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00只单眼、11000小时的镜头和徐冰的圈套


2019-09-05 15:38

《蜻蜓之眼》海报


导读:据说,蜻蜓的眼睛由28000只单眼组成,因此蜻蜓的世界,是一个由28000个模块所拼成的世界。由此而知,蜻蜓的眼界和视野是多么魔幻!于是,有人利用影像制造了一个骗局,这个骗局的女主角就叫“蜻蜓”,一个离开寺院回到世俗生活的女孩。蜻蜓的故事,由11000小时的公共摄像头视频片段组成;蜻蜓的形象,由许多不同的面孔和身体共同演绎。

蜻蜓之眼(动图)

在观看时,我们也成了骗局的一部分——我们参与了感观的交替,忘记或忽视了片中人物并非虚构,而是公共摄像头捕捉到的日常现实。这一切构成了宠大的社会景观,并提示出“影像即世界”的当下喻意。

蜻蜓之眼(动图)

这个骗局的作祟者和制造者,就是艺术家徐冰。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预告片

偶然、无处不在的摄像头和影片缘起


2013年,徐冰被一部法制栏目中模糊不清的摄像头视频吸引,其中的人物呈现出自然的状态,并带有一种无意识的松懈。

 

自移动影像诞生起,似乎就成了“造假”的工具,徐冰用一句话概括世界的真实与虚伪:“每个人都在跟手机配合着演双簧。”究竟哪个是真实的你?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答案。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被虚假层层包围,我们才无比渴望真实。

 

无处不在的公共摄像头,则客观记录着世界的样貌。这时,徐冰产生了用公共摄像头视频制作一部影像作品的大胆设想。然而,专业电影人给他的建议大多是否定的:没有演员和摄像,怎么可能做电影?但在徐冰看来,或许正是没有人做过,才值得去做。不如就用摄像头采集到的视频,变着花样戏仿一部电影大片。它的每一帧画面都不是为艺术而产生,但最终却被艺术所用。这太有趣了!

 

这时,他开始艰难地寻找公共摄像头的视频素材。

蜻蜓之眼(静帧)

2015年,团队偶然发现一个app有大量被上传的实时直播,他们立即在工作室置办了二十台电脑,24小时连续下载,就像一个大型的总控制室。即时选录的画面被分门别类,所有场景整理成庞大的影像资料库,共计11000小时。

徐冰工作室24小时采录各地的公共摄像头视频 2015年 摄影:牛涵

 

根据剧本寻找画面,根据画面再改动剧情,反反复复地修改,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线。经过两年的剪辑和后期制作,2017年,《蜻蜓之眼》完成了定剪。这意味着世界上首部没有摄像、没有演员的传奇剧情长片终于诞生。

 

《蜻蜓之眼》作为艺术家徐冰首次执导的影像作品,由翟永明和张撼依联合编剧,马修(Matthieu Laclau)和张文超担任联合剪辑,李丹枫担任音效指导,半野喜弘担任原创音乐制作。

 

蜻蜓之眼(静帧)

 

作品全长81分钟,全程没有一帧由自己拍摄。精湛的剪辑、音效设计,制造出紧张的节奏。整部长片充斥着诗意、焦虑与不适感,混合概念艺术与影视手法,感染力极强。观看时,使人深深陷入对于“自我”的永恒反思之中。

 

蜻蜓之眼(静帧)

自问世以来,《蜻蜓之眼》即在国际国内获得广泛的回响与研究。这部实验性影像作品一方面延续了艺术家对于社会现象与和技术景观的深刻批判和反思的创作脉络,另外也将观看者带入到一个视觉变幻的影像迷宫:既是当代人互为镜像中的一种共同遭遇,同时又激进地揭示出“影像即世界”本质的现实存在。

 

近日《蜻蜓之眼》在今日美术馆正式对外公映。


 

《蜻蜓之眼》在今日美术馆公映现场


蜻蜓和柯凡的悲情故事
男女主角由数不清的形象演绎

《蜻蜓之眼》海报

 

 

 

故事梗概

 

