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报报道|张小涛个展《显微事件》“不能看到结局的美学戏剧....”
2019-12-11 15:20

“本次展览《显微事件-张小涛作品展》将是张小涛最为完整的艺术展览,只要了解艺术家的艺术历程和出发点,我们就能够发现艺术家不同时期的艺术实验之间的内在逻辑,所不同的是,我们会沉浸在一下子不能够看到结局的美学戏剧当中。”
张小涛是谁?
张小涛的艺术历程的基础,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伤痕美术,他的家乡是合川,彼时,伤痕美术的基本特点是表现人物的历史创伤,表现历史与现实中的问题。伤痕美术的这个特征,构成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一个基本的主题,即便是不同的时期的问题有所不同。只要熟悉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就可以看到,伤痕美术的这个特征对张小涛的艺术有着基因性质的影响。
张小涛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在新世纪的2010年,他参与了创建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由于他的学习、生活与工作的空间跨度颇大——一开始是国内的城市,以后也包括全世界的周游,加上他广泛的阅读,使得艺术家具有一种敏感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在90年代中国迅速卷入全球化的潮流背景下,张小涛的视野极为宽广。张小涛的知识经历,决定了他不会将自己的艺术仅仅限于一种形式和手段,在新的条件下,他表现出对艺术多种可能性的积极探索:尤其是在艺术问题的选择上,他将个人经验与公共问题、本土经验与国际问题、当下经验与历史问题、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进行了充满质疑和富于活力的表现,使得他的艺术内容具有极其复杂和连续性的戏剧性。
作为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张小涛一开始接受的是现代主义思想,他在大学期间对敦煌、西安等古代美术遗迹的考察,对西方文学著作《百年孤独》、《变形记》、《追忆逝水年华》、《梦的解析》、《金枝》,以及美术史著作《西方现代艺术史》H·H·阿纳森(H·H·Arnson )、《今日艺术》爱德华·路西·史密斯(Edward Lucie-Smith)等的阅读,包括对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Jose de Goya)、埃尔·格列柯(El Greco)、埃贡·席勒(Egon Schiele)、马克斯·贝克曼(Max Beckmann)、雷内·玛格丽特(René Magritte)、乔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约瑟夫·博伊斯(JosephBeuys)、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卢西恩·弗罗伊德(Lucian Freud)这类西方艺术家的深入了解,建设起了他的艺术创造知识结构。了解那些西方艺术家的特征不难发现,这样的知识结构注定了张小涛的艺术不可能是欢悦或充满乐观主义色彩的,这甚至与他从伤痕美术获得的感受有着美学态度上的一致性。
1996年,张小涛从“伤痕”的基地开始出发,参加了四川美术学院陈列馆的《个人经验》展。在之后的生活中,他通过与上一辈艺术家的交往和一些后现代哲学著作的阅读,如: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开启了对现代主义本质论的质疑——这些是他摆脱伤痕美术的工具。次年开始创作的《蜜语婚纱》系列以及1998年开始的《快乐时光》系列, 张小涛从反向的题材上与“伤痕”传统的历史正面回顾拉开了距离:看上去是应该给予接纳的生活,可能存在着隐秘的问题,批判性的目光开始从历史现实进入内心。1999年开始,张小涛有了出国观察与学习的机会,他走遍了德国、奥地利以及意大利......并开始在欧洲参与和举办自己的展览。
新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进一步发生密切的关系,这使得张小涛可以与西方不少艺术机构合作举办展览。2002年、2003年,张小涛分别在德国明斯特美术学院美术馆和法国巴黎阿基阿妮基画廊举办个展,他对“伤痕”描述传统的抗性和内在的关联性通过其绘画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呈现,他希望在保留描述性方法的同时去发现新的问题,这样的结果是让绘画具有新的特性。到了2004年在北京东京艺术工程举办个展《梦工厂·垃圾场》,艺术家的作品已经表现出新绘画的语言能力:让表现不简单地服从内心书写。
这个时期,出现了像尹朝阳、李松松、李大方、秦琦这样一些在绘画领域创造新阶段的新一代艺术家,他们构成了通过表现与描述手法呈现出观念特征的“新绘画”的主体。而正是这个时候,张小涛也开始了动画的实验,他于2005年底制作完成第一部实验动画短片《夜》。他在研究并实验新绘画的同时,开始了对艺术主题的进一步开拓,当他于2006年开始阅读一些涉及全球化问题的著作例如《帝国》一书时,便开始了对“全球化自由市场与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现代性问题”的思考。
从这个时期开始,张小涛几乎是同时进行着绘画、影像、综合艺术实验以及其他涉及艺术的学术项目,他试图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去构造一个综合的艺术命题。2008年,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与著名独立策展人冯博一为艺术家在北京伊比利亚艺术中心策划举办了个展《微观叙事》,展览呈现了张小涛不同语言方式构成的艺术景观。这个时期,综合艺术手段成为新的艺术景观,张小涛以敏锐的艺术触觉参与其中,摆脱了单一形式的艺术实验。
对于张小涛来说,2010年在中国广东美术馆举办《流行病毒学》个展是一次转向,艺术家希望将微观视角同宏大的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结合,以找到一种相对主义的立场,让微观成为宏观的一种变体样式,通过微观符号去象征宏观世界的结构——这是马克斯·贝克曼(Max Berkmann)“让不可见变得可见”的另一种表现方法。在这之后,佛教的喃呢开始渗透进张小涛的思考中,他开始将现世与那些永恒的问题联系起来,动画电影《萨迦》正是这种精神状态的结果。而与《萨迦》或《重生》题材相反,张小涛于2011年9月又进入了动画长片《黄桷坪的春天》的准备工作,早期的记忆或个人经验再次浮现,但是,这时张小涛所关注的不是个人经验的具体内容,而是与公共经验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讲,这是一种归纳性的主题回顾,只不过呈现的语言方式和视觉效果已经与过去大不相同。张小涛的创造活力使得他能够创作出大量的作品并参加不同的国际性展览,直至2019年9月作品《三千世界·蜉蝣》参加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张小涛表现出令人震惊的创作活力,这也是为什么观众在参观这位艺术家的展览时会有一种眼花缭乱的感受的原因。而本次展览《显微事件-张小涛作品展》将是张小涛最为完整的艺术展览,只要了解艺术家的艺术历程和出发点,我们就能够发现艺术家不同时期的艺术实验之间的内在逻辑,所不同的是,我们会沉浸在一下子不能够看到结局的美学戏剧中。
——吕澎
展览分布在银川当代美术馆1号,2号,5号,6号展厅及美术馆公共空间策展人 吕澎 将张小涛1995年-2019年期间的作品进行了细致划分并分成了六个主板块进行展览
现场·事件虚拟艺术工程微型景观纪录片与访谈张小涛文献张小涛年表
现场·事件(一)SCENE·EVENT1
天堂、116楼310房等系列作品是张小涛所理解的北京新生活,它们充满着青春的享乐主义和末世的颓废情绪。他希望将那些生存的恐惧、渺小、压力、糜烂的微观片断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纵欲过度的糜烂镜像、令人眩晕且充满着恐惧和躁动不安的情绪、巨大而混乱的工地与表面繁荣的全球化经济的交织......似乎每一个人都在这里拼命地奔跑,那些心灵与心灵之间相互撕扯,在巨大的高架桥下,那种莫名的冲动和渺小情绪的交织……116楼310房




