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报报道 | 黄笃:“缝合”聚焦问题、困境和挑战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预热媒体对话合影
2019年12月,北京今日美术馆主办的常设性大型国际三年展今日文献展即将迎来第四届。第四届今日文献展以”缝合”(A Stitch in Time)为主题,邀请策展人黄笃与乔纳森·哈里斯(Jonathan Harris)联合策展,邀请来自不同国家及地区的37位艺术家参展。
为了更好地向业内、向公众阐释“缝合”的定义,明确今日文献展的学术定位,今日美术馆特于今年8月举办了媒体对话,邀请“雅昌艺术网”谢慕、“凤凰艺术”肖戈、“Hi艺术”罗颖、“打边炉”钟刚、“今日·ART”水果、“青桐”范良峻等多家媒体主编参与其中。本篇为“今日·ART”对联合策展人黄笃的专访,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今日ART 杂志”。
联合策展人专访

黄笃
知名策展人、评论家。首届今日文献展策展人,第二、三、四届今日文献展联合策展人。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从1988年至2001年任《美术》杂志编辑、副编审。2004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博士学位。现任今日美术馆学术总监。
“缝合”展在当下的意义是什么?
黄笃:“缝合”的概念英文叫“A Stitch in Time”,来自于英国谚语。但我们将其中文译为“缝合”,与英文实际上是有一点点区别的,我们觉得中文这两个字其实更准确,更能反映我们今天文化的状态和情景。如果我们翻译这句英文,它的意思很显然,就是“在时间当中缝合”,这个“缝合”有医学上的含义,其中还有劳动和时间的含义。这里用这个词本身也是一个针对今天文化和现实的隐喻。
今天全球的问题,包括中国的问题,都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我们知道全球化带来的分裂状态,比如说欧洲与俄罗斯的对抗,中国和美国间的贸易摩擦,伊朗核问题及其危机、欧洲和伊朗或海湾国家和伊朗之间明争暗斗,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长期矛盾,包括最近克什米尔再现了巴基斯坦和印度在殖民时代遗留的问题,现在移民的问题,气候变化问题,给今天的社会带来了很大困境焦虑、不安或挑战,这些挑战如何去通过视觉反映。
说实话,艺术并不能解决问题,但大家知道艺术能提出问题,或者说艺术能给人一些思考,能够干预到人的行动,这就是艺术起的作用。比如说通过视觉艺术人们能够在行动上或者心灵上受到影响,这可能就彰显了这个展览的意义。

沈远
课堂作业
鞭炮制作台、儿童凳子、鞭炮、电灯
600x800x400cm
2011
当然,今天咱们中国的展览也有很多,尤其是有很多流行的展览。我想我们应思考如何策划一个严肃性的、带有问题的展览,而不是做一个迎合人的展览,展览本身还需要具有思考性内涵。于是我与Jonathan Harris进行了讨论,决定了这样一个方向。其实在这个展览里我们讨论很多复杂的社会与文化问题,触及到灵与肉、国家与地域、身份与本源、意义与引证、理想与实质、本土与全球相关联的内涵。还有“混杂性”“混沌”“融超经验”“嬗迭”四个视角。
关于“缝合”的阐释我们会联想到对事物的疗愈。那么在当下语境中,除了疗愈作用,“缝合”希望建立一个艺术和现实之间的一种怎样的关系?
黄笃:其实我们更多的是通过这样一个视觉的语言、形式来呈现出作品背后的东西。比如说马克·博特洛斯的作品中对屏影像呈现的是尼日利亚采挖石油的居民与芝加哥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数字。这里面存在着一个裂痕,视觉背后其实隐藏着谁在支配着这个世界的利益关系。就像今天的移民问题,你不能抱怨移民,因为这是社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如果社会发展均衡移民为什么要经过艰难险阻跑到发达地区呢?这是因为迫于贫穷,迫于战争、迫于宗教冲突。你要责怪这些人吗?你不能完全责怪他们,因为这些移民或难民的所在国的发展也有自身的问题,比如说官僚体制,贪污腐败、缺乏公平正义。当然发达国家远远没有给这些贫困国家做出承诺、援助和改变,我认为是它们对欠发达国家缺乏责任。举个例子,以前利比亚卡扎菲执政时引起整个利比亚内战,部族互相残杀,大量非洲移民通过利比亚逃到欧洲。
艺术更多是隐喻性的呈现。艺术不是说教,更多揭示的是视觉背后所表达的东西。今日文献展不是一个政治性的展览,也不是一个政治家的演说,而是通过视觉给我们一些提示,给我们一些思考。

