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振清专访|“物演”:科学观与艺术观碰撞,将激发出怎样的火花?


2019-11-20 15:55

导读: 2019年9月7日,“未来科学大奖”新闻发布会在北京望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召开,同时 “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览也正式发布。在发布会现场,“未来科学大奖”的发布过程严肃而令人激动,策展人顾振清有关“物演”的阐述与发言也获得了阵阵掌声。为此墙报特别专访顾振清,请他为我们介绍有关展览的出发点、主题、艺术家的选择,以及这样的展览将产生的改变和未来发展。

 

 

墙报×顾振清

 

墙报: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览的出发点?它将带来哪些改变?

 

顾振清:“物演”不只是一个拓宽边界和跨界行为,更重要的是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碰撞与激发。科学家代表了一种哲科逻辑,一种前沿的发展,艺术家代表了一种艺术逻辑的发展,不同的途径都是在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都在探讨万物存在的一种真知。我们以前对艺术的内在规定性的认知太依仗于一百年前的反映论和一百年内的承载论,这些人类的宇宙观和世界观的局限,由于科学思维的发展,不断在突破既有的宇宙观和世界观,让艺术的思维逻辑和哲科思维逻辑并行,就是同时代发展的一种可能,在这个展览上会体现出来,也会改变国内的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一个生态。

科学观与艺术观的结合,通过艺术展览的方式对当代艺术的影响,会抛开潮流性的一种思维惯性和语言风格的一个潮流,可能会改变当代艺术的一些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最重要是让大家在做艺术理论研究,在做艺术批评,在做文化研究的时候,能否进入到跟全球前沿科学、前沿艺术、前沿文化的一个同步语境,而不要像以前一样老是停留在康德系统,或者是包豪斯系统,或者是所谓的八九十年代欧美的艺术学系统。我们承载的胆识不够,对过去既有的知识的规律性依赖,尊崇的太多,所以阻碍了自己的发展。

 

 

“物演”将科学观和艺术观并置,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刺激,不断地刷新自己的语境和文本,不断刷新符号学和演译学的视野,能够让艺术继续往前走,甚至可以踩在哲科逻辑和科学家的肩膀上往前走。这将使艺术家与科学家共同探讨对科技认知的终极视界。这个视界在科学家和哲学家那边需要的是求证,甚至是实证,但是对艺术家来讲特别有意思,艺术家是叠床架屋式的假设和再假设、定义以后再定义,这些假设和再假设,就是定义以后再定义,在古希腊哲学家巴蒙尼德的眼睛里头是有对象的,是有承载的,所以也是有价值的,不要以为艺术家只是想象。现在艺术家的很多假设和再假设是建立在一种哲科逻辑和符号谱系知识生产的一个经验上的,所以艺术在哲科逻辑不能前行的边界还可以继续前行,就是这个道理。

 

墙报:如何选择参展艺术家?当科学语境与艺术语境交集时,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不一样的工作方法,会有障碍吗?怎么突破?

 

 

顾振清:科学与艺术领域在常识中大约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它们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比如说创造力、大胆的想象,比如说对世间万物的细微观察,比如说内部逻辑等等。当科学与艺术相遇,更多的不是障碍,反而是不断碰撞中,激发出很多火花。目前相关展览的工作正在进行中,艺术家跟科学家已经有了好几个会合的对话、交流、互访等等,产生了很多火花,这些火花是一些艺术家事先没有预料到的。而科学家跟艺术家接触以后,他所更新的是对人类艺术思维、人类的艺术想象力的一种视野,也是突破了他以前认知的局限,所以这个合作充满了趣味、充满了偶然性,让大家都有一个走出或者是跳出以前思维惯性和审美定式的可能性。

 

选择艺术家跟科学家的组合时我是思考很多的。比如李晖,他本身就是一个量子物理学疯狂的粉丝,他跟科学家进行交流的时候,提出的很多问题不是一种外行的问题,也是世界上很多这个领域的科学家一直在魂牵梦扰,一直在追究的一些对象,所以大家在交流当中没有太多冲突。艺术家费俊本身在中央美院负责新媒体、交互媒体的专业,他的数字媒体创作已经有了一个丰富的景观。他跟科学家在交流的时候,非常容易激发自己对于一种本来不存在的一些抽象图形构思,这种纯粹内在思维的一种抽象图像,这个就是在以前的思维框架里头,只是在闪烁,没有构形的可能,但是跟科学家交流以后这种构形的经验和冲动越来越多,所以创作是在沟通中水到渠成的。

 

