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溪:人生除了稳定安逸的生活,总还要追求些什么
2019-09-26 11:00
个人出版物:
2014年画册《布面上的白日梦》
2012年画册《英雄传》
2009年画册《翻天覆地》
个展:
2016 【浪漫时代】——台北威廉画廊
2016 【杜溪的剧场】——北京四九画廊
2015 【空望理想国】——昆明苔画廊
2015 【前进的轨迹】——台北威廉画廊
2012 【英雄传】——台北威廉画廊
2010 【势如破竹】——台北威廉画廊
2009 【翻天覆地】——台北威廉画廊
联展:
2016年
【童年与远方】——北京时代美术馆
【艺无界 青年当代艺术推广计划2016展】——北京工体四号院1949
2015年
【云中滇歌】——北京时代美术馆
【各画各的】——昆明M60秘境美术馆
【五三青年艺术节】——昆明智库美术馆
【云南艺术学院邀请展】——昆明市博物馆
2014 年
【意马】—— 北京PYO GALLERY
2012年
【现代之路】油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昆明双年展2012——云南省博物馆
【携手2012】云南油画学会会员展——云南伍集成美术馆
2009年
【寓意非/现实】——上海当代艺术馆
【视觉突击.动漫特工】——台北当代艺术馆
【生化.虚实之间】——北京今日美术馆
墙报专访杜溪:人生除了稳定安逸的生活,总还要追求些什么
艺术家杜溪
请谈谈你的艺术历程;
从年幼时接触艺术,到后来在艺术院校进行专业的学习,包括曾经一年在美国的进修经历,发展到现在的独立创作,以及将来的规划或打算。
我家中几代都是从事艺术相关工作,从小喜欢画赛车画机器人,高中大学从地方上美术专业附中到大学都一直在苦练技法基础中度过,似乎做艺术家是将来必然的人生,不会有其它选择。二十多岁在老家昆明创库的当地艺术圈这个小江湖画画,机缘巧合下到了美国学习发展,那段时间混于迹当时一批旅美画家圈里,成为经常参加他们活动的一个小孩儿。人生苦短一晃而过,很多画家在美国几十年过去,作品的实践和思想的更迭上也没有什么改变,蹉跎中耗尽青春年华到头还是回到当初的原点。我觉得还是很难融入这个熟悉而陌生的国家,我痛苦的结束了短暂的美国梦回到故乡昆明安静的画画。07年在昆明遇到了后来一直都有合作的台湾地区的画廊。状态进入到一个很美满的时期。但是人生除了稳定安逸的生活总还要追求些什么,积累了6年后,我带着自己的小小梦想重新出发,成为一漂泊于北京和老家昆明两地江湖间的北漂候鸟。
何时开始进行雕塑创作?接触到这一艺术形式的契机是什么?将来是否会尝试更多的创作方式?
之前我是油画系毕业,也一直醉心于几尺画布间的色彩搭配、造型构图、叙事主题,并且非常成迷于自己那一点深入、精密的小技巧。来北京后我发现画什么样的画不是目标,而是成为哪种类型的艺术家才是应该定位的,要把自己风格的美学用不同的方式来阐述,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平面造型立体化,于是就有了雕塑作品。现在正忙于多创造几件可能的立体雕塑作品,后面还准备陆续推出纸本绘画、影像短片、装置等形式的系列作品。
杜溪《帝都谍影》100×130cm 布面油画 2013
目前的创作中是否面临到一些困惑?你将如何解决它们?
目前的困惑主要来自于成长的烦恼,原来做作品时只考虑效果是否精美,画面是否炫酷。但随着年龄增大,思想中考虑的人生问题也越来越多,再画新作品时考虑的画面主题意境等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我的行动只是相信内心召唤,尽量努力去按照自己内心感受到的真实想法去做到恰到好处。
选择从云南到北京的原因是什么?两地不同的频率、气候、生存状况大有不同,你的感受如何?
