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东来


2019-09-26 11:33

2012年,在北京某著名医院的诊室里,一位医生把一摞空白假条递到一个年轻小伙儿手里:“这么多够了吧,省的你隔三差五的往这儿跑……”小伙儿拿到假条后开始向单位请假,持续半年。

半年后,领导找小伙儿谈话:“东来啊,你看你这身子骨也不太好,要不,给你调个轻松点儿的工作?”小伙儿没说话,慢条斯理的从兜儿里掏出辞职报告。正抽着烟的领导愣了半天,烟灰掉了一地。

小伙儿名叫郭东来,辞职的单位是中国国家京剧院。而辞职的原因,得从20多年前说起。

 

 

郭东来

 

01

1985年,郭东来出生在北京西直门附近的一个四合院里。四合院分两种,一种是“独门独院”,另一种是“大杂院”。郭东来家属于前者。母亲是会计师,父亲和祖辈都是“梨园弟子”。

 

 

父亲(右)京剧演出时的照片

 

和大部分孩子一样,郭东来自小和胡同里的小伙伴们拍洋画儿,玩弹球,走街串巷的闹腾。但他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不但要“疯玩儿”,更要“玩儿命”在院儿里练功。京剧世家出身的他,天生就被赋予了传家的使命感。可能是因为继承了家族的基因,在这方面,郭东来从没让人操过心。

 

 

儿时练功

 

光阴似箭,一转眼六个寒暑过去了,郭东来的基本功一天比一天练的精。眼瞅前途无量,家人很欣慰。但终究人算不如天算,练功时一个大意摔断了尺骨。受伤后,只能就此结束他的“粉墨之梦”。

或许是多年练功的惯性使然,痊愈后的郭东来依然无法停止他那颗“多动之心”。旺盛的精力让他的四肢没有一刻安宁,这让家人十分头疼。终于,在母亲的主张下,他被送入西城少年宫学习绘画收心养性。一年之后考入北京110中学美术班,就此开启了他与艺术的故事。

02

2004年,18岁的郭东来考上中国戏曲学院,进入舞台美术系学习舞台美术设计。本硕毕业后,他又考入中国国家京剧院。这样的工作单位,对于戏曲或舞台美术专业出身的学子,都称得上是殿堂级的平台。但郭东来却有另外的一番心思,终于在入职的第四年,他选择了离开。

 

 

舞台美术作品《赵氏孤儿》

 

“单位里的‘暮气’太严重了,我想出去看看,还有很多未知和美好的东西在等着我。”

辞职后的郭东来选择去意大利留学,在博洛尼亚美术学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Bologna)学习视觉艺术系绘画专业。刚开始,他不仅需要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活环境;拗口的意大利语也让人崩溃;本来要报考的古典画老师偏偏在他去的那一年退休了。总之,留学之初并不顺利。

 

 

意大利留学时毕业答辩

 

03

一天吃午饭时,碗里滋出的油渣溅到铺在桌面的报纸上,白色的报纸瞬间变透明,背面的意大利文清晰可见,但看起来又与正面的字隔着一段距离。这一“视觉错觉”现象,引起了郭东来的浓厚兴趣。他开始尝试以报纸为主要媒介进行艺术创作,一下子开了窍,也从此开了挂。

 

 

“谎言”系列《坚强的瞬间》

报纸、餐盘、餐叉、餐刀、亚麻布

40×30×5cm 2014

 

“透明报纸”的经历后,让郭东来越发意识到:世间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多面性,无论站在哪一面看都是单一的。真实与虚假也不例外。没有绝对的真实,也不存在绝对的虚假,存在的只有现实。因此,他为这个系列的作品起名为“谎言”。

 

 

“谎言”系列《凡是能说的,都能够说清楚;

凡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报纸、被子、枕头 260×140×15cm 2015

 

这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用品,也是艺术?1967年时,意大利艺术评论家 Germano Celant 就提出过“贫穷艺术”的概念,指艺术家捡拾废旧品和日常材料,用最廉朴素的物品——树枝、金属、玻璃、织布、石头等进行艺术创作,摆脱和冲破传统的“高雅”艺术的束缚,并重新界定艺术的语言和观念。

郭东来受到”贫穷艺术“的启发,但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表现手法。在接下来创作的“木非木”系列作品中,他延续了“视觉错觉”的修辞手法,并扩大了媒介使用范围,同时开始尝试在艺术创作中建构空间。

 

 

“木非木”系列《仅此而已》

 

2016年,郭东来学成归国不久后,又动身前往“世界中心”冈仁波齐”。但他不仅是为了朝圣,也是为了是记录一块石头的“物化数据”。

同以往一样,作品主体(鹅卵石)是他在工作室附近不经意间拾到的。他将这块石头铸造在透明的树脂中,一路带到冈仁波齐,又带回北京。在此期间,记录下它每日的所处的气温、气压、海拔、经纬度等数据;并在日出、正午、日落时为其拍摄影像资料。

 

 

《又西一万里》

 

“我把这块石头带到很远很高的地方,让人觉得路途艰险、状态多变。其实这是一个障眼法,如果剔除这些数据和影像,石头还是石头,它始终都没有任何改变。”他再一次探讨真实与虚假关系的同时,逐渐明确了对物与空间关系的表达欲望。

在郭东来所理解的“世界”中,每一个物体都有专属于自己的领域,每一个自我领域中又存在着另一个完整世界。在近期的“界”系列作品中,他用线条将二维平面切割成多维空间,为物体划分出自我领域,继续用“视觉错觉”的修辞手法来探讨物与空间、世界的关系。

 

 

“界”系列《讲个笑话,你别哭》

综合材料 280×130×21cm 2016

 

04

如今,郭东来虽然再次走出学校,算是初出茅庐。但而立之年就已经在许多艺术大奖中有所建树,又相继在巴黎、香港、上海等地举办过展览,外人看他一路向好,总觉得他是个幸运儿。

 

 

郭东来在胡同住了18年,曾经的家早已被拆除。如今他将工作室安置在北京近郊,整日宅在屋里:“……无论是从时间或空间哪个角度来讲,我认识的那个北京早已灰飞烟灭了。曾经的一切都被清除了,人与这座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也全变了。”这让他深刻的感受到,时空的变迁使“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如此微妙多变。

 

 

自小浸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他唱得了京剧,画得了脸谱,还写了一手好书法,因而在艺术创作中总是透露出些许东方意蕴。七年对舞台美术的研究,让他更加善于表现空间关系。

这一切都构成了他今天的创作面貌,看似水到渠成,其实都建立在扎实的坚持和对经历的反思上。李宗盛在回忆自己20几岁出道至今写了300多首歌时说过:“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郭东来说自己现在越来越体会到这句话的意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