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陆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隐形力量


2019-09-29 17:41

前言

杨陆峰的父亲是一位苏派的写实主义风格画家,从小练就了扎实的绘画基础,从当地的知名美术学校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在校期间,他努力研习写实与印象风格。毕业后,进入广电总局参加工作。一路走来,他似乎从未出现差错,根正苗红、积极向上,一切都水到渠成。

但是,2014年时,杨陆峰却断然砸碎铁饭碗,重新考回中央美术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他渴望通过这次的决定,再给绘画一个理由。阅历的增长,加之思想的成熟,让杨陆峰能更加深刻的审视这个时代与当代艺术。他开始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并认为这一复杂关系“不仅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拘泥于星系群、人群、动物群、森林植被和山川河流,同样存在于抽象的意识形态、文化发生和个人信仰。”

或许很多人都曾幻想过有朝一日放弃稳定的生活状态,做有趣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可真正这么做的人寥寥无几。而杨陆峰坚决地落实了自己的想法,并且勤奋的思考与创作,期待他的未来。

 

墙报专访杨陆峰:我还能再做出什么呢?这种问题一直伴随着我

 

 

艺术家杨陆峰

 

请谈谈你的艺术历程。从年幼时接触艺术,到后来在央美进行专业的学习,发展到现在的独立创作,以及将来的规划或打算。

我出生在一个文化家庭,父亲是个苏派写实主义风格的画家,功夫了得。子承父业耳濡目染,所以理所应当的我自幼就开始了童子功般的基础绘画学习,后来考上了当地一所知名的美术中学,2003年高考以专业全国第五名的成绩幸运的进入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完成了自己的美院梦。本科毕业后虽然一直坚持画画,但基于思想与眼界上的局限,当时专溺于写实与印象风格的我开始怀疑绘画这种行为的动机:有时想法显得缺乏依据,对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也略显乏力。因而并不快乐,所以在广电总局工作了六年并没有全身心投入绘画。兴许是真心的喜爱亦或是割舍不下,渴求艺术答案的我2014年又考回了中央美院的硕士研究生,跟着陈曦老师学习当代绘画,看看是否能再给绘画一个理由。意识形态凶猛于虎,经过研究生阶段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并重新审视这个时代。我更加明了伟大的艺术作品不止要有高超的方法和技巧,有价值的观念以及形成独特的视觉图像三者缺一不可。我开始慢慢打碎自己并重建,感受并敬畏艺术的伟大魅力和力量,这种魅力和力量的多样性不仅在于绘画的技术层面,它更推动艺术家不断向前迈进和创造。诚然间理由和依据都有了,艺术创作的广阔性也变得让人好奇、愉悦。我还能再做出什么呢?这种问题一直伴随着我,随着我不断探寻自己得到答案,新的问题又会再次出现,我发现艺术创作是永远都解不开但值得我用一生去尝试解开的谜题。

 

 

杨陆峰《二月11号》50×70cm 布上油画综合材料 2015

 

为什么现在更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在海边出生的我从小就是个自闭的不合群的怪孩子,内心戏丰富却对海洋有着独特的情怀,尤其对海洋中的鱼群产生好奇,所以自然而然就对个体到群体的存在发生现象产生独特兴趣和引发多种疑问;高考后离开家乡至今13年一直漂泊在北京,找不到立足于这个城市的根源没有归属感,这恰巧又进一步诱使我对由群体再到本我的思考;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眼界与思维的拓展,使我进一步意识到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不仅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拘泥于星系群、人群、动物群、森林植被和山川河流,同样存在于抽象的意识形态、文化发生和个人信仰。或许是基于此,从个体到群体,再回归于本我的这个思考过程,激起了对于自我身份认知重新架构的欲望。

 

 

杨陆峰《文回》150×150cm 布上油画综合材料 2016

 

你的画面非常有“制作感”,一般完成一幅作品大约要历时多久?目前的创作中,比较困扰你的有哪些问题?

完成一幅一般尺寸的作品大约需要三周。

首先,当下又进入了一轮针对绘画的“观念”与“语言”的争论,所以在我的创作中,我希望既找到个人独特的语言方式,又保留住具有温度感“绘画性”的特质。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我需要始终小心翼翼的把握分寸,使复杂精致的制作感与温暖的绘画感相得益彰。怎样把握好这个度是我一直很在意的。

其次,每个阶段产生变化的时候有种即将遭到破坏的恐惧感和重新建构的兴奋,这一过程又是使我不断往前推进的必经之路。

再有,由于我的绘画采用了综合媒介而非简单的一种颜料手绘,制作过程及工艺比较复杂,有时所用新媒介和颜料由于性能不稳定和掌握不够熟悉而没有达到理想效果,这也是我在今后的创作中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去解决的问题。

 

 

杨陆峰《无变奏7号》70×50cm 丙烯综合材料 2016

 

你在创作中借用“燕几图”和“七巧板”的图示,这一灵感来源是什么?这些图示与你所想表达的问题有哪些契合点?

