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报报道 | 《风中之风》与《蓝上之蓝》将在无锡运河外滩艺术中心惊喜亮相!
导读:2020年1月2日,艺术家沈烈毅作品展《风中之风》与冯且作品展《蓝上之蓝》,将同时在无锡运河外滩艺术中心盛大开幕。20世纪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十年,本次展览也即将为我们呈现新的跨越与惊喜。
本次双展联合启幕,由林书传、冯黎敏联合策展,由运河外滩主办,成都蓝顶美术馆、无锡蓝风创意文化、杭州瀚阳艺术中心共同承办。其中展出的雕塑和装置作品,既有对景观社会之虚无和诡谲的揭示,也有以抽象视觉符号呈现的精神景观。展览维度层层变幻,带来丰富的联想。

在策展人林书传看来,他之所以用“风中之风”来阐释沈烈毅的作品,是因为其有着从表象到内在的双重逻辑。第一个风,是能够激起涟漪的自然之风,第二个风是能催动心灵涟漪的内在能量。这些作品呈现出了东西方两种文化裂隙中,以及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裂隙里构建起一个全新关系模型。

《静水流石》,木、石,1000×160×40cm, 2013
策展人冯黎敏认为:在《雨》《静水流石》《弋》等作品中有着一股“闪电从观者的瞳孔一头跌进心脏”的力量。而《跷跷板》则揭示了“充斥在个体、群体、物质之间,看不见的力量和隐秘的共谋关系。”沈烈毅通过这一系列作品表达了他对个体经验、公共社会、物质表象和精神内在等多重维度构成的立体世界的深度思考。
风是流动的,是有能量的,所以,风中之风,就是流动中的流动、能量中的能量,是风的叠加态。“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唐人李峤这首名为风的诗,精辟的揭示了风的这种流动不息和能量传递的属性。沈烈毅不仅像一个天生的猎手,轻松地捕获着自然界的石、竹、木,轻松地捕获着人世间的钢板、卷纸、跷跷板,同时,更像是一个极具耐性和恒心的驯兽师,无论对自然之物,还是对人间之器,富于爱心也褒有朝夕相伴的决心,他在自己和驯服“对象”之间建立起一种极具磁力的共情关系,彷佛这些对象也像动物谙熟饲养员的气味一样,谙熟沈烈毅的天赋秉性,进而配合着艺术家的创作。

《雨》,山西黑花岗岩,140×110×50cm,2017
《雨》在一块数以吨计的石头上,表现了一滴雨跌进水面的效果,石头的黑和雨的透明、石头的坚硬和水波的柔软、石头的方和涟漪的圆,形成了司空图所言的“真力弥漫”式的张力。这张力成功地赋予了风以“使者”和“仁者”的角色。《静水流石》中,木、石两种材料的参与,使得张力,有了一股涡轮增压式的能量激变关系。到《弋》中由于锯子的参与,这种能量的激变,比《静水流石》更具侵略性,更具尖锐性,甚至作为观众你能瞬间感受到寒光像闪电一样从观者的瞳孔一头跌进心脏。这股瞬间使人颤抖的力,把风中之风所包含的“叠加态”能量模式演绎到了极致。
《天空》系列,较之前几件作品的能量更为内化了,属于那种“乍一看,风轻云淡,细一看,心惊胆战”的类型。在极致柔软的卷筒纸、仿若废弃的彩钢瓦的边缘,裁剪出语义、内涵、外延都很复杂庞大的符号性图案,结合自然的光影,却有着“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司空图式雄浑。居伊·德波(Guy Debord)宣称,在商品充斥的社会,表象尽是谎言,而真实的社会生活已日渐降格,退居于商品景观之后。沈烈毅的《跷跷板》充满娱乐性、互动性的表象背后,正浸斥着《景观社会》里竭力揭示的那股充斥在个体、群体、物质之间,看不见的力量和隐秘的共谋关系。

《跷跷板 I》 木、铁,600×30×70 cm,2012
沈烈毅通过这一系列作品表达了他对个体经验、公共社会、物质表象和精神内在等多重维度构成的立体世界的深度思考,同时也回应了居伊·德波揭示出的令人震撼的事实,一如诗人丁成在其诗中表达的那样:我们都失败于一场众所周知的胜利。

沈烈毅
1969年生于杭州
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
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现为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雕塑研究会副会长

必须指出,冯且是一个具备高度抽象概括能力的艺术家。蓝上之蓝,精准地呈现出了宇宙、天空的特征、本质的属性和内在的关系,从而体现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将个别的、非必要的特征、属性与关系权衡、舍弃的思维历程。

南京建邺区青奥艺术公园24小时美术馆 《人造彩虹》
2018.11
“蓝上之蓝”选取了纯粹的蓝色,并从一种单纯颜色角度出发,在视觉层面探讨如何将颜色形态化,如何巧妙地与天空融为一体,又如何不巧妙地与屋顶发生视觉的冲突。彷佛艺术家在向社会公众发出一个令人惊警的追问:为什么天空的蓝永远与世界和谐,而人造的蓝永远在追赶和谐?同样,艺术家将一块透明的蓝色截取并悬挂在室内空间,这一看似简单的挪移动作,充分表达了艺术家视觉经验之外的对公共环境的忧虑意识和精神景观。
由此可见,艺术家选择蓝,并不仅仅因为,蓝色在电磁波的可见光中它的频率高达600~660THz,属于高频光。更多时候,蓝是冷色调中最冷的色彩,它纯净,通常让人联想到天空、水、宇宙,它在公共经验中又经常和美丽、冷静、理智、安详与广阔密切联系在一起。蓝上之蓝,正是由于蓝色本身具有的广阔、博大的特性,冷静、理智、明确的意象内涵,甚至救护车的灯也是蓝色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蓝色又多了一重勇气、冷静、理智、永不言弃的深刻属性。

冯且公共艺术作品效果图
水是蓝色,水面占据地球71%的面积,天空则是百分之百。蓝,是它们共同的法则。当我们身处的环境成为消费时代的牺牲品,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付出巨大代价的时候,我们期待的仍然是本质的蓝、本质的深邃、本质的本质,这一点点本质的天空,这一点点本质的蓝上之蓝,期待着和人们印象中的蓝色形成经验的观照,形成深切的互文关系,这既可以看着是艺术家的创作,更可以看着是艺术家对环境保护表达出的期待。在这个基础上,蓝,成为生存意义上的关于环境的有效代偿,蓝,成为基于蓝的本质的善念。
蓝上之蓝,在第一个维度的蓝色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家对其基本视觉形态的转换和提炼,从具象到抽象,从形而下到形而上,从而达到第二个维度的蓝,即蓝上之蓝,可以说是本质的一个跃升。当人们抬头观看艺术家冯且的这两件作品,不得不让人自然联想到库其奥?塞拉尔多?贡蒂尼(Koziol Gerardo Contini)在《幽暗球》中写下的场景:此刻他头顶的云层在加厚/像是洋葱在生长……

冯且
生于四川成都
2004 毕业于四川美術学院 本科
2007 毕业于四川美術学院 研究生
2007至今 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
现工作生活于南京、北京
主办方运河外滩表示:此次展览持续至2020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