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报报道|“一个肉身无处安放的时代” 赵能智新作展《蠕行》热评合辑
2019-12-20 14:16
赵能智新作展《蠕行》正在768艺术区T6画廊展出,并已跨年延期至2020年1月5日。我们收到了更多业内人士的观展反馈,将它们集合为本期内容。希望能为你的观看带来一定启发。

《蠕行》展览现场 摄影:康勇峰
| 注:以下人名次序按首字母排列
01艺术家
韩情 - 艺术家
赵能智的作品从早期到现在,有一个持续性的线索:对人的心理体验的纠结,以及对生命、生存状态的纠结。他这次作品很有震撼力,有一点大师的风范,展览效果也挺不错的。作为朋友、同学,我觉得他能够越走越好,到达艺术的最高境界。
蒋焕 - 艺术家
有幸曾看到过能智画画的过程,他先是用铅笔做一些草稿,然后盯着草稿看,很长时间抽烟无语,他开始画,一整天他画一个很大的头,然后我看到一幅充满了血色、鼓胀着痛苦,团块挣扎的脸。在他的画面前我总会感到一种忧郁的扭曲与顽强的蜕变,特别是“蠕行”系列中那些对局部的刻画,使我不得不联想到今天人们的生存状态,那种对生之维艰的心理承受……这应该是一个艺术家对生命最大程度的感知与最深沉的悲悯吧。
蒋立 - 艺术家
展览很醒目,让人警觉,这是赵能智对社会精神状态的一种图像化表达。从形式上来说,从完成度上说,都是挺不错的,是标准的,令人印象深刻的。
李海兵 - 艺术家
有的展览看不看无所谓,有的展览需要安安静静一个人认真看。今天专程去看“蠕行”,敬佩能智独特的造型语言,和强大的表达能力,使观者不得不透过众多“蠕行”的躯壳,迎来无法回避的心灵的拷问“什么更好?What’s better?”……好的作品总是会在最恰当的时候,提出最重要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和我们的生存命运密切相关……。

《蠕行》展览现场 摄影:康勇峰
凌健 - 艺术家
我跟赵老师目前在同一个工作室园区里,我们经常见人未见物,这次看到他很多新作品。
这次的展览从布展到展览的内容相对比较纯粹,再加上这些新的白的雕塑,肥沃的土地上这种断裂状态,我个人认为还是很单纯直接的。 墙上的这些不同色彩的人体,背景的单纯的表现手法,我个人感觉有极简绘画的视觉的冲击。
刘伟 - 艺术家
赵能智是从绘画性出发的艺术家。他的作品通过诠释人的一种蜷缩、混沌感来呈现人在现实之中的体验。“宛如一个个被拧巴了的泥团”。他一直沿续自我表述线索,不断拓宽边界,寻找更大空间的突围。
祁志龙 - 艺术家
赵能智第一次在北京做展览我们就认识了。那是很多年前了。那时候的作品几乎都是蓝色调的,也是很有力量的。
但是在最近这些年,我们这些90年代的艺术家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转型的问题。因为社会的形态还是不一样了。90年代是中国的商业文化迅速崛起的一个时代。现在面临新的问题了,世界的格局也在改变。
在这种背景下,我觉得赵能智的这种新的艺术,特别令我欣赏。我觉得很震撼!因为最近这些年卡通、唯美的东西流行,还有抽象艺术流行。但是事实上这些东西是西方的文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传染。中国的现状我觉得还不一样,中国现在特别处在一个焦灼期。我们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现在真的是处在一种焦虑之中。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赵能智的东西我觉得特别能够打动人心,因为它把我们普遍的这种文化焦虑、制度焦虑,非常准确地通过变形的人物形象,通过笔触,通过人体给表达了出来。赵能智的艺术之路特别地成功,而且显然他并没有被市场左右,这是赵能智极其可贵的一个方面:他是完全按照自己艺术上的追求在创作自己的作品。

《蠕行》展览现场 摄影:康勇峰
童振刚 - 艺术家
能智798的个展“蠕行”题目有意思,像是长年手术后脱了骨的和生命较劲的忍者,当然生命本身就是悲喜交欣的过程,精神层面的上升与作品本生显现也正是一个个重生与躯体和灵魂敏感的同一性,愿一路同行的你我在重生的路上一起努力吧,难得快活一回。

