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礼军:艺术很大,手中之物有一点改变我都激动不已
2019-09-25 15:26
前言
王礼军,从央美2003年本科考入雕塑系到2013年硕士毕业,再到现在从事雕塑创作已有10多年时间。一路走来,他从一个雕塑初学者升 华为有自己艺术语言的雕塑艺术家,这过程中他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在力行作品价值和意义中不断探寻着。
本科时的学习更多注重造型和传统的训练,当时创作的《制造纪念碑》就是典型的代表作,步入研究生之后,开始了新一阶段的学习, 在传统与新语言的雕塑创作中他在不断寻找自己的方向,毕业创作《英雄平庸》是他思想转变后践行的结果。他曾说过:“中国人对造型 的态度不是从科学真实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我认为’和‘我相信’的角度来做”,一个积极诚恳的态度,让他在造型上不断领略原始的创作冲 动。
推荐人吴洪亮曾说过:“对于迷恋于传统造型和手工塑造带来的充实感的人来说,必然要在喧哗中承受孤独的考验,王礼军曾经就处在这 样的矛盾撕扯当中。但他仍选择诚实地面对自己,从传统造型语言中汲取营养,这样的想法支撑起他对造型语言脚踏实地的探索阶段。”
硕士毕业后,他的雕塑创作逐渐有当代艺术的特点,但他的创作主题的中心仍然是他个人成长经历和情感的境遇。其实艺术很大,能有 一点改变就是最大的进步。
墙报专访王礼军:构建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结构,获得时间赋予生命的存在意义
导读:王礼军在央美学习了8年雕塑,从研究生毕业到目前也有2年的时间,整整10年,他从一个雕塑专业的初学者历练成雕塑艺术家,从一开始接受传统的造型训练,到不断调整自己的造型语言方式,最后融入当代艺术的方向,有了自己的雕塑风格。10年间,在不断的创作中思考着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身心的参与,建构一个自我与世界关系结构,并从中获得时间赋予生命的存在意义。
艺术家王礼军
你读中国美院附中时有过雕塑训练吗?能否谈下你当初选择本科专业时的想法?
没有,到我们这一届正好取消了雕塑的选课。选择雕塑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素描比色彩好,空间和形体的意识比较强。
《制造纪念碑》800×350×450cm
你在央美学习雕塑总共算下来有8年的时间,研究生学习相比本科学习有哪些提高,在创作意识上有哪些转变和升华?
本科期间更多的是在雕塑的造型基础上下功夫。因为我的三个老师都是从俄罗斯留学回来的,比较注重扎实的基本功。创作方面虽然也在做一些尝试,但属于“无组织”的随意为之。研究生期间在创作上有了明确的态度,也知道如何用雕塑的语言来表达自己。
《生旦净丑》240×160×260cm
从2013年研究生的毕业创作《英雄平庸》中能看出与本科时的创作相比差别很大,从作品名称到物象本身的属性,都有很多的内容可以解读,说一下这组作品的创作动机和意义。
这组作品应该说是我对整个学生阶段的一个总结。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迫感。理想的践行和生活的世俗化之间的矛盾让我迫切想找到自我的一种存在方式。于是我做了几只尺寸比较大的狗,命名为《君子》、《刺客》、《寒士》,不同名称背后是人格的自我实现方式的不同,其实这也是在物化自我。“狗”只是我的一个寄寓载体。通过创作这组作品使我内心的一些压抑得以部分释放。另一方面从雕塑的造型语言上说,我试图摆脱一些学院派西方造型的影响,希望从中国本土雕塑的造型上寻找源远。我从镇墓神兽中获得一些启发。即中国人对造型的态度不是从科学真实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我认为”和“我相信”的角度来做,并且用极为诚恳的态度来表达。这让我在造型上领略到了原始的创作冲动。
王礼军 《呼吸1》(Breathe I ) 46×46×36cm 大理石 2014
