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强:艺术家只是普通人,他的身份并不特殊


2019-09-25 17:18

前言

刘国强,2011年毕业中国美术学院,现居杭州,学习新媒体的他正以新的感知、观念体悟艺术的真正灵动性。

新媒体艺术正被全新的艺术血液推动着,作为新媒体艺术的一份子,刘国强一直在寻找着不同的兴趣点、敏感度。他的作品是在对时间、运动、物理等因素的不同阐释。同时,他也在油画、装置方面有所造就,作品的最后形成是由感知上升到理性的完美蜕变。

推荐人张培力说:“刘国强的创作所涉及的媒介是丰富的,而作品在视觉上又是简洁、平静甚至是自我克制的。”

上半年的刘国强已在杭州、上海、北京参加了4个展览,下半年,他正打算做一批新的录像、装置,对于未来,做好了准备,即使遇到问题,他也会像普通人那样解决,因为艺术家的身份并不特殊。

 

墙报专访刘国强:作品的取向可以反映真实艺术家的心态,但不能暴露人的心理。

导读:新媒体虽然是新兴的艺术形式,但在国内的美术院校也实施几年了,刘国强作为中国美院新媒体专业毕业的学生,也在尝试用新的观念、技术来挑战新媒体的艺术形态。采访中他一直在用兴趣、敏感、理性等词汇,看上去矛盾的本身也在叙述着事实,刘国强说自己是一个既感性又理性的人,他的作品取向反映了真实艺术家的心态,但是不能暴露人的心理。

 

 

艺术家刘国强

 

你的作品形式多样,油画、装置、录像哪个是你在国美所学的专业?之间有哪些转变?

我本科是新媒体,后来读研综绘与新媒体合并为跨媒体,其实本质未变,国美的这两个系都是以媒介为出发点,只不过工具不一样,有的是观念,有的是技术,有的是视觉,所以我材料的选择不存在什么障碍,往往都是先有一个兴趣点,然后选择我要用何种材质,媒介,所以在我这里可能没有材料上的替换,因为想法是首要的。

 

 

片名:7×20.2 录像2011 6‘13’‘ 描述:理性 法律 平分

 

你在自述中提到,“艺术作品源于敏感”,“敏感比想象力更重要”,你作品的感知来源于生活,那是不是排斥超现实的题材作品?现实与理想你更倾向哪一种?

我不排斥超现实的题材,这就像一条线上的点,没有这个点,线也就断了。当然与达利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玛格丽特。现实与理想一定是并存的,就像展厅的墙,正面挂的是一个装置,背面可能是错综复杂,毫无理头的线,开关。这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

 

 

片名:吃苹果 录像2011 6'04'' 描述:顺序 时间 位置 排列

 

作品的生活来源又有多种多样,有感性和理性的,你的作品不是煽情的情绪,而是具有逻辑性,这种作品的产生是否可以说明你是一个理性多于感性的人,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艺术创作反映一个艺术家个个性心理,或者说艺术家的个性心理决定艺术创作的方向?这一点你怎么看?

我觉得心理就是:我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会想怎么回答会比较好。其实现实生活中我的性格有时感性有时理性。作品的取向可以接近反映一个真实艺术家的心态,但是不能暴露一个人的心理。作品方式取决于兴趣吧。

 

 

片名:倒叙 录像2011 3‘07’‘ 描述:硬件 直观 时间

 

艺术家在选题题材时经常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你的装置作品中多现机械、金属材料,为什么会选择这些物质来创作你的装置作品?用时间、运动等物理因素你是要说明什么问题?

我仅仅是比较喜欢动力机械这个媒介,时间,运动,的物理因素我没有任何指向,仅仅是有个概念我比较喜欢,选择了动力机械这个载体。我不是一个有题材的艺术家。

 

 

作品名:尺寸*25×25-1# 2015 布面油画 125×125cm

 

你的油画作品中有两幅画的是黑白色调的格子,你想要表达什么?能在这里阐述一下创作目的吗?