北京是中国当代艺术发生的地方,很多情況得到的都是第一手消息;在云南的話,很多事情是听別人說的,都是从北京带回、口传于耳的形式,所以容易有很多幻想。我现在是双城生活,每年春天在北京的画室,夏天回故乡昆明避暑,秋天又返回北京工作,冬天又在昆明工作室。北京是文化中心,在最好的季节可以看到和参与最棒的文化活动,在创作和艺术感受上会带给我很多新颖的想法,在这里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昆明是中国南方一个气候最好最美丽的大城市,在那里有我最熟悉的当地艺术圈,也有最让我安心创作的慢节奏和安逸的环境,让我舒舒服服的可以把在北京构想好的思路的前半截工作付诸实施,这样的节奏切换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更可以让内心愉悦,这一点是我离不开它的原因。
杜溪《林海争锋》50×160cm 布面油画 2014
一般完成一件绘画作品需要多长时间?创作的过程是怎样的(比如灵感来源、画面布局、用色等的把握)?雕塑作品又是怎样的?
每一件作品的制作过程都很漫长,大尺寸作品通常需要一两个月每天士多小时的时间工作。我觉得很多东西的变量是可以增长的,比如财富或情感,但是唯有时间不同,把最宝贵的它们大量花在某件东西上,是把有限的生命中的一段系在了上面。漫长的过程如同炼金施咒一般在浇铸灵魂进去,这才是精雕细琢的意义。最近分了不少画画时间去雕塑,对我来说是衍生一个新领域,我始终在想怎么让它和我的绘画相关联起来,不单是内容造型上,而是制作工艺上,要秉承绘画同样感受的精美认真的做工,因为每一件雕塑都是我亲手手工上色,所以用了很多原来绘画上的小技巧来涂装,结果发现涂装雕塑上用到的一些新办法和心得在画画时又能用上相互进步完善。
目前这一题材的创作经持续了大约三、四年左右的时间,接下来将如何推进?或者,是否有进行另一系列创作的打算?
虽然每个题材的作品我还是画了一些,但是总体上我大约每几年都会沉迷于某一当时喜欢的内容,并围绕主题展开多幅创作,之前是老建筑系列和戏曲演义两个系列,我把他们看做十年间完成的两个大作品。目前的这批阶段性作品是工业维新、战争与和平题材,也是一个完整的大作品,估计会维持一段时间。以后也会有下一阶段性创作主题,也许是残酷青春,也许是都市情感,还不太确定,会随着年龄和关注点而改变吧。
杜溪《海底漫游》110×140cm 布面油画 2015
杜溪《共和国水兵》45×15cm 树脂手工上色
你所塑造的小男孩,观者或多或少都会在它的经历中发现自己的影子,无论喜悦或悲伤,都是美好的遐想体验。于你个人而言,是否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当理想与现实生活发生矛盾时,你的心态如何?采取的解决方式又是怎样的?
年少时憧憬的是未来,喜欢科幻的奇思妙想的东西,长大后,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对现实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刻,少了些幻想,多了些怀旧。我想我不会是逃避这个问题的那种艺术家,我会选择自我内心,并鼓起勇气去面对它,面对现实、面对成长、面对怀旧、面对回忆点点滴滴。我想紧紧把握住自己还敏感时对自己的这种认知,并努力去把成长所带来的这种感动转化为作品。
推荐人和丽斌评杜溪:空望理想国
和丽斌(艺术家、策展人)
空望,是一种遥望的、寄托了无限美好想象的状态,空望的图景则取决于艺术家的生活经历及他对世界的理解。1980年杜溪出生于一个部队大院的书香家庭,2003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油画二工作室,2004~2008年在昆明创库设立工作室,2005年旅居美国,在美国生活的一年里他未能找到精神上的归属感和安宁感,同年年底,杜溪回到中国,开始了融汇卡通动漫文化、中国传统戏曲舞台布景和演义故事相结合的绘画实践。
杜溪《赤色苍穹》100×300cm 布面油画 2013
