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报报道|抗拒艺术展的人,在抗拒什么?
你听过“开幕式就是闭幕式”这句话吗?
它用于形容大多数艺术展门庭冷落的景象。仅仅在开幕式上热闹了一下,过后便陷入一片沉寂,参观者寥寥无几。
最近,今日美术馆做了一个只开一天的展览——“砚田琴心”林岗雕塑作品展。似乎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既然一个展览往往只有开幕式一天的门庭若市,倒不如只开放一天。
相信你身边也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朋友:
为啥要看艺术展,你看得懂吗?
我才不要去美术馆,手机还不够好玩吗?
为何美术展会给人如此高冷的印象?为何有人会很抗拒去看美术展?前阵子,德基美术馆对这些问题做了探讨,于是墙妞与德基美术馆馆长艾琳聊了聊,德基美术馆是怎么消除大众的抗拒感的,又是怎样做出观众愿意看的展览?

《云自在——高云作品展》现场
去看一场看不懂的艺术展?拒绝!
如果你走进一个商场,里面70%的品牌你都不认识,你会心生疑虑:到底是我的问题还是商场的问题?是因为我已经“out”了,不认识这些新锐时尚品牌,还是因为这家商场里开了很多不知名的杂牌?

艾琳举了上面这个生动的例子。现实的确如此:
大多数展览披着“精英”的圣衣,等朝圣者前来敬仰。当一想到美术展,可能首先浮现在脑海的是一个空空大大的展厅里,白白的墙面上挂着一些作品,彷佛展览只是让作品自己“说话”。面对这样的展览,观众的心态“崩了”,认为是自己水平太低,不会欣赏。
进入展厅走马观花,逛到腰酸脚痛;走出展厅,却一问三不知。
看不懂,既感受不到乐趣,又显得自己没水准,为何还要去看?一种排斥感瞬间从心底生出。因此,大多数人不愿意去看展。
艾琳认为,100%的展览是两个50%组成的,
艺术家+艺术作品+美术馆及策展团队 = 50%
观众 = 50%
在她看来,一个展览的各项投入很大。如果真如业内的那句习以为常的玩笑话“开幕式就是闭幕式”,做这样的展览,岂不是浪费社会资源吗?为了100%的展览,德基美术馆做了大量工作。
德基要做观众愿意看,而且看得懂的展览。
策展团队是“神的翻译官”
同一波涌入美术馆的观众中,要分成两类人:没受过艺术教育的大众+艺术领域专业人士。

《云自在——高云作品展》现场排队的观众
德基美术馆能让这两类人同时走进展厅,收获满满地离开?这可能吗?
在艾琳看来,这道千古难题,还真有解:如果艺术被放在了至高无上的神坛,那么艺术机构就理应作为神的“翻译官”。
排除法
如果完全迎合大众喜好:观众看得懂什么,你就提供什么。这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必然失败!美术馆的职能就是用艺术引领大众审美。艺术品是时代审美的凝练,展现着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是优先并引领这个时代的审美的。美术馆选择的艺术家、艺术品都需要足够的优秀。
面向专业人士
事实上,无论你设计怎样的展陈方式,专业人士都能直接跟作品对话。你只需保证艺术品本身学术性、艺术性的高度。
面向大众
艾琳认为,让艺术作品更好地触达观众,需要美术馆的“翻译”。她打趣地将美术馆比喻成编码器:艺术家把作品创作出来,即完成了一次编码;在做展览前,我们进行了一轮解码;展览和传播是又一次的编码。
这就像是一本用外语写成的内容非常好的书,不懂外语的人自然看不懂书的内容,展出这本书的机构需要履行“翻译”的职能。策展团队将艺术进行解码,并用观众能理解的方式重新编码,才能拉近作品和大众之间的距离,让更多的人愿意走进美术馆看展。

