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丹:由日常生活打开的艺术创作


2019-09-26 15:43

前言

她对东方传统绘画情有独钟,使用装置的形式完成自己的毕业创作,并认为创作中所有的内容都是由日常生活打开的。她是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的李笑丹。李笑丹的个人偏好与经历丰富而通达,个性开朗且放松。

李笑丹的创作灵感大都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点滴,在游玩、喝酒、饮茶、聊天、走路等看似闲散的状态中思考。同时,她尝试观众一起创造桥段,进行多元互动。这样的她像一位勤奋刻苦的艺术家,时时刻刻的在琢磨艺术那些事儿。但李笑丹真正的态度是:“我明白我要做一个‘兼职艺术家’”、“我很少不喜欢某件作品”,“未来的创作还是很自由的,随其自然”。她将绘画作为一种语言,渗透于自己的生活点滴与生命历程中。

 

墙报专访李笑丹:一边玩积木,一边生产新零件

 

 

艺术家李笑丹

 

请谈谈你的学画经历。是什么契机促使你走上绘画之路?

小时候很喜欢在家里的墙上、皮凳上画画,家里到处都是我的涂鸦。那时候报了很多特长班,画画是其中的一个。七岁那年特长班的老师告诉我,大学是有美术专业的。当时我很兴奋,就问他哪个美术学校最好,他告诉是中央美术学院。那时候起我就定下来要考中央美院。时间一晃就是十年,十七岁那年我到北京参加美术高考集训,后来考上了美院。我一直觉得画画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画画确实也占据了我整个成长经历中很大的一部分,我相信以后也会在我的人生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你在自述中提到:创作中所有的内容都是由日常生活打开的。请具体谈谈你打开它们的方式。

我们常说“绘画语言”,就是说画画也是一种语言,既然它是一种语言,那它也是我们观察生活的一种方式、方法。很多艺术家坚持写生或者利用照片进行写实绘画,这些都是进入到生活中去的。甚至某些观念艺术家的行为艺术,其实也都是由日常生活打开的。我其实不太理解那些每天窝在工作室里,通过冥想?或者通过一些感触就能做作品的人。很多时候我都是在与朋友出去玩、喝酒、喝茶、聊天的时候得到灵感的,可能就是在一个咖啡厅里,大家聊着聊着就发现,其实这个点我可以做一些思考、做一些作品。特别是我今年刚刚完成的研究生毕业创作作品《茧》系列,它里面有很多片段人们以为是通过想象得来的,其实不是,我的作品里任何一个元素都是从生活中来的,这里的生活不仅是指你每天走路、上班、上学或者出去玩看见的,也包括微信朋友圈,我最近在想,既然微信朋友圈可以成为大家的一种生活方式,为什么不可以作为创作的一种观看方式呢,通过绘画语言的转移,将它变成一个更具有可欣赏性的、可以大家一起讨论的东西。

 

 

李笑丹《画室里的佛手》纸本水彩 24×32cm 2015

 

为什么对东方传统绘画如此感兴趣?将来会继续在创作中体现这一偏好吗?

我觉得人们有时候过于强调区分东方和西方,毕竟我们这一代,即90后,从小在接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接受西方文化,比如我们小时候看足球不会只看中国足球,我跟着爸爸看意甲联赛,大一点的时候看德甲联赛、世界杯,这都是一个完全的外来文化。中国人说我们的蹴鞠是足球的鼻祖,但Soccer或者说football确实就是西方文化。如果非要说我对东方传统很感兴趣,我觉得它算是一种文化的基因,我确实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从小看到《簪花仕女图》的几率要多过看到《春》或者《维纳斯的诞生》的几率,文化基因一直在那里,是一种耳濡目染,时常出现在你的创作中,它就是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毕业作品《茧》是否是你第一次脱离架上创作方式的尝试?将来会就装置创作形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吗?

我其实很意外《茧》被大家看作为一个装置,其实一直以来,我对于材料和形式没有那么明确的一个界限,这可能是由于我在壁画系学习的缘故,我们壁画系既画油画又画坦培拉,我也曾跟着老师画过非常大型的佛教壁画,也学过做马赛克……在壁画系我们学到了很多不同的材料。在一开始上学的时候,并没有人规定你一定要成为一个油画家或者版画家还是一定要成为一个雕塑家或者国画家,没有这种概念,各个画种都是相通的。我们所谓的综合材料也不是所谓的丙烯上面放点油画再嵌点金箔,就叫综合材料,它是一种很开放的状态,既有最传统的东西,又有最开放的心态。所以当时我在做《茧》系列作品的时候,我很强调作品要和观众在空间里发生一些关系,所以我希望大家可以在这个作品里走动、游览。当然这可能碰巧与装置形成了一个契合。我觉得未来的创作还是很自由的,随其自然吧,可能会用到盒子这种形式,因为盒子对我来说有它自己独特的意义,因为它是一个空间,但是通过镜面,它又延伸到了其它的空间,这种虚与实、真实与梦境的关系,需要这样的材料来表达。

 

 

李笑丹《茧06》纸本水彩 30×40cm 2015

 

 