“卡通”一词是英文Cartoon一词发音的中文音译,主要指伴随19世纪末电影、20世纪30年代电视的出现而繁荣起来的动漫文化,在国际上又以美国和日本为主要代表,美国的动漫追求动物拟人化和夸张的人物造型,日本的动漫文化与江户时代(1603~1867年间)兴起的浮世绘一脉相承,追求唯美的人物造型和童话式的故事情节。可以说中国1980年代之后在城市出生的人都是伴随着动漫文化一起成长的,1980年代电视大量进入中国家庭成为每个家庭的必需品,同时中国和日本的外交关系也进入了邦交正常化之后最好的时期,大量日本动画片的和动画书籍进入中国。相比较于美国动画片,日本动画片中的价值观更能唤起中国人的理解和共鸣,相似的东方文化的传统,更容易形成互相影响和互相借鉴的文化现象,如中国早期的动画大师万籁鸣、张光宇对日本60年代动画家的影响,日本80年代的动画片也影响了一大批中国艺术家,杜溪就成长于这样的背景下。
杜溪《前进的装甲团》160×160cm 布面油画 2013
1980年,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第三年,文化上对西方世界全面开放,对西方现代主义以来的文化观念的引进与学习,不同艺术观念、艺术追求的艺术群体不断涌现,至1985年前后形成了声势浩大的85美术新潮运动,那时动漫文化还没有在美术界显露端倪,它只是在电视中作为儿童节目播放,不过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未来更年轻的一批艺术家。
2003年,23岁的杜溪刚踏出美术学院的大门,面对他的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中国的“卡通一代”、“新卡通”成为当时艺术界的热门现象,日本的宫崎峻、奈良美智、村上隆等艺术家伴随日本动漫文化的风靡世界而成为广受世界赞誉的艺术大师。面对纷乱喧嚣的社会现实,杜溪不想象上一代中国艺术家那样去表达沉重的社会主题,他象许多年轻艺术家一样更喜欢卡通式的虚拟世界,喜欢在艺术中以戏拟的手法去重造一个世界,以停留在童年时期那种自由幻想的状态中。《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西厢记》,这些中国的古典名著故事在杜溪的画中以戏说的方式被重新演绎,那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都有着一幅儿童的面孔,他们的聚义、结拜、比武、交战在一个戏拟的舞台上展开,成了可供成年人把握窥望的戏剧化的舞台。这种古今大挪移的绘画手法从2006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13年。
杜溪《林海争锋》50×160cm 布面油画 2014
杜溪《夜巡》78×108cm 布面油画 2015
2013年,杜溪已过而立之年。他想在自己的绘画艺术中有更深的推进和突破,他希望在作品中融入自己更多的人生思考。他开始把绘画的视角集中到充满叙事性的理想国的描述上来,这批绘画、雕塑作品,手法上受中国传统壁画、民间水陆画、传统戏曲人物造型的影响,同时依然延续了卡通动漫的一些造型手法,人物服饰、故事背景则有很深的民国时代的影子,让观者产生时空轮回、回到过去的似曾相识的恍惚感。杜溪在他的一段自述中写道:“在那个关键节点上的各路才俊,用足够的智慧,找到了一个兼顾传统文化东方精神和强国之梦的出路。那里西方工业文明和东方精神很好结合,这个乌托邦是怎样一个强国崛起的风貌呢?或许它也存在它那个平行宇宙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如果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通过镜子一样的画布面对他们,又或许能对我们现实当下这个世界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灵光一现?”杜溪正是在这样的愿望之下创作了一幅幅理想国的图景,这是一个继承了古老东方智慧和西方现代科技文明的完美国度。在这些作品中,农民、知识分子、绅士、淑女、士兵、军官和谐共处于同一个世界中:春分时节郊外踏青的青年男女、坐着热气球跨越群山检视火箭发射的军官与士兵、在大海上巡视的海军部队、翱翔于万里群山之上的空军(《赤色苍穹》)、神色庄重检阅海陆空三军的元帅(《红毯阅兵》)、浩荡出航的威武舰队、目送战舰出航的百姓、在惊涛骇浪间飞翔的机群、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的坦克部队(《前进装甲团》)、奔驰在草原上的帅气的新兵(《草原骑兵》)、红墙下豪车里无聊等待的少女(《闺蜜》)、周末带着女儿去郊外玩耍的年轻父亲、坐在黄包车上凝神静思的女子、驾着摩托车飞奔向大自然的少年们……艺术家把遥想