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灵丽:视觉结构之内的生命热度
2019-09-25 11:33
前言
马灵丽,201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国画系,作品中有着异于同龄人的少年老成。
恐怕没有人会不喜欢马灵丽的作品,总有些人是天生的宠儿,我想马灵丽肯定是其中之一。她喜欢在水墨和光影之间闪转腾挪,理性而游刃有余地统筹自己丰沛的情感,通过描绘那些颇具少女情怀的飞禽走兽、天空大地,在不动声色间让安静、沉稳、思考、机巧等特质渐次而来,当你心花怒放以后,她却又翩然而去,深藏功与名。
马灵丽的推荐人魏祥奇这样评价她:马灵丽似乎比他人更珍视和专注于表达一种微妙个人的感知经验,其中有女性特有的细腻调性:相较而言不再将绘画的价值诉诸于对理念和意义的预设,而是以一种更为复杂的感性之识触碰和捕捉艺术思想史的灵光。换而言之,我们在观看马灵丽的绘画时必须拥有一双纯真之眼,才可能发现潜在于这些视觉结构之内的生命热度。
对于一个刚刚本科毕业的少女艺术家来说,眼看她初乍起,马灵丽给大家带来的惊喜不断。不过如她自己所说:经得起浪淘才更重要,因此她未来的艺术之路更加令人期待。
墙报专访马灵丽:经得起浪淘才更重要
导读:对于自己的艺术道路马灵丽如是说,“声名鹊起、芳名远播”那不是我,张爱玲所说“出名要趁早,来的太迟的话,连痛快都不那么痛快了。”这好像对女人来说用处更大,有谁不希望让大家熟知的是自己的青春美貌呢。但出名还分恶名和美名呢,当下仅仅要出名太容易了,但大多昙花一现,每个人都像沙一样被浪淘着,励志于“早”没用,经得起浪淘才更重要吧。
马灵丽
你水墨工笔干净清秀,这和你出生于成都这样一个十分舒适的城市有关吗?
可能吧,成都本来就是休闲舒适的城市,这让我可以抛开很多现实问题,更加关注个人情感,而且这座城市就是像水一样滋养。
马格里特对产生过很大影响,他的什么最让你痴迷?
在我对艺术还没有深入接触的时候,他作品的图像颠覆了我,我相信对很多人也是一样,他一生都致力于颠覆我们熟知的世界,以复杂思维逻辑去推翻我们的思维秩序。
时间写的诗1 60x40cm 绢本绘画装置 2012
“国画材料+西式语境”是你的风格,为什么会习惯于这种风格?
我习惯用国画材料,学的是这个也不想放弃,我也没刻意要保持怎样的风格,在我看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发生。
你的有些作品是绘画装置,你采用这种形式的用意是什么?
第一肯定是自己的审美与个人喜爱,我喜欢对于空间的研究和利用,会觉得这样有更多可玩儿的点,再来很多以传统国画材料为媒介的作品都是平面内来表现空间,以空间来表现平面也未尝不是一种突破吧。
他的梦想 105x75cm 绢本设色 2013
你的作品沉稳老辣,很好的统筹了自己的情绪,这种成熟源于什么?
我的作品大多与空间结合,框子是作品重要的部分,也都是自己设计的,就像设计机关一样,这就不是感性的绘画了,很多东西不是光会画画就了事了,有时自己像个木工,很理性的设计木头与绘画和空间三者的关联,从形态到颜色都得自己把控。
思想性是你作品的另一大特点,背后的逻辑令人着迷,对于一个25岁的女孩有些超乎年龄,你是个善于并且喜欢思索的人吧?为什么会进行这些思索?
不知道能不能说是思索,反正我就是爱想事儿,因为我非常敏感,随处的景象都很容易触动我,让我浮想联翩,我的创作大部分也都是这些有意无意的浮想造成的。
长夜 3 110x80cm 绢本绘画装置 2012
在作品中你喜欢哪一件,可以说一下创作思路吗?
没有一件不喜欢,一定要说那就最新的一件名为《宇宙》的作品吧,我利用真实的礼帽,与画的礼帽来制造不同的投影,也是虚实结合的作品,把一个黑色的礼帽看作一个星球,通过展场的光(象征太阳),在画面上形成礼帽的投影,整个的过程组成的一件作品,延续之前作品的思路,都是描绘实像与虚像的关系。
你最近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算是声名鹊起、芳名远播,从小到大受到的赞扬很多吗,你怎么看“出名要趁早”?
“声名鹊起、芳名远播”那不是我,张爱玲所说“出名要趁早,来的太迟的话,连痛快都不那么痛快了。”这好像对女人来说用处更大,有谁不希望让大家熟知的是自己的青春美貌呢。但出名还分恶名和美名呢,当下仅仅要出名太容易了,但大多昙花一现,每个人都像沙一样被浪淘着,励志于“早”没用,经得起浪淘才更重要吧。
最近还有具体的展览计划吗?
今年年底没有展览计划,创作中。
推荐人魏祥奇谈马灵丽:视知觉唤起艺术的灵光
导读:马灵丽显然将绘画视为一种进入艺术史叙事的幽谧之径,其试图在马格利特、博伊斯等艺术家的名作中析出新的视觉经验,这得益于一种敏锐的思想意识和才情,更在于这些新的图像能够唤起一种逻辑观念的“并置”和“隐喻”:不同空间层面的“显现”赋予了绘画神秘而诡丽的气质。
时间写的诗4 60x40cm 绢本绘画装置 2012
应该说,马灵丽是一个更多仰赖于理性思考而非感性表现的艺术家,因此我们看到她的作品中对艺术理论和艺术哲学的经典命题都有很多有趣并富有想象力的回应,这种尝试也让她的作品不断获得新的观念形态和阐释维度。值得注意的是,马灵丽在美术学院接受专业的中国画学思想和基础训练,然而其并没有延续传统中国画学的笔墨语言范式,尽管在对话中也表现出对宋元绘画风格和意境的服膺,但西方现代绘画史所表现出的鲜活情境和语义体系揭示出的“超越历史范畴之外的美学构造”,对其而言更是有着无可比拟的吸引力。
1965-1 绢本设色 尺寸:54x39cm 创作时间:2014
亦因此,马灵丽似乎比他人更珍视和专注于表达一种微妙个人的感知经验,其中有女性特有的细腻调性:相较而言不再将绘画的价值诉诸于对理念和意义的预设,而是以一种更为复杂的感性之识触碰和捕捉艺术思想史的灵光。换而言之,我们在观看马灵丽的绘画时必须拥有一双纯真之眼,才可能发现潜在于这些视觉结构之内的生命热度。
作者简介:魏祥奇,中国绘画史博士、中国美术馆馆员、东京画廊+BTAP学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