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报报道丨劳斯莱斯“欢庆女神挑战赛”获胜艺术家杨思嘉(Scarlett Yang)专访


 

环保,对于我来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消费或者商业周期,我们更多的是探讨生命周期,包括这些物质或者材料如何被发现,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被应用,观者如何与其进行互动,最后以什么样的姿态结束。”             ——《瞬态物质》创作者,杨思Scarlett Yang

 

 

眼前这座1米高的雕塑,由合成生物聚合物制成,呈带状相互交织。悬浮于空中,闪闪发光的虹彩质地引人着迷。蜻蜓翅膀半透明的结构和韧性激发了艺术家的灵感,她将液态生物聚合物倒入 3D模具,调和而成这件概念纺织雕塑作品。随附的数字元素是创作过程中视频文档以及雕塑的数字渲染,营造出充满未来主义的声音之境。

 

杨思Scarlett Yang)将这件虚实相合的作品命名为《瞬态物质》,在劳斯莱斯缪斯艺术项目欢庆女神挑战赛活动中脱颖而出并获得巡展机会。优雅与空灵的艺术表达,完美呈现了物质的动态美学,让人不禁联想到欢庆女神飞扬的长袍。

 

 

从理念到作品,需要经历怎样的创作阶段?从实感到虚拟,带给观者怎样的触动或震撼?从环保到艺术,这之间如何过渡与表达?今天,我们也非常有幸邀请到杨思Scarlett Yang),与我们分享艺术灵思,以及创作背后的故事。

 

 

问:可否为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此次参赛作品?

   

答:我这次的作品叫《Transient Materiality——《瞬态物质》。我是跨学科艺术家,着重于结合新兴的科研技术,包括与身体、肌肤相关的媒介。此次参赛作品其实是对前两年一个较长期的调研的延展。它是实体的概念纺织,结合虚拟的3D内容,所呈现的雕塑作品,着重在探讨物质材料的生命周期,探究它从何时开始,何时进展,何时结束,以及何时轮回,探讨和赞美物质的流动性。很多物质在世界上呈现、承载方式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拥有稍纵即逝的美感,这也让我对其产生兴趣。

这个作品的材料是比较特殊的,采用可降解材料,是我这些年来通过结合我的设计和科技工程背景所研制的新材料,它可以通过人为的控制以及气候变化,变形和分解,它分解的速度是可以调控的,也是不可调控的。所以,这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我对现在气候变化的一个比较微观、快速的观察。

 

问:从颜色到形态,您的这件作品都非常漂亮。《瞬态物质》这一件作品整体的气质跟欢庆女神还是有一些共通点的,您在进行创作时,欢庆女神给了您哪些启发?

   

答:在进行比赛之前,我也对欢庆女神以及劳斯莱斯品牌进行过一些调研,劳斯莱斯本身是一个奢侈品汽车品牌,我是艺术研究加上工程设计的背景出身,对于奢侈品的工艺以及传承很感兴趣。在第一眼看到欢庆女神这个形象时,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女性身体往前伸展的姿态,非静止的形态。从纯视觉的角度上,囊括了很多我以往的风格以及研究,比如女性身体或者肌肤的流动性,动态的舒展性,节奏或者韵感,这也为我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灵感。

除此以外,我还特地去劳斯莱斯的工坊采风,了解到他们是通过结合纯手工技巧以及比较先进的创新工业科技来研发,设计和打造汽车的各个方面,这一方面也带给我很大的启发。

 

问:您的作品融合了很多材料以及3D的技术,在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意料不到的障碍?是怎么克服的呢?

   

答: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本身也是虚实结合的。我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会先通过3D建模,并在3D引擎里生成虚拟的气候环境和生态改变,最后形成3D打印出来的实体作品。这个过程中,确实会遇到一些障碍。因为此次使用的是我的工作室自己新研制的材料,我还特地邀请了一些材料科学以及生物学的科研专家进行跨界合作探讨如何对这一材料进行保护,尤其是漂洋过海到国内以及各个国家,辗转参展期间的一些保护。

我最初的设计理念是想要突出它的瞬态,所以在科技上还是有点挑战,工程上也要确保展品在可控范围内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而不会对这个结构造成负面的影响。所以,这件作品涉及到的跨领域知识比较多,我也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它进行一些科研测试,了解它发生变化的一些环境和条件。

