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艺:持枪守夜的吐鲁番少女
2019-09-26 13:27
前言
在新疆出生长大的胡佳艺,自小就被自己研究葡萄种植的姥爷说:跟其他孩子不一样。儿时的淘气行为不仅不被呵斥,反而被欣赏。这也许是胡佳艺走向行为艺术之路最纯真的契机。
90后、青年、行为艺术家、边疆,这些有力标签集中在胡佳艺身上,或许她该是个张扬、激烈、桀骜不驯的女子。但她淡如白水般的性格与如日常生活般的行为艺术作品,更像是邻家初长成的少女,沉默寡言又令人心生向往。正如推荐人王春辰所说:“胡佳艺有着强烈的直觉,对自我呈现很自然的状态,她的行为艺术和摄影都表现出无拘束的特征,只以中立的立场来呈现一种日常经验。”但谁知道呢?火山喷发周期间隔之长的原因,是因为它在积蓄力量。
墙报专访胡佳艺:每次我站在那里,好像即将要发生些什么
胡佳艺
在新疆出生长大的经历对你的艺术创作有什么特别的影响?考学时选择了四川而非北上广,原因是什么?
有影响,比如说我从重庆到新疆,如果坐火车需要两天两夜的时间。窗外从有山,树,水啊这些渐变成什么都没有,一条线。上面是天,下面是戈壁。影响是对我本身。在我的创作中,我不会强调地域 或者其他的类似身份背景。诸事各异,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但这种不同只对我自己重要。
开始学习画画非常偶然,从高三下学期开始集训,甚至还没画过手就开始考试了。我记得考试中有素描画半身像的学校,我就在手的部分画了两个圈,像多啦A梦那样。选择川美是因为成绩考的相对好。到美院后我不知道选什么专业,我填报了完全服从调剂,幸运的是,正好我喜欢。
《无边》
2013/5 中国重庆
丁字路口 一个盆栽,从日出到日落,用石头描画它的影子 。
时间:6:10-19:10
数码微喷打印 彩色 40.5×60 尺寸可变 摄影:言稞 摄像:尧楷
新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的创作形式通常都比较丰富,而您为什么选择行为艺术?最早开始是什么时候?请介绍一下你第一次的行为作品。
从13年开始,新媒体艺术系开设了行为艺术课程,通过课堂我对行为有些了解。开始做的原因,有人跟我说,每次我站在那里,好像即将要发生些什么。自然而然的我就开始做。
第一次是我和两个女生一起做了一个叫“薪火”现场艺术节的活动,现在已有六届。那时我做了作品《无边》在一个丁字路口,一个跟我等高的盆栽,我用石头在地上画它的影子。一天的时间,日出到日落我不会限定自己的作品方式,我做影像、图片、装置、舞蹈,偶尔画画,我也写诗
请谈谈对你的艺术创作影响较大的前辈、老师或者著名艺术家、艺术流派。
喜欢的其中两个艺术家是提诺赛格尔(Tino Sehgal)和尤纳弗里德曼(Yona Friedman),他们身上有种自由的气质。我的几位老师对我的影响我觉得更多的也不是教了我什么具体的东西,而是气息。高贵、执着、纵情、干净,嗯,是这些。
你年仅23岁,就有机会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进行行为表演,这一契机是什么?与在国内表演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策展人王春辰邀请了我,这个问题可以问问王老师。
《旅行箱》现场行为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 2016 摄影:姚珊珊
创作行为艺术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我的生活和生活给我的提示。
关于行为表演中裸体语言的使用,你曾说:“除非十分需要,我不会在作品中裸体。”这句话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些态度或情绪?
这样说正因为我觉得身体是优雅的,它不需要有任何态度和情绪。
2013 平顶山/新疆/中国
在新疆平顶山上拆一件红毛衣在雪地里摆成一条线。
微喷打印 彩色 尺寸可变 摄影:李秦
每一次行为表演的结束,你是否期待观众的反馈?是何种反馈?
不只是结束,在我做的过程中,观众也会给我反馈,光线,温度,风,也都会。这种反馈是没有好坏的,都十分珍贵。反馈会引起我的思考。
你曾说:“创作行为作品并没有什么目的,而是一种感觉上的需要”,能具体谈一谈吗?