研究生毕业后你的作品和当代艺术的联系很大,学院风的影子越来越小,从宏大叙事到关注人生的意识转变,从写实到抽象的造型转变,这个过程你有过哪些思想斗争?如何发现自己的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这个转变同样来自两个方面。毕业创作可以是一个总结也可以是一个新的开始,我本以为自己会沿着毕业创作的思路继续前行,从中国传统雕塑中汲取养料,锤炼自己的造型语言,形成自己的风格等等。但当我读到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其中的一段话让我的思想发生了一些改变。原文大意是:当我们有意识地想去继承和发扬传统时,所学到的更多的只能是表面和形式,而只有忘记传统时,也许传统就在其中了。读完后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也意识到面对传统其实有更多的方式和可能。另一方面,雕塑的制作周期长,占空间、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也迫使我暂停了原本的创作活动。原来的兴奋点过去之后,积蓄的能量释放出去了,创作的动力也变得不那么足了。我也在不断思考,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到底在哪,或许创作的过程和自我的感知与体验更重要一些。通过身心的参与,建构一个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结构,并从中获得时间赋予生命的存在意义。
王礼军 《游侠》 玻璃钢 140×40×70cm
《一盒子现代主义》中用粉笔阐释了现代主义的概念,根据你自己创作方向上的改变,来谈一下现代主义的语言形式和艺术符号的特点。
这件作品是我用最简单日常和廉价的粉笔雕刻各种造型,去阐释宏大复杂的现代主义概念。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现代主义倒不是我的关注点,我喜欢的是微小与宏大的矛盾和冲突。当然我喜欢有形感的东西,现代主义让“形”变得更丰富。从本质上讲现代主义强调艺术的本体,这也与我在作品中剔除更多负荷有某种内在关联。
《一盒子现代主义》局部2 王礼军 尺寸 180×30×90 材质 粉笔 胶 亚克力 2014
《童话》是记录老宅的童年时光,其他作品如《布新》、《礼物》作品是《童话》系列的延续吗?之间有什么联系?
我用粉笔涂抹最开始是《礼物》这件作品,但我涂完后感觉特别不过瘾,总觉得还有一股力量没有足够爆发出来。于是有了《童话》这件作品,我用粉笔把老家的房子都涂满颜色。我9岁从这出来,研究生毕业后,户口又回到那个地方,二十多年的时间,我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内心的五味杂陈。《布新》这件作品是参与今日美术馆的“找朋友”的橱窗计划创作的。刚好是《童话》完成之后,因为老家已经空无一物,一件家具都没有了,所以用另一种方式补全那个“家徒四壁”的感受。
《布新》尺寸:680×100×280cm 材质:旧家具、镜子、粉笔 2015
王礼军《礼物》/材质:粉笔、纸盒、木椅、木柜/创作年代:2014
《木雕》系列作品是对材料的另一种应用,同时也是抽象形式的代表,当时创作它的灵感源自哪里?作品名称是否有特殊的意义?
这个系列作品是我的一个过渡阶段,摆脱具象写实雕塑的束缚,用别的材料试着开启另一扇门。所以我用樟木雕凿最直观的符号,球、三角、曲线等等抽象几何形。其实做的是什么也不那么重要,我在雕刻的劳作中,思考时间与我存在的意义。所以最终的作品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生长的意象。
《盲》40×40×230cm 樟木 2014
总结一下你的创作主题都来自哪里?在变化中求发展是你的艺术大方向吗?
泛泛来说,创作的主题无非是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情感境遇,当然也会有知识结构的框架和方法论的东西在左右。我倾向于艺术的感知和体验,而不是阅读和启迪。因为雕塑专业的学习背景,所以我的关注点总离不开空间、形体。雕塑的物理空间和自我的生存空间的关系等等。
回到开始,艺术很大,我能做的微乎其微,我能做的也就是把手中之物改变一点点,但那一丁点的改变也足以让我激动不已。
《飒》 30×30×210cm 樟木 2014
除了常规的艺术创作,是否参加过其他的商业雕塑?如何获得经济来源?
当然会做一些商业雕塑,获得经济保障才能让我不至于太焦虑,创作上也会更放松更自由一些。除此之外,也会兼职去大学给学生上课,给杂志写一点文字等等。生活也就不至于过于单一。
王礼军 《云雨》尺寸:210×120×20cm 材质:木、粉笔 2015
你的下一步创作有计划吗?在此基础上会有哪些创新?