《蠕行》展览现场 摄影:康勇峰
汪建国 - 艺术家
作为艺术家,能够在艺术语言和观看方式上均有所建树和突破,并通过这两者准确而深刻地反映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诉求,直接叩问灵魂,穿越心灵!赵老师做到了!
王迈-艺术家
赵能智成名很早。90年代,我们在圆明园的时候就知道他,他成名很早。而且这么多年来,他的作品一直挺强硬,一直不媚俗,也有对事物的深入表现。
吴幼明 - 艺术家
赵兄是我的网友,一位很有才华的艺术家,他画的“烂”人系列(我自己的命名),血肉模糊的一个“烂人”睁大了眼,惊恐不安的看着这个世界,视觉效果非常强烈,我在798看到过几次,印象深刻。我和他没有见过面,我不是一个爱交际的人,大量时间都在家里带娃,看书,真正见过的朋友并不多,但我觉得看看朋友的微信就够了,比我去他工作室见面或者在展览开幕式酒会上打个招呼更好。
一个肉身无处安放的时代,一个灵魂经常出走的时代,一个让人没有性欲的北京。这种悲哀哪里是文字可以说出的。
赵斌 - 艺术家
赵能智用看上去非常简单的人体符号,诠释了他对人类、人生、艺术之间的独到的态度。这是一场难得一见的好展览。