当今社会,每个人平均每天会被公共摄像头捕捉到300次,一个叫蜻蜓的女孩也不例外。她早年被送进寺院,因不满寺院的改变而回到尘世。在奶牛场工作时,遇上了技术人员柯凡。柯凡被蜻蜓的独特原真所吸引,狂热追求她,并为她进了监狱。出狱后到处寻找蜻蜓,而蜻蜓已消失于人海。性格固执的柯凡认定网红潇潇就是改头换面的蜻蜓。由于“网络暴力”,潇潇从此失踪。没能挽救潇潇的柯凡追悔莫及,他整容了成过去蜻蜓的形象,亲自去体验她的生活……

 


《蜻蜓之眼》(静帧)

观看时,一方面被剧情感染,沉浸入故事;一方面意识到这无非是摄像头下真实的众生百态,又出离于故事。在柯凡遍寻蜻蜓而不得时,误认网红潇潇做蜻蜓时,把自己整容成蜻蜓时,用蜻蜓身份重新生活时……恍恍惚惚,不断犹疑,沦陷到一种“假做真时真亦假”的循回轮转中。

《蜻蜓之眼》(静帧)
局部放大

从屏幕上刻意保留的录像时间可见,这恰恰是艺术家精心创造的感官迷魂术。镜头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亦可见2017年定剪前两周的录像。不同的时间交叉于同一段故事,没有任何掩饰。这是一场巨大的骗局。它引领你走进其中,忘掉其实本没有角色和故事,仅仅是从千千万万摄像头骗取的路人和场景罢了。

《蜻蜓之眼》(静帧)

 

与此同时,作品却带有游戏般的趣味感,脱离了套路式的院线大片构架,一幕一幕令人紧张期待:就想看他下一帧怎么接。


《蜻蜓之眼》
成千上万影像碎片构成社会景观的万花筒

 

景观不是附加于现实世界的无关紧要的装饰或补充,它是现实社会非现实的核心。在其全部特有的形式——新闻、宣传、广告、娱乐表演中,景观成为主导性的生活模式。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

 


《蜻蜓之眼》(静帧)

 

《蜻蜓之眼》中,出现了大量看似与剧情无关的镜头。比如开头处失足落水的女孩,在久久挣扎后沉入水下,河面的波纹渐渐平息。观众眼睁睁目睹这一切,真实得无比残酷。还有自然灾难、车祸、暴力、自杀…… 无比现实的影像碎片在镜头里出现,有些一闪而过,有的则详实展现,没有上帝视角。


《蜻蜓之眼》(静帧)

过于赤裸的现实场面,也让工作室团队留下了“后遗症”。徐冰坦言,采集录像的那一段时间,团队工作人员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比以前小心多了。意想不到的事情随时发生,超乎想象的现实往往比电影剧本更加荒诞离奇。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段爱情故事显得那么渺小和微不足道。


《蜻蜓之眼》(静帧)

我们的认知被生理之眼所牢牢限定,只知道这条街发生的事,却不知道下一条街发生着什么。而我们的身影却日复一日在各地的摄像头里出现,在路口、商场、地铁、居民楼等角角落落。那么镜头中的我们,和现实中的,是同一个人吗?

《蜻蜓之眼》(静帧)

片尾变成蜻蜓的柯凡回到了寺庙,老尼姑问他:“你不是走了吗?为什么还要回来?”柯凡说:“我没有回来,我只是没走……”就像为观众制造了一个圈套。徐冰说,这正是他最喜欢的工作方法:看上去说的是这个,但其实说的是别的。先引导大家走进来,走到最后,便会得到一些启发。

《蜻蜓之眼》(静帧)

为什么蜻蜓有这么多形象?又为何最终消失?肉身和灵魂究竟什么更重要?最终,你会看到人类面对的一种窘境,我们旧有的概念:哲学、法律边界,电影、艺术的边界,它们都不工作了。在当下的时代,我们被图像所包围和统治。

 

《蜻蜓之眼》(静帧)

 


在一个图像爆炸时代来临时,
徐冰试图从无序的图像中寻找一个完整的叙事

《蜻蜓之眼》揭开了当下人眼睛里的盲点,猛然发现,我们所生活的地方,仿佛就是一个“楚门的世界”,而我们就像这个社会中的临时演员,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背后,都写着密密麻麻的剧本。