具体的计划没有特别明确,只有一个大的方向,很多东西是在过程中萌发出来的。
王礼军《流觞》尺寸180×45×4cm 木制搓衣板、粉笔、胶 2015
推荐人吴洪亮评王礼军:“博观”与“厚积”之间,等待裂变的到来
导读:对于迷恋于传统造型和手工塑造带来的充实感的人来说,必然要在喧哗中承受孤独的考验,王礼军曾经就处在这样的矛盾撕扯当中。但他仍选择诚实地面对自己,从传统造型语言中汲取营养,这样的想法支撑起他对造型语言脚踏实地的探索阶段。
初识王礼军是在去年今日美术馆的“找朋友”——发现青年雕塑艺术家的展览上,当时他的“粉笔”系列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涂抹的痕迹将我拉回到儿时的记忆中。后来了解到那是他创作的一种新尝试:以脆弱的粉笔为媒介,之后又加入被时间打磨的旧家具,最极致、也是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将儿时生活过的那栋老房子全部用粉笔涂抹了一遍。实际上,王礼军并未将自己限定在某种媒介材料中,他在围绕“粉笔”展开深入挖掘的同时,也在拓宽其它可能性。他在打量过去经验之时,思考的其实是物质材料的个性与雕塑的物理空间和个人的生存空间(体验与境遇)之间的关系。
《制造纪念碑》800×350×450cm
在被各种观念杂糅的当下,对于迷恋于传统造型和手工塑造带来的充实感的人来说,必然要在喧哗中承受孤独的考验,王礼军曾经就处在这样的矛盾撕扯当中。但他仍选择诚实地面对自己,从传统造型语言中汲取营养,这样的想法支撑起他对造型语言脚踏实地的探索阶段。他是那种宁拙毋巧,也不愿意抄近道的年轻人。我想,这种看似“笨拙”的努力一定不会是徒劳的,在将来的某一时刻一定会发酵。因为“当下”是最薄的一层,未来和过去其实处在同一个方向。我更坚信“博观而约取,厚积而博发”的定律。现在,王礼军尚处在“博观”和“厚积”的阶段,耐心地等待裂变那天的到来。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
《生旦净丑》240×160×260cm
《布新》尺寸:680×100×280cm 材质:旧家具、镜子、粉笔 2015
《几》王礼军 尺寸不定 材质 木 胶 粉笔
王礼军《流觞》尺寸180×45×4cm 木制搓衣板、粉笔、胶 2015
王礼军《童话-1》收藏级艺术微喷 164×60cm 2015
《一盒子现代主义》局部5 王礼军 尺寸 180×30×90 材质 粉笔 胶 亚克力 2014
王礼军 《呼吸1》(Breathe I ) 46×46×36cm 大理石 2014
《秀》 30×30×300cm 樟木 2014
王礼军自述:在手与物的碰撞实践中,建构起内心与世界的同一性
导读:我的创作方向主要是探索雕塑的物理空间与自我生存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视觉经验与生活经验之间的关联性。我对雕塑本身的造型和空间感兴趣,在个人感受和艺术形式之间寻找语言表达的可能。
艺术家王礼军
我的创作方向主要是探索雕塑的物理空间与自我生存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视觉经验与生活经验之间的关联性。我对雕塑本身的造型和空间感兴趣,在个人感受和艺术形式之间寻找语言表达的可能。从材料到经验的转化和从物质到形式的转化,我试图在微不足道的个体和整体宏观的外在世界之间的矛盾中寻找个体生存的维度。
《制造纪念碑》 800×350×450cm
我相信偶然性在创作中的重要性。在手与物的碰撞实践中,建构起内心与世界的同一性。自我的渺小与宇宙宏大之间的矛盾迫使我习惯用一些简单的物质材料和创作手法,去探讨一种无以言表的宏大与深刻。
《生旦净丑》240×160×260cm
《呼吸2》(Breathe 2) 46×46×36cm 大理石 2014
王礼军 《云雨》尺寸:210×120×20cm 材质:木、粉笔 2015
王礼军《隐者》尺寸 100×45×110cm 玻璃钢着色喷漆 2012
王礼军《君子》 玻璃钢着色 290×80×185cm
《长》30×30×200cm 樟木 2014
《飒》 30×30×210cm 樟木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