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布其:让雕塑“活”起来!
2019-09-25 11:44
前言
娜布其毕业于央美雕塑系,但她从读研一年级开始所尝试的媒介却是大量的素描、架上绘画、影像等形式创作。花了很多时间思考,旨在放下对雕塑的固有认识。其后娜布其一刻也没有停下来,她不断思考如何去重新定义雕塑,或者说她想为自己的雕塑创作注入全新的个人经验。自去年到今年两次参加星空间《黑侏儒》展览中可以看出,她几乎颠覆了我们原先对于雕塑的概念,尤其是《物体NO.3》这件作品,绳子、运动、空间与观者体验的结合、互动作用,才成就了作品的整体。就如她自己所述:其实我想达到的效果是很多个点都在动,造成一种身在其中无法把控的感觉,没有焦点和中心,视觉和身体在相互作用,也在相互抵触。
总得来说,娜布其作品体现了她本人气质敏感,专注,冷静,直觉强的显著特点。同时她执迷于雕塑语言的研究和思考,对形式的敏感直接吸引着观众的好奇心,她可以说是试图拓展感受与形式语言的一个非常鲜明特质的青年艺术家,特别是当大多数雕塑家还在考虑上不上色的问题。
在推荐人米诺看来,娜布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雕塑的边界,不停留也不满足于雕塑的实体表现。纵观她这两三年来的摸索,从对细微之物(如毛发)的观察,到对生命体痕迹的重视,再到着重雕塑创作的过程(注意,不是给出最后的创作结果,而是通过作品来体现创作过程),甚至把力量和运动加注到雕塑之中,强调“动作”,这算不算对雕塑创作的一个新实验新创举?
娜布其不是那种生猛的艺术家,虽然她剪着寸头个性实足,更不局限于女性视角,她也没预设自己的“套路”,完完全全是凭着自己对艺术的一股执着劲儿,慢行慢走,一边实践一边思索,但每件作品一出来,却叫人感受到她的力气终不是白费的!一个好的艺术家拥有创作活力,再加上开放自由的态度,走前一小步已是大突破。
墙报专访娜布其:真实感对我很重要
导读:星空间《黑侏儒》展览引起很多关注,娜布其作品连续两年参展。在面对墙报专访中,娜布其表示,她的早期阶段对生命痕迹尤其感兴趣,似乎捕捉着生命体征的“证据”,这是其一。雕塑专业的她,在坚持下来的创作中一直采用很多媒介,包括绘画,装置,影像等不同形式。最新作品中可以看到她的一些变化,原来对于细微“物证”(如头发)的思考有了伸延,转向物与空间、时间、结构等多重关系的拓展。同时娜布其说:我想保持深入并开放的态度,一路走下去。
娜布其
你是科班出身,从附中到美院,从多大开始对艺术产生的浓厚兴趣?
应该是在附中的时候。
你去年从央美雕塑系毕业,但你的作品中有雕塑、素描和影像,如何看待这几种材料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是互为补充的,比如毕业展览中的素描,雕塑和视频是同一个时期的作品,在那个阶段主要处理的是形式和情绪的一些东西,是由素描出发的,引出了雕塑,然后是视频。现在也会同时做,视频实现的是雕塑中所不能实现的东西,但同时也部分来源于对雕塑的理解,它们是相对的,也是相互补充的。
偏执性动作
睫毛、头发是你作品中的重要主题,这是一种迷恋吗?
我只是对生命体的痕迹比较感兴趣。
想通过毛发表达一种什么情绪?钟情这个意向的原因是什么?
