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00只单眼、11000小时的镜头和徐冰的圈套
2019-09-05 15:38
《蜻蜓之眼》海报
这个骗局的作祟者和制造者,就是艺术家徐冰。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预告片
偶然、无处不在的摄像头和影片缘起
2013年,徐冰被一部法制栏目中模糊不清的摄像头视频吸引,其中的人物呈现出自然的状态,并带有一种无意识的松懈。
徐冰工作室24小时采录各地的公共摄像头视频 2015年 摄影:牛涵
《蜻蜓之眼》作为艺术家徐冰首次执导的影像作品,由翟永明和张撼依联合编剧,马修(Matthieu Laclau)和张文超担任联合剪辑,李丹枫担任音效指导,半野喜弘担任原创音乐制作。
自问世以来,《蜻蜓之眼》即在国际国内获得广泛的回响与研究。这部实验性影像作品一方面延续了艺术家对于社会现象与和技术景观的深刻批判和反思的创作脉络,另外也将观看者带入到一个视觉变幻的影像迷宫:既是当代人互为镜像中的一种共同遭遇,同时又激进地揭示出“影像即世界”本质的现实存在。
近日《蜻蜓之眼》在今日美术馆正式对外公映。
故事梗概
当今社会,每个人平均每天会被公共摄像头捕捉到300次,一个叫蜻蜓的女孩也不例外。她早年被送进寺院,因不满寺院的改变而回到尘世。在奶牛场工作时,遇上了技术人员柯凡。柯凡被蜻蜓的独特原真所吸引,狂热追求她,并为她进了监狱。出狱后到处寻找蜻蜓,而蜻蜓已消失于人海。性格固执的柯凡认定网红潇潇就是改头换面的蜻蜓。由于“网络暴力”,潇潇从此失踪。没能挽救潇潇的柯凡追悔莫及,他整容了成过去蜻蜓的形象,亲自去体验她的生活……
景观不是附加于现实世界的无关紧要的装饰或补充,它是现实社会非现实的核心。在其全部特有的形式——新闻、宣传、广告、娱乐表演中,景观成为主导性的生活模式。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
《蜻蜓之眼》(静帧)
《蜻蜓之眼》中,出现了大量看似与剧情无关的镜头。比如开头处失足落水的女孩,在久久挣扎后沉入水下,河面的波纹渐渐平息。观众眼睁睁目睹这一切,真实得无比残酷。还有自然灾难、车祸、暴力、自杀…… 无比现实的影像碎片在镜头里出现,有些一闪而过,有的则详实展现,没有上帝视角。
过于赤裸的现实场面,也让工作室团队留下了“后遗症”。徐冰坦言,采集录像的那一段时间,团队工作人员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比以前小心多了。意想不到的事情随时发生,超乎想象的现实往往比电影剧本更加荒诞离奇。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段爱情故事显得那么渺小和微不足道。
从这部影像作品切入,今日美术馆“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展览的联合策展人董冰峰、高鹏梳理出九大关键词:复数性、社会能量 、文字与影像 、陌生化 、档案热、身体、非形式、肖像权、直播和剪辑,令观众深入系统了解徐冰作品的学术脉络。
影像研究学者、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董冰峰导览现场
2
3
4
5
6
7
8
9
今日美术馆馆长、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高鹏导览现场
2013年,徐冰开始计划影像作品《蜻蜓之眼》的创作。
2014年,通过保安、电视台朋友等渠道,广泛收集素材并着手写剧本。一开始动笔就有了《蜻蜓之眼》这个片名。
2015年,发现实时直播的摄像头视频,购入20台电脑,24小时撒网式下载。几个月后,实验片初现轮廓。2015年最后一天,《蜻蜓之眼》首个预告片推出,3分44秒。
2016年,翟永明接手剧本的主创工作,并参与制片。前后十几次改稿,定剪版本不下六、七个。
2017年,工作室团队前往各地寻访片中人物,获取授权。请来《黄金时代》的编剧李樯担任顾问,日本作曲家半野喜弘出任音乐制作,曾为陈凯歌、张艺谋、贾樟柯等几代电影人做字幕翻译的专家Tony Rayns做《蜻蜓之眼》字母翻译。谢霆锋旗下的调光公司调光师张亘出任调光。男高音歌唱家肖玛演唱主题曲《眨眼之间》。
4月,获得澳大利亚白兔画廊的100万人民币的支持。
7月15日,完成片尾字幕,在字幕中感谢了所有被使用过的摄像头,共304个。
2017年下半年,《蜻蜓之眼》相继在纽约MoMa现代美术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哈佛电影资料馆,耶鲁大学,MIT媒体试验室,德国ZKM艺术与媒体中心等重要机构展映并做专题研讨活动。
展览信息: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
主办机构:今日美术馆 、徐冰工作室
策展人 :高鹏 董冰峰
参展艺术家 :徐冰
展览时间:2019年8月18日- 10月24日
展览地点:北京今日美术馆1号馆2层至3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