刘小东
钢铁之一
Steel 1
2016
250x500cm 布面油画
关于“缝合”,我们试图用这样一个展览的方式来聚焦问题、困境与挑战。同时我们希望不仅用视觉艺术呈现目前的状态,而且还要启示人们如何去思考和超越这样的困境和限度。
客观来说,这个展览不仅仅与现实有关,还与传统有关。比如其中就有把历史和传统作为文化链接点的案例。我们不能把传统或者历史作为一个静态的、没有能量的或者说缺乏动力的东西,而是要把传统历史看成是具有动感的东西。这可以举很多例子,如中国禅宗文化在意大利乔治·莫兰迪绘画当中得以体现,他受南宋禅宗画家牧溪“六柿图”的启发,从而开创了个人形式和风格。约翰·凯奇把日本的禅宗文化精神要素融入和转化成自己的艺术观念,徐冰把古代木版画转入《天书》里等等。我想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而是一个美学,是一种古代与当代的链接,是一个能激发能量的观念和方法。我们不要把这些看成是分离的、不相干的,其实质上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的东西。

张克纯
《在龙灯下晨练的人,甘肃》
100x120cm
2011年
艺术微喷
今年是今日文献展的第四届,本届展览和前三届展览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
黄笃:今日文献展始于2007年,已有12年之久,客观地说时间越久,就更能看到其历史意义,在眼前往往认不清楚历史。所以我想艺术实践要有一种历史眼光,要有一种学术态度,要有一种全球眼光,要有对本地文化的冷静思考与分析,这是策展人应有的一种学术态度。
这届文献展不同之处并不是判断全球化好与坏,而是关注由此引发的问题,这是一个关键点。近来,世界包括中国经历了非常不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所以导致了这次展览在整个构想和结构上会有变化。但是这种改变并不是非常显而易见的,需要真的阅读和体会才能看得到。
之前提到美国社会也在发生转变,特朗普前政治顾问班农,实际上他提出的是平民主义而不是精英主义,反对的是华尔街,这就是他主张的美国优先,因为他认为华尔街受个别利益集团的控制,没有真正代表美国民众。这就是平民主义对抗精英主义的状态。
在欧洲也一样出现了很大变化,比如说英国脱欧。当然这里面最重要的还是经济原因,经济分配上的不公正导致这样的结果,而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因为一切都是经济引起的,今天中美贸易战就是贸易和经济问题,经济的不平衡,难民问题也是所谓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当然问题并非这么简单,还存在一些深层文化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等等。

Jananne Al-Ani | 杰妮·阿拉尼
Shadow Sites II
影像遗址II
8'38'’
单通道数字视频投影
彩色有声
尺寸可变
所以最近六、七年,全球的变化已远远不同于以往的状态,过去那样一个相对来说清晰的、稳定的国家或者区域都在发生大的变化。美国、俄罗斯、中国的三角关系构成了新的全球关系。
正因为如此的复杂性,今天艺术正处在政治、经济的夹缝中,全球化也是在这样一个博弈过程中产生社会经济的波动,这让我们去思考展览的针对性。其实这个展览是挺形而上的,虽然从现实出发,但却是从更高角度审视现实。对现实进行视觉分析,面对充满焦虑、挑战、矛盾的现实,如何思考人的存在,其背后的复杂性不言而喻。
今日文献展从第一届的60位中国艺术家,到后来加入国外艺术家,在艺术家的选择上呈现更加国家化的趋势。两位策展人是怎样分工对艺术家进行选择的?
黄笃:实际上我们在考虑主题和展览框架的时候是有了一点明确的分工的。我负责主要的中国艺术家,Jonathan Harris负责大部分国际艺术家,但我也选择了部分国际艺术家。我们的展览没有选择大红大紫的艺术家,主要围绕问题来选择。选的艺术家也反映了今天的现实,他们来自黎巴嫩、巴勒斯坦、印度、伊拉克等等,当然还有来自于美国和英国的艺术家。虽然他们并不是网红艺术家,但有的艺术家是参加过卡塞尔文献展等许多重要展览的。
考虑到展览的框架和结构,我们需考虑如何融合展览的构成。我们认为布展不是教条地把艺术家和作品按照一种类型去分配,而是遵从展览和作品的关系去安排。选择艺术家和作品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这一关键因素,比如说我们选了装置、影像和绘画,考虑到在这些媒介的作品及其关系中到底如何呈现出符合我们认识和表现这个世界的展览。
另一方面,当然需要考虑作品的含义。在准备展览之前我们有一个讨论,就是要在选择作品时要考虑作品本身所针对的问题,包括中国艺术家针对的问题。比如李消非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就反映了工厂生产线劳动的过程,表现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当然这里面我们不能谈太多,因为这主要是在反映广东作为珠三角经济模式的生产代工方式,是全球生产链中的环节,需要考虑这一关键点。比如王拓拍的新片子,他拍了北京一栋即将拆的老房子,这个房子蕴含了历史,折射出历史痕迹与今天变化的关系,反映出时间、空间和人之间的联系。

