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报报道 | 顾振清谈“去中心化”,《反应堆:荣毅国际艺术展》盛大开幕


嘉宾合影
 
导读:“反应堆:荣毅国际艺术展”于2019年12月7日下午3时于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腾飞路998号荣毅国际艺术区京南艺术馆开幕。展期至2020年2月7日。
 
开幕前,主办方特别组织了学术研讨会,策展人顾振清与在坐嘉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就中国当代艺术再分化与再分析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反应堆》装置 5000X3000X2000cm 张辉 高爱荣(合作)
 
顾振清在前言中谈到:“反应堆,又称为核反应堆,是一种能维持可控自持链式核裂变以实现核能利用的装置。科技的演化和革新,是人类哲科思维不断突破既有知识结构和认知格局的一个过程。人类认知、提纯并抽象对象世界所有自然存在、精神存在、社会存在的活动,构建起一个包罗万象的符号系统。体现人类人文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所有文化现象都属于符号系统。人的意识和思想,在人群之中必须经由符号载体进行信息交流和表达。当代艺术把符号系统作为人类存在的本质条件,不断整理、重构既有的知识存量,不断拓展、提示人类寻求知识生产和精神出路的新路径、新方向。”
 
 
墙报做为特邀媒体参与了研讨会,顾振清就主题性发言做了以下总结:
 
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艺术跟民众、社会有充分的接触和参与。博伊斯断言 “人人都是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也认为,“每个人都有机会在全球出名15分钟”。当代艺术已经变得非常有亲和力,能跟每个民众的自然属性发生关系。艺术的意识和精神,不再被艺术家和艺术大师所垄断。今天,我们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发展脉络与态势,有几种征兆和现象是我们可以探讨的。 
 
 
一,面对去中心化的世界,我们准备好了吗?
 
目前有种种去中心化的思潮,如“去欧洲中心化”、“去西方中心化”,后来也有“去男权中心化”,即所谓的女权主义批评等等。对于去中心化,卡塞尔文献展就做过很多努力:2007年,他们找了一个中学老师来当总策展人,这位老师相当于是德国美术圈的袁腾飞,这一做法直接粉碎了当时的那些“明星策展人”对这项权力的企图;2017年,他们又请了一位专门反欧洲中心主义的波兰策展人来主持,那次展览也招致了很多欧洲中心主义者的非议,到现在他们还在追究;下一届的卡塞尔文献展,居然请到了一个亚洲团队——雅加达双年展团队来做总策展,说明欧洲很多知识分子已经明确了去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潮。
 
在这里我要问一个问题,当曾经的边缘开始成为中心,亚洲的艺术家、亚洲的策展人、亚洲的权力话语准备好了吗?如果我们还是处于“向欧美接轨”、惟欧美马首是瞻的固化思维中,那么这种去中心化的努力,就可能是成为一次海市蜃楼。 
 
 
 
二,中国当代艺术如何拥有真正的学术建构?
 
中国当代艺术是一场不太纯粹的运动,参与者大部分是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思维结构和知识结构,有不少人玩的是距今300-600年的学院派模式,和距今已有100年的包豪斯模式。
 
比如最近在网上炒得很热的“央美王教授挑战陈丹青”,我始终没有参与。因为我觉得这个争论跟当代艺术无关,只是一些陈旧的学派已经证伪的话题,居然在中国国内还有市场,还可以被燃烧起来。
在我们的高校体系内,出现了实验艺术系、多媒体系等带有功能性的、模式化的、现代主义思潮的建制,这是否是一种真正的当代艺术的建制?还是仅仅体现为已有100年历史的包豪斯模式的延续?1995年以来兴起的当代艺术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是否在中国成为主流?2005年之后“被资本撞了一下腰”的当代艺术,是否仍然在中国拥有真正的学术建构?
 
 
 
三,让当代艺术在中国各地成为文化常态
 
当代艺术能够来到保定,说明它有一个深化的过程。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当代艺术的运动和工作只发生在一线城市,在当代艺术的语境来说,这是一个不均衡的社会。只有当代艺术深入到二线、三线,甚至四线城市,当代艺术才能成为一种文化的常态。
 
在这里需要思考的是,当代艺术是否动员了我们的文化基因、挖掘了我们的文化根基,让中国自身的一个符号学系统和谱系进入到当代艺术,成为中西融合的趋势?文化圈的朱大可,哲学圈的陈嘉映、赵汀洋等人对中国哲学本源的思考,以及很多科学家的努力,是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来自近300年知识进步背景下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总体参照背景?
 