因为我本身对具象,甚至是抽象有着不太一样的态度,我觉得人去描绘具象的产物,是对画布这种材质大小本身的二次利用,并非与画框本身有关系,而描绘的对象是视觉产物的复制品,这甚至说是一种想像力酝酿后的结果,而我本身比较纠结思维这个过程,我觉得一张“画”应该有一个比较具体与归纳的结果,并且是与颜料的载体-画框本身有直接关系。这样,尺寸本身包涵的内容就巨大,画面里从何落笔,位置,都是我们可以理性思考之后的决定。所以我不断在找我要描绘的内容与画布本身的关系,那就是纯粹的尺寸关系。

 

 

作品名:尺寸*25×25-2# 2015 布面油画 125×125cm

 

作品《没有马的风景》是你今年的一张画廊项目有什么隐身的含义吗?

其实并没有所谓诗意上的引导,但可能会有这样的嫌疑。想法很简单,一片空旷的草原上如果有一群马在奔跑,这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但是空旷的草原上没有马的环境其实还是可以条件反射的似的给人“马”这个概念。

 

 

没有马的风景 2015 喷墨打印 70×42cm/170×102cm

 

你的录像作品虽表面上直观、简洁,但在理解上有些作品又很晦涩,比如2015年《打开的门》相比2011年的作品更难以理解,能在这里解释一下这幅作品么?

开门是个极为随意的动作,不会有人故意延缓开门的速度,在人们经验里这是非常日常的,但是速度降低导致的后果就是,会引发时间变慢的知觉。这个动作仅仅是非常认真的把一个开门的动作放大了。使之被关注。门的正反,则是视觉经验。没有人在开门的时候会看到开门的自己,摄像机对拍可以完整弥补这一点。

 

 

作品名:打开的门 录像2015 0’45‘’

 

2011年的《补帧(眨眼相机)装置》中的相机是你自己研制出来的?拍摄出的图片觉得很有意思,是一种瞬间即逝感,又是一种失去青春的记忆片段,你怎么理解这些图片内容。

这是我本科的毕业创作,其实我关注的不是这些图片本身,因为这些图片本身用任何相机都可以拍出来,也就是说这些图的内容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但是这些JPG图的存在对我来说是有意义的。因为这些图是我视觉里丢失的帧。即便他们没有对我的生活造成任何影响,但是这确实是我,这个个体本身丢失的图片。这些图即不代表我的青春,也不代表时间的流逝。而是人本身这个客体。

 

 

补帧(眨眼相机)装置2 2011

 

艺术家在开始创作阶段都会遇到生活困境,你是否有过,怎样解决的?

生活困境是任何职业,任何身份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每个人当然都不例外,当然这些物质,情感各方面都有。我也会像普通人那样解决,艺术家的身份并不特殊。

 

 

镜子 机械装置2014 30×20×10cm 描述:敲击的锤子

 

多产多元性的艺术家来讲,总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创新对象,你有创作瓶颈期吗?在2015年还有什么创作计划、展览动向?

我一般是方案累积比较多,所以没有新作品可做的时候,会想一些老的方案,这样在时间流程里,会得到新的答案。2015年下半年会做一批新的录像,还有装置,其他时间会画画。

 

 

装置6 机械装置 2014 50×10×10cm 描述:转动的电机与转动的螺丝刀

 

刘畑评刘国强:开放问题研究所--刘国强的作品分析

导读:关于想像力: 反对“毫无创造力的想象力”,那是一种“无耻”的东西。因为,依赖本能而不接触、不作用从而无力改造外部世界是是简单和轻浮的。那么“灵感”呢?灵感就是敏感。

 

 

推荐人:刘畑

 

关于艺术家刘国强(的创作)进行“观念化验”如下:

观念项: 想象力vs. 创造力

化验辞:反对“毫无创造力的想象力”,那是一种“无耻”的东西。因为,依赖本能而不接触、不作用从而无力改造外部世界是是简单和轻浮的。

那么“灵感”呢?灵感就是敏感。

观念项:时间

化验辞:其实,人类从不拥有、甚至从未触及到“时间”,只有一些时间的道具、工具和代具(prosthesis),现象、痕迹和症状。

所以相应的,可以对这些物和现象进行装配和改造,这是一种可以触及到概念的活动。

观念项:客观

化验辞:客观是主观可以达到的吗?——正如换个角度思考上一个问题:如果没有人,“时间”是什么?

