具象化。

 

 

 

 

展览现场

 


 

沈烈毅

 


1969年生于杭州,1995年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现为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雕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师、威狮国际艺术中心学委会成员。他的公共艺术作品遍布全国各地,雕塑作品《舟》作为上海市政府赠送瑞士巴塞尔州象征友好关系的礼物,于 2012 年 9 月放置于巴塞尔圣约翰公园;大型公共艺术作品《上善若水》、《静水流石》被海尔集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