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报报道| 戴着自己头发制成的假发,身体的历史在此刻涌上来。


我和康靖认识的很早,他参加过我策划的6、7个群展。除了工作上的交集,我们偶尔会一起喝酒、夜游,穿梭于城乡结合部和簋街的夜色中。霓虹灯里,我能想起他的《奔驰》,环路上狂奔的身体,他留了很久的指甲,原始人一样身体的爆发,欲望的汹涌。他舔花过各种廉价的色情海报,用他柔软的舌头,残留得痕迹,像焰火,我想起北野武的花火,想起生命欲望的绚烂。
 
无论身体作为材料,行动作为方式,康靖作品显得有些沉重,朴实,本能,但也因此直接、真实、有力。这让康靖在同代人里颇为特别,他用指甲刻画树林,用铜板敲打肖像,用树枝凝固形状。他的身体感知始终在参与,他的劳作也颇为漫长,这又让康靖作品具有了另一面,关于塑造的讨论,由外入内的理解“身体”和“物”的形成关系。通俗点说,康靖的铁骨柔情中,坚硬的外表下涌动着细腻错综的欲望。就像他用那顶留了很久的头发,做成的假发,拍下证件照。我每次看到,都莫名的伤感,可能伤感只是我身体中某种复杂的感知,或是记忆的暗涌在时间的旅程中,无意的一次碰岸,这便是这件作品碰触的秘密:人的身体历史和关于此刻的凝视。
 
——推荐人:策展人 崔灿灿
 
 
《无题》,铜板、音响、木框,55X65X20cm,2014
 
我在创作中运用金属板、西红柿、泥巴、弹弓、灯泡这些物品或者叫物料也是在挖掘它们的特性,并以此发现问题和冲突,使其疏离于日常的语境。我希望能灵活运用所掌握的技能助力自己的创作和研究,在熟悉的物像中发现和发掘陌生的面向,尽量呈现出事物别样的丰富层次和质感。
——康靖
 
 
 
墙报×康靖 
 
墙报=Q,康靖=K
 
Q:特别想知道通常状况下,你的创作(造)思路是怎么来的?
 
K:人总有一些不吐不快的东西在心里,可能是看到的,听闻的,想象的,误会的,小题大做的,等等都有。吸收到这些林林总总的东西不断发酵,会想倒出来交流,这应该算是表达欲吧。思路往往是有阻塞的,因为有些时候得趟一下才知有没有路,有时看似顺畅的路走着走着发现是死胡同得再另辟蹊径。
 
互联纪3,综合材料,125×70×45cm,2017
 
互联纪12,综合材料,100×75×50cm,2017
 
 
Q:关于身体感知与作品的关系,是怎么考虑的?
 
K: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及努力想要认知交流是我做作品的直接出发点。但身体和感知还不能说完全重叠,感知应该更接近海德格尔说的此在,有时会脱离身体,并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这跟作品的物态与其承载的形而上部分之间的关系类似。
 
 
康靖《有间》,灯泡、电线、马达,2016
 
 
Q:为我们梳理一下近几年创作上的线索与变化?(可以着重介绍一个重要作品)
 
K:2013年以前做作品更直接,比如《真假发》,《奔驰》,《火焰》,《自然一些》,那时很珍惜那种转瞬即逝的冲动及真实,重视过程的体验。之后的《森林》系列以及由此发展出的《互联纪》系列更重视作品本身的能量及生长空间。这也是认识到之前提到的自身的有限性的变化。不再试图用作品表现自以为是,而是跟随,在发现、选择、制作这些过程中扩展自己的认知。
 
假发侧面,23X25X26cm
剪发前,剪发后,戴假发对照图
 
2008年,在做了许多具象雕塑和材料试验之后,我决定从自身入手。我将蓄了一年多的头发剪下来为自已量身制作了一顶假发,并于日常生活中佩戴。假发戴在头上,新发在里面悄悄生长,慢慢试图将假发套顶起拨开,反作用力下的发根刺得头皮痒痒的。
 
自此,我开始关注艺术品(物)之外的问题,包括生活感觉、艺术系统、身体经验等等,这同样是艺术的生发过程,是艺术的一部分。后来,我的身份证也用了这张照片。戴着事实上是自己头发做的假发的感觉自然有一种荒诞感,它可以一直是同一种发型和尺寸,以假乱真地空架在头顶——它本来生长的地方。我还会做夹杂零星白发的,黑白相间的,全白的假发。当然,这需要我活得尽量久一点,头发脱得慢些。
——康靖
 
 
 
Q:创作的边界问题有过困扰吗?什么状态下决定作品的收放自如?
 
