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千:科学和艺术都要对未来充满想象力
2019-11-20 15:49
2019年9月7日,“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览新闻发布会在北京望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召开,本次展览由未来论坛和锡纯艺术教育公益基金会联合出品。展览邀请著名策展人顾振清策展,著名策展人黄笃担任顾问,由卢煜明、薛其坤、潘建伟、许晨阳、马大为(以科学家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的时间前后为序)五位未来科学大奖获奖科学家与陈文令、费俊、李晖、王度、杨千(以姓氏拼音排序)五位著名当代艺术家,一对一分组进行联袂创作。在发布会现场,我们专门采访了艺术家杨千,跟他聊一聊他为何参加此次展览。
记者:什么原因促使您参与到这个展览中?您对科学感兴趣吗?
杨千:从我们家族来说,我父亲是研究微生物的,我母亲是研究寄生虫病学的。我父亲虽然不是职业的艺术家,但是小时候也画水彩画,也拉小提琴,所以我本身就具有科学和艺术的DNA。我在这种家庭环境里成长,我一直对科学的兴趣非常大,我从小看各种科学类的书籍,对外来文明也特别感兴趣,后来在艺术上,我也经常带有一种探索性地借用了很多科技材料,而不是纯粹的手工技艺或传统的艺术媒介。
艺术家杨千接受采访中
记者:科学家知识结构跟艺术家的知识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工作方法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您觉得科学和艺术是怎样的一个关系呢?
杨千:我认为科学家跟艺术家他们在不同的媒介、不同的领域里都是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对未来充满了想象力并付诸于实践去完成一个东西,而且这种东西对人类是有用的。与我合作的科学家卢煜明教授发明了从孕妇的血液里检测DNA就可以筛查出胎儿有没有唐氏综合症,这个发明就需要有很强的想象力,继而去发现、去探索,这方面跟艺术家是一样的,而区别是艺术家创造的东西只是纯粹的精神财富而没有实际功能。我觉得科学家某种程度上就是艺术家,但是科学家创造的东西具有实用价值,比如说汽车、宇宙飞船、卫星。拿汽车来说吧,它实际上有点像一个活动的雕塑,具有功能性的雕塑,它可以把人从一个空间带到另一个空间,是具有空间性的载体,在这个文明社会里不叫它是艺术品,而叫它是汽车,但实际上汽车就是一个艺术品。在外太空的卫星绕着地球飞行的时候、或宇宙飞船在太空翱翔的时候是非常有艺术性和诗意的,也是非常具有有创造性的,这些是艺术家达不到,实现不了的。
记者:其实观察力也非常重要,比如牛顿从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地心引力,这方面跟艺术家是很像的。
杨千:这都是相通的,只不过科学的维度跟艺术的维度不一样,艺术基本没有功能性,不是拿来用的,更多的是一个精神财富,但是科学创造出来的东西大家可以用。现在跨界做一个跟科学有关的艺术品,我就特别感兴趣,因为我一直对生物科学挺有兴趣的,在这么小的一个DNA微观世界里面会发现一个很宏大的世界。
艺术家杨千(左)在参观卢煜明教授(右)实验室
记者:您在和科学家的合作过程中,有什么挑战性?交流的时候会有障碍吗?
杨千:刚开始是有一些障碍,比如说对染色体、DNA这些科学名词的概念,以前都是道听途说,没有系统认识。因为这个展览的原因我看了一些这方面的书,还专门去了香港跟科学家交流,我合作的科学家卢煜明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副院长,通过跟他的交流,现在对DNA、对染色体有了更多的理解。最近还读了非常有名的历史学家撒迦利亚·西琴写的《地球编年史》中的一册,他在书里边发现了22对染色体跟希伯来文的22个字母之间神秘的关系,每个人身上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另外一个对是性别染色体,希伯来文是文明的基因,它是最早的带有字母的文字,有很多很神秘的巧合,比如说它计算数字的方式跟所有的语言都不一样,有很多既是字母文字又有各种含义,有的人说希伯来文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有可能是星外文明的使者。希伯来文从形状上来看就跟染色体有点儿类似,里边又产生了很多重叠的东西,所以我这次做的作品差不多是要利用22对染色体和22个希伯来文字来书写、重叠、交叉、可能互相的再重构,可能也算是一个书写的装置,在一个小的空间里,整个沉浸式的。
杨千作品创作方案草图
记者:方便透露下您作品创作的具体方案么?
杨千:我可能会在科学上用的培养皿里培养出荧光蛋白,并让荧光蛋白长成22对染色体的组合形式,另外一组是把荧光蛋白培养成像希伯来文的22个字母。另外在周围的墙上用荧光的材料和墨汁书写,把希伯来文和染色体融合在一起,来展示一个整体的文明的联系和联想,以及生命的基因和文明的书写。
艺术家简介
杨千
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教师家庭,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获得佛罗里达大学艺术硕士学位,2002年从美国纽约回到北京工作和生活至今。
杨千是一位善于探索、勇于突破自己的实验性艺术家,从他回国后的早期作品“水珠系列”到随后的“动态绘画”、“双重绘画”和“纸屑绘画”无不反映出他不断突破自己的创新精神。近年来,他把探索逐步转向了多媒体和装置方面的实验。如他利用运动APP卫星定位的功能在大地上走出各种有意味的图像等等。
曾参加国内外的重要大展包括:西班牙塞维利亚双年展、韩国釜山双年展、波兰波兹南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德国ZKM 当代美术馆“潜流-亚洲当代艺术展” 以及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大展,并多次在纽约、伦敦、布鲁塞尔、成都当代艺术馆、今日美术馆、上海证大美术馆和三亚当代艺术馆举办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