《蠕行》展览现场 摄影:康勇峰
朱发东 - 艺术家
这次展厅布置的非常棒,让人很震撼。展览整体带出一种强烈的情绪,尤其是这片土地的呈现,和作品形成了非常有力的呼应。
朱久洋 - 艺术家
看起来,赵老师的这些作品表现出了很强的肉身焦虑感,而他又将这种焦虑与迷失转化成为自身的艺术语言,用一种对自我身体伤害的方式和外部世界形成巨大的抗争关系。我想:他可能是把所有的关怀都隐藏在这看似非常暴力化又非常扭曲的身体状态里,而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精神现实。祝福赵老师。
02艺术从业者
郜笛斐 - 非凡仕艺术创始人
很久没有看到赵能智的作品了,我一直都很期待,这次见到,还是像以前那么有冲击力。我也很喜欢这个布展效果,尤其看到这些小孩(《婴儿》系列)这面墙非常打动人。
季晓枫 - 在三画廊创始人
因为很久没看他的作品,但我觉得他自己的语言已经更清楚了。赵老师所想的这些事情,就是他的观念,他对中国人的这种看法,这种批判,是一个根本性的,对于无辜者的状态,他表达得非常清楚。
我觉得他这批作品有他非常过人的地方,很直接。每个人都会知道他想说什么,没有什么太多的废话要说。你看到的就是你。非常好!
昆鸟 - 诗人
“蠕行”展对赵能智一定是一个重要的展览。在“蠕行”中,他在相当程度上从原有的符号性中脱身,以更切己的方式传达了一种共同体验。如果“蠕行”是一种对自身生命状态的反思性界定,那么他作品中一贯的愤怒与闷燃气质则为整个展览作出了很好的补充。而如果仅仅是对疲惫、萎靡的描述,则艺术所承担的义务就是片面的。有趣的是,当艺术试图去承担,尤其在主动性过强的时候,有时会失去艺术家作为个体那种本有的开放性,从而让作品片面。反过来,一种刻意强化的私人性也是片面的、小的。而追求均衡不是艺术家的责任,他们的责任是纯粹、绝对,好的艺术家往往在某种极端倾向中达成自己的完满。艺术的完满只能是一种不期然的东西。只有最好的自画像,能够挣脱自画像,成为一幅画。
“什么是更好的?”展览中的这一问句可阐释为各种语气。“难道还有更好的,不是已经最好了吗?”或者,“请描述一下更好的什么样好吗?”“你看我是不是特别好?你不替我高兴吗?”那个站着的雕塑形象,如果手臂完整,也许正在托着一条鱼,或别的什么给人看。而其他人继续把脸埋在土里,那里能收容我们的愤怒吗?
刘 淳 - 批评家
这是一个既能感受、也能体验,还能想象的展览。也为2019年支离破碎的中国当代艺术增添了一种活力。
李冰 - 收藏家,和静园美术馆馆长
跟他原来前些年的作品相比,赵能智变化挺大的。
他善于用身体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包括这批雕塑特别有意思,雕塑有装置感,身体蠕动,在地里窜来窜去,用身体不同的状态,传达出痛苦、纠结。
他故意把脸消解掉,主要突出身体,很清晰。
孩子那批作品我也很喜欢,灵动鲜活,孩子刚刚来到世上懵懂的表情,跟大人的表情形成巨大的反差,很不一样。
牧野 - 诗人、批评家、策展人
阅读观看赵能智的文字和艺术作品有种特别的感动。他影响了在现场的无数艺术家。他直接越过怎么画、画什么的老生常谈的不是问题的问题,为艺术现场提出并且回答了“谁在画?”这一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家亟待自觉的问题。没有谁在画的那个“谁”字的追问和确立,一切只能是“艺术之名”的自慰与自娱,自愚愚他,都是对生命应有尊严的漠视与沦丧。当我们惊叹于梵高、马蒂斯、毕加索、席勒、培根、弗洛伊德的天才之作之时,是否领会:那就是一个个个体生命穿越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勇气的体现,也是源于自身自由精神的创作表现。赵能智无疑是他们群体中的这一个,毫不夸张地说,他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块压舱石,因为他的存在与自现,中国当代艺术仍可是这一吊诡时代的非常存在。
我曾用到“压舱石”这一意象指认赵能智之于中国当代艺术的隐秘联系,但没有写出一首诗留在赵能智《蠕行》个展现场。今天看到这个“与赵能智一起”的推文,许多不知名诗人以分行的诗歌形式写出观看的留言,结成一体的确让人感动。他们一定从《蠕行》现场感受到自我生命生存的状况,各自以文字分行的诗作试图说出身体的反应,也许在他们看来,惟有以诗的方式才可以示意对艺术家、作品和展览的尊重。不能不说,他们走入《蠕行》现场,即为策展人和艺术家共在作品的一部分,抽象地说,他们——每一位观众,既是赵能智创作的任一作品的说明,又是现场蠕行的他者。在感同身受的被唤醒的情境中,我想,一种绝望,一种迷失,一种焦虑,一种无力而茫然失措的冲动,像他们留下的文字分行一样,之于诗的书写,词不达意的无效,之于现实的发言,同样是语言能力的沮丧。我们无须从诗歌与否上理解认同,我们只须把他们纳入一场命名为《蠕行》的展览场景中,即可说明一切无须说明的说明。
不得不说,作为观众接受的诗歌教育与训练,都是汉语诗写扬弃的欧化翻译诗体影响力的诗写表现,他们对当代汉语诗歌的阅读应是空白。其实诗歌写作无须什么姿势,怎么说话怎么写,怎么呼吸怎么写。从他们分行文字的书写上,同样反映出身体姿势的僵硬……