通过顾振清的发言,让我们了解什么是“去中心化”?他为什么强调“去中心化”?“去中心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这些命题值得我们思考。通常我们看展览,在哪里举办?是不是重要的空间?并不是唯一衡定的标准,提出问题,才是当代艺术最不能忽视的核心重点。“反应堆”正是在这样一个“去中心化”的命题之下,在河北保定这个三线城市举办的国际性展览,它的呈现带给中国当代艺术一种新的可能性。
 
 
 
 
展览现场
 
 
 
 
反应堆:荣毅国际艺术展
 
 
艾恩(Arnd Christian Müller,德国《锤子竖琴(Hammer Harp)》局部
 
艾恩(Arnd Christian Müller,德国《锤子工》局部
 
艾恩(Arnd Christian Müller,德国《锤子工》,2019,照片,纺织品,5400cmX400cmX120cm
 
艾恩(Arnd Christian Müller,德国《锤子竖琴(Hammer Harp)》,2019,钢、不锈钢,镀锌钢,5400cmX300cmX10cm展览现场
 
 
德国艺术家艾恩(Arnd Christian Müller)的另一件与锤子有关的装置作品
 
 
艺术家谭勋《彩虹计划系列》作品之一
 
 
艺术家许仲敏的装置作品《转山》在展览现场
 
史金淞装置作品《圣诞快乐》
 
来自保定本地的艺术家程辉、程建佐 、段絮飞、范澎 、范淼、胡国辉、胡又笨、林宇新、李启龙、王灏、晏晶、晏星、袁辉、张大军等构成了参加这次“反应堆”文化实验的A组群体。他们都推出了各自思维升级、语言精进的力作。比如胡又笨的装置,他把厚铁板像揉纸一样处理,六七个工人在烧红的炉前,用了一些打铁的辅助工具和特殊方法,将铁板弄得纹理丰富而有序,这里面有了传统文人的格物的维度。这个《小溪》作品和他以前的水墨纸媒系列拉开了距离。你说胡又笨表现了什么?他什么对象都不表现,然而,其主观认知中却有深不可测的维度。比如胡国辉的《处玄》,看起来是表现主义,可是他关注的问题是生命螺旋式莫比乌斯环这一拓扑学符号,与其说那是绘画,不如说他更像一个哲学家用那些古怪的符号图形在思考、解决问题。比如王灏的彩墨,他十分注重中国艺术传统的文化根性的重新挖掘和重新激活,而非仅仅流连于文人画的笔墨情趣。王灏一贯善于从大处着眼。他从中国文化的多元性角度重新梳理美术史,敢于打破儒家文化的单一格局,从而把盛唐风韵吸纳为中国的艺术精神和美学遗产加以传承、转换和再生。比如林宇新的综合绘画和装置作品,其中有表现主义形式元素,但材料呈现却是波普语言,拼合、杂糅的感觉率性而怪异,非常鲜活、接地气。比如程建佐的油画和素描,他的作品有点原生艺术和超现实主义的影子,还有由佛教的空观所领悟到的悲剧意识和生命本质。虽然他执着于一些现代主义的形式探讨,但是画面真诚的、纯静,一些符号性很强的作品,甚至还有当代书法的意味。另外,范澎用水墨涂版手法生成一种禅道表现主义的系列作品。晏晶媒介感很强、又有自己独特表现语言的平面作品。李启龙、张大军等人的作品其实是在用绘画完成媒介实验,各自表述渗透着个人主义经验的洞见和心性。
 
A组群体艺术家作品展示(部分)
 
