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女性的蜕变冥冥之中夹杂着伤感与疼痛
2019-09-25 16:45
前言
李婷婷出生于1989年,还在天津美院读研究生的她外表温婉柔弱,作品中却透露出截然相反的强悍与逆反。
她觉得也许是自己的叛逆期来的晚了点,其实艺术家最需要叛逆,且是与青春期无关的叛逆。她说自己是一个矛盾体,矛盾恰恰是最有趣的地方。出于对周遭事物敏感的个人体验,她的作品中流淌、酝酿着一种“破坏力”,反对艳丽、甜腻、清新、优美,转而投向对伤害、疼痛、诡怪的迷恋。
在《蜕变》系列中,她所表现的女性形象并不唯美,而是沉浸于某种情绪中给人以不可侵犯的张力;在《玉兰殇》系列中,常见的花朵题材,在她的笔下则散发出“张牙舞爪”却又“破碎不堪”的血腥气息。
推荐人祁海平说“李婷婷的画里有一种孤寂感,她似乎很愿意沉浸其中。她的本科毕业创作是一组女人体与花的作品,就流露出这样的情致,其间隐喻着对女性命运的感慨和伤痛。”
李婷婷说自己的创作动力来源于——用语言找不到表达的出口,就不停的画。作为一个年轻艺术家她的未来还有很多种可能,我们期待李婷婷在将来创作出更多的作品,用绘画穿透语言与逻辑,绽开更有力量的意象。
墙报专访李婷婷:用语言找不到表达的出口,就不停的画
导读:在接受墙报采访时,李婷婷表示她作品中的“破坏力”来自她的自我叛逆。她不喜欢纯视觉化的快感、清新与唯美,乍看上去李婷婷温婉的形象似乎与她的作品产生了极大地反差,其实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矛盾的东西很奇特,她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有的时候这种矛盾在相互做抗争时会偶发出一个新的元素,有时也会造成犹豫徘徊。这种矛盾也是一种呈现方式,李婷婷试图在其中挣脱思想的包袱,从而在画画时得到一种心灵的沉静。
李婷婷
初看你的作品会令人感觉具有一种很强的“破坏力”,这种破坏力来源于什么?
一方面我感觉是自我叛逆吧,这种“破坏”的欲望也是上了研之后才有很强烈的感觉,我似乎叛逆的比别人都晚。这和自己的个人体验有关系,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换,挣脱了一种跟随自己很久的情绪,获得了崭新的状态并伴随着自我否定与怀疑,从而不断的打破与重建。另一方面是视觉上引起的,我不喜欢纯视觉化的快感,清新,唯美。看了一些当下的绘画作品,感觉自己更叛逆了。
春毛系列1,140 x 160cm,布面油画,2015
春毛系列2,140 x 160cm,布面油画,2015
春毛系列3,140 x 160cm,布面油画,2015
你所追求的“拙”,是怎样一种概念?
