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钊瀛:"导演癖"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2019-09-25 17:39

前言

张钊瀛出生于广州,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和布鲁塞尔艺术学院。他的毕业创作《泰坦之宴》一年中仅在北京就展出了四次,但处在不同的场域中看,常看常新,就像同一个剧本,每次都演绎出了不同版本。

每次见到张钊瀛,他总是笑眯眯的,白白嫩嫩,说话很可爱,一看外形你会把他归为“萌系”或“犬男”之列。但是他的作品又全然不是,大量的作品背后都是以个人经验所获取到的新闻及社会现象为出发点,以一种戏剧性、场域性的手段带你进入另外一个时空。

正如推荐人何桂彦说:“张钊瀛是近年比较活跃的年轻艺术家,在绘画、装置、观念艺术等领域做了许多积极的尝试。他的绘画十分注重对图像的挪用。”而“他的装置作品重视场景,但这个场景多少有些类似于极少主义所推崇的“场域”。这个场域是艺术家设下的“陷阱”,会弥散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让观众的审美期待彻底地落空。”

张钊瀛始终保持一种自身的工作逻辑,是一种“导演”式的工作方式,这种行为更为内在和宏观,并且他很享受这种工作状态,就像他说"导演癖"是已经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墙报专访张钊瀛:导演式的工作方式,更为内在和宏观

导读:每次见到张钊瀛,他总是笑眯眯的,白白嫩嫩,说话很可爱,一看外形你会把他归为“萌系”或“犬男”之列。但是他的作品又全然不是,大量的作品背后都是以个人经验所获取到的新闻及社会现象为出发点,以一种戏剧性、场域性的手段带你进入另外一个时空。张钊瀛始终保持一种自身的工作逻辑,是一种“导演”式的工作方式,这种行为更为内在和宏观,并且他很享受这种工作状态。。。

 

 

张钊瀛

 

你出生在广州,当时为什么选择川美而不是离家更近的广美?

一方面是因为我当时中学就在广美附中读的书,我们是四年制的教学,所以可以看到很多广美的大学生,研究生们上课,而且自己家离广美就很近,想找一些新的文化土壤,猎奇心理。

另一方面是当时自己喜欢去看书,我以前基本每天都去逛美院对面的小巷子里书店,书在什么位置我都很清楚了,当时有一本叫《中国西南的力量》吸引了我,川美的这种艺术脉络很清晰,也吸引着我,所以决定去“冒险”一下。

 

 

张钊瀛-《泰坦之宴》局部3-200x120cmx3张-综合装置-2013

 

听说你学了九年的表演,是什么原因让你放弃表演转为美术的呢?

其实绘画和表演都是“童子功”。我从小有“小儿多动症”,母亲想要我静下来学学绘画书法,四岁就带我去“十乡园”(岭南画派创始地)。我爱讲故事,父亲希望我学口才,将来当律师。我的老师看到我比较坐不住,就让我学表演。所以就“动静”一起学了。我其实没有放弃表演,只是没有机会再演出了。

 

 

张钊瀛-《宣言?宣言!NO.2》

 

戏剧性是你几个系列的共通点,作品都具有极强的剧场感,这种戏剧性是你所迷恋的吗?

可能是我比较喜欢的工作方式,一种“导演癖”,我想利用作品的“现场恢复”以及剧场性指示,使观者进入一种由我(作为导演一样的工作逻辑)预设的现场“陷阱”当中。从而引发观者的后感。

 

 

《黑暗剧场——哥特改编史》200×180cm,2014-2015

 

可能说到张钊瀛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的《泰坦之宴》,听说是你的毕业创作,当时是如何想到将场与作品形成关系的方式呈现?

其实我要感谢川美油画系一直给我的帮助,油画系是一个包容的团队,一直协助我完成了这个作品,当然《泰坦之宴》从毕业到现在已经有3个版本了,我一直对场域中的“域”很感兴趣,这和心理学家荣格提到的“集体无意识”有所联系。我认为“剧场”对于表达集体无意识的原始形态尤为重要,心理动机不仅是个体发生史为基础,更重要的是以人类的种系发生史为宏大而坚实的基础。而“剧场”的现场性正是在努力回溯于无意识的原始意象,这恰恰为现代人的畸形化和片面化发展提供了最好的补充。

 

 

张钊瀛-《生产》1布面油画,200CM乘180CM,2014

 

作品是由不同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其中的逻辑和思考是怎样的?