李消非
马尾辫
PAL 彩色有声高清录像
11分41秒
2018
我们考虑的既有现实也有历史传统和文化因素,是从很多方面来考虑这个展览的。比如我选择了宫本隆司而没有选择村上隆、草间弥生这样时尚的艺术家。宫本隆司的摄影拍的是80、90年代日本的无家可归者,在街头露宿于用纸壳做的房子的生存状态。另外一组作品则表现的是1995年神户大地震导致的非常灾难性的场景,是自然力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这其中可以看到自然给人类带来的伤痕以及心理上的创伤。所以在选择作品时尽量考虑到作品跟展览方向的关系。我们选择的女艺术家Coco Fusco录像,在录像里的表演中她把自己关在笼子里进行活动,这一作品特别折射了今天的现实,比如特朗普推行一项巨大工程即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建造隔离墙,实际上就是文明之间的关系。Coco Fusco把印第安或拉丁人置于笼子,实际上隐喻了这种文明的关系。所以我想Coco就暗示了这种文明的矛盾。


Coco Fusco & Paula Heredia
The Couple in the Cage
笼子里的情侣
1993
单频录像 30min
另外,我们选择的时候希望尽量平衡一些,让国际的艺术家多一点,中国艺术家越来越收缩一点,因为以往展览的艺术家比例是中国多国际少。本届文献展我们考虑把艺术家限于35到40人之间。往届展览人数巨多,这次想改变一下,主要是想突出艺术家作品本身的力量。另一方面,我不想让策展的过程变成经验主义,所以我们想把艺术家作品展示的更大一些、更充分一些,让观众从中能有更深感受和理解。这次空间足够大,但我们希望能让视觉传达出众多的美感、社会含义,能让公众领悟到艺术的思想性,或者说理解其中真正的观念和社会内涵。
现在艺术家身份正在发生变化,艺术家兼有多重角色或身份,80、90年代有不少美国、英国和德国艺术家既是艺术家,又能当策展人以及批评家。现在策展人跟艺术家的关系并不是上下或支配与被支配的权力关系,艺术家能够清晰阐释其创作的来源、语境、观念和方法。而策展人的工作应该是与艺术家共同的完成展览项目,因此策展人的工作某种意义上是知识再生产,即先写方案,再做研究,具体去分析、调研,最后选择艺术家作品。所以说这并不是机械的工作,而是要考虑到展览的整体性以及目标。

何岸
《看看大哥能帮帮她吗? 》
尺寸可变
2008-2009年
LED灯箱
今日文献展是一个学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展览,如何让更多的大众来参与和观看这个具有思想深度的展览?您有怎样的考虑?
黄笃:我肯定地说,所有发展离不开媒体的传播。客观地说,没有传播就没有交流。艺术展览是在一个固定空间里,不管是公共媒体还是自媒体都在传播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带动了人们对艺术的理解,打开了人们理解艺术的维度。
不管是传统纸媒还是新媒体,都是理解艺术的重要路径。今天互联网的移动技术以及数字技术对人的维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依赖于新技术加速了全球化的维度,人可以在北京获悉和感知纽约发生什么,或者伦敦发生什么。所以我希望把我们今天这个展览将要讨论的问题跟大家交流,通过对话使我们了解许多未知的东西,通过别人提出的问题激发我们在思维上的不断修正,也就是说交流改变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解读。关于网红展,其实也代表了新技术、新艺术和新生代的美学变化,他们的艺术就是产生在这样一种技术至上的时代,反应了新一代人的艺术诉求。我想展览反映的是策展人、艺术家对现实的剖析,像“缝合”这一概念,就是基于全球产生的分裂矛盾和对抗加剧的现实。展览的思想性体现在艺术家通过不同的方法解释出视觉形式背后隐藏的东西,以启发人去思考自己的境遇。


Cody Choi | 崔玄周
Episteme Sabotage
知识性拆解
布面油画 织物 线
2014
与传统国家大型美术馆与其他同级别的机构相比,“今日文献展”的优势在哪里,还有哪些困难?
黄笃:我想与其他双年展、三年展相比较,今日文献展规模也不算大,我们根据中国文化现实的状态和需要,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根据实际语境研究理解今天艺术与人、生活、社会的关系变化。
今日文献展凝聚了今日美术馆的专业团队,包括展览团队、学术团队、推广团队、技术团队、出版团队等。大家彼此协作,团结一致的精神值得肯定。这个展览起步时,高鹏就有高度认识,并从美术馆整体学术发展角度,推动今日文献展的持续发展。加以李芊润、晏燕、刘树慧和严虹等积极参与。当然我要特别感谢联合策展人Jonathan Harris先生对这次展览的投入和贡献。我要感谢国家艺术基金的大力支持,在看到上届文献展我们的努力得到广泛的认同之后,国家艺术基金给在给“第四届今日文献展”的支持上比上一届力度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