拙这个概念还是挺抽象的,稚拙朴野?我似乎无法言辨清楚。从形态上我倒是很喜欢中国古代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雕像的感觉,或拙或巧,或宁巧勿拙,或巧中见拙,终至由巧入拙。还有篆刻呈现的面貌。与其说追求倒不如说是自然融入。我理解它是很精神性,观念性的概念,甚至是形而上。我希望用自己的方法论很自然的去诠释我的“拙”,并且自然而然的在我的创作中切入这个概念是最佳状态。这个需要积淀,并且不断画,积累到可以简化自己,简化思维,简化认识,才能直截了当的表达出自己的拙。过分追求的话怕是因为拙而拙,自己尴尬,作品不自然。
肖像5,20 x 25cm,布面油画,2014
肖像2,16 x 16cm,布面油画,2014
谈一谈传统文化对你创作的影响。
应该是观念性的影响,其实也没有特异把这个概念单独拿出来和我的作品去结合。如果有可能也是潜意识的,毕竟是根植于这个之上,不自觉就联系上了。
能否聊一聊《状态系列》与《蜕变系列》的不同以及内在联系?他们好像都笼罩在一种自我的情绪中。。。
都是在描述人的一种状态,《状态系列》是我大二时候的创作,那个时候自己的状态是很独立,专断,自我,画画的劲头有点像打鸡血,没有太多思考的包袱。《蜕变系列》这个主要想描绘出一个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躯体,抱有欣赏的态度去观摩去思考她们,我想要表达最纯真的东西,在这个安静的空间中没有一粒尘埃。这是我的毕业创作,对比这两个我喜欢大二时候的状态和作品,直截了当。《蜕变系列》是来源于我生活周遭的女性给我的一个感触。再加上自己当时也处在一个特殊的情绪中,因此看待问题会带着这个有色眼镜,事物自然会在这个情绪中笼罩着。
状态系列1,80 x 120cm,布面油画,2011
蜕变系列2,80 x 120cm,布面油画,2013
艺术家尤其是女性艺术家非常热衷描绘花,你在《玉兰殇》这个系列中,想要表达什么?
《玉兰殇》这个系列是情绪与场景碰撞的一个巧合,我的创作之前一直是跟女性有关,玉兰也是。玉兰花的存活时间很短,在它一点点褪去纯白时,她的花瓣上会有一些朱色花丝,和破旧的花边,像被灼伤过,视觉上引发疼痛感。这让我会联想到有关女性青涩的短暂性和不断蜕变的思考。女性的蜕变都是经历过一次一次的身体与精神的疼痛最终才会得到蜕变,这种蜕变冥冥之中夹杂着伤感与疼痛的色彩。
玉兰殇2,60 x 80cm,布面油画,2014
玉兰殇3,60 x 80cm,布面油画,2014
是什么促使你的创作,激发你的创作欲望?
用语言找不到表达的出口,不断地画,我只有在画的过程中才有创作欲望,停下来我就爱胡思乱想。
你有没有非常喜欢的艺术家?谈谈以及他们对你的影响。
毛焰,席勒,汤姆布雷,巴斯奎特,盐田千春很多了,这几位是比较喜欢的。影响都会有一些,有的是共性的影响,有的是自己缺失那部分的互补。
烟韵,40 x 30cm,布面油画,2012
清润,90 x 120cm,布面油画,2011
聊聊现在的工作状态与生活状态,以及未来的创作规划?
画画,还有一年毕业,好好准备毕业创作。我觉得先做好目前的事情,现在自己有些东西尚未成熟也不好规划太远,这个东西会循序渐进的思考。
推荐人祁海平谈李婷婷:她总是在不断地思考,反思艺术也反思自己
导读:生活中外表文静柔弱的她,却喜欢强悍和逆反的事物。她画画也不喜欢唯美的倾向,而关注被伤害、破坏和疼痛的感觉,也许这正是一种女性内向敏感的特质。李婷婷具有很好的绘画能力,但是她作画的速度很慢,因为她总是在不断地思考,反思艺术,反思角色,反思自己。她认为“眼睛带给你的东西,远不足以表达思维给你的东西,我不满足于单纯的实现纯视觉化的架上绘画。”
推荐人祁海平
李婷婷具有很好的绘画能力,但是她作画的速度很慢,因为她总是在不断地思考,反思艺术,反思角色,反思自己。她认为“眼睛带给你的东西,远不足以表达思维给你的东西,我不满足于单纯的实现纯视觉化的架上绘画。”
清润,50 x 60cm,布面油画,2014
你想要什么,140 x 160cm,布面油画,2015