段絮飞 皈 2018年 布面油画 120cmx100cm
 
范淼 第2018-5号 2018年 布上综合材料 250cmX160cm
 
范澎《界》系列之一,2005年,纸本水墨,200cmX70cm
 
林宇新 日志 2019.5 Journal  5-2019 2019年 综合材料 83cmx57cm
 
胡国辉 处玄16 莫比乌斯环 2019 布面油画 220x160cm
 
胡国辉 处玄20 2019 布面油画 160cmX230cm
 
胡又笨 蓝晶石 2018年 铝网 LE灯带 120cmX100cmX200cm
 
胡又笨《小溪》,2019年,铁皮,170cmX200cm
 
 
李启龙《光晕-1》,2017年,凸版,240X240cm
 
王灏 水云间 2019年 纸上彩墨 136cmX34cmX3幅
 
王灏 修行者 2019年 纸上彩墨 180cmX96cm
 
晏晶 西西弗斯 系列 2018 2019年 纸本综合材料 66.5cmX56.5cmX12幅
 
晏星 光 2016年 布面油画 128X156cm
 
顾振清特别邀请的一批非本地的、来自国际和国内的“空降”艺术家构成了参加“反应堆”文化实验的B组群体。他们大多是备受瞩目的国际、国内一线艺术家。其中,蒙古国的诺敏·博尔德(Nomin Bold)曾参加2017卡塞尔文献展、银川双年展、爱知三年展、昆士兰三年展等大展。蒙古艺术家葛瑞呼·甘博尔德(Gerelkhuu Ganbold)曾参加昆士兰三年展、福冈双年展等大展。德国艺术家艾恩(Arnd Christian Müller)曾参加14届巴西库里提巴双年展。意大利艺术家李山(Alessandro Rolandi)曾参加 2005年、2011年和201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2011年弗罗茨瓦夫双年展、2009年光州双年展。他们作品中所选择的符号并不局限于特定的艺术语言,而是着重于一种艺术表达行动。作品中,多重视觉元素的对立、冲突关系往往整合为一种有机的整体世界。因而,图像信息与符号所指意义之间彰显出一种互文性。
 
 
 
展览现场
 
来自澳大利亚的华人艺术家关伟曾参加昆士兰三年展、光州双年展,并以澳大利亚杰出艺术家身份为2000悉尼奥运会创作国家形象招贴画。他的绘画作品图像曾被收入澳大利亚的中小学教科书,移居意大利的华裔马来西亚人林辉华曾参加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新加坡双年展。关伟、林辉华等着重观念艺术创作,媒介囊括绘画、装置和影像等。虽然他们受到常居地西方文化和思维的影响,但作品充溢的却是颇具禅宗思辨的东方气质。
 
来自北京等地的中国当代艺术家陈文令、刁伟、丁新华、刘仁涛、UNMASK、史金淞、谭勋、许仲敏等大多活跃在国际、国内的重要展场,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特思想性、艺术性的文化塑造、文化输出贡献绵绵不绝的心力。他们的作品彰显了以当代艺术符号系统自我刷新传统文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复兴的企图心,体现了艺术家使用现代性材料、媒介、方法对传统文明和精神所进行的身体感悟和文化反思的努力。
 
 
B组群体艺术家作品展示(部分)
 