我说做这些东西,没什么用,不是什么伟大的事,也不是我发泄的工具。艺术创作可能是一种感觉上的需要,我需要这样做。我去韩国光州驻留的时候,在日出时的海边遇到一个男人。他每天上班前来海边钓鱼,他从未钓上过鱼。也许我们是相似的。
推荐人王春辰评胡佳艺:有着强烈直觉的青年艺术家
胡佳艺王春辰(美术史博士、美术评论家及策展人)
胡佳艺是新近突出的一位青年艺术家,有着强烈的直觉,对自我呈现很自然的状态,她的行为艺术和摄影都表现出无拘束的特征,只以中立的立场来呈现一种日常经验,这种经验更多的是社会现实的隐喻,她的独立性实则模糊了性属的强制性。
王春辰
2016年8月
胡佳艺《边界》成都 2015/4
胡佳艺《无题》重庆 2014/9
胡佳艺自述:我在做的就是我的生活,和生活给我的提示
艺术家胡佳艺
我生长在新疆,姥爷是葡萄种植研究的专业工作者,被称为吐鲁番葡萄之父。他话很少,对我影响却十分大。小时候理短发,性格也像个男孩子。除了每天疯玩后才回家,在家也会想办法做些有趣的事。姥爷有各种测量葡萄的仪器,我都会使用,将葡萄或葡萄汁放进去测量出各类数据,也会把葡萄塞进姥爷的影碟机里并关上,塞到衣柜里和樟脑丸放在一起,用针管给葡萄注水扰乱测量数据,在葡萄架下摘他培育的新品种吃掉再把其他品种的葡萄插回到葡萄枝叶里。姥爷发现以后,也不生气,他不怕我淘气,还欣赏我的想法,他知道我跟其他孩子不一样。
2015年2月春节期间,姥爷去世,唯一的遗嘱是把他的骨灰洒在他工作时的那片葡萄地里。于此同时,新疆持续发生暴力恐怖事件,于他那一辈的人是想不到的,姥爷曾给我说过 ,他手把手的教各民族人们如何种植葡萄,他们那时亲如一家。2015年2月18日除夕夜,我持枪在新疆吐鲁番葡萄沟水库——我的出生地守夜。
《除夕守夜》2015年2月18日 中国新疆吐鲁番葡萄沟水库 摄影:李秦
在新疆我常滑冰,滑雪。在《冰刀》这件作品中,我在两块重叠的钢化玻璃上滑冰。玻璃的光滑使冰刀几乎无法站立,我不断摔倒,筋疲力尽。拍摄时我们选取了两个角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我身处一个建筑工地,身边偶尔有挖掘机等重型机器开过。后来我选择了从上面俯视这个角度的视频,因为我在玻璃中看到了我自己的倒影。我发现我不是在和这个世界碰撞,而是我和我自己本身。
艺术创作对我来说是一种感觉上的需要,是非常自由的。我在做的就是我持续的思考,我的疑惑,我的生活,和生活给我的提示。
《冰刀》2014 中国重庆 视频截图 摄像:杨超 刘中华
姚珊珊评胡佳艺:不刻意于艺术,只自然于生活
姚珊珊(艺术博物馆与美术教育硕士,独立策展人)
我不可以是冰
我是冰的温度
温度不可控制
不可预知
但却可以信任
——胡佳艺
近日,胡佳艺的作品《冰刀》和《旅行箱》亮相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内燃:中国新一代女性艺术家”展,这是其作品在美国的首次展示,在当地引起热烈讨论。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 摄影:Paul Warchol
有人说如今的艺术家们要忘记自身艺术家的身份,去做“不是艺术的艺术”。对胡佳艺来说,自己并不是或者说并不只是一个艺术家,而自己所做的也不是刻意为之的艺术作品,哪怕是在其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被人们所关注之后,之中的自然之态仍旧未变,对在新疆长大的胡佳艺来说,作品行为并非什么伟大之事,那就像儿时在街吐鲁番街头跟着音乐起舞一样自然。
《旅行箱》现场行为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 2016 摄影:姚珊珊
在展览开幕当日,胡佳艺现场实施了她的行为艺术作品《旅行箱》,笔者有幸观看了全部过程。开幕仪式在布罗德美术馆的一层大厅举行,随后观众们进入二层展厅观看展览,《旅行箱》则在大部分观众已经走上楼梯的时候开始。当胡佳艺拎着黑色的旅行箱从一层上楼进入展厅时,现场的观众们都还没有意识到作品的开始,而是在看到一个“奇怪”的中国女孩在展厅中间打开旅行箱,并开始逐件掏出箱子里的私人用品时,才开始空出场地,围作一圈,安静的观看。
《旅行箱》行为现场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 2016
从衣物、洗漱用品到电脑、记事本、铅笔,再到画册、爷爷的照片、旅行中的机票等等,胡佳艺将旅行箱里的物品一一掏出并在地面上摆成一条直线。期间还自言自语般唠叨着——“我的爷爷是我的爱人”“我孙子也有关节炎”“我在楼上等你”等只言片语。随着直线的不断延长,观众们亦不断让出更大的空间。现场人数众多,却异常安静,仿佛在积蓄着某种能量。
《旅行箱》行为现场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 2016
当旅行箱被掏空,艺术家将之提到物品所摆放直线的末尾,后将身上的衣物、首饰等悉数脱放在旅行箱中直至全身赤裸。与此同时胡佳艺讲述着自己被问到“你从哪里来?”“你要去哪里?”问题的故事。最后,她收好旅行箱准备离开,并回答说:“我要去哪里我不知道!”后拖起旅行箱由楼梯离场。
《旅行箱》行为现场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 2016
《旅行箱》行为现场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 2016