艺术家陈文令跟科学家交流的时候,其实是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成效,因为陈文令的艺术成长方式就是野蛮生长,用他自己的方式来扩张自己的想象力,但是这一次我要求他不要无止境的用一种艺术的想象力和文学的叙事力来做一个思维的开拓,更多的拿符号学和逻辑学的联想力来考虑作品,不能不说是一个挑战,但是他开始联想到科学的正能量与负能量,科学对人类正面作用和反面作用等等这方面的一个悖论思考,这种悖论思考其实也是他在民间所获得的一种民间智慧所给他的一个基因,给他的一个沉淀。艺术家杨千家族本身就有很多医学和科学专家,这次作品他对接的一是一位生命科学家,在交流过程中,他发现科学思维里头很多理性的约束和很多研究的成果跟人类的知识进步,有串联的,有同步的地方。可能从23对染色体造型的研究,直接过渡到对希伯来文字母产生的关联,从希伯来文字母产生的关联,又想到《圣经》中的一个传说和犹太人对世界描写的一种图景,又过度到犹太人的一种大离散的命运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种末日般的存在……

 

 

艺术家王度集合了一连串意义相关、相近、甚至相反的物理学概念和代号编码了一个超现实的、无法演算的公式,从而以其图式化结构突显科学家精密思维逻辑模型的抽象性、超前性和不确定性性。科学家所实现的从实验到理论、从有形到无形、从意识到思想的跨越,彰显人类的知识生产方式与思想发展通道的奇特美感。王度具有丰富的艺术现场工作经验,他以锡箔纸包裹的形形色色的日常物品,遮蔽并异化了各种事物的表象特征,从而使全景化呈现的装置现场提示出物质存在一种不可思议的涌现性、变动性和无穷性。

 

当艺术与科技交集时,哲科知识体系使艺术家的联想逻辑在里面产生,然后帮助他们延伸作品意义的发展。所以我觉得艺术家的创作真的是由表入里的思考,一开始只是借用和假借一些科学的图像,假借一些科学的符号,最后假借的是科学的思维、逻辑思维,他是一个从表皮到血肉、到骨架上的一个不断深入的一个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预见艺术家创作脱胎换骨的方式,可以说受益良多。他们从根本上会改变着惯有的艺术思维、模式,这样的一些范式,从贡布里希的图像志秩序论,从罗兰巴特的艺术符号学,包括现在时髦的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的旧有格局当中走出来,来获得艺术方面真正思考的突破,观念上的突破。

 

 

这是可以期待的一个艺术观和科学观的展览,科学家有点儿像催化剂一样,点亮了艺术家的知识方面的一种能量和联想的逻辑,让艺术家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去展示自我的主观性和能动性。甚至非常期待这个展览不断地做下去,做成两年一次、一年一度这样一个模式,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新的潮流。

 

顾振清,1964年生于上海。1987年毕业于中国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2003年至2006年任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总策展人及副馆长,2004兼任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艺术总监,2005年兼任台湾东海大学美术系客座助理教授。2006-2007年任上海朱屺瞻艺术馆执行馆长。2007-2008年兼任《视觉生产》杂志主编、2008年受聘为第五届台新艺术奖决审评委、天津美术学院客座教授。2009-2011年任北京白盒子艺术馆艺术总监。2009-2016年任北京荔空间艺术总监。2014-2016年任西安贾平凹文化艺术馆学术馆长。2017年至今任厦门MORE ART艺术馆学术馆长。2018年9月起至今任台湾艺术大学雕塑系客座副教授。现以独立策展人身份工作、生活于中国北京。
 

 

21世纪以来,顾振清曾策展2001年广东美术馆“虚拟未来”展;2001年成都现代艺术馆“首届成都双年展”;2002年苏州美术馆“海市蜃楼”展;2003年北京今日美术馆“二手现实”当代艺术展;2004年挪威奥斯陆国立当代美术馆“轻而易举·上海拼图2000-2004”展;2005年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酷:创意在生产”国际艺术展;2005年韩国首尔市立美术馆“亚洲城市网络”艺术展;2006年英国利物浦双年展独立项目“中国馆”;2008年波兰“调解”首届波兹南国际双年展;2009年台北当代艺术馆“各搞各的:岐观当代”艺术展;2011年法国留尼汪双年展;2012年上海沪申画廊“心动上海”一汽大众-奥迪艺术大展;2013年法国留尼汪双年展;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米兰艺术与科学博物馆 “原乡”中国当代艺术展;2016年乌兰巴托蒙古国家美术馆“2016乌兰巴托华语短片电影节”;2016年圣彼得堡俄罗斯民族博物馆 “走出牡丹亭:中国女性当代艺术展”;2017-2018年上海中华艺术宫“天的那边:当今时代的蒙古艺术”展;2018土耳其伊斯坦布尔ZFotoFest国际摄影节;“2018乌兰巴托国际艺术节”。
 