毛发像是介于生命和死亡之间的一些东西,作为一种材料,很能调动人的生理认同感,也包括排斥感。
无题-睫毛之三
《物体No.3》这件作品由一个密闭空间中凌乱的绳索组成,很有意思。这些绳索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请谈一下作品的创作意图。
这件作品是跟雕塑和空间有关的,在空间中的绳子由机械带动,缓慢的运动着。我想在其中提供一种真实的存在感,包括物体的真实存在和感官的真实体验。当所有的绳子都在同时运动的时候,视觉其实无法把控全部运动的点,就像生活里的绝大部分细节也是无法把控的一样,你只能想象它们的存在。绳子运动的节奏是不易察觉的,同时又是自然而缓慢的,像是生活中的某种节奏,试图让人放慢和安静下来,体会类似于呼吸一样的节奏。绳子由机械力量的牵动不断的改变形状,几乎没有完全重复的两个时刻,而一般对雕塑的印象都是静止的,置于底座上或直接放置于地面上,运动的加入改变了雕塑静止的状态,时间也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时间和运动把雕塑变成了只有无数的瞬间。
并不感到轻松的物体
你的创作主题和思路收到过前人的影响吗?对你的艺术创作师承于哪里?
肯定会受到别人的影响,但是没法细数和一一对应的。
你的作品市场接受程度如何?怎么看待自己和市场的关系?
不太清楚。
睫毛之一
睫毛之二
艺术创作你最看重的是什么?
我用我写过的一段话来回复你这个问题吧:
在《暴力-六个侧面的反思》一书中,斯拉沃热·齐泽克说道:“……诗人想要描述什么?毫无疑问,那不是一个对情景的写实描述,而是史蒂文斯称之为“无场所的描述”。这对艺术来说才是恰当的。
这并非一种将其内容置于一个历史时空之中的描绘,而是一种创造了一个(作为它描绘的现象的背景)属于它自己的非在(虚拟)空间的描绘,以至于在它当中出现的并不是由现实背后的深度所支撑的表象,而是一种去背景化的表象,完全与真实存在相重叠的表象。再一次引用史蒂文斯的话:“它就是那个看似它是的东西,并且一切尽在此种‘看似’之中”。这种艺术性描绘“并非某种外在于它的形式的东西的记号”;相反,它从混乱的现实当中抽取它自己的内在形式……”
艺术中的这种“真实”感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当然真实也不尽相同,关于情感的,关于现实的,关于思考的等等,但都应该是可被感知的。有时候会觉得,现实本身的残酷性和丰富性,又岂是一件作品可以比拟的,但每每看到一件作品由现实抽离到达表面的过程,那种被抽离后的真实性还是会令我异常动容。
最近有展览计划吗?对于未来的艺术道路,你对自己有什么期许?
明年会有一些展览,现在只是希望在自己的创作中思考的更深入一些,同时又能够保持开放的态度。
物体No.3
推荐人米诺评娜布其:她突破了雕塑的边界
导读:娜布其作品体现了她本人气质敏感,专注,冷静,直觉强的显著特点。同时她执迷于雕塑语言的研究和思考,对形式的敏感直接吸引着观众的好奇心,她可以说是试图拓展感受与形式语言的一个非常鲜明特质的青年艺术家,特别是当大多数雕塑家还在考虑上不上色的问题。
无题二十
娜布其毕业于央美雕塑系,但她从读研一年级开始所尝试的媒介却是大量的素描、架上绘画、影像等形式创作。花了很多时间思考,旨在放下对雕塑的固有认识。娜布其表示她的这些创作实验,比如毕业展览中的素描,雕塑和视频是同一个时期的作品,在那个阶段主要处理的是形式和情绪的一些东西,是由素描出发的,引出了雕塑,然后是视频。现在也会同时做,视频实现的是雕塑中所不能实现的东西,但同时也部分来源于对雕塑的理解,它们是相对的,也是相互补充的。
这两年,娜布其一刻也没有停下来,她不断思考如何去重新理解雕塑,或者说她想为自己的雕塑创作注入全新的个人经验。自去年到今年两次参加星空间《黑侏儒》展览中可以看出,她几乎打破我们原先对于雕塑的概念,尤其是《物体NO.3》这件作品,绳子、运动、空间、结构与观者体验的结合、互动作用,才成就了作品的整体。就如她自己所述:其实我想达到的效果是很多个点都在动,造成一种身在其中无法把控的感觉,没有焦点和中心,视觉和身体在相互作用,也在相互抵触。
无题十三
睫毛之二
总得来说,娜布其作品体现了她本人气质敏感,专注,冷静,直觉强的显著特点。同时她执迷于雕塑语言的研究和思考,对形式的敏感直接吸引着观众的好奇心,她可以说是试图拓展感受与形式语言的一个非常鲜明特质的青年艺术家,特别是当大多数雕塑家还在考虑上不上色的问题。
也可以说娜布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雕塑的边界,不停留也不满足于雕塑的实体表现。纵观她这两三年来的摸索,从对细微之物(如毛发)的观察,到对生命体痕迹的重视,再到着重雕塑创作的过程(注意,不是给出最后的创作结果,而是通过作品来体现创作过程),甚至把力量和运动加注到雕塑之中,强调“动作”,这算不算对雕塑创作的一个新实验新创举?