艺术家徐冰在开幕仪式上致辞

世界图像: 徐冰《蜻蜓之眼》展览现场

从这部影像作品切入,今日美术馆“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展览的联合策展人董冰峰、高鹏梳理出九大关键词:复数性、社会能量 、文字与影像 、陌生化 、档案热、身体、非形式、肖像权、直播和剪辑,令观众深入系统了解徐冰作品的学术脉络。

 

影像研究学者、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董冰峰导览现场

 

其中分别引述了徐冰的九句话。

1
 复数性渗透到了当代⽣活中每⼀个⾓落,我们的⽣活⼏乎被这种复数性的现象所包围。

2

 新的艺术表述⽅式,在艺术系统本⾝是⽆法找到的,必须从鲜活的社会现场的能量中获取。

3

 做这部影像作品也是⼀个写作的过程,每⼀帧的画⾯就像字典中的⼀个字。因为画⾯内容都是被规定好的,⽽不是臆造和拍出来的。

4

 假戏真做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艺术的⼒度就会出现。

5

这些属于最⽇常、最⾝边、也就是最没有问题的事物,它先是把艺术与观者的⽇常经验拉平,在观者有⾃信、放松、熟悉的范围内,做颠覆的⼯作。

6

 故事中的他和现实中的他们,究竟谁是谁的投影? 

7

似与不似,看到与并⾮看到,这其中的对⽴与⽭盾指向了艺术的未知领地。 

8

 今天我们来这⾥讨论“肖像权”,其实在来的路上,你的⾝份、⾏为已经被⼤数据公司采集了。但没有⼈征求你的同意和付给你报酬。

9

我喜欢这种与当代⽂明相匹配的⼯作⽅法。就像滴滴打车公司,没有⼀辆车,但全城的车都在为它⼯作。 我们没有⼀位摄影师,但全球的公共摄像头都可能成为我们的摄影师。

世界图像: 徐冰《蜻蜓之眼》展览现场


无中生有:蜻蜓之眼的形成

 

今日美术馆馆长、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高鹏导览现场

 

2013年,徐冰开始计划影像作品《蜻蜓之眼》的创作。

 

2014年,通过保安、电视台朋友等渠道,广泛收集素材并着手写剧本。一开始动笔就有了《蜻蜓之眼》这个片名。

 

2015年,发现实时直播的摄像头视频,购入20台电脑,24小时撒网式下载。几个月后,实验片初现轮廓。2015年最后一天,《蜻蜓之眼》首个预告片推出,3分44秒。

 

2016年,翟永明接手剧本的主创工作,并参与制片。前后十几次改稿,定剪版本不下六、七个。

 

2017年,工作室团队前往各地寻访片中人物,获取授权。请来《黄金时代》的编剧李樯担任顾问,日本作曲家半野喜弘出任音乐制作,曾为陈凯歌、张艺谋、贾樟柯等几代电影人做字幕翻译的专家Tony Rayns做《蜻蜓之眼》字母翻译。谢霆锋旗下的调光公司调光师张亘出任调光。男高音歌唱家肖玛演唱主题曲《眨眼之间》。

 

4月,获得澳大利亚白兔画廊的100万人民币的支持。

 

7月15日,完成片尾字幕,在字幕中感谢了所有被使用过的摄像头,共304个。

 

2017年下半年,《蜻蜓之眼》相继在纽约MoMa现代美术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哈佛电影资料馆,耶鲁大学,MIT媒体试验室,德国ZKM艺术与媒体中心等重要机构展映并做专题研讨活动。


瓦尔达影像奖”上,播放了获得第90届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阿涅斯·瓦尔达女士发来的授奖词:
“今年,获奖的作品是《蜻蜓之眼》,作者为徐冰,我很钦佩这位艺术家的能力,去使用不同的来自于各处的摄像头的视角,将一个剧本和一个故事从中构建出来,并将其运用得神秘迷人而且非常有趣……“


展览信息: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

主办机构:今日美术馆 、徐冰工作室

策展人 :高鹏  董冰峰

参展艺术家 :徐冰

展览时间:2019年8月18日- 10月24日

展览地点:北京今日美术馆1号馆2层至3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