 
参展艺术家
 
杨千
 
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教师家庭,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获得佛罗里达大学艺术硕士学位,2002年从美国纽约回到北京工作和生活至今。
 
杨千是一位善于探索、勇于突破自己的实验性艺术家,从他回国后的早期作品“水珠系列”到随后的“动态绘画”、“双重绘画”和“纸屑绘画”无不反映出他不断突破自己的创新精神。近年来,他把探索逐步转向了多媒体和装置方面的实验。如他利用运动APP卫星定位的功能在大地上走出各种有意味的图像等等。
 
曾参加国内外的重要大展包括:西班牙塞维利亚双年展、韩国釜山双年展、波兰波兹南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德国ZKM 当代美术馆“潜流-亚洲当代艺术展”  以及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大展,并多次在纽约、伦敦、布鲁塞尔、成都当代艺术馆、今日美术馆、上海证大美术馆和三亚当代艺术馆举办个展。
 
王度
 
1956 年12 月生于武汉,1990 年起工作和居住在法国巴黎。曾任教巴黎八大艺术系和法国布列斯特(brest)高等美术学院。
 
王度作品的呈现方式包括,裝置,雕塑,摄影,多媒体等。他宣称的“我就是媒体,我就是现实,我就是图像”,可视为他作品观念的解读。他认为“全面媒体化的‘第三现实’正在构成一個需要不断重新定义的当代社会文化生态”。因而,他的作品是从不同的切点重新定义现实的一连串观念,也是他宣称的“我是大众和现实的发言人”的“发言”。
 
王度的艺术传播广泛,有关其工作的评论,报道包括记录片等,见诸多种国际传媒(杂志、报纸、电视、电台,当代艺术家词典,画册资料等)。个人画册摘要:“王度杂志”WangDu magazine(2000)“王度”WANGDU(2004)“现实移植”transrealite(2007)“无可奉告”(2016)。
 
王度在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美国、土耳其、瑞士、加拿大、中国等举办过近五十个个展,并参加过卡塞尔文献展、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展、威尼斯双年展、瓦伦西亚双年展等国际展览。
 
 
李晖
 
生于197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李晖曾在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荷兰Philips光美术馆,德国ZKM多媒体美术馆, 德国瓮纳光艺术中心, 新加坡美术馆,柏林 Ernst Schering基金会,台北当代美术馆,意大利,法国,智利,奥地利,瑞士,韩国,日本,印尼等多家美术馆办过个展或群展。也曾参加过2006年上海双年展,2006釜山双年展,2008 意大利威尼斯国际雕塑装置展以及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等国际重要展览。
 
作品被多个重要机构和重要收藏家收藏,如皮诺基金会,Burger collection, 龙美术馆,余德耀基金会,台北寒舍艾美酒店等。并与德国大众汽车,F1赛事,Adidas等重要品牌有过项目合作,同时也参与过德国多特蒙德剧院之芭蕾舞剧《浮士德2》的舞台设计。
 
费俊
 
1970年生于中国湖北荆州,曾就读于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电子综合艺术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现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科技专业方向教授,某集体首席创意总监,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策展人。
 
费俊以艺术家、设计师和教育者的多重身份从事艺术与科技研究、教育与实践,他的艺术实践主要关注由虚拟和实体空间的共同构建的混合空间。他的艺术及设计作品曾在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展览和艺术节中展出,并荣获了德国IF设计奖、红点设计奖和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等荣誉。
 
陈文令
 
1969年生于中国福建泉州。现居中国北京,著名当代艺术家。
 
2015年获澳大利亚政府授予的中澳艺术大使称号, 2012年获得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雕塑家前三甲, 2011年获澳大利亚佩斯国际海岸雕塑展公共艺术大奖等。在北京、上海、香港、首尔、新加坡等地举办过个展,参加过“超设计”上海双年展(2006)、“对话芝加哥”——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展(2009)、中国当代雕塑展 (2013)、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2013)等展览。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上海多伦美术馆、韩国国立美术馆、美国休斯敦美术馆、丹麦国立美术馆等重要美术馆及机构收藏。
 
陈文令的艺术透露出一种强烈的新现实主义特征,他善于运用雕塑的语言创造出生命与生活的气息。他的作品则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当代性特点:精神独立、风格多变、天马行空、气场恢宏。他的艺术语言融合和提炼了民间、学院、神话、东方与西方,以及现实与虚幻的诸多艺术元素,并以魔幻的超现实主义手法创作出一个个观念与视觉并重的图像,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消费主义时代中人性、物性和自然的种种异化和困扰。他最重要的作品有“红色记忆”系列、“辛福生活”系列、“中国风景”系列、“英勇奋斗”系列、“悬案”、“紧急出口”、和“共同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