是不是纯粹的客观恰恰应该通过绝对的主观去实现?那么,能否因由对物的操作而进入“范畴”(praedicamenta)的层面;通过主体的设定,是否可以导向一种“无客之观”?

观念项:极简

化验辞:它是一个假象,它可以成为一个方向;因为并不能以使用物质的数量进行判断,因为可以用简洁的程度加以衡量。

这个状态会形成一种特殊的“神经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发现了吗?只有足够简洁的事物才能改变世界。

by 开放问题研究所(Open Matter Institute)

2015年 7月

 

 

片名:7×20.2 录像2011 6‘13’‘ 描述:理性 法律 平分

 

 

片名:吃苹果 录像2011 6'04'' 描述:顺序 时间 位置 排列

 

 

作品名:打开的门 录像2015 0’45‘’

 

 

片名:倒叙 录像2011 3‘07’‘ 描述:硬件 直观 时间

 

 

作品名:尺寸*25×25-1# 2015 布面油画 125×125cm

 

 

作品名:尺寸*25×25-2# 2015 布面油画 125×125cm

 

 

没有马的风景 2015 喷墨打印 70×42cm/170×102cm

 

 

补帧(眨眼相机)装置2 2011

 

刘国强自述:艺术源于敏感,敏感比想象力更重要

导读:敏感比想象力更加重要,想像力的存在基本上可以满足普通人任何的幻想方式,只要他们具有足够的想象空间,知识量。想像力是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如果想象力作为艺术作品的中坚力量,那其实不是一件经过创造的作品,而是臆想的产物,或许说它至少不具备让观众也想象其中的必要条件。

 

 

艺术家刘国强

 

艺术家用所谓的艺术手段去解释一种逻辑关系,这种关系可能平常到我们视而不见。

 

 

作品名:打开的门 录像2015 0’45‘’

 

艺术家做的事情其实很日常,他们搜集经验里的盲点,在受众群体可以客观感知的前提下把这个交集放大,在整理了逻辑之后的产物,可能就是一个成立的作品,成立的意思是完整的存在,没有任何好坏价值的判断。

 

 

片名:倒叙 录像2011 3‘07’‘ 描述:硬件 直观 时间

 

敏感比想象力更加重要,想像力的存在基本上可以满足普通人任何的幻想方式,只要他们具有足够的想象空间,知识量。想像力是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如果想象力作为艺术作品的中坚力量,那其实不是一件经过创造的作品,而是臆想的产物,或许说它至少不具备让观众也想象其中的必要条件。

 

 

作品名:尺寸*25×25-1# 2015 布面油画 125×125cm

 

观者因作品而愉悦很好理解,这种反馈仅仅是在观者的知识程度内,与艺术家在不唯一的认识区域达成了一种共识,这种共识就是人与人日常经验里的交集部分,也就是成立的艺术作品,或者说有效的观念。

 

 

作品名:尺寸*25×25-2# 2015 布面油画 125×125cm

 

艺术家的作品大部分源于生活,但不是日常而煽情的情绪,是蛛丝马迹里的逻辑反射了艺术家,所以艺术作品源于敏感,作品的发生更像是未被挖掘的认知,它就像人发不出的一种声音,形容不出的一种味道,而它就在那里。

我不知道所谓的艺术是不是一种职业,或者说在条件允许的节点上做“可以喜欢”的事情。

 

 

没有马的风景 2015 喷墨打印 70×42cm/170×10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