其实在戏剧中,人的观看方式会导致我们观看经验的变化。比如说“绘画”在戏剧中,它的“赏阅性”已经被退后,而“功能性”被提前,它是一块“背景板”的作用,烘托环境渲染情绪,而“雕塑,装置”同样它具备的功能性成为“道具”,而这种作品的配置被形成了一种制定“情绪”形成的“域”。

 

 

张钊瀛-《彼岸故事NO.8》-80x100cm-布面油画-2014

 

看你的作品发现,你对绘画风格信手拈来,而且表现的不错。雕塑、装置也是如此。你对材料的掌握能力很好。除了戏剧感之外,你还喜欢用系列的创作方式将这种观感加强,并进行自我设问。

因为我始终保持一种自身的工作逻辑,是一种“导演”式的工作方式,这种行为更为内在和宏观。我在用不同材料和方式,是因为我在“表演”不同的剧场,选角和舞台必须是符合每场戏的需要。而我也努力保持一种“惊喜”认知,而不是“惯性”喜爱。

 

 

《黑暗剧场三部曲》全图

 

《黑暗剧场-订制青春》和《黑暗剧场—作为导演的行动准则》是油画与装置结合,一件作品在灵感产生之前都有一定的基础铺垫,能说一下创作初衷吗?

是的,我需要先制定“演出”的脚本,而这种灵感更多来源于自身的熟知,这种熟知可以是具象的或者是感觉(疼痛,喜悦,悲伤,惊喜。。。)例如在“订制青春”中,讲述的是我们年代父母打拼而当时我们的生活被窒息感填满,所以我用气球填满童年所发生的事情,所有感知都被“窒息化”了,而“作为导演的行动准则”则是利用绘画作为媒介,我通过其他导演的剧本和电影里选角和搭建背景舞台,让观众感觉每场剧都似是而非,因为都是被我解构过的剧情,让我感觉每天像拍电影一样,产生“快感”

 

 

《彩色剧场—室内的狂欢节》180×120cm,2014-2015

 

在你的成长经历中,有没有对你影响特别大的艺术家或前辈?

Matthew Barney和Marina Abramovic,他们分别从"社会学"与"肉身经验"去贴近内设场域,并极致的表达出来,同时无法用现成艺术审美去划分他们所在的领域,似绘画,似行为,似装置,这已经不重要了,迷恋我的是他们的工作内部逻辑。

 

 

张钊瀛-《订制青春NO.13》-60x80cm-布面油画-2014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的?

我觉得在我上附中时就开始,那时候我就开始大量实验和反省。

 

 

《引爆,一天一新闻》

 

《引爆,一天一新闻》以日记的方式记录时间,是件很有意思的作品,能否解读一下这件作品的创作动机?

当时本科毕业后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学院学习,当时教授给我们布置工作,我便开始看当地新闻,因为语言不是特别熟练,我就坚持看每日头条。我们中国人阅读插图的习惯是黑白的,我觉得我在异地看当地的新闻,其实也是陌生化的。我当时就将他们彩色的新闻头条改为中国人的阅读习惯,用黑白去记录每天发生的事件,没想到一个月下来这种发生在我们周边的信息如爆炸般呈现,而对于我们却没有感知或感觉,这种冷漠的“陌生化”让我觉得我们仿佛只是观众,但我们其实也是事件的参与者。

 

 

张钊瀛-《泰坦之宴NO.4》-200x120cm-布面油画-2013

 

你现在的创作状态是什么样的?

也是每天像导演一样,工作时间比较长,没有固定休息,我其实很享受这个过程

 

 

张钊瀛-《订制青春NO.1》-60x80cm-布面油画-2014

 

目前有没有最新的展览计划和创作动态?