现场·事件—负1楼1号展厅
现场·事件(二)
SCENE·EVENT
张小涛的工作一直关注中国今天这个压缩的现代性神话背后,心灵史的煎熬和挣扎历程。病毒学的概念既是病理学的也是社会学的,既是个人的也是集体的,每一代人都会遭遇到不同的困境,他试图呈现这些复杂的“病理学”报告,从早期画的医用垃圾、霉烂图像、重钢,到世界之窗、纽约地铁站,再到网络偷拍图像......在张小涛看来,它们之间是有一个内在视觉逻辑,这就是关于现场的“病毒史”,他希望客观的呈现这种事实,通过视觉来研究和分析这些“病根”在哪里?用艺术的方式如何去修复我们的心灵之痛?




现场·事件—3楼5号展厅
虚拟艺术工程VIRTUAL ARTISTIC ENGINEERING
《三千世界· 蜉蝣》是以空间站中全球航线数据的信息可视化图像做为出发点,以微观和宏观交织的视点去发现时间和空间的交替变化,提示了一种在今天全球化视野中个人的参照体糸,一念即永恒,瞬间感知大千世界古往今来,最新的物理学研究证明浩瀚的宇宙细构和与微观生物的细胞结构是相似的,禅宗讲“一花一世界”,即是同理。张小涛希望作品能给人一种在时间空间中流变,感知苍海一粟、蜉蝣天地生生不息的概念。



虚拟艺术工程—负1楼2号展厅
“三千世界”是来自佛教的一个术语,佛教有“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小千世界”之说。古人的时空观与现代的宇宙观和量子力学研究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每个宇宙拥有独立的时空(TIME SPACE ),量子力学帮助我们观察多重宇宙的存在。人类至今无法真的“看见”多重宇宙的原因,就是我们无法从这个时空跨越到另外一个时空,也就是另外一个地球。张小涛想在这个作品中讨论多重时空的相遇和重组,微观与宏观、时间与空间、生命与记忆交织的多重世界。静观生活中很偶然相遇的人和事,其实往往分不清楚到底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在盗梦空间?还是在记忆中?这是DNA的密码吗?