《旅行箱》行为结束后的现场和观众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 2016
行为艺术作品现场的唯一性一直为人们所诸多讨论,所有的摄影、影像、文字等终会成为作品档案的一部分,或是作品曾经存在过的证明,但现场却无法被再次还原。即使在相似空间重复同样的行为,也会因创作者的状态、当时的创作环境和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此次在布罗德美术馆并非《旅行箱》的首次展示,但与在国内不同,艺术家在这里更经常的被问到“你从哪里来”的问题,使得作品的表达更加强烈。这也是行为艺术作品的现场魅力所在,亦是作品气场最强大之所及。
在此次行为全部结束许久之后,呆立在现场的观众才陆续发出惊呼,更不乏有人已是泪流满面。通过与部分观众的交流,可知他们有各自对作品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例如有人觉得胡佳艺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将去到哪里;有人认为这件作品就像每个人的人生——不断往自己的旅行箱中装进许多“需要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并不真正属于自己而终将被掏空,最终箱里所装的只是最简单的一身行囊,而自己却又赤裸全身,仍然一无所有;也有人说不同于欧洲,裸体的形式在美国并不常见,作为普通观众,他们对此常常是回避的,但胡佳艺的作品却让人十分感动,并表示希望她能够常到这里来做作品。
实际上就艺术家本身来说,作品本身的创作背景并不复杂,最初只是来自一次赶早班飞机的清晨,她拖着旅行箱走在空无一人的校园,箱子摩擦地面的声音让人感动,因而迅速形成了这件作品的想法。而作品却于在现场碰撞了不同的观众之后,激发出了诸多新的理解。而正如观众在的研讨会中提问胡佳艺本人关于这件作品的创作意图时她的回答一样,“我想说的我已经做出来了”,使得这件作品在观众们眼中更加神秘,亦更加被每一位观众所独有。这种多样的作品接受状态与胡佳艺的创作立场相关,对她来说,自己在做的并不是艺术创作,而只是一种自身的需要和欲望,是自然而然而又必须要做的事。所以她认为来自观众所有的反馈都是惊喜,这并非其艺术创作的目的,却因此得以获得更多的意外收获。
《冰刀》截图 2014 中国重庆 单通道视频 有声 彩色6分01秒 1920*1080 摄像:杨超 刘中华
此次展出的另一件作品《冰刀》为胡佳艺在2014年于重庆所作,此次在布罗德美术馆所展示的为当时的记录影像和部分实物。投影里可见一片泥泞的建筑工地中放置了两米见方的钢化玻璃,艺术家本人穿着冰刀鞋站在玻璃上滑行,但这并非易事,以至于她不断的摔倒,又不断的爬起,筋疲力尽。与此同时建筑工地中机械运作的声响环绕在展厅之中,使得反复又狼狈的过程显得更加漫长而无尽无止。艺术家原本选取了两个角度进行现场的拍摄,其中平视的角度可以看到将她包围的重型机器。但她最终选择了俯视角度的影像,“因为我在玻璃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我发现我是在和自己对抗”。与影像同时展出的还有等大的钢化玻璃,玻璃下的泥土来自于布罗德美术馆所在的兰辛市当地,玻璃上摆放的冰刀鞋来自原作品,而鞋上所沾着的泥土也来自作品在重庆实施时的那处工地,无意中形成一种隔空的对话。
《冰刀》展览现场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 2016 图:胡佳艺
作为艺术家本身来说,如此作品的成型并非为了某种目的,甚至亦不是自我发泄的工具。正如胡佳艺并不将自己看做女性艺术家一样,她认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所面临的问题都是相似的,此时有人会去唱一首歌,有人会去读一本书,胡佳艺则是去创作一件作品,而她所作的也只是自身在此时所需要的事。
但作为观众,当观看《冰刀》作品的视频和实物时,可以想象遍体鳞伤的艺术家和庞大机械的对抗,和不断拔地而起的高楼的对抗,和这个速食又冷漠的社会的对抗——以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同时也和顽固的自己的对抗;然而却很难想象这样不复杂却内含巨大能量的作品是来自于这个“柔弱”的中国姑娘。她像是一公升的水,可以被不同的容器塑造成不同的形状,无力反抗;她又像是一立方分米的冰,顽固又优雅。
“内燃:中国新一代女性艺术家”展览研讨会现场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 2016
“内燃:中国新一代女性艺术家”展览开幕前
艺术家胡佳艺与策展助理史蒂文·布里奇斯(Steven Bridges)
于展场讨论布展方案及行为作品实施方案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 2016 图:姚珊珊
《冰刀》布展现场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 2016 图:易玥
艺术家胡佳艺与展览现场观众交流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 2016 图:胡佳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