现在在准备8月到年底的群展,明年的个展,年中都在准备作品和梳理以往的作品为主。

 

推荐人何桂彦谈张钊瀛:"现场恢复"式的“陷阱”,挖掘观者内心最不同的感受

导读:张钊瀛,1988生于广东省广州市,2013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2015毕业于布鲁塞尔艺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重庆、北京、广州。推荐人何桂彦说:“张钊瀛是近年比较活跃的年轻艺术家,在绘画、装置、观念艺术等领域做了许多积极的尝试。他的绘画十分注重对图像的挪用。”而他的装置作品重视场景,但这个场景多少有些类似于极少主义所推崇的“场域”。这个场域是艺术家设下的“陷阱”,会弥散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让观众的审美期待彻底地落空。

 

 

何桂彦

 

张钊瀛是近年比较活跃的年轻艺术家,在绘画、装置、观念艺术等领域做了许多积极的尝试。他的绘画十分注重对图像的挪用。但是,在创作时,图像会被精心的“篡改”,使其与原图像脱离上下文关系,与此同时,艺术家会为作品重新设置一个场景。这些场景可以有情节,也可以没有情节;有时无序,有时又缺乏应有的逻辑。这种断裂的、甚至有些荒诞的叙事是艺术家比较偏爱的。

 

 

张钊瀛-《泰坦之宴》局部2-200x120cmx3张-综合装置-2013

 

 

张钊瀛-《泰坦之宴NO.3》-200x120cm-布面油画-2013

 

 

张钊瀛-《宣言?宣言!NO.1》

 

他的装置作品同样重视场景,但这个场景多少有些类似于极少主义所推崇的“场域”。“场域”的形成,一个基本的目的,是希望吸引观众,甚至让观众的观看也成为作品意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这个“场域”还隐含着另一个目的。表面看,艺术家为自己的作品,以及为想象中的观众设计了一个观看的场域。但是,一旦观众进入这个场域,就会发现,这个场域是艺术家设下的“陷阱”。对于观看者来说,它们即熟悉,又陌生;既希望融入其中,又会感到格格不入。于是,场域会弥散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让观众的审美期待彻底地落空。

——何桂彦

 

 

《黑暗剧场——哥特改编史》200×180cm,2014-2015

 

 

《黑暗剧场——哥特改编史》200×180cm,2014-2015

 

 

《彩色剧场—奇珍博物馆》200×100cm,2014-2015

 

 

《彩色剧场—奇珍博物馆》200×100cm,2014-2015

 

 

《彩色剧场—奇珍博物馆》200×100cm,2014-2015

 

 

张钊瀛-《订制青春NO.15》-60x80cm-布面油画-2014

 

 

张钊瀛自述:导演是我

导读: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 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遗忘了。 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的记住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于是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 在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我的寂寞。利用伪造剧照的方式,伪造了一幕幕青春电影,导演是我,对白与图示也许能激发我们的集体无意识 。

 

 

张钊瀛

 

作品一:

 

 

作品名称:《泰坦之宴》 类型:布面油画与装置 尺寸:200×300cm 材料:油彩综合材料

 

作品简介:

作品通过制造一场为抓到巨人而设的宴,人们在晚宴中的各种残忍的举动以及人性的扭曲畸形,从而投射出现实社会的“人吃人”的心理现象,巨人瘫坐着,无论肢体、神情,都是无比疲惫,仿佛再也无力撑起那庞然的躯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巨人,都想成为这样一个巨人,这个巨人可能要付出代价,可能是遍体鳞伤,已经累到需要一个指引者来沟通。需要生命的一个轮回。

每个人都是凡人,普通人获得成功便成为英雄,而英雄倒下便回归凡人。若能再一次走到辉煌就便又成巨人,巨人就是凡人,他无法承受世界给他的压力,他的创世纪狂想使他不朽,但巨人太累了。今天,甚至整个社会都面临这个问题。

主题阐述:

巨人就是凡人,他无法承受世界给他的压力,他的创世纪狂想使他不朽,但巨人太累了

创作背景:

