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石:这只是一个开始
2019-09-29 17:52
前言
杨牧石是近两年脱颖而出的89后的年轻艺术家。他2014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主要生活工作于上海、北京。
他的装置作品主要对木质材料进行不断地裁切、打磨,以及锐化处理,并在单纯的色调中,构成了一种沉郁,甚至尖锐的视觉效果,营造出木质的丰富和锐利的形态。他的这种日复一日的极端行为和具有消耗、残酷的过程,从而使物质的材料属性转化为一种极端、极限的状态,在凝重的黑色的造型里,潜隐出危险、攻击和脆弱的意味。
当他的这种具有东方式修行的仪式化,贯穿到行为之上时,激发了杨牧石对行为、身体、时间,抑或生命的新认知与个人化的新体验。杨牧石是目前中国最活跃的,具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之一。
墙报专访艺术家杨牧石:我最钟爱的是白色
导读:我最钟爱的是白色。
在您的许多作品中都采用了黑色,为什么钟爱黑色?
最终爱的是白色。
《地标》,雕塑,木,漆,尺寸可变,2016 .
您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对“身体”的探索,例如在《侵蚀》中通过腐蚀过程中所带来的身体消耗以及物质材料在化学反应中所产生的痕迹反射出个体在融入社会中所发生的改变,破坏甚⾄是扭曲。为什么持续这种对“身体”的探索?
就是瞎做,乱做,自己慢慢做。
《废弃物》,雕塑,木,漆,2015-2016.
您的许多作品创作过程在我看来是有些自虐或者危险的,比如面对危险的电锯进行零距离的手工切割,在创作过程中受过伤吗?
天天都在受伤,心理上更多一些。
《复盖》,绘画,综合材料,2008-2016
在您的作品中对于人在世界中的处境进行了追问,您如何看待人或者生命?
我那么年轻暂时还看不清。
《切入-柱 》,雕塑,木,漆,2015-2016
您的作品中表达了对于终极空间的向往,您认为这个终极空间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难倒我了。
为什么喜欢木材?为什么喜欢对木材的炭烧、切割、打磨、油漆等处理?
最近喜欢石头了,明年想尝试一下。
推荐人冯博一评杨牧石:一种极端、极限的状态
导读:他的这种日复一日的极端行为和具有消耗、残酷的过程,从而使物质的材料属性转化为一种极端、极限的状态,在凝重的黑色的造型里,潜隐出危险、攻击和脆弱的意味。
杨牧石是近两年脱颖而出的89后的年轻艺术家。他2014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主要生活工作于上海、北京。
他的装置作品主要对木质材料进行不断地裁切、打磨,以及锐化处理,并在单纯的色调中,构成了一种沉郁,甚至尖锐的视觉效果,营造出木质的丰富和锐利的形态。他的这种日复一日的极端行为和具有消耗、残酷的过程,从而使物质的材料属性转化为一种极端、极限的状态,在凝重的黑色的造型里,潜隐出危险、攻击和脆弱的意味。
《复盖》,绘画,综合材料,2008-2016
《侵蚀》,雕塑,综合材料,300x62x122cm,2015-2016
当他的这种具有东方式修行的仪式化,贯穿到行为之上时,激发了杨牧石对行为、身体、时间,抑或生命的新认知与个人化的新体验。杨牧石是目前中国最活跃的,具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之一。
杨牧石自述:这只是一个开始
导读:我将个体的生存感知切入材料以及创作手段,将现实的残酷性转化为黑色的,硬边的,冷峭的物体。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失控”概括了我现在的生活以及工作状态,也是我面对当下社会所做出的本能反应。
《消磨》雕塑,木,漆,800x400cm,2013-2016(局部图)
似乎从小我就对一切与“主流”相关的事情不感兴趣,我时常质疑在所谓的“制度”下产生的“规则”的合理性以及这些“标准”的正确性。在与大流保持距离的同时我会独立在个人空间里,专注地推进某个项目,而通过这些不同的行动来建立起个人系统。在进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的消耗、消耗转换所产生的结果、以及结果被再次转换等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所带来的结果是我感兴趣的也是我正在落实的。
《消磨》雕塑,木,漆,800x400cm,2013-2016(局部)
在我的近期作品中,能看到的是些基本的材料被锐化、裁切、打磨、腐蚀以及扭曲等,并最终通过黑色的覆盖从而构成了具有危险性和攻击性的形态。当这些木头、泡沫、金属、石材和泥巴在我日复一日的消耗、消减后,物质的材料属性进入了一种极端和极限的状态。我将个体的生存感知切入材料以及创作手段,将现实的残酷性转化为黑色的,硬边的,冷峭的物体。而这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