《云自在——高云作品展》现场
德基作为经验丰富的“翻译官”,依照艺术作品的“先天条件”,来选择“翻译手法”。
就正在展出的《云自在——高云作品展》来说,整个观展过程,观众在空间、气氛的烘托之下,能够在行为、心态和情绪上产生变化。从图文结合、精美装裱的连环画展示,到庄严的博物馆级暗场空间,到光影精致、引人探索的邮票展示,到构思巧妙、寓意深远的“镜中人”装置。




《云自在——高云作品展》现场
大多数年轻人对连环画并不熟悉。展厅特别设置了一间“工作室”,用地图、笔记等形式,还原了艺术家耗时一年半,拿着小本子,走遍全国各地默默临摹、学习的历程。
在那跟前,有位父亲俯身对他的孩子说:“你看,如果喜欢一件事,就要足够坚持,才能做出成绩。而且你必须付出这么多,才能真的得到成果。”
这样春风化雨的瞬间让人无比动容。也正是为了展厅里那些动人的时刻,德基才无比专注地在做好那50%的“翻译”工作。

《云自在——高云作品展》现场
在多样的切换与转场之间,甚至还会配备深入浅出的语音导览和版块说明。

《云自在——高云作品展》现场
观众并非注定看不懂作品,只是需要美术馆来打开那扇门,或哪怕推开一扇窗,来让艺术穿过内心的那堵围墙。在那之后,观众才会慢慢接近一件艺术作品的内核。
就像那个展厅内的孩子。他知道了曾有位值得敬仰的前辈,为了小小的连环画而洒下经年累月的汗水。

《云自在——高云作品展》现场
德基认为,一场展览不仅是展出优秀的作品,呈现学术的高度,更要传达出作品所蕴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艺术家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起心动念创作了这幅作品,希望通过作品表达什么观点。
此时,一个展览最终呈现的很多东西,便早已跳出了作品本身。那种信念、坚持,那种情绪上的感染力,打通了作品和观众之间,精神上的连接点。

《云自在——高云作品展》现场
让艺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一个人的休闲方式,即是他的生活方式——旅游、看电影、阅读、健身、购物……五到十年内,“看展览”会被更多人纳入其中。这件事,在艾琳心中是十分肯定的。
“美术馆若能引领时代审美的提升,固然是所有人的愿望,但如未能做到,起码我们在让看展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艾琳告诉墙妞,德基美术馆开馆两年,即将进行新一轮扩建。与此同时,还会成立德基艺术博物馆、艺术书店和其他展示空间。

《云自在——高云作品展》现场
德基美术馆成立的两年里,将一点一滴的心得聚集起来,为德基艺术博物馆的重磅启幕做足了内部准备。待重新打开大门时,美术馆、博物馆双馆并列,在这样一座商业广场里精彩亮相。艾琳说,德基将打造一个完整的商业业态,在以艺术为核心的基础上,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将商业和艺术打通,实现多样化的呈现。无论是影视公司、动漫公司,抑或是美术馆、博物馆、酒店,还是地产和商场,德基要完成的是全业态的打通。
大家来到德基广场,可以买到最顶尖的商品,听听讲座,看看展览,体验艺术活动……这个时候,艺术的生活方式正在形成。

德基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

德基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

德基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
未来,德基不仅致力于呈现传统艺术的深邃内核,更将引进更多当代的、西方的,甚或文化潮流的内容。当然,不得不提的是,再开馆时,首先最值得期待的是德基艺术博物馆的国宝级珍品《金陵图》,将金陵城的繁华盛景与南宋的历史文化以游戏化的交互方式在大家面前亮相。
在南京(曾经的金陵城)赏《金陵图》,墙妞已经迫不及待了!
今天,博物馆与美术馆的边界正在模糊化,同时各种艺术机构之间的围墙也渐渐消失。德基已经开始与志同道合的文化艺术机构相互交流,逐步建立起战略联盟或一种巡回关系,为更多爱艺术的人群带来新鲜、高质量的艺术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