K:没有,相反,现在是一切皆有可能,倒让我很贪心啥都想尝试,重点及核心难以捕捉。“收放自如“?那是理想中的创作状态,现实往往是手忙脚乱或是手足无措,被自己肇事的创作”烂摊子“虐得鬼一样还不愿撒手,慢慢收拾是常态。
 
《自然一些》
 
自然一些2011年3月1日——2012年7月1日我从2011年3月开始直到2012年7月这段时间对于身体生长出的毛发和指甲不做人为修剪加工以达到更加“自然”的状态。由于并不做专门的防护,手指甲和脚指甲在生活中会不小心碰脱落。
——康靖
 
 
Q:关于作品的材料与媒介,有什么样的思考?
 
K:现在新的材料和媒介越来越多,合适的时候会考虑结合到创作中。其实,生活中我也在享受它的便利。速度、便捷是现代文明的结果,但有些时候也需要慢下来,比如静下心来读一本纸质书也很难得。
 
互联纪广州“溪流域驻地开放展”现场 
树枝、废旧木料,500×280×300cm,2018
 
互联纪广州“溪流域驻地开放展”现场 
树枝、废旧木料,整体1200×1000cm,2018
 
《互联纪》是我近两年在做的一个系列,树枝本来在空中随风摇摆自由生长,被锯断剪掉弃落地面,很沉重的感觉,其生存空间已不复存在,即便如此,树枝的姿态依然。于是我将其互相连接固定,春风不再,此物经年。
 
创作能开拓我对外物的认知研究,亦能破除思维的惯性固化。作品制作过程中的推敲打磨也是我对艺术本身认知上推进的契机。在创作时还能建构起对艺术史上脉络的多角度研究认识。创作帮助我与外界建立联系,创作推进得越深入,这种交流亦能愈加广泛和深入。它帮助我不断的自我更新,不断确认自身在人群、时空和文化记忆中的方位,是我对真实和自由的追求的外化。
——康靖
 
 
Q:做为艺术家,遇到最大的困境是什么?怎么突破?
 
K:生活跟创作的平衡是最大的困境,突破不了。因为,它可能是伴随一生的,不单指经济条件,经济条件的好坏可能都有相应的困境。所以,尽量坦然面对吧。
 
火焰1#,行动图片,52X62cm,2012
 
火焰2#,行动图片,62X88cm,2012
 
 
Q:什么样的作品在你眼中才称得上好作品?有哪些艺术家是你特别喜欢的?
 
K:好作品有很多种类,没有固定标准。是一种感觉,能击中我的。艺术家跟作品很难分开谈,比如谈到范宽就会联系到《溪山行旅图》。《悬丝》让马修巴尼这个人在想象中更立体更丰富。
 
 
一只脚的塑造
 
我的作品并非在同一风格里串联着,也没有明显的固定符号图形。却是我在不同年龄阶段关注的问题或者说是困扰我的问题,纯属思想疙瘩——忍不住要触碰,却又很难解开或根本无法解开。
 
比如,“关于一只脚的塑造”就是我对于泥塑这种造型方法和身体(塑造对象也是塑造者)的关系的探究。这种造型方法源自西方,让我联想到基督教上帝造人的信仰,在中国亦有女娲造人的神话。而在造型的惯性下,艺术探究真实的目标通常被悬置简化为模式化的技术,这些问题相互纠缠难分难解。
 ——康靖
 
 
Q:怎么理解艺术家作品带有的个人气质?你觉得它重要吗?什么决定了不同艺术家作品的个人气息?
 
K:决定艺术家作品个人气质的重要因素是其认识和性格。
 
沙漠1
 
沙漠2
 
 
Q:未来发展有规划吗?期望成为怎样的艺术家?
 
K:有,听说抽烟、喝酒对有些人是必不可少的,长此以往形成依赖。我想我对创作有点这种依赖了,我不想也绝不会戒掉它,就顺着它,做一个活到90岁都在琢磨创作的贪婪的人,当然前提是得能活到那又没有阿尔兹海默病。
 
 
 
康靖
出生于山东,现居北京。
本科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个展
2018
“过去都是假的”墨方画廊北京
2016
“幽深”魔方画廊  北京
2015
“点到”智先画廊 北京
“礼物”Aiyo space 北京
2011
“罚死他/faster”康靖个展  哪里哪里艺术空间 北京
 
近几年部分群展
2019
“天天向上·2019年度提名展”筑中美术馆北京
“千里送乡音”跨年艺术项目  北京
2018
源美术馆驻地展 广州
第二届库布齐沙漠驻地项目 内蒙古
2017
“雕塑四十年·第一回展(2008-2017)
”深圳当代艺术与城 市规划馆 深圳
2016
“枪与玫瑰” 波茨坦艺术空间, 波茨坦 德国
2015
“无声诗”中国当代艺术展悉尼中国文化中心,阿德莱德艺术中心  悉尼 阿德莱德 澳大利亚
“民间的力量” 民生现代美术馆 北京
2014
“不在图像中行动” 佩斯画廊 北京
“垚.从土地到家园的想象”当代艺术展 苏州雨村美术馆 苏州
“劳作与时日”前波画廊   北京
“剪刀石头布”青年艺术家联展  宋庄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