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报报道|史明汇个人项目《我们眼神交流吧》


2020-01-19 11:43

 

 

12月25日当天晚上在UCCA Lab 7-9点的现场中,面向一面写满说明的镜墙的桌上,一字排开6个大声公由铁链拴住固定,和一个音乐播放器。在所有的大声公和播放器上都连接着编程硬件来扭曲收入的声音。

 

 

大声公和播放器,本来都是用来放大收入的声音,让声音被更广泛的传播出去。当其被干扰,被异变,我们所看所感到的到底是什么?

 

 

 

 

艺术家自述

 

这个项目最开始是受启发并延续自我2015年的声音装置《一卷大海》,将网上下载的大海的声音收入音乐播放器然后放置在在管道的一头,从现实到网络,再从网络到现实,这是第一道扭曲。当声音通过一圈圈的甬道再传出时、已经很难再辨别出大海的声音。这是第二道物理的扭曲。之后我就一直对人与声音,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都很感兴趣。于是这次我尝试通过编程硬件程序arduino的方式来做一个试验,就有了这次的项目。当声音被输入程序后,被必然强行异化,干扰,用主动的方式扭曲折叠。

 

 

我以《我眼神交流吧。》来命名这次实验作品其实并不是让人们真的用眼神交流,更多是以一种调侃的态度和方式去看待这个极其戏剧化而又现实的现场。随着音乐的播放,混杂着参与者们通过大声公发出的声音,不和谐但又合理存在的声音充斥在空间里,当我们的耳朵无法再辨认出原本的声音时,可能会疑惑,会烦躁,但又极快的接受这样的现实。相对于《一卷大海》那种安静的感觉,无法识别的音乐和声音,《我们眼神交流吧。》的现场更像是以娱乐化的行为方式切换语言交流的常规路径,从而达成对我们不断被干扰扭曲的声音现实彼此间的自我疗愈。

 

 

墙报 × 史明汇

 

墙报:你所提到的两个项目都是关于声音的,为什么对声音如此感兴趣?

 

史明汇: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从未去思考过为什么。似乎是自然而然就用声音来做创作。就像声音是我们最直接与这个世界接触的方式,出生时的啼哭,到第一次喊爸爸妈妈,再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

 

 

墙报:计划这个项目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

 

史明汇: 它一直在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次项目是我2015年完成的声音装置《一卷大海》的一个延续。创作过程和呈现方式都是我第一次尝试,也是一个实验。不同的受众群体对现场的反应、互动、和反馈,再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编程一直是我很感兴趣但又极其不擅长的一个领域,但是有幸在教授的帮助下完成了这次项目最开始的雏形。启发我去做一个现场的想法是我在课上初次展示扭曲的播放器时,我的所有同学排队去播放自己的音乐,并跟着扭曲的音乐手舞足蹈,现场非常的欢快热闹。和我预想的完全不一样。

 

事实上《一卷大海》和《我们眼神交流吧》两个作品都是基于“扭曲”这个概念,可运用不同的创作形式所呈现出来的却是完全两个极端。受众的互动方式也随之改变。这次活动给我了非常多的收获与新的想法。

 

 

墙报:策划的过程是怎样的,有遇到困难吗?

 

史明汇:有些部分对我来说比较困难。硬件操作上的问题在最开始的时候,我盯着两个做好的开源硬件,想了很久,到底应该怎么呈现呢?我想过用麦克风,或者直接安装在空间的墙上之类的等等,然后又需要解决如何连接到已有的播放器和麦上的问题。

 

当然,这些都不是很难解决的问题。其实最重要的是观念的思考。这也是教授抛给我的问题:现在自带扭曲变音功能的播放器和麦克风,还有小孩玩的玩具,很多都可以扭曲声音,很容易买到,为什么非要自己做一个这样的程序?就这个问题我直到开展的前几天才想明白。自带变异功能的麦克风,和我用程序覆盖在没有这些功能的麦克风上面,是两个态度和立场。前者是迎合娱乐需要的工具,后者则是在正常的机器之上又强行将其扭曲改造,而成为一个营造现场问题的媒介。

 

我做的不仅仅只是一个程序本身,是一个因它而连接起来的一整个行为现场,是设计人的行为方式因此而变化的程序。而这个行为模式也恰恰是我所想要呈现的观念,和一些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了大声公而不是麦克风,大声公是具有特别指向性的,包括我在镜子上写的字,现场中每一个人的反应和行为,都和这个程序连成一个整体,构成了这个作品。

 

 

墙报:目前创作的状态是什么样的,灵感来自哪里?

 

史明汇:我的创作更多是来源于我的生活和学习中所遇见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表达。

 

墙报:对于参与者的感受,你怎么看?

 

史明汇:如何引导参与者对于交互艺术是非常重要的。现场活动中,其实很多人是不太敢上前去拿起大声公来说话的,这就涉及到一个主动和被动的问题。这也是活动结束后我发现我之前所没有考虑到的问题。现场需要如何调整才能让参与者更好的融入到其中也是我现在正在思考和需要调整的问题,尤其是在不同的文化现场,不同的人群的性情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在北京的现场和在芝加哥的现场中,人们的参与和交互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墙报:你希望参与者从中获得什么?

 

史明汇:我的所有创作的初衷都是希望可以带给观众,给参与者们一个不同的观看自我与世界的方式。这次也是如此,通过编程的形式与人、声音、环境来互动。其实这个项目并没有娱乐元素,当声音无法被正确的传达所有私人收藏的音乐都被扭曲,参与者依然与这个现场保持着娱乐化的互动,我想这本身就是一个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尤其在我们现在这个充满人工智能和算法的时代。

 

墙报:对于国内流行的沉浸式艺术展,你怎么看?

 

史明汇:这并不是一个很新的观念,词也是早已存在的。沉浸式的展现形式甚至早在洞窟壁画时期其实就出现了,而这种形式的展览也一直存在。只不过因为大家突然发现这个词和这个方式很潮很新鲜,所以就成为了一个流行。就类似于网络上的很多语言和概念一样,其实早就存在

 

艺术家简介

 

 

史明汇

1999年生于湖北武汉,就读于芝加哥艺术学院。

2013 《WE》中国宋庄艺术家集群二十周年纪念展,宋庄美术馆,北京“WE”

2015《从徒步开始》—— 1Dollar的爱 (策划并参加),平谷,北京

2016 《小包裹》 (策展并参加) ,悦·美术馆,北京

2016 《尖先生与卡小姐-项目A》 ,宋庄美术馆,北京 

2017 《义工计划》 —— 百姓幼儿园第十七回: 史明汇《我们一起闪耀!》,叶堡村秦安县天水市,甘肃省 

2018《山·水·江·湖》—— 新媒体艺术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

2019《热雪》— 行为艺术季第六回,四子王旗,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