我在应用艺术作品方式时常使用的是场与作品形成关系的方式,使观众迅速进入一个陌生的非常规的环境中,这种对场域的自我设定能让观众被内设为一种对我作品的最原始反应,而这种反应有利于作品传达的深刻性或对我作品的持久后发的思考。

利用对架上作品的“现场恢复”使观者进入一种由我安排预设的现场“陷阱”当中。

而此次更为集体无意识,看作是人的一种催眠状态。使观众受到作品与现场气氛感染而挖掘其和平时本心性格完全不同的感受,同时又助长了这种气氛。个人在这种气氛感染下引发的思考,使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被挖掘出来 。

作品二:

 

 

作品名称:《引爆,一天一新闻》 类型:布面油画 尺寸:200×300cm 材料:布面油彩

 

作品简介:

随着社会大生产与关于社会成员与国家,国际的关系越发微妙甚至暧昧,这种后感与集体无意识的追溯,也许值得我们深思,我利用一日一张画这样的日记形式去呈现一种近乎爆炸性的信息量作品,给予人不知不觉的展现了一个月国际上或在我们身边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主题阐述:

一个月也许时间并不长,但我把国际上的新闻组织起来,以日记的方式记录时间,爆炸性的信息量也许值得我们思考时间与事件间的暧昧关系。

创作背景:

《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一文中提出。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的两个层面。前者只到达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无意识;后者则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带对于集体无意识与艺术有着微妙的某种我认为是“暧昧”的关系,这里不得不提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在《论有普遍性,故称“集体无意识”》,而在这种当中,对于艺术作品的深层挖掘和使人们看到或听到人类原始意识的原始意象或遥远回声,并形成顿悟,产生美感。

作品三:

 

 

作品名称:《发光剧场》 类型:布面油画 尺寸:160×160cm 材料:布面油彩

 

作品简介:

歌剧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这种艺术形式是歌剧艺术产生的根源。戏剧

中我以一种悲剧色彩去阐述快乐,一种近乎要消失和没落的场景中,也许正是某社会在发生动荡和不安,戏剧也就成为一种纪念方式。

创作背景:

“现场的再现”对于表达集体无意识的原始形态尤为重要,心理动机不仅是个体发生史为基础,更重要的是以人类的种系发生史为宏大而坚实的基础。现场艺术正是在努力回溯于无意识的原始意象,这恰恰为现代人的畸形化和片面化发展提供了最好的补偿。

作品四:

 

 

 

 

作品名称:《订制青春》 类型:布面油画 尺寸:60×80cm×36 材料:布面油画

 

作品简介:

我们的青春总是伤痕累累,快乐似乎离我们很远, 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 。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很好的记录者,但我比任何人都喜欢回首自己来时的路,我不但的回首,伫足,然手时光仍下我轰轰烈烈的向前奔去。 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到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 如果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令其疯狂.可我疯狂了这么久为何上帝还不把我毁掉. .那些刻在椅子背后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上的花朵,开出没有风的,寂寞的森林 .在这个忧伤而明媚的三月,我从我单薄的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紫堇,穿过木棉,穿过时隐时现的悲喜和无常。

创作背景:

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 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遗忘了。 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的记住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于是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 在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我的寂寞。利用伪造剧照的方式,伪造了一幕幕青春电影,导演是我,对白与图示也许能激发我们的集体无意识 。

作品五:

 

 

作品名称:《荡起?双桨!》 类型:布面油画 尺寸:尺寸可变 材料:布面油画,树脂

 

作品简介: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否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有一副有力的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小船儿能否为我们推开生活的波浪?我在需找那美丽的白塔,绿树,红墙,童年的憧憬与现实的影射让我催生出创作《荡起!双桨?》系列

创作背景:

童年教育与现实生活到底能否让这理想主义实现它的价值呢?这值得我们思考,我利用旧时教科书的插图进行窜改,让现实元素,消费元素,社会生产元素加入其中,同时重新找回我学生时期学校留下的老木桌木椅,我的试卷课本,书包,重组一个课堂,重新让我们对理想世界与现实生产活动中的不和谐性产生思考,形成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