《蠕行》展览现场 摄影:康勇峰
阮小懿 - 策展人、依索帕拉画廊负责人
赵老师很多新作,第一次看到他新的雕塑作品,现场很震撼。作品传达出他一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里纠结、挣扎的情绪,有种直观的紧张感,感觉他好像是困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断力图打破而又无解的扭曲、变形、焦虑,看到作品时很有一种想打破那个姿势边界的冲动。
这好像是赵老师自己一个人的世界,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世界。形象在虚构和现实的模糊边界,他的作品让我瞬间内心产生很多情绪和思考。
另外我也喜欢小孩那批作品,因为我跟赵老师比较熟悉,明显能看到他在有了孩子以后,作品里出现了一些新的、温暖的东西,可能是随着他孩子的出生,在成长过程中,他捕捉了很多个瞬间,然后把它描述出来。虽然画面也还是有现实的游离感。我觉得他是在表达自己的生活和现实体验,在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世界,用一种介于虚幻的构成,让我体会到“活着”的感受。无论如何,至少在小孩的这个系列,或多或少,我还感受到一点喜悦或兴奋混杂着的情绪,当然,这或者也仅仅是我自己的观感而已!
宋艺冰 - 艺术从业者
把老赵隔离了朋友圈,才敢碎他,实话,今次展览,只是中规中矩地小进步,不敢越狱的憋屈英雄困在监狱里习惯了,在中国当代最尾的年华等待那笔买家施舍的养老金,What?什么是施舍?谁TM能看懂他的大脚啊,都TM装懂!怕得罪老赵……!今天不会有人懂,明天,将来也没人知道为什么他这么折腾丑陋,弱智的丑陋,瘫痪的丑陋,无恶意的丑陋。
没人知道他弄这个东西的目的………令人不安的,令人紧张,难受加恶心的展览!好像进了停尸场!
谭昊 - 作家、编剧
我是一个美术的外行人,我自己从事文学方面的工作,只有从我的不成熟视角来理解。我觉得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蠕行”这个系列,以及赵能智兄过往的创作中,一直坚持了文学性的反思在里面。这个文学性与诗歌、小说、戏剧等的文学性是相通的,只不过它用视觉的艺术,用绘画、用雕塑的艺术来呈现了这种文学性。当下社会的表达状况,从文学到艺术,再从艺术回归文学,我觉得其中一个核心任务都是表达人的困境。
人的困境是社会性的。“蠕行”植根当下社会现实,有强大的时代精神在里面。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赵能智兄的创作不是一个空中楼阁,而是基于丰厚的现实土壤来进行提炼,以精神分析、结构主义、符号学等跨学科的路径来升华,最终得到的那些东西,我把他理解为我的创作中孜孜以求的文学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无比羡慕着能智兄。
谭卓
赵能智作品展《蠕行》,策展人杜曦云,798艺术区之T6画廊。熟识能智兄多年,眼见他对当下时代的解剖与建构愈发残酷决绝。空虚与焦躁的内在情绪,荒诞与凋败的外在困境,内外交困聚为人的精神症候,而这样的精神状态在能智兄的作品中以困顿蠕动的姿态出现,从身体哲学上呈现了独特的现实抽离的矛盾意义。他从来不是各种问题的解决者,而是精神状态的造像师,抑或荒谬时代的守夜人,自我拷问着"什么更好"的终极问题。
万军 - 策展人,收藏家
赵能智的作品大家都比较熟悉,他多年来的坚持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独特的创作形式和语境,在《蠕行》的个展中较为全面的呈现了他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也看到了他作品的变化,在他的作品里感受到一些意向中的抽象性,作品干净利索的表现形式更具当代性,相对之前的作品在作品语言的表达方式上更加具有深意,这也是非常愿意看到的艺术家创作状态。作品中赵能智用人身体来传递作品语言的延续性,身体、具有通用性的传递方式——是内在灵魂与受外部世界影响所共融的媒介。其作品通过身体的扭曲、挣扎等状态反应当今社会中的躁动无序,艺术家借用人的肉身这一表现形式,使观者体会到透过现实世界的冷漠与无奈,从而寻找精神层面的信仰与追求。
赵能智用“身体”来传递作品语言的延续性,以普罗大众通用性共有性的表现方式,潜移默化的让观者从作品中产生艺术家所想表达——对时间的意义和生命感知的共鸣。
熊焰 -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
和文学一样,绘画中的人物或真实或虚构,也可以既真实又虚构。赵能智作品中的人物给我的感觉是从他对这个世界的不解中生长出来的,扭曲、变形、焦虑、找不到和周遭环境相处的正确姿势……
赵能智用他的绘画语言做过一些雕塑作品,那些从二维画面走到三维空间的头颅,仿佛因为过分沉重而显得与这个世界更加格格不入。

展览名称:蠕行——赵能智新作展
策展人:杜曦云
展览地址:T6画廊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2号798艺术区797路B06号
开幕时间:2019.10.26 15:00
展览时间:2019.10.26 - 2020.01.05

赵能智,1968年出生于中国四川南充,199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1992年辞去公职成为自由职业艺术家。先后生活在南充,重庆,成都,现居北京。从1990年起作品参加国内外展览。曾在上海,北京,长沙,伦敦,首尔,新加坡,雅加达,纽约,苏黎世,曼谷,法兰克福等地举办个展。

杜曦云,策展人,1978年生,2000年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硕士学位。曾任上海昊美术馆副馆长、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