的视角放到了他想象中的民国时代,那是一个百废待兴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那是一个全世界都在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时代,那是一个寄托了一个国家强国之梦的时代,那是一个旧的价值观正在瓦解、新的价值观正在建立的时代,那是一个试图融合东方古老智慧和西方现代文明的时代,那是一个只能远眺的、存在于艺术家理想中的时代,也许正因为如此,杜溪不是以现实主义或超级写实主义的手法来描绘这个国度,而是以戏拟的、唯美的手法来呈现它,它是遥远的、优雅的,正如艺术家所言:“在和我们现实宇宙外另一个空间,存在一个如同18世纪英国诗人科立芝诗篇中,赞美东方仙境国度“仙那度”那样,在平行宇宙中另一个美好的东方文明古国。”惟其如此,它更像一个我们在儿童时期就在梦想和描述的童话世界,不同之处是许多人在成年之后就把这个世界渐渐遗忘、遗失了,而艺术家则通过艺术的方式再度把这个世界唤醒和呈现出来。
杜溪《木马上的童子军》100×160cm 布面油画 2016
杜溪《帝国海魂》45×15cm 树脂手工上色 版数8 2016
空望理想国,让我们跟随艺术家的视角,去向那个与我们并行于另一个时空中的,典雅、完美的国度,一起去做一个永远不会醒来的白日梦
和丽斌
2015.6.30 昆明
杜溪自述:我的行动只是相信内心召唤
艺术家杜溪
第一段 关于过去
在我的世界里,回想最快乐的时光就是童年时无忧无虑憧憬未来的时期,那时的单纯源自于暂时不用面对成长的诸多烦恼以及人生的种种困境,会有很多成人世界里不可思议的希望。所以我最近几年的这个系列作品的主题也是围绕着小男孩梦想和冒险而展开的遐想。男孩们驾着坦克,开着飞机,乘着战舰意气风发得对未知世界迈出探索与征服的步伐,我想人生也是这样一个过程,简单、执着、无畏的向未来挺进,去经历那些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悲伤,经历正确的选择而得到好的机遇也会经历错误的决定而带来懊悔的悲伤,慢慢去了解自己的人生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个时代。希望我的这批作品能带领自己和观众一起神游到人生一梦开始的地方,和作品中那些映射了自己一样的单纯小男孩重新挑战自己的人生之旅,开始一场童年和远方的旅程。
杜溪 绘画雕塑展览现场
杜溪《走单骑》41×51cm 布面油画 2016
第二段 关于当下
在每一件作品的漫长制作过程中,常常思想是在神游中,思考的内容很多和当下在做的事情有关,很多东西的变量是可以增长的,比如财富或情感,但是唯有时间不同,把最宝贵的它们大量花在某件东西上,是把有限的生命中的一段系在了上面。漫长的过程如同炼金施咒一般在浇铸灵魂进去,这才是精雕细琢的意义。最近分了不少画画时间去雕塑,算一算也花了十年来修习绘画的能力,又用了十年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表达,再十年去衍生一个新领域。据说要掌握新能力需要一万小时锤炼,我觉得三万小时比较稳妥,雕塑纪元第二年,先努力做好眼前手头这件事情吧。
杜溪《红墙丽影》41×51cm 布面油画 2014
杜溪《木马上的童子军》100×160cm 布面油画 2016
第三段 关于今后
迷茫时代里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说过:“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我相信一万小时定律,我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我一直以来很喜欢这段话,但这些年辗转生活工作于北京和昆明两地,更能体会到两个次元的不同频率,对于大城市快节奏无尽奋斗式三维人生,和小城安逸温暖舒适自在的二维生活,到底怎样渡过这段生命对于个体来说更有意义,是让我一直犹疑反复的问题。《三体》说个人在宇宙中的渺小是无法改变宏观规律的,应该过好短暂生命的过程。第二次看完《红楼梦》后,出世与入世就如同迷梦一般云烟幻境。哦,原来是结果和过程在两相博弈。有的人选择过好这一生,有的人在追求永生。对于我来说做不出判断,我的行动只是相信内心召唤,尽量努力去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