虚拟艺术工程—2楼3号展厅前



虚拟艺术工程—2楼廊桥大型壁画
微型景观MINIATURE SCENE
在这个部分,张小涛试图重组那些来自浩瀚互联网的碎片,从互联网中发现的某些事件构成了一个全新的词海与图库,利用其中的元素可以自动生成为未知的景观、地缘事件,有如乐高玩具的模件,可以任意重组和拆装,它们成为了关于全球化语境下的开放式游戏,这些微型景观可以无穷尽的生长循环,也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个当代艺术与社会现场的交往、介入与实践的话语样本。尤其在今天全球都处于急剧变革的时刻,社会才是真正的实验场,必须要有放虎归山的野生状态去介入社会现场。




微型景观—负1楼中厅
黄桷坪的春天SPRING OF HUANGPIPING黄桷坪是一个城乡结合部的现场,这里是少年壮志的开始,两代人的命运如迷宫里的不期而遇,毁灭与重生、信仰与癫狂、噩梦与现实,每个人既是表演者,也是观看者,有人出国、有人经商、有人癫狂、有人选择艺术道路、有人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张小涛通过自我视角,以重庆这座艺术家度过青春期的城市展开叙述,以超现实的手法把人带入一种似曾相识的情感体验,让观众感受中国独特的现代性症候,感受那个个人经验与集体经验纠缠不清的时代。




黄桷坪的春天—3楼6号展厅
纪录片与访谈DOCUMENTARY AND INTERVIEW
该部分,将为你呈现:2004年张小涛东京画廊个展舒阳采访、2005年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的张小涛纪录片《地球街角》、2010年瑞士导演Lucius C.Kuert拍摄《798project》纪录片、2011年中国CCTV10《人物栏目》对张小涛的专访、2013年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拍摄的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宣传片、2014年TEDxsuzhou 张小涛演讲等内容,记录了张小涛艺术生涯的一部分,也许看完这些访谈与纪录片再去看整个展览,你便能理解他基本的艺术观:用隐喻的方式来图构现实的世界,以宗教的情感来拉开人与物质世界的距离,以微观和弱小的事物来构造经典的和宏大的叙述。




纪录片与访谈—3楼6号展厅内
张小涛的年表ZHANG XIAOTAO'S CHRONOLOGY



张小涛年表—3楼6号展厅内
展览开幕式
Exhibition opening ceremony









展览现场
Exhibition site







策展人
CURATOR
吕澎,艺术史学家,银川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
1956 年出生于四川重庆。1977—1982 年在四川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读书 ;1982—1985 年任《戏剧与电影》杂志社编辑 ;1986—1991 年任四川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 ;1990 年—1993 年任《艺术·市场》杂志执行主编 ;1992 年为“广州双年展”艺术主持 ;2004 年,中国美术 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有 :《欧洲现代绘画美学》(岭南美术出版社 1989 年版)、《现代绘画 :新的形象 语言》(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7 年版,1999 年再版)、《艺术——人的启示录》(岭南美术出版 社 1990 年版)、《20 世纪艺术文化》(与易丹合著)(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0 年版)、《现代艺术 与文化批判》(四川美术出版社 1992 年版)《、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与易丹合著)(湖 南美术出版社 1992 年版)、《艺术操作》(成都出版社 1994 年版)、《中国当代艺术史 :1990— 1999》(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0 年版)、《溪山清远——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历史与趣味转型》(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20 世纪中国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2009 年 增订版、新星出版社 2013 年再版)、《艺术史中的艺术家》(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8 年版)、《美 术的故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1979 年以来的中国艺术史》(与易丹合著)(中国 青年出版社 2011 年版)、《20 世纪中国美术编年史:1900—2010》(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2 年版)、《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与孔令伟合编)(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2 年版)。
主要翻译著作 :《塞尚、凡·高、高更书信选》(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6 年版、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 2003 年再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再版)、《论艺术的精神》(The Spirit in Art,W. Kandinsky,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6 年版)、《风景进入艺术》(Landscape into Art,K. Clark,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8 年版)等。

艺术家
ARTIST
张小涛1970年生于中国重庆,199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2010年创建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2010-2015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6年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居住于北京,张小涛是活跃于国际与本土的新媒体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曾参加的重要展览和项目: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第7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第6届莫斯科双年展、第2届布拉格双年展、林茨电子艺术节、荷兰动画电影节、渥太华国际动画节等。2008年获得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奖、2009年3月意大利《flash art》杂志对其专访、2011年中国CCTV10《人物栏目》专访,2011年和2012年连续获得“亚洲最佳动画奖”的殊荣,2016年1月接受《纽约时报》国际版的专访,2018年《量量历险记》获中国荔波国际动画节金奖,其作品被国际、国内重要美术馆、基金会、艺术中心及收藏家收藏。

展览名称:显微事件-张小涛作品展
策 展 人:吕澎
展览时间:2019年12月7日-2020年1月5日
学术活动:2019全球化时代中的艺术史写作论坛
展览地点:1号、2号、5号、6号展厅及美术馆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