在创作转型的伊始,我尝试将群体产生的能量动势用抽象形式来表现,这种自由奔放的挥洒到一段时间之后,骨子里残留的一点理性驱使我逐渐将画面推进到有序的几何形态分隔。再后来我认识到只有简单的形式是不够的,在这些简单的几何图形背后我希望找到一种更为深刻的体现东方智慧的文化隐喻。于是我就找到了宋代的益智图形《燕几图》以及由此演变而来的《七巧板》,通过研究我发现这些图形本身不仅是精炼到极致的抽象形式,且名称寓意深刻而神秘,遗憾的是相关文献资料都已缺失,我惋惜于这样的中国古代文明智慧成果大量遗失,而这恰恰在我目前的创作中是非常需要的一种精神性的支撑,于是它在我的画面中形成了具有丰富含义的图形元素。在这个阶段的创作中我一直在追求达到一种形式上的极致简练,而其中隐藏的内涵应该是深刻和丰富的。《燕几图》和《七巧板》的运用;以及我在语言中采用的单纯色彩,丰富精细的绘制手段结合在一起达成了这一目的。

 

 

杨陆峰《囚2号》150×150cm 布上油画综合材料 2016

 

你的作品名称非常特别,甚者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比如:囹圄、仟斯、小布算·户巽、锁交·双关、戀簾·布算等。这些题目的来源是什么?同具体作品有怎样的结合点?请列举几幅作品加以阐释。

这些名称都是《燕几图》当中各类图形的名称,对这些名称的解释已没有资料可考证。我作品的名称都是与作品中所提取的图形原名称是一致的。

接下来有什么创作或展览计划?

接下来的一段时期都会进行宠物鱼和海洋生物系列的创作。希望完成后能有一个阶段性个展总结一下。

推荐人陈曦评杨陆峰:他从古老的神秘益智游戏拼图中找到灵感

 

 

陈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杨陆峰的作品属于架上绘画,风格面貌介于具象与抽象、装饰性与表现性之间,又都兼而有之。而其中的“绘画性”不言而喻,一切用手工绘制而成,包括那些用刻刀显形出来层次丰富的凸起的线条。还有近期新作中写意性更加酣畅的背景色块涂抹、淋洒的色点等,无一不在显示着他对绘画性的钟意与笃信。与此同时,他不能容忍毫无新意与内涵的炫技,于是他从古老的神秘益智游戏拼图中找到灵感,重组它们成为一种抽象的几何图形背景,这成为了近期他所有系列作品中一个稳定的图像与文化符号性的背景支撑。在神秘的古老符号包围中,总出现一个主体性形象的轮廓:人的头部、鱼类、或海洋生物……而这些轮廓中间却没有画出具体的客观形态,只有线的分割在暗示一种结构关系,线与线之间用画刀划出了不同方向有较强凹凸肌理感的线的排列,最后由一些色彩变化微妙的金属釉覆盖整个画面,这一手段使得他的作品表面多了一层令人眩目的光感从近期新作中不难看出他对这个阶段的语言方法,材料媒介的实践运用已渐入佳境,群体与个体关系这一主题,也在他的独特画面结构与综合媒介手法中,显出既清晰又富于一种恒久意味的品质。

 

 

杨陆峰《花六·门球》150×150cm 布上油画综合材料 2016

 

 

杨陆峰《囚3号》150×150cm 布上油画综合材料 2016

 

 

杨陆峰《无变奏3号》50×140cm 丙烯综合材料 2015

 

 

杨陆峰《二月11号》50×70cm 布上油画综合材料 2015

 

杨陆峰自述:思考文化消逝和再发生的现象规律

 

 

艺术家杨陆峰

 

任何群体或者有关群落的意识形态都会产生矛盾对抗:个体间的独特性、自私性与排他性;群体间的防卫性、攻击性和互溶性,它们彼此排斥,相互消解。正是这些隐形机制所蕴含的力量不可预知,错综复杂,盘旋上升产生了一股动势,产生了一种抽象的能量。这种能量也映射到文化的发生,发展及消亡的过程中,引发了从个体到群体,再回归于本我的思考;引发了对于自我身份认知重新架构的欲望。宋代黄氏撰写的燕几图和明代基本定型的七巧板作为一种缺失文化发生现象所遗留的非典型性图案纹样,与人的身份一样具有非普遍符号性,当图像经过解构,重组与再造之后,能量、动势、符号、架构的空间等众多元素也许会成为引发思考与产生欲望的途径。借由群体这个抽象词汇到与反应身份文化发生现象的多元结合,从而引发更多元化的深层次问题。

 

 

杨陆峰《囚1号》150×150cm 布上油画综合材料 2016

 

 

杨陆峰《囹圄I》150×150cm 布上油画综合材料 2016

 

在题材和语言方面,不管是人物、宠物鱼、海洋生物等等都存在着个体与群体间的活动状态。作品中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也是半具象图像形态和燕几图、七巧板等文化符号和抽象图形的对话关系,前者主体由刮刀刻画的线性积累感强化个体与群体间的动势和能量,具有一定张力,后者背景借由对综合颜料的特殊制作,包括:挤出、成型、覆盖、绘制、再覆盖、刻划等方法,形成了奇妙的结构感受和空间关系。两者也突显了文化消逝和再发生的现象规律与思考。

 

 

杨陆峰《小布算·户巽》150×150cm 布上油画综合材料 2016

 

 

杨陆峰《仟斯》150×150cm 布上油画综合材料 2016

 

 

杨陆峰《无变奏2号》70×50cm 丙烯综合材料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