巴特尔佐力格 巴特贾噶尔 Baatarzorig Batjargal 蒙古国 Tamlaga 2019 布面丙烯 145x245cm 局部
 
巴特尔佐力格·巴特贾噶尔(Baatarzorig Batjargal,蒙古国)《Tamlaga》, 2019, 布面丙烯, 145X245cm
 
徐若涛作品现场
 
刘仁涛 文化园6号楼4-9-2南 布面油画1500cmX 1150cm 2009年
 
程建佐《对岸》,2019年,布面裱纸,综合材料,79cmX160cm
 
程建佐《仙草的故事》,2019年,布面裱纸,综合材料,50cmX40cm
 
丁新华 空间1  2019年 亚克力板拼贴 34x50cm
 
景禹朝 照妖镜 2019年 布面油画  150cmX140cm
 
岂梦光 《吉:上升的欲望》 2019年,布面丙烯 ,110cmX110cm
 
刘可《测视之二》,2015年,综合材料,95x110cm
 
“反应堆”A、B两组艺术家的作品被混合置放在一起在保定荣毅国际艺术区京南艺术馆5号馆超大容量的厂房式空间之中,犹如被投入一个各种思想意识激烈碰撞、聚变的核反应熔炉,生成京津冀地域一种难得一见的国际交流语境。其中,A组本地艺术家鲜活接地气,包含了各种混搭的原创探索。另一组B组则混合了中国、蒙古、德国、意大利艺术家。这组艺术家重观念和语言符号的老道、精确和智慧运用。他们在世界不同文明不断整合的语境下所做的当代表述,体现了知识生产在绵延、刷新欧亚大陆数千年之人文精神上的巨大潜能。这组艺术家重观念和语言符号的老道、精确和智慧运用。这种反差和冲撞感不正是“反应堆”的题中之义么?本次参展艺术家28人(组),来自保定本地的艺术家与“空降”保定的国际、国内艺术家相比较,他们年龄、学养、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并不一致,涵盖绘画、装置、影像、多媒体的艺术媒介也不一样,关注点也有很大差异。A、B两组艺术家的异质相合,发生反应,从材料、语言、观念上都呈现多元性的包容和碰撞。这种A、B两组艺术家之间的互相交流、对话,则让展览语境变得多元而丰满。无疑,保定荣毅国际艺术区正在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一个新的窗口。
 
展览现场
 
 
荣毅国际艺术区
 
科技的演化和革新,是人类哲科思维不断突破既有知识结构和认知格局的一个过程。人类认知、提纯并抽象对象世界所有自然存在、精神存在、社会存在的活动,构建起一个包罗万象的符号系统。从打磨石器伊始到今日物联网、量子力学与人工智能的发明,体现人类人文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所有文化现象都属于符号系统。人的意识和思想,在人群之中必须经由符号载体进行信息交流和表达。对于当今的全球化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言,符号系统演变成不同国家、民族、宗教、文化的人群在互为主体性条件下不断生成、不断整合的一种有意义的实体。
 
 
展览现场
 
符号是一个多元性的文化系统。艺术则是这个符号文化系统中的最高类型之一。艺术思维调动并勾连人的感应、感性、知性、理性的经验,对现象界互联、互渗的万物存在进行全息化的观测和全景化的思考。当代艺术把符号系统作为人类存在的本质条件,不断整理、重构既有的知识存量,不断拓展、提示人类寻求知识生产和精神出路的新路径、新方向。
 
对科技而言,符号是人的哲科逻辑的认识工具和知识密码,造就的是当今科技的突飞猛进。对艺术而言,符号则是人的思想主体与作为认识对象的整个表象世界共同扩展的一个过程,催生的是人对自身、人对外在未知世界的不断认知。科技与艺术的交叉、交集,势将发生一种反应堆式的碰撞和聚变,并催生一系列相应的链式反应、临界状态以及能量释放。一个科技、艺术互相激荡的文化“核能反应堆”不但能量无限,而且前景无量。它势将在人类的文化根性和文化前瞻性的两端造就一种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基本趋势,建构一种人的宇宙自然观和人文世界观相互关联的新的无边视界。
 
当代艺术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创新、知识创新的表征。中国当代艺术要塑造自身的独特个性,重在自身文化基因、独特禀赋和传统精髓之上的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一种极性化的努力,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各种试错、证伪实验之后的真知灼见。自主创新最终淬炼出的是一种当代艺术的独特个性。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全球极有可能带来一场认知革命。
 
 
 
  反应堆:荣毅国际艺术展
  开幕式:2019年12月7日下午3时
  展期:2019年12月7日-2020年2月7日
  展地: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腾飞路998号荣毅国际艺术区京南艺术馆
  发起人:高爱荣
  策展人:顾振清
  艺术总监:杨荔
  学术支持:张海涛、顾凯军
  学术座谈:藏策、郝青松、刘粟、魏运成
  视觉设计:高辉
  展场设计:程辉、赵伟
  统筹:刘丽敏、张亮、杨楠
  媒体总监:张健宁
 
  A组反应堆艺术家:
 
  程辉、程建佐、段絮飞、范澎、范淼、胡国辉、胡又笨、林宇新、李启龙、岂梦光、王灏、晏晶、晏星、袁辉、张大军
 
  B组反应堆艺术家:
 
  李山(意大利)、艾恩(德国)、巴特尔佐力格·巴特贾噶尔(蒙古)、陈文令、刁伟、丁新华、葛勒呼·甘博尔德(蒙古)、关伟(澳大利亚)、景禹朝、李路明、林辉华(意大利)、刘可、刘仁涛、楼海洋、诺敏·博尔德(蒙古)、史金淞、谭勋、徐若涛、许仲敏(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