生活中外表文静柔弱的她,却喜欢强悍和逆反的事物。她画画也不喜欢唯美的倾向,而关注被伤害、破坏和疼痛的感觉,也许这正是一种女性内向敏感的特质。
李婷婷的画里有一种孤寂感,她似乎很愿意沉浸其中。她的本科毕业创作是一组女人体与花的作品,就流露出这样的情致,人物与花互相遮挡着,虚实转换,飘渺与幻影之间,但是并不唯美,其间隐喻着对女性命运的感慨和伤痛。读研时期画的一组玉兰花,在龟裂的肌理纹路中,透露出伤痕般的血丝。另一组是失恋的男人头像,也跟心理创伤有关,俯仰之间皆是划痕般的线条。
玉兰殇1,60 x 90cm,布面油画,2014
玉兰殇3,60 x 80cm,布面油画,2014
李婷婷喜欢涂鸦式的绘画语言,但还有着明显的个人特点,朦胧的造型结合着随性的线条,潦草而入微,细致而敏感。她的色彩是一种清淡透明的感觉,在多遍的罩染中才能达到内心的需求。
花瓶中1,50 x 60cm,布面油画,2014
她3,50 x 60cm,布面油画,2013
最近她的作品有所改变,从原来的单一封闭变得复杂开放起来,由个体对象变成多种元素的组合,看来她是想拓展个人语言的范围,更充分的表达自己的体验和内心的感悟。
李婷婷自述:我在乎的是与“美”相反的伤害、破坏、疼痛与叛逆
导读:我对架上绘画的态度是反美的,我不喜欢纯视觉化的美观,艳丽,甜腻,唯美。感觉这些在我的空间里像呼吸一样,吸一下就呼出来了,是很瞬间的,然后就忘了。然而与这些概念反之的“破坏”“伤害”“疼痛”“叛逆”“诡怪”很是让我敏感。并且它们也成为了我创作的依托。
李婷婷
我对架上绘画的态度是反美的,我不喜欢纯视觉化的美观,艳丽,甜腻,唯美。感觉这些在我的空间里像呼吸一样,吸一下就呼出来了,是很瞬间的,然后就忘了。然而与这些概念反之的“破坏”“伤害”“疼痛”“叛逆”“诡怪”很是让我敏感。并且它们也成为了我创作的依托。
春毛系列1,140 x 160cm,布面油画,2015
春毛系列4,140 x 160cm,布面油画,2015
毕竟艺术与个人体验和情感是有一般性的联系。我的作品与我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似乎不了解的人会觉得我与作品是极大地反差,不一致。其实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矛盾的东西很奇特,我是一个矛盾体,有的时候这种矛盾在相互做抗争时会偶发出一个新的元素,有时也会造成犹豫徘徊。这种矛盾也是一种呈现方式,我试图去挣脱思想的包袱,想在画画时得到一种心灵的沉静。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一切都为的是此在的最本已的存在,而此再唯有从它本身去承受这种能在,别无他途。”
蜕变系列2,80 x 120cm,布面油画,2013
蜕变系列6,80 x 120cm,布面油画,2013
对于现在的创作,我试图让自己以一个第三者的视角去观察认识一些东西,不完全个人化。对于自身而言我有些东西过于感性,感性有的时候是一种很奇特的情感引向。然而画画的过程中这个东西就支撑不了我太久。我比较爱胡思乱想,经常自我怀疑,会在打破与重建中摸索,也更加在意绘画后面的一些内在逻辑。
状态系列3,80 x 120cm,布面油画,2011
状态系列4,80 x 120cm,布面油画,2011
眼睛带给你的东西远不足以表达思维给你的东西,因此也越来越不满足于实现纯视觉化的架上绘画。当然视觉印象和绘画是有必然联系的,忽略它,架上绘画不能完全成立。主要是自己可以找到两者之间一个切合点深入去做,找到之后会发现出现了很多种可能性,特别是惯性的思维被一个新奇的观念插入之后,向被泼了一盆冷水,它会打乱一些固有的东西,自己会试图挣脱一些东西,然后重建。还是挺兴奋的。这个过程会使得自己变得具有包容性,这个时候在画画的过程中会出现偶发的东西,怪异的东西出现,也会有矛盾同一的元素,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