很难说这个问题最终我们是否解决,可能对于物质的了解和探索永远都是一种挑战吧。但是目前来看,还是比较顺利的,我们能把一个还在科研进程中的一个半成品、半成果以一种艺术品的形态进行展示,也是一种成功吧。

   

问:您在创作中经常会用到一些环保的材质,您怎么想到要用这些环保的材质、理念融入到艺术设计中,毕竟这个过程其实还是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的。

   

答:环保,对于我来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消费或者商业周期,我们更多的是探讨生命周期,包括这些物质或者材料如何被发现,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被应用,观者如何与其进行互动,最后以什么样的姿态结束。

   

问:此次劳斯莱斯欢庆女神挑战赛,也是以织物为命题。您觉得织物这种艺术形式,对您有怎样的意义呢?

   

答:其实我本身不是攻读织物这个专业,但对其特别感兴趣的原因在于,织物其实是一个可发挥空间比较多的材料,它是多种学科或者元素的交织,像是一个万花镜。首先,它是软性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类的身体是贴合的。身体,作为一个视觉或者社会学、心理学相关的承载物,对外连接最为直接的就是皮肤和织物,这是非常有意思的。

其次,织物并不是纯自然的,当然皮革除外。所以这里面也存在天然与人工之间的交织。如果我们用放大镜看所有的纺织品,它的一针一线都涵盖了很多的类似于科技架构的元素。换句话说,它通过机器、数据进行扭曲,然后纺织成线,再交织成网状的织物,其中囊括了微观与宏观,有很多值得探讨的东西。

       

问:您之前有提到时尚背景,我想了解一下大概是怎样的背景,或者您以前是有专门做过时尚类的设计吗?

   

答:我之前在中央圣马丁学院攻读时装专业,在读期间也开始着手更偏向于科技创新方向的设计和艺术研究,包括运用生物工程材料和3D电子科技来反思时尚符号和消费文化的种种现象和未来改进空间,但是毕业之后更多的是借助这个背景和经验去了解和认识其他的一些事物,或者辅助自己的前瞻性艺术概念和设计研究。

除了时尚我同时也有设计工程的学术背景和经验,因为我认为我所专注探讨的科技艺术的钻研不能没有基础严谨的科研工程技能的加持。正是因为我有这两个看似很遥远的背景 - 人文时尚 科技工程,我渐渐才开始看到包括生物基材料织物,时尚符号,工业设计,虚拟视觉这些行业语言相结合的无限可能。   

 

问:您在参与劳斯莱斯艺术项目之前,是否也有一些其他跨界的合作?

   

答:有的。包括与英国,欧洲和北美的艺术馆博物馆机构的一些合作,比如气候变化等方向的概念创作,艺术科研项目等,以及与时尚奢侈品牌,香氛,汽车,科技公司的合作,主要专注于深度挖掘科技技术的创意潜能。

   

问:未来您会有什么样的展览计划?

   

答:接下来会在荷兰和北美办展,与当地国家博物馆等合作创作一些虚实结合的展品,进行观众与材料之间实时的场内互动,有点像是一场定时表演。我的作品会放在类似于一个恒温箱的装置中,通过气候的调节呈现不同形态的变化,观众可以在同一个展馆、不同的时段中看到作品不同的变化。国内,在上海会有两三个材料相关的展,以及和文化平台机构的委托合作,针对于气候变化的数据可视化,海平面上升问题,消费供应链的过量生产之反思,碳排放循环等等的创新概念的项目展出。

 

瞬息之间,旖旎成诗,在《瞬态物质》这件作品中,艺术的边界因为环保理念的加入、新型材料与技术的使用、传统手工艺的思考与借鉴,而被打破,被延展。物质静态的流动,幻化动态的瞬间,为创作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思和素材。而正如杨思前面所提到的,我们对于物质的了解和探索永远都是一种挑战吧。

 

背景信息:欢庆女神挑战赛是劳斯莱斯缪斯艺术项目发起的第二个艺术创作委托活动。此前,同为缪斯艺术项目旗下的首届梦想委员会活动专注于支持并推动动态影像艺术发展,而此次欢庆女神挑战赛则旨在以劳斯莱斯欢庆女神雕像为灵感源泉,展现设计界多元广博的技艺与创意。2021年,劳斯莱斯开启首届欢庆女神挑战赛,聚焦于探索纺织物的无限潜力,邀请艺术家以纺织物为形式开创设计。