娜布其不是那种生猛的艺术家,虽然她剪着寸头个性实足,更不局限于女性视角,她也没预设自己的“套路”,完完全全是凭着自己对艺术的一股执着劲儿,慢行慢走,一边实践一边思索,但每件作品一出来,却叫人感受到她的力气终不是白费的!一个好的艺术家拥有创作活力,再加上开放自由的态度,走前一小步已是大突破。
物体No.3(局部)
娜布其:雕塑对于我来说就是实体和存在,不可忽视的对空间的占有
导读:这件雕塑其实是跟现在工作室正在做的其他一些东西相关的,是其他东西的延伸。从去年年底开始我一直在想雕塑的一些事情,也没有想的很清楚,但是隐约感觉到一些东西,是很抽象的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一些东西。
关于雕塑,前几天有个人看展览的时候问我,这是雕塑还是装置,我说是雕塑,他又问为什么是雕塑,我说这件作品是来源于我对雕塑的思考,我觉得雕塑是和身体密切相关的,不完全是视觉化的,同时也和力量以及运动有关——是由动作或者力量所产生的结果。现在想想,我觉得雕塑和装置的区别在于装置的实用性,或者说象征性,它一定是指涉明确的,功能性很强的,可以说完全是当代的产物;而我把雕塑理解为独立的存在物,并不依靠指涉其他来完成自身,它就是自身。不过这是从比较狭窄的意义上来区分的,装置的指涉也可以很宽泛,并不是要死抠概念,只不过是为了自己创作的时候方向更明确。雕塑对于我来说就是实体和存在,不可忽视的对空间的占有,但我又想让它们是非常自然的存在,就像绳子运动的节奏一样,似乎是静止的,但当你静止下来的时候发现它是运动的,它的节奏像是会在生活中感受到的节奏,但是又不特指某一个部分或者什么东西,是抽象化了的感受——感受是真实的,但场景是不真实的。其实我想达到的效果是很多个点都在动,造成一种身在其中无法把控的感觉,没有焦点和中心,视觉和身体在相互作用,也在相互抵触。
并且,作为雕塑来说,有意思的一点是它没有支点,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底座,而且因为绳子是软体的,运动又不规律,所以造成了它永远不会有重复的画面出现。
在时间的意义上来说,它是没有永恒感的;如果非要说它是永恒的,那么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就是把时间提前之后的定格,雕塑中的时间永远变成了正在进行的,而不是过去的,它的现场感是注定的——它把时间定格在你伫立在它面前的一刹那,一旦你离开,它便失去了完整性,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前提是,如果把时间理解为线形的,它就不是永恒的,因为它不形成一个固定的点(相对于固定的雕塑来说),而且,在线形的时间概念中,它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它每分每秒都在发生着变化,没有固定的形状,甚至连支架和底座都没有,只有几个点是固定的,但是点是虚空的,点并不形成物质,点可以很随意的出现在任何地方,也就是说,它是完全运动的,它把时间可以形成的物质性完全打破,时间对它来说并不造成结果。但是,如果前提是把时间理解为平面的,它就可以被理解为是永恒的,在每一个定格的时间的平面上,它都具有自己的形状,就像是在这个平面中所有其他的物质和物体的运动定格一样,它和它们是共存的,并且和其他物质一样在不停的处于运动之中,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静止。因为它和这个不停运动的世界的共存性,它便是静止的,并且溶于其中的,它所具有的公平和平等性在于它要求和其他物质的一致,不分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