李笑丹《小雅贰》纸本水彩 11×18cm 2015

 

请谈谈对你的艺术创作产生较大影响的前辈、老师或者历史上的著名艺术家及流派。

如果一定要找一位对我影响最深的前辈的话,我觉得非我的导师武艺先生莫属。他给了我的创作最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一般意义上地导师给你一个很具体的方案和指导,反而更多地是通过他整个人的一种状态来影响我,他创作的状态是很放松的,没有材料的限制也没有题材的限制,但是能感觉到他的作品虽然看上去都是一些很简单的小细节或者小场景,但它背后蕴含的意味有时候还带一点禅意。我觉得这是对生活的理解,或者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所产生的作品。在这个层面,我的导师对我影响是最大的。当然美术学院是一个很开放的状态,其他系的老师也给了我很大的影响。我在中央美院的体验是这里不仅像一个Academy,更像是一个艺术的大沙龙,这个概念也是武艺老师之前跟我提到的。央美提供了一个空间和平台,在这里你可以与你的同学、你的老师进行交流,可能有一天你碰巧听了一个人文学院或是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的老师的讲座,讲座结束之后,你跟他聊一些问题,其实这些都是对你的创作的一种影响。说到历史上著名的艺术家和流派,我其实都挺喜欢,我很少不喜欢某件作品,可能喜欢这个多一点,喜欢那个少一点,但是我喜欢浏览各种艺术作品、各种艺术流派的观念,但我不会做太深入的解读,因为我不希望自己做任何一个流派,我不希望做任何一个大师的follower。这并不妨碍我可以很崇拜这些人,包括一些艺术批评家、美术史家,我从各种人的身上汲取营养。

武艺老师评价你很注重“个人艺术创作与社会的协调关系”,的确如此吗?艺术创作与社会这二者的关系,你更关注它们的哪些结合点?

我理解我导师大概是在说我其实有一点不务正业。这里的“不务正业”并不是贬义的,事实上他很鼓励我在创作之外多跟社会接触,多去参与事情。这其实也是一种成长的方式,而且是很符合我个人的一种成长方式。我很活跃,经常参与到一些展览项目或是艺术项目里。之前临近毕业的时候,我与一个法国的艺术家米歇尔先生聊天,他问我毕业之后想做什么,其实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但当时我还不知道我要做什么。直到那一天因为同米歇尔先生谈话的启发,我基本明白了我要做一个兼职艺术家,其实我觉得当前除了一些非常成功的艺术家,其实大多数搞艺术的都是兼职艺术家。你要一边做你的艺术,一边又要为其它的原因——比如为了生活,或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给自己一个展示和发展的机会——出于种种原因,你都会去做一些其它的工作。而这些不同的经验又可以拿来做艺术。比如我现在就开始关注朋友圈的东西,这系列的作品也是刚刚开始在做,目前都是一些小画,也希望这些作品未来有机会展出,并和大家进行交流。

接下来有什么创作或展览计划?

展览方面,目前还没有特别明确的计划,虽然也有一些群展要参加,但其实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很希望在未来三年左右的时间里有一个展出自己全部系列的作品的机会。创作方面,除了刚刚谈到的关于朋友圈的小系列,我也会对当时的毕业创作继续创作。《茧》系列就像是乐高积木,多一片或少一片都可以。事实上这个作品展出过三次,每次作品的摆放方式都不太一样,如果说毕业展的时候是一个标准plan的展法的话,那后面就是一种创作的状态。这同玩积木的经验类似,第一次你可能愿意按照图纸拼,后面你会希望自己有更多发挥的空间,我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一边继续玩这套积木,一边生产一些新的零部件。

 

推荐人武艺评李笑丹:痴迷于东方绘画传统

 

 

武艺(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副教授)

 

李笑丹同学具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有着良好的艺术感受力,同时对东方绘画传统有着浓厚的兴趣。平时她注重个人的艺术创作与社会的协调关系,同时要求自己主动参与社会艺术实践,这些经验的积累又反馈到她的作品中,并形成良性的循环,为未来的艺术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及发展空间。

武艺

2014年7月

 

 

《武艺老师》李笑丹绘

 

 

 

 

李笑丹《茧》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2016

 

李笑丹自述:观众和我一起创造桥段

作品的设计如同一出戏,展现矛盾的内心思想,反映生活环境,形成可观可看的视觉形象,通过笔、色、线、型、质感、虚实、空间营造等等一切可调动的因素引导观者游于其中,观众和我一起创造桥段,通过艺术的声音传达情绪、叙述情节,同时经由留白给予想象力在这里发散的自由领域。

 

 

 

 

《茧》综合材料 2016

 

用艺术说话,是在构建艺术家内心与外部世界的桥梁,那么就要问问这个话说给谁听,这出戏在哪里开场呢?

 

 

《茧02》20×30cm 纸本水彩 2014

 

 

《茧03》30×40cm 纸本水彩 2015

 

在我的作品里,所有的内容都是由日常生活打开的,包含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等日常经验的一切可能性。打开方式既有偶发性又有一条隐含的脉络,模糊的边界形成不绝对清晰的关于已构建的空间的延伸,丰富而意味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